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2014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 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 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 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 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 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成 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 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 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 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 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 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 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 《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 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 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 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 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 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査《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 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 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 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 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 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 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 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 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 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 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 《<老子>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 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0》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他人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 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河南省滑县 2014 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卷一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 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 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 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 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 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成 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 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 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 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 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 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 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 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 《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 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 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 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 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 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 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 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 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 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 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 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 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 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 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 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 《<老子>的年代》) 1. 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 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 0》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他人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 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 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 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偷换概念,第 段“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 流派别终无可言”……“其源流派别”不是指“《老子》和道家”,而应是“先 秦诸子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 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美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 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 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 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査的是考生理解分析文章信息的能力。D项断章取 义,最后一段“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 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也就是说“《论语》引用《老 子》的铁证”应是指“朱熹的论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 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 “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 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 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地老子一事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及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 无中生有,倒数第二段“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 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 及有关系”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 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 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 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 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 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 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 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 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 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偷换概念,第一 段“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 流派别终无可言”……“其源流派别”不是指“《老子》和道家”,而应是“先 秦诸子”。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 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美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 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 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 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理解分析文章信息的能力。D 项断章取 义,最后一段“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 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也就是说“《论语》引用《老 子》的铁证”应是指“朱熹的论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 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 “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 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 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地老子一事。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及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 无中生有,倒数第二段“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 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 及有关系”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 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 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 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 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 “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 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 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
