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糖导材料 内部讲义) 申论考试的性质 一、申论考试是特定职位需要而设量 自19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智行条例》之后,就确立了“进必考”的录用制皮。2005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2006年1月1日开始 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对于主任科员以下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招录必须经过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就是通过答题的 形式对拟录用的应试者进行客观的测试,以检查应试者的基本素质。笔试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门科目。面试是在笔试合格的 基础上再进行考核以决定最终的人选。所以,笔试考试是根据所需职位而设置的,这与过去的“因人设职”是不同的。现在是“因事设职”“因 事择人”、“因事定级”和“因给薪”是根据工作的简难易程度、工作性质、责任大小和任职资格条件而设量的。所以应试者在报考时,应 明确岗位的买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申论考试是针对特定对豪而设置 根据《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的录取是不分性别、种族和地域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资格娶求。公务员招 录的对象主要是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公务员招考的这种学历、年龄、专业和身体条件的要求成限制, 试试愿必须根据考试的对象来命题,需买通过申论考试适当拉开考生的距高,淘汰出那些没有精心准备者水平不高的人员,体现出能力差距 三、申论考试是几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综合近几年的申论考试,每年给出的都是几段戚十几段的文字材料,要求从中进行概括、提出对策和进行论述等主要内容,这种考试考查的 是应试者的能力。从考试大纲的要求看,也是只有具备了需要的几种能力,才能进入国家机关工作,这几种能力就是: 1、阅读理解能力〔读) 就是要求应试者读所给出材料的真实涵义,这是答好后面试题最基础的工作,由于试卷给出的资料是前后无序的,这就雷要应试者能够理 清头绪,把量材料之间的关联,掌材料反映事物的本质,抓住材料的主旨。这需要应试者必须具备对树料的敏感性和准确度,千万不能就事论 事,否则就跑戚偏高了主题。 2、综合分析能力(读通 读懂理解的过程,就是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这里不是简单的把事物的顺序进行罗列,也不是单纯的缩写或复述,而是运用所学的逻辑学知识 和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綜合,这就需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公务员日常处理问题能力 的集中体现。不筐综合就不能从宏上把是整体,不分析,就不能从微观上理解本质 学的思维方式是解决任何问都必须具各的 3、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明) 申论考试非常注重应试者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阿属的能力,重在解决间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测验应试者是否能敏锐地抓住同题 的原因,是否能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这既是思略闻题,也是知识问题,更是能力问。解决问氳的能力重在申论的第三部分,即论述中,这是 整个申论的关健,所占分值也最高,这需买应试者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撸施、办法和方案。这种指施、办 法和方来不是应试者信口开河的议论和设想,而是有点、有想法、有操作的步事和环节,没有工作经验,不深入思考,不关心社会发展,只能 导致提出解间题的方法成为“空中花园” 4、语言衰达能力(会写) 任何思维必须借助于语盲才能实现,申论考试也是这样,语盲表达能力是对前三个能力的具体运用和综合体现。对每一个试题解谷,必须 体现应试者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应试者思维是否清晰、表达是否通畅、层次是否鲜明、结构是否严谨的主要体现 申论考试的特点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辅导材料 (内部讲义) 一、申论考试的性质 一、申论考试是特定职位需要而设置 自 1993 年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之后,就确立了“逢进必考”的录用制度。2005 年 4 月全国人大通过、2006 年 1 月 1 日开始 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对于主任科员以下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招录必须经过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就是通过答题的 形式对拟录用的应试者进行客观的测试,以检查应试者的基本素质。笔试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门科目。面试是在笔试合格的 基础上再进行考核以决定最终的人选。所以,笔试考试是根据所需职位而设置的,这与过去的“因人设职”是不同的。现在是“因事设职”“因 事择人”、“因事定级”和“因事给薪”,是根据工作的繁简难易程度、工作性质、责任大小和任职资格条件而设置的。所以应试者在报考时,应 明确岗位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申论考试是针对特定对象而设置 根据《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的录取是不分性别、种族和地域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资格要求。