(二)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 1.儒家管理哲学 孔子倡言“学而优则仕”,后世儒家弟子都以此作为自 己的人生志向。一名读书人只有做出事业才是真正令人景仰 的,即便不能如此,也要始终以此作为自己坚定的人生目标。 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修 养为起点,并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企业家若想透过儒家思想实现企 业目标,就应该注重自身德性的培养,而企业的最终目标也 应是安定和乐,生产和营销等运作则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 段。 也就是说,企业只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工具,它不应超出 社会之外,而应立足于人性之上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 1.儒家管理哲学 孔子倡言“学而优则仕” ,后世儒家弟子都以此作为自 己的人生志向。一名读书人只有做出事业才是真正令人景仰 的,即便不能如此,也要始终以此作为自己坚定的人生目标。 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修 养为起点,并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企业家若想透过儒家思想实现企 业目标,就应该注重自身德性的培养,而企业的最终目标也 应是安定和乐,生产和营销等运作则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 段。 也就是说,企业只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工具,它不应超出 社会之外,而应立足于人性之上
2.道家管理哲学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以独特的视角 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积极的哲学反思,并提出了统治者所 需要的权谋和治术。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道”为中心,讲“道法自然” 和“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们应按自然和社会规律办事,以“自然”为法,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界或其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 良好的效果。 老子说:“道常无为。”因此管理者就要“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即通过“无为”的手段而最终实现“无不为” 的政治目的,这才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精髓。 老子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 反之,如果管理者总是事必躬亲,最终必然会使自己眼光日渐 短浅,既无法定下心来观察和分析事物,更无法使自己以超然 的决策者身份,放手让下属去发挥
2.道家管理哲学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以独特的视角 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积极的哲学反思,并提出了统治者所 需要的权谋和治术。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道”为中心,讲“道法自然” 和“无为而治” 。 道家认为,人们应按自然和社会规律办事,以“自然”为法,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界或其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 良好的效果。 老子说:“道常无为。”因此管理者就要“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即通过“无为”的手段而最终实现“无不为” 的政治目的,这才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精髓。 老子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 反之,如果管理者总是事必躬亲,最终必然会使自己眼光日渐 短浅,既无法定下心来观察和分析事物,更无法使自己以超然 的决策者身份,放手让下属去发挥
3.法家管理哲学 法家管理哲学以“法”为中心,讲“法、术、势”相结 在管理的制度、方法和权威方面均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特别强调管理制度的 建设。韩非子认为,历史上的贤君和暴君都是很少的,大多数 君主都只是具有中等管理水平的人。 如果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实行法治,靠这些“中人”就能 把国家管理好;但如果实行“人治”,则要等“千世”恐怕也 难出现一位贤君。 为了使“法”的贯彻更加有效,管理者还要考虑到“势” 和“术”,运用组织及环境因素,以强化领导者的权威。 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法家的精神就是不要把企业持续经 营的基础寄托在个别领导人的英明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套廉明 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即惟有健全合理的制 度,才能为企业带来稳定性,并使企业持续成长
3.法家管理哲学 法家管理哲学以“法”为中心,讲“法、术、势”相结 合,在管理的制度、方法和权威方面均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法家主张“法治” ,反对“人治” ,特别强调管理制度的 建设。韩非子认为,历史上的贤君和暴君都是很少的,大多数 君主都只是具有中等管理水平的人。 如果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实行法治,靠这些“中人”就能 把国家管理好;但如果实行“人治” ,则要等“千世”恐怕也 难出现一位贤君。 为了使“法”的贯彻更加有效,管理者还要考虑到“势” 和“术” ,运用组织及环境因素,以强化领导者的权威。 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法家的精神就是不要把企业持续经 营的基础寄托在个别领导人的英明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套廉明 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即惟有健全合理的制 度,才能为企业带来稳定性,并使企业持续成长
二、儒家文化与东亚管理精神 现代资本主义始于欧洲,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至50年代, 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工业化的奇迹只有在西方才能出现。 然而,二战以后,先是日本,随后是中国台湾、韩国、香港 和新加坡,都以空前的速度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 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沿海地区,更是以其高速的经济 增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令世人刮目相看。东亚的经济奇迹成为 摆在世人面前的无可置疑的事实,人们开始反思东亚各国成功 经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人们发现东亚各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处于儒家文化的 氛围之中,人们开始用“儒家文化圈”来形容这一片神奇的土 地,正如新教伦理被认定与资本主义的密切关联一样,儒家文 化亦被看做是东亚成功经验背后的文化底蕴,成为解释这一经 济奇迹的有力论据
二、儒家文化与东亚管理精神 现代资本主义始于欧洲,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至50年代, 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工业化的奇迹只有在西方才能出现。 然而,二战以后,先是日本,随后是中国台湾、韩国、香港 和新加坡,都以空前的速度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 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沿海地区,更是以其高速的经济 增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令世人刮目相看。东亚的经济奇迹成为 摆在世人面前的无可置疑的事实,人们开始反思东亚各国成功 经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人们发现东亚各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处于儒家文化的 氛围之中,人们开始用“儒家文化圈”来形容这一片神奇的土 地,正如新教伦理被认定与资本主义的密切关联一样,儒家文 化亦被看做是东亚成功经验背后的文化底蕴,成为解释这一经 济奇迹的有力论据
但是,1997年,亚洲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席卷 了以东亚为主,波及全球的广阔区域,使全球特别是 东亚地区的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出现不同程度 的危机。 这一场金融危机激起了人们的疑虑,儒家文化真 的是促进东亚经济腾飞的原因吗?金融风暴是否意味着 儒家文化走向了穷途末路? 当种种疑问重新提出来以后,我们意识到,以更 理性、更中立、更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儒家文化是一个 必要的课题。 与东方文明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在中国和 邻近的东亚各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塑造了东 亚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也规范着东亚人民的 言行举止和风俗习惯
但是,1997年,亚洲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席卷 了以东亚为主,波及全球的广阔区域,使全球特别是 东亚地区的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出现不同程度 的危机。 这一场金融危机激起了人们的疑虑,儒家文化真 的是促进东亚经济腾飞的原因吗?金融风暴是否意味着 儒家文化走向了穷途末路? 当种种疑问重新提出来以后,我们意识到,以更 理性、更中立、更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儒家文化是一个 必要的课题。 与东方文明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在中国和 邻近的东亚各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塑造了东 亚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也规范着东亚人民的 言行举止和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