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应试时,要看清题目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然后再作答。一个方案与对策的提出, 与对策人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对策人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所提出问题的角度乃至语气表达自然 就不相同。忽视了试卷上的这项具体条件,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搞错了,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无法完成 不过,虚拟身份要从应试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扬长避短,不说外行话 6文章应以说明、陈述、议论等为主体 申论写作以充分表达自己概括、分析的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风力求质朴 抒情、描写的表达方式在申论写作中应少用或不用,不能抛却“材料”和题目要求将论证性的议论文 写成抒情散文或者记叙文。 7语言朴实简明、规范,戒除套话、空话 文章应当条理清晰,理据相谐,时间、地点、人员、范围、性质、程度等数据项目必须表达 明确,范围应限定:用词肯定,避免歧义,剔除一切多余信息;使用的词语符合身份,语出有据 到庄重得体;语句、段落和篇章结构都要体现合理的逻辑关系。 8卷面书写工整,无错别字 如果不符合这两项要求,在阅卷中都是要酌情扣分的。书写质量直接影响到应试者思想意图 的表达,即使在答卷中有精练的概括、中肯的对策、精彩的论述,但潦草的字迹无法让人了解文中的 内容,让阅卷人进行艰苦的“考订”工作,会造成阅卷人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从而产生“质量较差” 的先入为主的印象。而错别字更容易使应试者思想表达变异,甚至与原意相反。因此,字迹工整,规 范用字是申论写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六节申论备考复习要点 申论测试是一种检测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的限制性要求的考试。要想在这样的考试 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一是要注意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要注意具体应试的方法技巧
申论应试时,要看清题目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然后再作答。一个方案与对策的提出, 与对策人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对策人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所提出问题的角度乃至语气表达自然 就不相同。忽视了试卷上的这项具体条件,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搞错了,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无法完成。 不过,虚拟身份要从应试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扬长避短,不说外行话。 6 文章应以说明、陈述、议论等为主体 申论写作以充分表达自己概括、分析的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风力求质朴。 抒情、描写的表达方式在申论写作中应少用或不用,不能抛却“材料”和题目要求将论证性的议论文 写成抒情散文或者记叙文。 7 语言朴实简明、规范,戒除套话、空话 文章应当条理清晰,理据相谐,时间、地点、人员、范围、性质、程度等数据项目必须表达 明确,范围应限定;用词肯定,避免歧义,剔除一切多余信息;使用的词语符合身份,语出有据,做 到庄重得体;语句、段落和篇章结构都要体现合理的逻辑关系。 8 卷面书写工整,无错别字 如果不符合这两项要求,在阅卷中都是要酌情扣分的。书写质量直接影响到应试者思想意图 的表达,即使在答卷中有精练的概括、中肯的对策、精彩的论述,但潦草的字迹无法让人了解文中的 内容,让阅卷人进行艰苦的“考订”工作,会造成阅卷人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从而产生“质量较差” 的先入为主的印象。而错别字更容易使应试者思想表达变异,甚至与原意相反。因此,字迹工整,规 范用字是申论写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六节申论备考复习要点 申论测试是一种检测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的限制性要求的考试。要想在这样的考试 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一是要注意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要注意具体应试的方法技巧
1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申论考试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考核,平时要做到“厚积”,考试时才能“薄发”。因此平时要 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理论造诣:;注意观察事物,注意生活的积累,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向他人 学习,开凿源泉,重视知识的积累 欲成其事,必利其器。平时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结构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训练,以使自 己的思想观点能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来 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基本功的训练,考试中就能使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 畅、准确严谨;答题中如能恰当引用一些俗话、古诗、寓言、典故等进行点染,则会使文章增添不少 色彩。 当然,要考好申论,平时还应注重对实际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这项工作应从两方面入手 方面是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看书读报,或与同学朋友进行讨论,不断增 长自己的学识,并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关心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日常之事, 及时地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渐渐地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2临考前做适量的全真模拟试题 应付申论考试,虽然主要靠的是基本功,但是,如果不在考前熟悉了解一下申论命题的特点 及其答题的基本方法,不做适量的模拟训练,即使基本功再扎实,也是无法考好申论的。例如,考生 如不了解申论答题的四个基本环节,舍不得多花时间去阅读和分析给定材料,而像平时写作文那样去 应付申论考试,就必然会顾此失彼,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因此,在参加考试之前,考生必须进行有针 对性的复习,详细了解申论命题的特点,各环节的解题技巧,这样才能保证在实战中应付自如。 临考前做适量的模拟题,其目的有两点:一是为了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二 是为了找一点实战的感觉,如考试试题的总体设计、考试时间的安排、做题速度的掌握等,以免上考 场后手忙脚乱,这一点对于首次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 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申论考试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考核,平时要做到“厚积”,考试时才能“薄发”。因此平时要 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理论造诣;注意观察事物,注意生活的积累,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向他人 学习,开凿源泉,重视知识的积累。 欲成其事,必利其器。