公务员招 录的对象主要是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公务员招考的这种学历、年龄、专业和身体条件的要求或限制,要求申论的考 试试题必须根据考试的对象来命题,需要通过申论考试适当拉开考生的距离,淘汰出那些没有精心准备或者水平不高的人员,体现出能力差距。 三、申论考试是几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综合近几年的申论考试,每年给出的都是几段或十几段的文字材料,要求从中进行概括、提出对策和进行论述等主要内容,这种考试考查的 是应试者的能力。从考试大纲的要求看,也是只有具备了需要的几种能力,才能进入国家机关工作,这几种能力就是: 1、阅读理解能力(读懂) 就是要求应试者读懂所给出材料的真实涵义,这是答好后面试题最基础的工作,由于试卷给出的资料是前后无序的,这就需要应试者能够理 清头绪,把握材料之间的关联,掌握材料反映事物的本质,抓住材料的主旨。这需要应试者必须具备对材料的敏感性和准确度,千万不能就事论 事,否则就跑题或偏离了主题。 2、综合分析能力(读通) 读懂理解的过程,就是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这里不是简单的把事物的顺序进行罗列,也不是单纯的缩写或复述,而是运用所学的逻辑学知识 和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综合,这就需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公务员日常处理问题能力 的集中体现。不懂综合就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体,不懂分析,就不能从微观上理解本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具备的。 3、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明) 申论考试非常注重应试者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测验应试者是否能敏锐地抓住问题 的原因,是否能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这既是思路问题,也是知识问题,更是能力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申论的第三部分,即论述中,这是 整个申论的关键,所占分值也最高,这需要应试者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和方案。这种措施、办 法和方案不是应试者信口开河的议论和设想,而是有观点、有想法、有操作的步骤和环节,没有工作经验,不深入思考,不关心社会发展,只能 导致提出解问题的方法成为“空中花园”。 4、语言表达能力(会写) 任何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申论考试也是这样,语言表达能力是对前三个能力的具体运用和综合体现。对每一个试题解答,必须 体现应试者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应试者思维是否清晰、表达是否通畅、层次是否鲜明、结构是否严谨的主要体现。 二、申论考试的特点
申论命惠,关注社会 申论的命题,每年并不一样,而且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应试者觉得无从下手,但是有一点是 不变的,那就是无论内容涉及那些方面,但绝对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可以略作分析: 2007年的申论材料关注的是土地问,这个问還自2000年以后就引赵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包括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补偿价格过低、失地又 失业问题;这又包括城镇房地产开发对土地的占用和企业扩张导致的土地减少等。还包括农村中存在的空心村问题,开发新士地如滩涂整治利用 问题,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制度以后,如何加强对士地的使用和管理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所以以“命脉”为题写一 篇文章就显得切合当前的形势雷要。 2006年的申论材料是新华网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某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就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 如何打造应急预案的“经济基础”、如何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如何利用经济手段介入应急误案等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的在线交流。而这 样的一个话题,早在2003年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非典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大课题。党的十 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着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005年的申论材料是有关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问题,材料中反映了解决农村问题的两种思路。“三农”问题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 国务院最为关心的大事,每年年初都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为此连铵发过几个号文件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纲领性要求,这样的问题能不引超社 会的关注? 2004年给定的材料是随着国内外汽车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城市道略交通问题,关注的是城市的交通拥挤和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作为刚刚 入世的民族工业,人们一直关心它的何去何从;城市的交问题,更是每一个大中城市人们议论的话题 3年的材料是关于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问题,通过列举一系列统计数字及发生的典型案件,探讨如何安全生产 002年的申论材料是有关网络的问,探讨网络对生活的影响,关注的是网络的利鼻对生活的彩响 2001年的申论材料是关于含有PPA的药物因合有敢人中风等副作用而引起的全球恐慌,陈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此如何进行应对。 