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2014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卷五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 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 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λ悠远清澄的世 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 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 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 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 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 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 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淸晖 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 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 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 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 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髙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 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 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 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 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 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 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 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 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1.D[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静寒境界可以在龌龊的世 界里为人们提供绝对宁静的精神世界,但是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而 “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仅是一种社会理想;B.“全部内容”说法过于绝对,艺 术追求的内容很多,非此一种;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错误,原文有“宁静
河南省滑县 2014 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卷五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 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 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 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 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 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 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 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 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 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 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 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 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 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 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 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 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 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 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 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 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 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 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1.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静寒境界可以在龌龊的世 界里为人们提供绝对宁静的精神世界,但是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而 “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仅是一种社会理想;B.“全部内容”说法过于绝对,艺 术追求的内容很多,非此一种;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错误,原文有“宁静
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本”是指根本,而非本来面目,也不能还原, 只能展示宇宙之本。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 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 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 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 境的生趣。 2.D[解析]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原句“中国艺术的静 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而D 项直接肯定了中国画追求空虚和死寂;文中原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 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就更加明确了这一句完全是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 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 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 粹性” 3.A[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以及分析作者观点 态度的能力。B.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并不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 则,而是论证第④段的中心句,即“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以静观动,动静相 宜……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中国画”只能是视觉艺术:D.说法太绝对,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 就是空之寒”,另外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 有关系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 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 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 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酈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 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 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 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 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 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书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
