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书 献给春思·贸德、阿伦·贸德、格拉迪斯·埃伦·哈佩尔
序 言 惟有田野工作者的姓名出现在标题页的惯列,是人类学著述中经久 未变、令人困感的事情之一。就像跨文化理解的任何一项努力一样,造 就了本书的这一研究是一项共同的事业。我最深切地感激中国北方三 个村落—一张家车道、前儒林和槐里的村民们,是他们接纳我走进其社 区,并帮助我去理解其生活。他们的懷慨大度兴许是本书任何有价值之 处的源泉。我想他们将会发现,我在这里所撰写的只是对他们生活之丰 害性和男气所作的一些平淡的恩素。 这项调查的主管机构或者当地政府至少有一名官方代表陪同我前 往每个村。他们每个人分别从杜会学职业、从妇女工作或者从当地政府 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每个人在协助此研究上也都做出了宝青的贡 献。此外,每个村的领导代表均不惜花时间为日常的研究进程做了安 排,并且常带投身其中。每当遇到麻烦以及因我的在场而引起工作负担 倍增时,所有这些官方陪同都很乐于助人。 这项研究的完成得到了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研究委员会的 一系列资助:该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1986年和1987一1988年的交 流资助:该委员会1986年的一般研究资助:给西安大略大学(1987 1989年)和马尼托巴大学(19891992年)的加拿大研充奖学金以及该 委员会1990一1991年的研究皆助。加拿大研究奖学金是由西安大略大 学和马尼托巴大学的大学捐赠基金的配套资金和马尼托巴大学的校友 基金支持的。在中国境内,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山 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山东省妇联及山东省各级政府均提供了帮助。 在加章大,我在不间阶段分别得到了西安大略大学人类学系、安大 略工作研究奖学金项目以及马尼托巴大学人类学系的许多研究助理的 协助。上述资助也使他们涉入此项工作有了可能。他们分别是品秀缓
2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 苏莱思·塞吉思、傅小江、利奥·单、傅梦检、刘东扬、布雷特·韦德尔、 沙伦·格里奥克斯和佛朗哥司·加布里。 本研究获故于许多同事和朋友们的大量建议和评论。我要特别感 谢孔迈隆、伊莎贝尔·克鲁克、诺玛·戴蒙德、格雷厄姆·约翰逊、戴安 娜·拉里、桑德拉·萨克斯、卢比·沃森及马丁·金·怀持。 第二章的一部分最初曹以“分地,合地”的标题刊于《中国季刊》1992 年第130卷第338-356页。第六章的一部分原载《太平洋事务1990年 第63卷第1期第4061页,题为“男人更有本事':中国农村妇女对社 会性别与能动性的看法”。我很感谢这些刊物慨允我将这些材料集结 在此。 我非常感激我的家人这些年来对我工作给予的支持和表现出的兴 趣。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婶婶。这本书是献给他们的。]989年6 月我妹妹珍妮特·勒萨格帮助我在中国确定研究地并使我建立起联系, 这在当时是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这么做的。地对于我撰写这本书稿也 做出巨大的贡献。我还要特别感谢克里斯·伊根为加速其完成所做的 不侧努力。 这一书稿获益于斯坦福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关注。我要特别对穆 里尔·贝尔,埃伦·史密斯和维多利亚·斯科特的工作表达我的谢意。 该书的索引是由维多利亚·奥尔森完成的。 最后,如果说存在着惟独我的名字出现在标题页的真正缘由的话, 那就是我对这里所做出的解释以及该研究中所有的其他缺憾负惟一的 责任
自 录 序有1 第一章导言:关于德行1 第二章分地18 第三章 村办企业47 第四章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84 第五章“户”:在国家与家庭之间128 第六章妇女与能动性166 第七童中国北方村落的杜会性别与权力188 表格203 有关量度与求庭术语的解释204 引!用的文献206 注释222 素引237
第一章导言:关于德行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孔子的理念,但它在当代中国政体中依然有生 命力,并发挥功效。妇女和男性既广泛认可这一主张,但在日常生活的 行为中实际上又予以拒斥。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在本书中,我将 探究在20世纪80年代重构了乡土中国的农村改革进程中被重新创造 了的这一悖论。 紧随“文革”之后出现的社会转型的分水岭,很快从对十年动乱 (1966-1976年)的谴责转向了从总体上否定集体化时代(1956一1980 年前后)及其所依据的政策与政治哲学架构。20世纪80年代初逐步铺 开的农村改革主要包括:(1)确立了把集体资源承包给个人、农户或农 户小组的“责任制”,其条件越来越接近于事实上的所有权;(2)公社及 前集体制的瓦解,代之以正规的地方政府和混合型的(私有与公有的)经 济组织形式:(3)私有买卖和劳动力市场的复活:(4〉国家对农产品生产 与销售之控制的弱化;(5)国家调整农产品购实价以使之对农村生产者 有利;(6)雇佣劳动力的合法化;(7)私有与公有的乡村工业的增长;2 (8》在商品经济中促进生产和交换。 所有这些政策嬗变在整个乡村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后果,而没有哪个 结果可以被看做是社会性别中立的(gender neutral)。每一政策变化和 改革项目总的说来一直被官方表现为政治经济领域的变迁,而没有论及 社会性别(gender)或妇女的特殊利益。中国境内外随后的多数讨论也 只着跟于作为政治经济事实的嬗变。同时,关于中国妇女的大量文献通 常把其他问题当做其着限点,而不曾以改草对农村妇女生活造成的影响 为重心。 官方没有探究这一转变进程中妇女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可以归诸 各种根源。改革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的狭隘经济目标为压倒性取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