2000年的申论村料是一桩复杂的噪音扰民的事件,通过整个事件关注的是人 所以关注社会热点是申论命题的主要依据。这种热点问题可能与有些人的理解认识不同,认为这种热点不如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稳定房 价更热,为什么不出这样的命题?这些命恿国家可能没有出,但是并不代衰各省的公务员考试不出这样的问题還。而且这样的热点容易导致解答趋 同,所以考试热点还要体现差别,这也是命题的原则。 2、中论解答,科学可行 申论命题既然是热点问题,解答就要突出科学性和可行性。 科学性就是要求应试者解答试善必须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解答。针对材料中的闻是进行解答,无论是橛括内容,提出 对策以及判断正误还是展开论述必须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合理的,与大多数人的认知一致 可行性就是无论语言表达还是具体问题解决方法的陈述,应该具有实际的步和操作性,不是应试者的自圆其说,而是买给出一个圆的说 明,包括观点、论述、结构、语言、形式等都必须符合要求,否则,就买扣分甚至道到淘汰。 3、申论评判,严谨公正 申论是国家组织的要考试,它的判卷工作引赵人们的高度关注。每年,人事部部会组织一批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试卷的评阅,而且采用魔机 分组形式,两个人甚至三个人、四个人评圆一份试卷,所以保证了试卷成绩的最大客观真实。从组织上来说是严谨的,从结果上来说是公正的 整个评卷环节有相对的评分标准,有严格的评分程序,有评分的监督机构,保证了申论考试结果的公证性 三、申论试卷结构
1、申论命题,关注社会 申论的命题,每年并不一样,而且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应试者觉得无从下手,但是有一点是 不变的,那就是无论内容涉及那些方面,但绝对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可以略作分析: 2007 年的申论材料关注的是土地问题,这个问题自 2000 年以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包括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补偿价格过低、失地又 失业问题;这又包括城镇房地产开发对土地的占用和企业扩张导致的土地减少等。还包括农村中存在的空心村问题,开发新土地如滩涂整治利用 问题,尤其是 2006 年国务院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制度以后,如何加强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所以以“命脉”为题写一 篇文章就显得切合当前的形势需要。 2006 年的申论材料是新华网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某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就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 如何打造应急预案的“经济基础”、如何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如何利用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等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的在线交流。而这 样的一个话题,早在 2003 年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非典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十 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005 年的申论材料是有关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问题,材料中反映了解决农村问题的两种思路。“三农”问题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 国务院最为关心的大事,每年年初都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为此连续发过几个一号文件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纲领性要求,这样的问题能不引起社 会的关注? 2004 年给定的材料是随着国内外汽车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关注的是城市的交通拥挤和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作为刚刚 入世的民族工业,人们一直关心它的何去何从;城市的交通问题,更是每一个大中城市人们议论的话题。 2003 年的材料是关于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问题,通过列举一系列统计数字及发生的典型案件,探讨如何安全生产。 2002 年的申论材料是有关网络的问题,探讨网络对生活的影响,关注的是网络的利弊对生活的影响。 2001 年的申论材料是关于含有 PPA 的药物因含有致人中风等副作用而引起的全球恐慌,陈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此如何进行应对。 2000 年的申论材料是一桩复杂的噪音扰民的事件,通过整个事件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所以关注社会热点是申论命题的主要依据。这种热点问题可能与有些人的理解认识不同,认为这种热点不如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稳定房 价更热,为什么不出这样的命题?这些命题国家可能没有出,但是并不代表各省的公务员考试不出这样的问题。而且这样的热点容易导致解答趋 同,所以考试热点还要体现差别,这也是命题的原则。 2、申论解答,科学可行 申论命题既然是热点问题,解答就要突出科学性和可行性。 