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 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 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硏究教 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确定 这一内容为本学科研究对象的理由包括: 第一,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是教育领域、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 第二,它反映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教育是一个系统,它含有三个字系统,即: 经验传授系统、经验接受系统和经验系统 第三,它反映了当代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近20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 测量、个体差异、课堂管理与教师心理等。概括地讲,即集中在教与学的 心理过程、如何促进教与学的效果上。 第四,这一研究对象的确定,有利于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进行明确区 分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 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 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 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 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 为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为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 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 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在这种背景下,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心理 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 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 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到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 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 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比如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斯金
[考察目标] 1.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 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 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一、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 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确定 这一内容为本学科研究对象的理由包括: 第一,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是教育领域、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 第二,它反映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教育是一个系统,它含有三个字系统,即: 经验传授系统、经验接受系统和经验系统。 第三,它反映了当代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近 20 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 测量、个体差异、课堂管理与教师心理等。概括地讲,即集中在教与学的 心理过程、如何促进教与学的效果上。 第四,这一研究对象的确定,有利于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进行明确区 分。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 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 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 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一般认为它产生于 20 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 为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为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 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 随着 19 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 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在这种背景下,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心理 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 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 发展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 了自己的内容。30 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到 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 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 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比如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斯金
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格式塔的顿悟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等 尽管行为主义的范式占统治地位,但是各理论流派之间的分歧很大,各种教育心 理学的出版物的内容体系差异极大,这表明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成熟的、 独立的学科。 (2)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范式转向认 知范式。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学习研究的成果,区分了不同的学习类型及各类型 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奥苏伯尔则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实 质、条件和机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 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 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 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8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总之,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开始趋于集中,大多是 围绕有效教和学而展开,这表明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 正在形成 (3)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理论派别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小,特别是行为主义和认知 主义之间出现互相吸引、相互补充的局面。布鲁纳于1994年对教育心理学自80 年代以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内容有一下特点:主动性,强调让学生参 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反思性,从个体内部强调知 识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合作性,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 资源,重视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社会文化性,强调社会文化对 学习的影响。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教育心理学经过100年来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除了学习心理、 个别差异等传统领域之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呈现出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教学心理学的兴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单纯关注学习问题转向也开始关注教学 问题。自1969年加涅提出教学心理学的概念以来,教学心理学已成为教育心理 学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个领域。 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对教学的影响。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 认知过程,而是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注策略教学和元认知的研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教、更有效地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心理发展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规律: 首先,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 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 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 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格式塔的顿悟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等。 尽管行为主义的范式占统治地位,但是各理论流派之间的分歧很大,各种教育心 理学的出版物的内容体系差异极大,这表明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成熟的、 独立的学科。 (2) 成熟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范式转向认 知范式。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学习研究的成果,区分了不同的学习类型及各类型 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奥苏伯尔则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实 质、条件和机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 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 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 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80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总之,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到 70 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开始趋于集中,大多是 围绕有效教和学而展开,这表明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 正在形成。 (3) 完善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各理论派别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小,特别是行为主义和认知 主义之间出现互相吸引、相互补充的局面。布鲁纳于 1994 年对教育心理学自 80 年代以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内容有一下特点:主动性,强调让学生参 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反思性,从个体内部强调知 识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合作性,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 资源,重视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社会文化性,强调社会文化对 学习的影响。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教育心理学经过 100 年来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除了学习心理、 个别差异等传统领域之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呈现出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教学心理学的兴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单纯关注学习问题转向也开始关注教学 问题。自 1969 年加涅提出教学心理学的概念以来,教学心理学已成为教育心理 学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个领域。 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对教学的影响。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 认知过程,而是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注策略教学和元认知的研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教、更有效地学。 二、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心理发展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规律: 首先,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 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 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 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其次,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 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身体的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着从头部延伸到身体 的下半部的头尾法则(从头到尾)和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延伸到边缘部位的远近法 则(由近及远);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 维 再次,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 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3岁前后和 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时期儿童会在认知上表现出具有独立 主张的倾向,同时在情绪上会表现出剧烈的变化。这一发展现象表明,认知机能 与情绪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最后,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个体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 速度上、最终达到的水平和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有差别的。例如,在智力上, 有的儿童早熟,有的则晚慧;有的儿童对音乐听觉有特殊敏度,有的对艺术形象 有深刻的记忆表象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 部的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新 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他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都有 适应和建构的倾向,这同时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技能。 (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 衡的过程。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己有的认知结构将刺激 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如果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 刺激,其认知结构将会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 (2)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个体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 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不同阶段儿童所表现的认知差异,代表人类的认知行为随 年龄增长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 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 界的主要手段。此阶段尚未形成真正的社会关系,所以根本谈不上对规则有义务 的意识和道德的含义 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 们经历过的事物,但是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认知活动具有 很大的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转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有他律的或强制的道 德生活,这时的道德判断完全来自于从外部接受的现成规则。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 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 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仍 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 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其次,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 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身体的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着从头部延伸到身体 的下半部的头尾法则(从头到尾)和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延伸到边缘部位的远近法 则(由近及远);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 维。 再次,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 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3 岁前后和 13 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时期儿童会在认知上表现出具有独立 主张的倾向,同时在情绪上会表现出剧烈的变化。这一发展现象表明,认知机能 与情绪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最后,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个体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 速度上、最终达到的水平和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有差别的。