平时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结构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训练,以使自 己的思想观点能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来。 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基本功的训练,考试中就能使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 畅、准确严谨;答题中如能恰当引用一些俗话、古诗、寓言、典故等进行点染,则会使文章增添不少 色彩。 当然,要考好申论,平时还应注重对实际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这项工作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看书读报,或与同学朋友进行讨论,不断增 长自己的学识,并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关心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日常之事, 及时地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渐渐地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2 临考前做适量的全真模拟试题 应付申论考试,虽然主要靠的是基本功,但是,如果不在考前熟悉了解一下申论命题的特点 及其答题的基本方法,不做适量的模拟训练,即使基本功再扎实,也是无法考好申论的。例如,考生 如不了解申论答题的四个基本环节,舍不得多花时间去阅读和分析给定材料,而像平时写作文那样去 应付申论考试,就必然会顾此失彼,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因此,在参加考试之前,考生必须进行有针 对性的复习,详细了解申论命题的特点,各环节的解题技巧,这样才能保证在实战中应付自如。 临考前做适量的模拟题,其目的有两点:一是为了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二 是为了找一点实战的感觉,如考试试题的总体设计、考试时间的安排、做题速度的掌握等,以免上考 场后手忙脚乱,这一点对于首次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章申论应对策略 第一节阅读好给定材料 对给定材料的阅读,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用在答卷上直接反映,却是 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居于首位,不容滞后。申论考试,对给定材料的阅读 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如果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那么对给定材料的阅读一般不应少于40分钟。只有 仔细阅读给定材料,真正掌握资料内容,才能保证以下三个环节的质量。 申论考试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 所谓审读材料,就是根据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对给定材料进行阅读、审视、分析、理解、把 握,以确定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从而为下一步回答问题做好准备。 对申论考试而言,因为在考前复习中,考生一般都已了解了申论答题的要求,所以在考试过 程中只需仔细阅读所给定的材料,而没必要再先去分析后面的题目。 审读材料是申论考试的第一道关口,必须认真对待。在审读材料时,重点自然是理解材料的 内容,但是也不能忽视材料的形式。只有全面掌握材料的形式、范围和文体等,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命 题者的初衷,有效地把握住关键问题。否则,便会文不对题,这种现象在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屡见 不鲜 申论考试所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有些是完全相同的,如对词句的认 知。在考试过程中,时间有限,气氛紧张,需要确切认知的词句却没被注意到,这常常是不少应试者 的憾事。如申论第一题明明让“概括”“主要问题”,但不少答卷者却偏偏是概述主要事实,对“主 要问题”却无所涉及 但申论考试要求阅读的给定资料却不是什么文章作品,只是些略经整理的“半成品”,连“事 件报道”、“情况简报”都够不上。申论考试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不够准确 不够清晰的“半成品”材料的加工能力。这种加工,主要是对各种材料的阅读分析。也就是说,在阅
第二章申论应对策略 第一节阅读好给定材料 对给定材料的阅读,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用在答卷上直接反映,却是 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居于首位,不容滞后。申论考试,对给定材料的阅读一 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如果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那么对给定材料的阅读一般不应少于 40 分钟。只有 仔细阅读给定材料,真正掌握资料内容,才能保证以下三个环节的质量。 一、申论考试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 所谓审读材料,就是根据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对给定材料进行阅读、审视、分析、理解、把 握,以确定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从而为下一步回答问题做好准备。 对申论考试而言,因为在考前复习中,考生一般都已了解了申论答题的要求,所以在考试过 程中只需仔细阅读所给定的材料,而没必要再先去分析后面的题目。 审读材料是申论考试的第一道关口,必须认真对待。在审读材料时,重点自然是理解材料的 内容,但是也不能忽视材料的形式。只有全面掌握材料的形式、范围和文体等,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命 题者的初衷,有效地把握住关键问题。否则,便会文不对题,这种现象在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屡见 不鲜。 申论考试所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有些是完全相同的,如对词句的认 知。在考试过程中,时间有限,气氛紧张,需要确切认知的词句却没被注意到,这常常是不少应试者 的憾事。如申论第一题明明让“概括”“主要问题”,但不少答卷者却偏偏是概述主要事实,对“主 要问题”却无所涉及。 但申论考试要求阅读的给定资料却不是什么文章作品,只是些略经整理的“半成品”,连“事 件报道”、“情况简报”都够不上。申论考试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不够准确、 不够清晰的“半成品”材料的加工能力。这种加工,主要是对各种材料的阅读分析。也就是说,在阅
读理解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成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把一堆材料划分为 几类材料、把分散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由给定材料内的事物联系到以外的其他事 物…这样反反复复的思考。这种反反复复的思考,就是阅读过程中的分析和概括,都不是一次性的 简单行为。 在申论考试中,对给定材料的阅读,应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要简单地就事论事;要言 之有据,绝不无中生有:要恰如其分,既不装腔作势、危言耸听,也不拂皮蹭痒、言不及义。所谓阅 读理解能力强,突出表现在善于处理各类材料,也就是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区分是同类问 题还是不同类问题,是同一层面上的问题还是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善于区分主次、轻重、缓急,而不 是有一个算一个,一概平列,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同中之异,也善于捕捉异中之同:善于发展、辩证 地看问题,也善于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研究问题:善于一分为二,也善于适当地合二而一。 