科学性就是要求应试者解答试卷必须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解答。针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解答,无论是概括内容,提出 对策以及判断正误还是展开论述必须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合理的,与大多数人的认知一致。 可行性就是无论语言表达还是具体问题解决方法的陈述,应该具有实际的步骤和操作性,不是应试者的自圆其说,而是要给出一个圆满的说 明,包括观点、论述、结构、语言、形式等都必须符合要求,否则,就要扣分甚至遭到淘汰。 3、申论评判,严谨公正 申论是国家组织的重要考试,它的判卷工作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每年,人事部都会组织一批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试卷的评阅,而且采用随机 分组形式,两个人甚至三个人、四个人评阅一份试卷,所以保证了试卷成绩的最大客观真实。从组织上来说是严谨的,从结果上来说是公正的, 整个评卷环节有相对的评分标准,有严格的评分程序,有评分的监督机构,保证了申论考试结果的公证性。 三、申论试卷结构
经过几年的发晨,申论的试卷结构形式已经固定,主要包括三部分 、申论材料 申论材料是申论试卷的主体,申论材料是围绕某一社会间题或现象给出数千字的文字材料,要求应试者进行认真阅读,申论材料是提出作答 要求的依拥 (一)申论材料的来源 申论材料部分来自网络上有关某一社会阿题或现象的新闻报道,部分来自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文件,部分来自报刊的新闻资料,包括报纸的 资料和学术期刊的资料等。这些资料是新闻消息的形式出现,取者是公文的部分内容,取者是专家学者的凛点,取者从学术资料的翁抄。申论 材料的命题往往先从一个带殊的案例说赵然后对此进行纵向的扩展或微向的延伸最终形成一个关于某一个社会闻题哦现象的相对亮整的衰述。 申论材料所给出的十几段文字材料主要量现出以下几个特 1.先后有序数。无论哪一年的申论考试试题,为了便于应试者阅读和理解,对给出的材料总是标出一定的序数。序教有三种表现方式 一是说明该事件的背景我概况。先筒单介绍背景,然后用序号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者有关联的间题,但是该事件的经过与采用的序号并没有必 然的联系 二是采用汉半小写的序号形式标出。 三是采用阿拉伯数码的形式标出。即用1、2、3的形式把各个材料之间串连起来,这样的形式,一款来说,每一段都是一个相对单一的 意思,前后之间并不是事件发生的真实顺序 2.上下无关联。从上述给出的材料可以看出,这些材料之间虽然有序相连,但是上下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即给出的材料是杂乱的、零乱 的,只有把相关的材料进行归纳才能形成一个问愿的整体印象,否则,在头脑中留下的只是零散的单个事件,这种上下无关联的材料正如国家公 务员面对的是各种紛的事项,必须进行加工,所以材料是未加工的半成品,雷要应试者进行合并加工,才能变成一个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如 果给出的材料内容十分丰富,字比较多,这更加需要应试者提高阅读能力 3内容非专业作为国冰最高级别的正频考试,面对的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考生,考生来自方方面面,专业、学历、职业、各不相同, 且提供的岗位近万个,每个岗位所属的部门不同,所需专业要求不同,所以作为入门考试的申论,所给出的材料郁是非专业。即材料的内容虽然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并不涉及专业知识不会出现因不懂专业而无从下手回谷问题的现象。但是如果考生不关心社会 热点,不关心国家的发展进步,一心只读书本知识,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那必然导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 三、作答要求 作答要求就是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是县求应试者进行作答。作答要求体现了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圆读能力和水平,体现了对材 料的综合加工和提炼,体现了对材料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作答要求从形式看,主要是根据给定资料所给出的几道试题,试题的内容成是涉及到对 材料整体或部分内容的概括;或是针对材料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或者对出现的特定选项给子选择;或着对包合的概念作出解:或是对相关 的内容进行评价;取是根据要求进行论证即命题作文,所有试类型都以材料作为依据进行作答 四、申论考试试题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热点不断涌现,而且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也体现了时代特征。申论试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材料的内容不斷丰富 1数字增加。2000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1400余字;2001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1580余字;2002年申论的给定村料是2300余字;2008年申 论的给定材料是4238个字;200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近4000字2005年申论的给定村料是3700字;2006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9300多字。2007