例如,在智力上, 有的儿童早熟,有的则晚慧;有的儿童对音乐听觉有特殊敏度,有的对艺术形象 有深刻的记忆表象。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 部的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新 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他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都有 适应和建构的倾向,这同时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技能。 (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 衡的过程。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将刺激 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如果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 刺激,其认知结构将会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 (2)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个体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 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不同阶段儿童所表现的认知差异,代表人类的认知行为随 年龄增长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 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 界的主要手段。此阶段尚未形成真正的社会关系,所以根本谈不上对规则有义务 的意识和道德的含义。 前运算阶段(2~7 岁):在这一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 们经历过的事物,但是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认知活动具有 很大的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转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有他律的或强制的道 德生活,这时的道德判断完全来自于从外部接受的现成规则。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 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 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仍 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 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3)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四个: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 统的发育,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 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主要指物理经验和逻辑经验)的作用。社会性经 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 和语言等方面。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则对上述三种基本因素起着一种调 节的作用。 (4)对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确认儿童智力成 长的内发性和主动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 阶段的成长速度不一。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上的参考价值主要是:按照儿童思维方 式实施知识教学;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 学等。它受到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点:多数人认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估计不足, 对各阶段的年龄划分也有绝对化的倾向;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发展 先于学习的理论较少教育价值;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他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 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如基本的知觉加工;一种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如记忆、语言、 思维。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 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2)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髙级机能转化的过程。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 发展有四个主要的表现:随机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 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 活动的个性化。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心理机能的发 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 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一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 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 化的结果。 (3)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 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 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因此,他主张教学应当先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儿 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 (4)维果斯基的内化说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与自身的认知结构之
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3)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四个: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 统的发育,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 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主要指物理经验和逻辑经验)的作用。社会性经 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 和语言等方面。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则对上述三种基本因素起着一种调 节的作用。 (4)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确认儿童智力成 长的内发性和主动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 阶段的成长速度不一。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上的参考价值主要是:按照儿童思维方 式实施知识教学;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 学等。它受到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点:多数人认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估计不足, 对各阶段的年龄划分也有绝对化的倾向;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发展 先于学习的理论较少教育价值;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他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 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如基本的知觉加工;一种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如记忆、语言、 思维。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 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2)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 发展有四个主要的表现:随机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 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 活动的个性化。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心理机能的发 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 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 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 化的结果。 (3)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 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 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因此,他主张教学应当先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儿 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 (4)维果斯基的内化说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与自身的认知结构之
中的过程。内化即外部活动借助于言语而转化为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部活动。因此, 他认为,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组织和再组织的 过程。新知识必须与己有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形成新结构。所以,维果斯基实质 上是一个建构主义者,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 (5)对维果斯基理论的评价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理论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皮亚杰倾向于将发展看作是儿童本身 自然的成长,不太重视社会与教育因素的功能;而维果斯基则是特别强调文化社 会的影响。因此,力倡教育具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维果斯基的理论 对于学校教育的最重要启示是:最佳的教学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因此,应重 视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潜力,而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实际发展水平之内,这一观点 在原则上对传统学校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是,在教学中,如何确定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班级教学如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此类实际问 题,维果斯基的理论并没有提供确切地答案,只能由教师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 对学生的了解而作出主观判断。 3.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认知心理学是50年代中期在美国和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领域,70 年代成为美国和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 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研究途径。当前以信息加工观点研 究认知过程是其主流。所以,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这种观点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它包括感觉 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 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 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 式相互联系着。信息加工观点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信息加工通过哪些阶段?人类 心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表示的?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明,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这样的基本问题的 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长达四十年之久,其影响是根深 蒂固的,而认知心理学则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 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 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 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 验的报告。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 结构的辅助手段。 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 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 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认知心理学 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 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 教学是群体的社会活动,又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统一的过 程。人的心理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教学过程的,不仅有认知因素的参与而且有各 种非认知因素的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统一活动是 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正是在活动中发生着客体向主观映 象的转化;同样也在活动中,主观映象转化为活动的客观产物。活动使主体与客
中的过程。内化即外部活动借助于言语而转化为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部活动。因此, 他认为,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组织和再组织的 过程。新知识必须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形成新结构。所以,维果斯基实质 上是一个建构主义者,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 (5)对维果斯基理论的评价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理论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皮亚杰倾向于将发展看作是儿童本身 自然的成长,不太重视社会与教育因素的功能;而维果斯基则是特别强调文化社 会的影响。因此,力倡教育具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维果斯基的理论 对于学校教育的最重要启示是:最佳的教学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因此,应重 视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潜力,而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实际发展水平之内,这一观点 在原则上对传统学校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是,在教学中,如何确定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班级教学如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此类实际问 题,维果斯基的理论并没有提供确切地答案,只能由教师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 对学生的了解而作出主观判断。 3.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认知心理学是 50 年代中期在美国和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领域,70 年代成为美国和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 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研究途径。当前以信息加工观点研 究认知过程是其主流。所以,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这种观点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它包括感觉 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 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 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 式相互联系着。信息加工观点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信息加工通过哪些阶段?人类 心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表示的?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明,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这样的基本问题的 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长达四十年之久,其影响是根深 蒂固的,而认知心理学则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 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 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 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 验的报告。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 结构的辅助手段。 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 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 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认知心理学 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 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 教学是群体的社会活动,又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统一的过 程。人的心理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教学过程的,不仅有认知因素的参与而且有各 种非认知因素的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统一活动是 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正是在活动中发生着客体向主观映 象的转化;同样也在活动中,主观映象转化为活动的客观产物。活动使主体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