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本”是指根本,而非本来面目,也不能还原, 只能展示宇宙之本。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 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 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 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 境的生趣。 2.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原句“中国艺术的静 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而 D 项直接肯定了中国画追求空虚和死寂;文中原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 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就更加明确了这一句完全是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 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 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 粹性”。 3.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以及分析作者观点 态度的能力。B.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并不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 则,而是论证第④段的中心句,即“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以静观动,动静相 宜……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中国画”只能是视觉艺术;D.说法太绝对,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 就是空之寒”,另外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 有关系。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 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 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 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鄜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 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 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 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 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 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书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
“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 煕宁初,拜天章阁待制。西夏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 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 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即寇至,坚壁固 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 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 尝少衰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农隙自诣吏 隙:空闲 B.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 籍:户籍。 C.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 简:选择、选拔。 D.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 课:考核。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 )(3分)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 ②租税皆先期而集 ③师中为脱桎梏 ④许日输所负 ⑤比终岁,逋者尽足 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①②⑥ B.②④ D.①③④ C.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师中有胆识。1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 将领畏敌不前而被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夏国上奏想延缓对朝廷的进奉日期,便移文到边界上 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 边塞上,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但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原因是他喜欢说有 关大事的言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5分) (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5分)
“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 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西夏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 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 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即寇至,坚壁固 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 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 尝少衰。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令农隙自诣吏 隙:空闲。 B.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 籍:户籍。 C.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 简:选择、选拔。 D.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 课:考核。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 ( )(3 分)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 ②租税皆先期而集 ③师中为脱桎梏 ④许日输所负 ⑤比终岁,逋者尽足 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A.①②⑥ B.②④⑤ D.①③④ C.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师中有胆识。15 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 将领畏敌不前而被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夏国上奏想延缓对朝廷的进奉日期,便移文到边界上 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 边塞上,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但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原因是他喜欢说有 关大事的言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5 分) (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5 分)
【译文】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15岁时,曾上密封奏说当时政事。他父亲 李纬任泾原都监,夏国以十几万兵力进犯镇戎里,李纬率兵出击,帅府所派遣的 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各将领认为兵力多少与敌军不相当,不敢再出战,李纬因 此被责罚贬官。李师中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当时吕夷简任宰相,诘问李师 中而师中并不屈服,吕夷简发怒,认为这不是一个没有官职的人应当说的话。李 师中回答说:“我李师中讲的,是父亲的事。”因此而知名于时。 李师中考中进士,鄘延路经略安抚使庞籍征召他为洛川县知县。百姓中有犯罪被 关押的,如果妨碍他们农忙生产就一定放他们回去,叫他们到农闲时再自己投案 法令有需要下达的就出榜告知百姓,或者把父老们召集来告诉他们。租税没有到 期限就都已收齐。百姓欠了官府茶款十万缗,追收时关押了很多人,李师中给他 们解脱镣铐,对他们说:“公家的钱没有不偿还的道理。放宽你们的期限,可以 吗?”百姓都感动得哭了,表示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叫各乡都设一个柜,登记欠 钱人的名字,答应每天都可去交纳欠的钱,够一钱以上就投在柜子中。在簿籍上 登记后离开,到年底,欠的钱都已交齐 庞籍任枢密副使,在皇上面前称赞李师中的才能。皇帝把他召来对答,转任太子 中允、敷政县知县,并暂时主管经略司文字。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 财物送得晩了,便移文到边界上说:“请不要超过年底。”皇帝下诏让官吏回答 说可以,李师中更改文书说:“照旧例执行。”枢密院劾奏税他擅自更改诏书, 李师中说:“更改的是郡的公文。不是诏书。”朝廷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减轻他 的罪过。 煕宁初年,李师中任天章台待制。西夏进犯,朝廷让李师中任泰州知州。皇帝下 诏赐他《班超传》,李师中也以办事慎重掌握大局要求自己。此前常把重兵驻扎 在边境上,敌人来了就作战,抵抗敌人的精兵,而后方没有力量遏止敌人侵入。 李师中选择善于守御的部队布置在边塞上,叫善于作战部队处于中间地带,下令 给各城堡说:“如果敌人来了,就坚壁固守;等他们撤退时,派兵尾随追击他们。” 规约熟练之后,常常取胜。 李师中的志向很高,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要求以进贤 人斥退不良之徒作为宰相考查政绩的依据。当官不重威严刑罚,专靠信义服人 明察而宽恕。离任的时候,百姓聚集在路上拦路哭泣,马不能行走。杜衍、范仲 淹、富弼都举荐他有辅佐帝王之才。但他喜欢说慷慨激昂的话,因此不被当权的 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但他志气未曾稍微减退。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5分) 8、“蘸”,指桃花浸入水中又弹出的状态。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 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时沾时离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 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 喜悦的心情