经过几年的发展,申论的试卷结构形式已经固定,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注意事项 二、申论材料 申论材料是申论试卷的主体,申论材料是围绕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给出数千字的文字材料,要求应试者进行认真阅读,申论材料是提出作答 要求的依据。 (一)申论材料的来源 申论材料部分来自网络上有关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新闻报道,部分来自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文件,部分来自报刊的新闻资料,包括报纸的 资料和学术期刊的资料等。这些资料或是新闻消息的形式出现,或者是公文的部分内容,或者是专家学者的观点,或者从学术资料的摘抄。申论 材料的命题往往先从一个特殊的案例说起,然后对此进行纵向的扩展或横向的延伸,最终形成一个关于某一个社会问题或现象的相对完整的表述。 (二)申论材料的特点 申论材料所给出的十几段文字材料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先后有序数。无论哪一年的申论考试试题,为了便于应试者阅读和理解,对给出的材料总是标出一定的序数。序数有三种表现方式。 一是说明该事件的背景或概况。先简单介绍背景,然后用序号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者有关联的问题,但是该事件的经过与采用的序号并没有必 然的联系。 二是采用汉字小写的序号形式标出。 三是采用阿拉伯数码的形式标出。即用 1、2、3……的形式把各个材料之间串连起来,这样的形式,一般来说,每一段都是一个相对单一的 意思,前后之间并不是事件发生的真实顺序。 2.上下无关联。从上述给出的材料可以看出,这些材料之间虽然有序数相连,但是上下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即给出的材料是杂乱的、零乱 的,只有把相关的材料进行归纳才能形成一个问题的整体印象,否则,在头脑中留下的只是零散的单个事件,这种上下无关联的材料正如国家公 务员面对的是各种纷繁的事项,必须进行加工,所以材料是未加工的半成品,需要应试者进行合并加工,才能变成一个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如 果给出的材料内容十分丰富,字数比较多,这更加需要应试者提高阅读能力。 3.内容非专业。作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正规考试,面对的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考生,考生来自方方面面,专业、学历、职业、各不相同,而 且提供的岗位近万个,每个岗位所属的部门不同,所需专业要求不同,所以作为入门考试的申论,所给出的材料都是非专业。即材料的内容虽然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并不涉及专业知识,不会出现因不懂专业而无从下手回答问题的现象。但是如果考生不关心社会 热点,不关心国家的发展进步,一心只读书本知识,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那必然会导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 三、作答要求 作答要求就是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要求应试者进行作答。作答要求体现了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体现了对材 料的综合加工和提炼,体现了对材料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作答要求从形式看,主要是根据给定资料所给出的几道试题,试题的内容或是涉及到对 材料整体或部分内容的概括;或是针对材料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或者对出现的特定选项给予选择;或者对包含的概念作出解释;或是对相关 的内容进行评价;或是根据要求进行论证即命题作文。所有试题类型都以材料作为依据进行作答。 四、申论考试试题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热点不断涌现,而且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也体现了时代特征。申论试题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材料的内容不断丰富 1.数字增加。2000 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 1400 余字;2001 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 1580 余字;2002 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 2300 余字;2003 年申 论的给定材料是 4238 个字;2004 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近 4000 字;2005 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 3700 字;2006 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 9300 多字。2007
年申论资料有660多字。 2.内容变化。内容的交化主要体现在有最初的单一内容向复杂的综合内容转变。如2000至2003年申论给定材料内容相对单一,都是就一 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说明,透过材料本身能较快把掘材料的主影和本质。但是最近几年的申论给定材料反映的不是件事要求解答的内容也包含 两个问题,内容更加复杂化。如:2004年申论给定的材料既有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问题,又有由此带来的城市道路交拥挤间题。2005年申论给 定的材料是有关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问题”,这个材料中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复杂,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都是大问,驾取难度增加。2006 年申论绐定材料从字微上是前几年的两倍或三倍,而且由于网民的问答随盒性强,材料中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虽然主题是政府如何提高应 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但是涉及到的问题包括政府的执政能力、国家解决卫生防疫事件的预案、提高民众的危机意识、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 笔等。