审读材料的原则 一般地讲,在审读材料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整体把握给定材料,找出给定材料的隐含信息,扣住给 定材料的中心来拟题 (2)多角度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给定材料,列出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 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这个角度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但不一定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中心的。多角度 的原则还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就是说,只要紧扣给定材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能使你 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3)筛选性原则。给定材料中很可能包含着许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材 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就会跑题 三、审读材料的基本方法 1弄清题意,摸准要求
读理解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成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把一堆材料划分为 几类材料、把分散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由给定材料内的事物联系到以外的其他事 物……这样反反复复的思考。这种反反复复的思考,就是阅读过程中的分析和概括,都不是一次性的 简单行为。 在申论考试中,对给定材料的阅读,应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要简单地就事论事;要言 之有据,绝不无中生有;要恰如其分,既不装腔作势、危言耸听,也不拂皮蹭痒、言不及义。所谓阅 读理解能力强,突出表现在善于处理各类材料,也就是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区分是同类问 题还是不同类问题,是同一层面上的问题还是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善于区分主次、轻重、缓急,而不 是有一个算一个,一概平列,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同中之异,也善于捕捉异中之同;善于发展、辩证 地看问题,也善于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研究问题;善于一分为二,也善于适当地合二而一。 二、审读材料的原则 一般地讲,在审读材料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整体把握给定材料,找出给定材料的隐含信息,扣住给 定材料的中心来拟题。 (2)多角度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给定材料,列出 2~5 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 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这个角度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但不一定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中心的。多角度 的原则还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就是说,只要紧扣给定材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能使你 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3)筛选性原则。给定材料中很可能包含着许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材 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就会跑题。 三、审读材料的基本方法 1 弄清题意,摸准要求
【例1】 某班语文课上因为学习“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考生们各抒己见,归 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知足才能常乐:二、不知足才能常乐。你赞同第一种观点吗?赞同第二种观 点吗?你有没有第三种观点?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发言稿(议论文),参加他们的讨论,题目自拟 要写好这篇议论文,首先要弄清材料中“知足常乐”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要明确:可以赞 同讨论中的第一种观点,既可以正面立论,也可以反面论述,发表“不知足才能常乐”的见解:也可 以针对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进行具体分析,不明确倒向哪一边,如有的考生提出在生活上应 知足,在工作上应不知足的看法,展开议论,可以认作是第三种观点,这些都称得上是弄清题意的。 但是,从摸准题意要求来看,我们还得往深处想一想:知足常乐意即凡事应懂得满足就常常 会快乐。这同我们当代青年信奉的开拓、进取、追求的时代精神,岂不有点相悖?如果整篇文章赞同 这一种观点,那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的。所以不少考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摸 准题意蕴含的要求,以《岂能知足常乐》、《永不满足,志在开拓》、《知足一一庸人的哲学》等立 意鲜明的文字作题目,谈古论今,全文都贯穿了常乐在于永不知足的奋斗进取的主旨,使议论闪现出 动人的时代光彩。这不能不说是审题的成功之处了。 2吃透字面,领悟深意 对有些材料,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以避免答题时犯就事论事的 弊病 【例2】 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寓言 诗《鸟的评说》如下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 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例 1】 某班语文课上因为学习“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考生们各抒己见,归 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知足才能常乐;二、不知足才能常乐。你赞同第一种观点吗?赞同第二种观 点吗?你有没有第三种观点?请你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发言稿(议论文),参加他们的讨论,题目自拟。 要写好这篇议论文,首先要弄清材料中“知足常乐”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要明确:可以赞 同讨论中的第一种观点,既可以正面立论,也可以反面论述,发表“不知足才能常乐”的见解;也可 以针对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进行具体分析,不明确倒向哪一边,如有的考生提出在生活上应 知足,在工作上应不知足的看法,展开议论,可以认作是第三种观点,这些都称得上是弄清题意的。 但是,从摸准题意要求来看,我们还得往深处想一想:知足常乐意即凡事应懂得满足就常常 会快乐。这同我们当代青年信奉的开拓、进取、追求的时代精神,岂不有点相悖?如果整篇文章赞同 这一种观点,那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的。所以不少考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摸 准题意蕴含的要求,以《岂能知足常乐》、《永不满足,志在开拓》、《知足——庸人的哲学》等立 意鲜明的文字作题目,谈古论今,全文都贯穿了常乐在于永不知足的奋斗进取的主旨,使议论闪现出 动人的时代光彩。这不能不说是审题的成功之处了。 2 吃透字面,领悟深意 对有些材料,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以避免答题时犯就事论事的 弊病。 【例 2】 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寓言 诗《鸟的评说》如下: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 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