【译文】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15 岁时,曾上密封奏说当时政事。他父亲 李纬任泾原都监,夏国以十几万兵力进犯镇戎里,李纬率兵出击,帅府所派遣的 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各将领认为兵力多少与敌军不相当,不敢再出战,李纬因 此被责罚贬官。李师中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当时吕夷简任宰相,诘问李师 中而师中并不屈服,吕夷简发怒,认为这不是一个没有官职的人应当说的话。李 师中回答说:“我李师中讲的,是父亲的事。”因此而知名于时。 李师中考中进士,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庞籍征召他为洛川县知县。百姓中有犯罪被 关押的,如果妨碍他们农忙生产就一定放他们回去,叫他们到农闲时再自己投案。 法令有需要下达的就出榜告知百姓,或者把父老们召集来告诉他们。租税没有到 期限就都已收齐。百姓欠了官府茶款十万缗,追收时关押了很多人,李师中给他 们解脱镣铐,对他们说:“公家的钱没有不偿还的道理。放宽你们的期限,可以 吗?”百姓都感动得哭了,表示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叫各乡都设一个柜,登记欠 钱人的名字,答应每天都可去交纳欠的钱,够一钱以上就投在柜子中。在簿籍上 登记后离开,到年底,欠的钱都已交齐。 庞籍任枢密副使,在皇上面前称赞李师中的才能。皇帝把他召来对答,转任太子 中允、 敷政县知县,并暂时主管经略司文字。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 财物送得晚了,便移文到边界上说:“请不要超过年底。”皇帝下诏让官吏回答 说可以,李师中更改文书说:“照旧例执行。”枢密院劾奏税他擅自更改诏书, 李师中说:“更改的是郡的公文。不是诏书。”朝廷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减轻他 的罪过。 熙宁初年,李师中任天章台待制。西夏进犯,朝廷让李师中任泰州知州。皇帝下 诏赐他《班超传》,李师中也以办事慎重掌握大局要求自己。此前常把重兵驻扎 在边境上,敌人来了就作战,抵抗敌人的精兵,而后方没有力量遏止敌人侵入。 李师中选择善于守御的部队布置在边塞上,叫善于作战部队处于中间地带,下令 给各城堡说:“如果敌人来了,就坚壁固守;等他们撤退时,派兵尾随追击他们。” 规约熟练之后,常常取胜。 李师中的志向很高,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要求以进贤 人斥退不良之徒作为宰相考查政绩的依据。当官不重威严刑罚,专靠信义服人, 明察而宽恕。离任的时候,百姓聚集在路上拦路哭泣,马不能行走。杜衍、范仲 淹、富弼都举荐他有辅佐帝王之才。但他喜欢说慷慨激昂的话,因此不被当权的 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但他志气未曾稍微减退。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5 分) 8、“蘸”,指桃花浸入水中又弹出的状态。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 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时沾时离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 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 喜悦的心情
9、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 来”中蕴含的理趣。(6分) 9、春水上涨,没过桥面,阻断了前行的道路。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 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岀了世间事 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并让人联想揣测柳阴后还有什么景象,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 像“山外青山楼外楼”一样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产生了类 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 琶行》) (2) ,不以己悲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 阳楼记》) (3)转朱阁, ,照无眠。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 头》) 10.(1)犹抱琵琶半遮面未成曲调先有情 (2)不以物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低绮户何事长向别时圆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双白老人 于德北 按算双白老人已经90高龄了,论辈分我应该称他曾祖爷爷。二十年前,他曾到 我的家里来过一次,是给我的祖父看病。他看我祖父的病气太重,就开了一大盆 的药给我祖父吃。祖父吃了他的药,气色红润,也不那么剧烈地咳了,减少了许 多痛苦。 双白老人是个中医。他的老家在德惠,却常住在云南的一个小寨子里。说常住, 其实也不过是定居地,他的大半生是在行走中度过的 他从云南往东北走,三年左右走个来回。从云南到东北,又从东北到云南,往来 行医,随吃随住,一日不短,三日不长。偶尔在病人家一住半年的时候也有,却 保着人家的性命,救着人家的病痛 双白老人吃素,饮食十分清淡。他每日离不开酒,却注意节制,每晚三盅,不多 喝,也不少喝,喝时不用劝,不喝了谁劝也没有用 他一辈子没结过婚,因而没有儿女。他曾对我的祖父说,他想收一个徒弟,把自 己的一生所学都教给他。但这个徒弟收得十分考究,十分挑剔,十分严格。由于 他的一生云游行医,并没有多少时间认真地坐下来考察一个人,一个可以让他接 受的姑娘或小伙子。他曾对我的祖父说:“若能从亲戚中选一个聪慧、好学、本 分的孩子也未尝不可。”祖父就向他推荐了我。我那时八九岁的年纪,淘气淘得 不得了。双白老人把我叫到祖父床前时,我的整个身心都在航模的最后工艺制作 中。所以,当他问我喜不喜欢像他一样当一个中医时,我脱口而出:“不喜欢 我不知道双白老人为什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说起来祖父的病,已有三年之久,他得的是肺癌,这与他早年拼命赌博过于劳累 有关。祖父初病的时候还恐于死亡,主动调理自己。可当他觉得生命无望的时候
9、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 来”中蕴含的理趣。(6 分) 9、春水上涨,没过桥面,阻断了前行的道路。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 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 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并让人联想揣测柳阴后还有什么景象,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 像“山外青山楼外楼”一样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产生了类 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趣。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白居易《琵 琶行》) (2)_________,不以己悲;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 阳楼记》) (3)转朱阁,_________,照无眠。不应有恨,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 头》) 10.(1)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成曲调先有情 (2)不以物喜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低绮户 何事长向别时圆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双白老人 于德北 按算双白老人已经 90 高龄了,论辈分我应该称他曾祖爷爷。二十年前,他曾到 我的家里来过一次,是给我的祖父看病。他看我祖父的病气太重,就开了一大盆 的药给我祖父吃。祖父吃了他的药,气色红润,也不那么剧烈地咳了,减少了许 多痛苦。 双白老人是个中医。他的老家在德惠,却常住在云南的一个小寨子里。说常住, 其实也不过是定居地,他的大半生是在行走中度过的。 他从云南往东北走,三年左右走个来回。从云南到东北,又从东北到云南,往来 行医,随吃随住,一日不短,三日不长。偶尔在病人家一住半年的时候也有,却 保着人家的性命,救着人家的病痛。 双白老人吃素,饮食十分清淡。他每日离不开酒,却注意节制,每晚三盅,不多 喝,也不少喝,喝时不用劝,不喝了谁劝也没有用。 他一辈子没结过婚,因而没有儿女。他曾对我的祖父说,他想收一个徒弟,把自 己的一生所学都教给他。但这个徒弟收得十分考究,十分挑剔,十分严格。由于 他的一生云游行医,并没有多少时间认真地坐下来考察一个人,一个可以让他接 受的姑娘或小伙子。他曾对我的祖父说:“若能从亲戚中选一个聪慧、好学、本 分的孩子也未尝不可。”祖父就向他推荐了我。我那时八九岁的年纪,淘气淘得 不得了。双白老人把我叫到祖父床前时,我的整个身心都在航模的最后工艺制作 中。所以,当他问我喜不喜欢像他一样当一个中医时,我脱口而出:“不喜欢。” 我不知道双白老人为什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说起来祖父的病,已有三年之久,他得的是肺癌,这与他早年拼命赌博过于劳累 有关。祖父初病的时候还恐于死亡,主动调理自己。可当他觉得生命无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