2007年申论资料有6500多字,薹体上是有关士地资源问题的,实际上涉及到土地的被征用,土地的复展,土地的整治综合利用,商品房 建设用地,土地排续利用等许多方面的间题 二)试氯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试题类型由原来的常规性试题形式交成了更加灵活 2004至202年这三年主要是常性试魔形式即包括三部分内容构成即用定字数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或主要内容概定 某一角色,对材料中存在的闻是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三部分:根据材料的内容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论证。 2003年至2004年的试形式有厚来的三部分变成了两部分。2003年的《申论》要求: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 导参考;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2004年的《申论》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勢″;作为市交通主管部勹的负责 人,请根据绐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 2005年至2006年的试题形式变化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增加了不确定选项的内容。该试妥求应试者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段落或某一问题对给出的解平进行选择,这与单纯的括或者提出对策 这一常规性试题形式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要求应试者不但首先要理解材料的相关内容,而且能学会判断选择,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一个是错 误的,为什么?实际上增加了难度,通过这两年的考试结果看,部分考生还没有适应这种形式,或者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上来,导致部分考生在这 一部分的分教大受影响。有的考生判断不准,有的没有作答,有的糊选择,有的原因解不清,出现的 2对归纳括能力要求更高。2006年的试题: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 供领导审阅。D部长谈话的内容有七八千字,归纳成500字必须具备高度的括能力才能亮成,而且从参考答案来看,包括了为什么提出这个 定的概念,原因是什么,提出的解决造径有哪些,可以说盖了整个材料的内容。2005年试题: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 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略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试题弄定出了材料的部分内容,要求应试者对此进行归纳,这种形式的难度在于 考生能否找到这两种思路是什么,各自包合哪些具体的措施,并且对此进行筒述,由于材料的内容庞杂,许多考生并没有找出具体的思路政者概 括的思路不明确,这些都导致考分受到影响 3论述的命题倾向突出。这两年的材料作文,都有明确的范围和限制,包括目和体,这就妥求考生既要紧密结合材料给定的内容 要能挖据出具体深刻的规律,掌攝理论的实际运用。2005年申论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闻题的两种思略”为题,写一篇800~1000半的文 章。2006年的中论第三部分要求: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2007年申论试题是自公务员考试以来变化最大的一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還的录量明显增加 以往的试题,基本上是以三道题为主,而且分相对集中,200年的试单鱿从教量看,共有4道,但实际上所包合的试题量有7道 因为第三道试惠和第四道试题各又包含两个试,所以,单就试题数量而言,是历年最多的 2试是类型触于多样性 2007年的试属既包含了往年常见的试题类型,如第一试题仍为概括类狐的试题:第五试题仍为命题作文;第四试第二小题仍为提出对策
年申论资料有 6500 多字。 2.内容变化。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有最初的单一内容向复杂的综合内容转变。如 2000 至 2003 年申论给定材料内容相对单一,都是就一 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说明,透过材料本身能较快把握材料的主题和本质。但是最近几年的申论给定材料反映的不是一件事,要求解答的内容也包含 两个问题,内容更加复杂化。如:2004 年申论给定的材料既有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问题,又有由此带来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问题。2005 年申论给 定的材料是有关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问题”,这个材料中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复杂,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大问题,驾驭难度增加。2006 年申论给定材料从字数上是前几年的两倍或三倍,而且由于网民的问答随意性强,材料中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虽然主题是政府如何提高应 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但是涉及到的问题包括政府的执政能力、国家解决卫生防疫事件的预案、提高民众的危机意识、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 等等。2007 年申论资料有 6500 多字,整体上是有关土地资源问题的,实际上涉及到土地的被征用,土地的复垦,土地的整治综合利用,商品房 建设用地,土地持续利用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二)试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试题类型由原来的常规性试题形式变成了更加灵活、难度增大的试题类型。 2000 年至 2002 年这三年,主要是常规性试题形式,即包括三部分内容构成。即用一定字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或主要内容;假定 某一角色,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三部分:根据材料的内容自拟题目,进行论述或论证。 2003 年至 2004 年的试题形式有原来的三部分变成了两部分。2003 年的《申论》要求: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 导参考;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2004 年的《申论》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 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 2005 年至 2006 年的试题形式变化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增加了不确定选项的内容。该试题要求应试者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段落或某一问题对给出的解释进行选择,这与单纯的概括或者提出对策 这一常规性试题形式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要求应试者不但首先要理解材料的相关内容,而且能学会判断选择,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一个是错 误的,为什么?实际上增加了难度,通过这两年的考试结果看,部分考生还没有适应这种形式,或者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上来,导致部分考生在这 一部分的分数大受影响。有的考生判断不准,有的没有作答,有的模糊选择,有的原因解释不清,出现的问题较多。 2.对归纳概括能力要求更高。2006 年的试题: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 500 字的篇幅,概述 D 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 供领导审阅。D 部长谈话的内容有七八千字,归纳成 500 字必须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才能完成,而且从参考答案来看,包括了为什么提出这个特 定的概念,原因是什么,提出的解决途径有哪些,可以说覆盖了整个材料的内容。2005 年试题: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 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试题界定出了材料的部分内容,要求应试者对此进行归纳,这种形式的难度在于 考生能否找到这两种思路是什么,各自包含哪些具体的措施,并且对此进行简述,由于材料的内容庞杂,许多考生并没有找出具体的思路或者概 括的思路不明确,这些都导致考分受到影响。 3.论述的命题倾向突出。这两年的材料作文,都有明确的范围和限制,包括题目和体裁,这就要求考生既要紧密结合材料给定的内容,又 要能挖掘出具体深刻的规律,掌握理论的实际运用。2005 年申论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为题,写一篇 800~1000 字的文 章。2006 年的申论第三部分要求: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2007 年申论试题是自公务员考试以来变化最大的一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的数量明显增加 以往的试题,基本上是以三道题为主,而且分数相对集中,2007 年的试题单纯从数量看,共有 4 道题,但实际上所包含的试题数量有 7 道, 因为第三道试题和第四道试题各又包含两个试题,所以,单就试题数量而言,是历年最多的。 2.试题类型趋于多样性 2007 年的试题既包含了往年常见的试题类型,如第一试题仍为概括类型的试题;第五试题仍为命题作文;第四试题第二小题仍为提出对策
类试题。但是其他的试类型则是往年没有的,试类型量现多样性,主要包含一下几种形式 第一评价性试題:如作答要求第二试:“绐定资料T″提出了“持续士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资料3-7”,谈谈对“持续 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 第二目的和意义类试题:如做答妥求第三试第一小题: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密 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作法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是念类试氳:如作答求第三试薏第二小题:根据“给定资料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 第四是分类型试题:如作答要求第四试题第一小题:“给定资料2m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 类市场怎样区分,井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士地定价”的向题 3.试题的主观性突出 所谓主观性就是在作答要求中更多要求应试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断,如第二试第三试第一小题等,让应试者作出关于某件事情的评 价括目的盒义,就是考查应试者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材料的实际突出应试者的主观认识和判断,这种类型的试题在更大程度上可以测 查出应试者的判斷力和思想性 4.试题的特定化明显 所谓特定化是指试题所针对的内容更加细化,即主要是针对材料中的某一段落或特定的内容命還,这种试是类型将成为今后命属的一个新方 向,如作答要求中的概念性试、划分种类并提出解决措施的试、目的意义的括等都体现了对材料中特定段落的理解能力,由此预示出在今 后的试匙类型中将更加注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五、申论写作的文体界定 确定文体是申论写作的前提 明确申论命题结构,目的在于完成给定的作答要求。申论的作答要求,从本质上讲,就是典型的写作,但是它与人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理解的 单纯文体写作有所不同,因为它不是单一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也不同于高考的材料作文,高考作文的材料涵义具有多义性,侧的是个 性和创新认识的写作。如今年的高考作文,是一幅漫画,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家途中脚踩到一块西瓜皮上,结果摔倒在地,由此引发了不同人的 议论,有小学生自己的抱怨,有家长的责闻,有者师的发难,还有社会上不同人的看法,请你就此从某一角度写篇文章,体不限。申论的作 答要求也是写作,应当写成什么样子的文章,就成为应试者首先思考的问题,自申论这种考试形式出现以来,许多考生为此感到不知所措,部分 考生分敢不理想,就是不知道如何写,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文体来写,有的按着习惯性思维方式写作,写成了议论文;有的型独辟瞑径,发挥想象 力,写成了高言:有的虚构故事情节,写成了记叙文:有的完全凭借想象,任思绪自由发挥,写成了散文;由此可见,确定申论写作的文体是完 成作答要求的前提和基础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款,就是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内容。申论是按给定材料进行作答,要求应试者根据材料的内容或者进行括、有 者提出相应的对策;或着对存在的文体进行论证、论述;或者根据虚拟身份发表讲话。尤其是最后的论述论证,所占分值较高,对文体的要求更 高,最近三年的作文都是限制内容和范围的标愿,如果不懂文体,实际上就是没有了解命题者的初哀和要求,成绩当然不還想。所以,明确申论 写作的文体是写好申论的根本。(谏太宗十思魂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 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雕乎?盖在股忧必蝎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直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
类试题。但是其他的试题类型则是往年没有的,试题类型呈现多样性,主要包含一下几种形式: 第一评价性试题 ;如作答要求第二试题:“给定资料 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资料 3-7”,谈谈对“持续 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 第二目的和意义类试题:如做答要求第三试题第一小题: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 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作法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是概念类试题:如作答要求第三试题第二小题:根据“给定资料 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 第四是分类型试题:如作答要求第四试题第一小题:“给定资料 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 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 3.试题的主观性突出 所谓主观性就是在作答要求中更多要求应试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断,如第二试题第三试题第一小题等,让应试者作出关于某件事情的评 价或概括目的意义,就是考查应试者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材料的实际突出应试者的主观认识和判断,这种类型的试题在更大程度上可以测 查出应试者的判断力和思想性。 4.试题的特定化明显 所谓特定化是指试题所针对的内容更加细化,即主要是针对材料中的某一段落或特定的内容命题,这种试题类型将成为今后命题的一个新方 向,如作答要求中的概念性试题、划分种类并提出解决措施的试题、目的意义的概括等都体现了对材料中特定段落的理解能力,由此预示出在今 后的试题类型中将更加注重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五、申论写作的文体界定 一、确定文体是申论写作的前提 明确申论命题结构,目的在于完成给定的作答要求。申论的作答要求,从本质上讲,就是典型的写作,但是它与人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理解的 单纯文体写作有所不同,因为它不是单一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也不同于高考的材料作文,高考作文的材料涵义具有多义性,侧重的是个 性和创新认识的写作。如今年的高考作文,是一幅漫画,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家途中,脚踩到一块西瓜皮上,结果摔倒在地,由此引发了不同人的 议论,有小学生自己的抱怨,有家长的责问,有老师的发难,还有社会上不同人的看法,请你就此从某一角度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申论的作 答要求也是写作,应当写成什么样子的文章,就成为应试者首先思考的问题,自申论这种考试形式出现以来,许多考生为此感到不知所措,部分 考生分数不理想,就是不知道如何写,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文体来写,有的按着习惯性思维方式写作,写成了议论文;有的想独辟蹊径,发挥想象 力,写成了寓言;有的虚构故事情节,写成了记叙文;有的完全凭借想象,任思绪自由发挥,写成了散文;由此可见,确定申论写作的文体是完 成作答要求的前提和基础。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就是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内容。申论是按给定材料进行作答,要求应试者根据材料的内容或者进行概括、概述;或 者提出相应的对策;或者对存在的文体进行论证、论述;或者根据虚拟身份发表讲话。尤其是最后的论述论证,所占分值较高,对文体的要求更 高,最近三年的作文都是限制内容和范围的标题,如果不懂文体,实际上就是没有了解命题者的初衷和要求,成绩当然不理想。所以,明确申论 写作的文体是写好申论的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 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