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 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 前邻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 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 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 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 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 仕,逾年卒。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 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 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举正统七年进士 举:考中。 B.又置新斛视旧加大 视:比照。 C.属信钩考 属:隶属。 D.论者韪之 韪:认为… 正确 4.【答案】C【解析】属:委托,交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 ③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 B.③⑤⑥ ②25 D 5.【答案】D【解析】①表明程信督战果敢;③表明程信恪尽职守;⑤表明程信 想做事而不能如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信督战果敢。也先侵犯京城时,程信不让攻击也先失利的都督孙镗撤军进 城,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他,没有退路的孙镗越战越勇,击退了 也先。 B.程信恪尽职守。程信提出的赈济京城附近饥民,恢复河间被罢免学官的官职 和被遣送生徒的学业等建议,都得到皇上许可;任太仆卿时,他定期征用马匹, 及时掌握马匹的增减情况。 C.程信平叛有功。朝廷发大军征讨四川戎县蛮人叛乱,程信与总兵官李瑾居中 调度,分路进军,转战六天,破寨七百五十多,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平 定了叛乱 D.程信能识大体。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 认为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不要越俎代庖,行使主管官吏的职责。 6.【答案】D【解析】D项“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理解错误;“所以谨非常” 意为“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4分)
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 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 前邻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 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 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 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 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 仕,逾年卒。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 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 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 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信举正统七年进士 举:考中。 B.又置新斛视旧加大 视:比照。 C.属信钩考 属:隶属。 D.论者韪之 韪:认为…… 正确。 4.【答案】C【解析】属:委托,交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3 分)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 ③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5.【答案】D【解析】①表明程信督战果敢;③表明程信恪尽职守;⑤表明程信 想做事而不能如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程信督战果敢。也先侵犯京城时,程信不让攻击也先失利的都督孙镗撤军进 城,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他,没有退路的孙镗越战越勇,击退了 也先。 B.程信恪尽职守。程信提出的赈济京城附近饥民,恢复河间被罢免学官的官职 和被遣送生徒的学业等建议,都得到皇上许可;任太仆卿时,他定期征用马匹, 及时掌握马匹的增减情况。 C.程信平叛有功。朝廷发大军征讨四川戎县蛮人叛乱,程信与总兵官李瑾居中 调度,分路进军,转战六天,破寨七百五十多,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平 定了叛乱。 D.程信能识大体。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 认为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不要越俎代庖,行使主管官吏的职责。 6.【答案】D【解析】D 项“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理解错误;“所以谨非常” 意为“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 (4 分)
(2)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主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 (6分) 7.【答案】(1)倘若有警报,马匹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4分;译出 大意给2分;“脱”、“咎”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有幸事情集于我一身,总 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6分;译出大意给3分;判断句、“假 “辄”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程信,字彦实,他的祖先是休宁人,洪武年间戍守河间,于是在那里安家。程信 考中正统七年进士,被授予吏科给事中。也先侵犯京城,程信督率军队守卫西城 门。都督孙镗攻击也先失利,想进城,程信不让进,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 发炮帮助他。孙镗越战越勇,也先于是退却。景泰元年,请求赈济京城附近的饥 民,恢复河间因用兵而被罢免、遣送的学官、生徒,皇上都批复可以。第二年二 月,出任山东右参政,监督往辽东运输军粮。巡抚寇深上奏,盗粮一石以上的处 死,又设置了比照旧粮斛加大的新粮斛,交付程信测算考核。程信立即打碎它, 说:“为什么置人于死地呢?”寇深因此不喜欢程信。天顺元年,提拔为太仆卿。 京卫的马匹以前消耗过多,程信定期征用马匹。三营大将诉说太仆为人苛刻而急 切,请求皇上更改让马匹隶属兵部。程信说:“高皇帝命令太仆管理马匹数量, 不要让他人知道。如果隶属兵部,马匹增减,太仆不能知道。倘若有警报,马匹 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皇上认为程信的话是对的,于是像以前一样隶属 太仆。第二年,改任左佥都御史,巡视辽东。都指挥夏霖骄恣不守法,佥事胡鼎 揭发他四十条罪状,程信把这事报告给皇上,把夏霖关到锦衣卫监狱。门达说程 信不应当代替胡鼎上奏,当时寇深正掌管都察院,因为从前的隙怨,弹劾程信。 追究其罪,被关进钦犯监狱,降职为南京太仆少卿。因母丧归家。成化元年,起 任兵部(右侍郎),不久转为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人屡次叛乱,攻陷合江 等九个县。朝廷决议发大军征讨。以襄城伯李瑾任总兵官,晋升程信为尚书,提 督军务。至永宁,分路进军。程信与李瑾居中调度。转战六天,攻破敌寨七百五 十多座。前后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记功,程信进升兼任大理寺卿,与白 圭共同管理兵部。程信想有所作为,但被白圭阻碍,多次称病。改任南京兵部, 参议军务。第二年辞官,一年后去世。谥号襄毅。 程信征讨南蛮时,皇上特许他可以便宜行事。直到班师回朝,不曾擅自奖赏杀戮 人。他说:“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有幸事情集于我 身,总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 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说:“守备重臣,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像这些 事,是主管官吏的职责。”评论者认为他做得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主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答案】(1)倘若有警报,马匹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4 分;译出 大意给 2 分;“脱”、“咎”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有幸事情集于我一身,总 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6 分;译出大意给 3 分;判断句、“假”、 “辄”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程信,字彦实,他的祖先是休宁人,洪武年间戍守河间,于是在那里安家。程信 考中正统七年进士,被授予吏科给事中。也先侵犯京城,程信督率军队守卫西城 门。都督孙镗攻击也先失利,想进城,程信不让进,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 发炮帮助他。孙镗越战越勇,也先于是退却。景泰元年,请求赈济京城附近的饥 民,恢复河间因用兵而被罢免、遣送的学官、生徒,皇上都批复可以。第二年二 月,出任山东右参政,监督往辽东运输军粮。巡抚寇深上奏,盗粮一石以上的处 死,又设置了比照旧粮斛加大的新粮斛,交付程信测算考核。程信立即打碎它, 说:“为什么置人于死地呢?”寇深因此不喜欢程信。天顺元年,提拔为太仆卿。 京卫的马匹以前消耗过多,程信定期征用马匹。三营大将诉说太仆为人苛刻而急 切,请求皇上更改让马匹隶属兵部。程信说:“高皇帝命令太仆管理马匹数量, 不要让他人知道。如果隶属兵部,马匹增减,太仆不能知道。倘若有警报,马匹 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皇上认为程信的话是对的,于是像以前一样隶属 太仆。第二年,改任左佥都御史,巡视辽东。都指挥夏霖骄恣不守法,佥事胡鼎 揭发他四十条罪状,程信把这事报告给皇上,把夏霖关到锦衣卫监狱。门达说程 信不应当代替胡鼎上奏,当时寇深正掌管都察院,因为从前的隙怨,弹劾程信。 追究其罪,被关进钦犯监狱,降职为南京太仆少卿。因母丧归家。成化元年,起 任兵部(右侍郎),不久转为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人屡次叛乱,攻陷合江 等九个县。朝廷决议发大军征讨。以襄城伯李瑾任总兵官,晋升程信为尚书,提 督军务。至永宁,分路进军。程信与李瑾居中调度。转战六天,攻破敌寨七百五 十多座。前后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记功,程信进升兼任大理寺卿,与白 圭共同管理兵部。程信想有所作为,但被白圭阻碍,多次称病。改任南京兵部, 参议军务。第二年辞官,一年后去世。谥号襄毅。 程信征讨南蛮时,皇上特许他可以便宜行事。直到班师回朝,不曾擅自奖赏杀戮 一人。他说:“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有幸事情集于我 一身,总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 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说:“守备重臣,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像这些 事,是主管官吏的职责。”评论者认为他做得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8.[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 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 态美。[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 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 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通过考査诗歌的描写手法及效果来考査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 和鉴赏分析。能力层级为D。解题时要点明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9.[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髙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 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 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 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 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通过考査考生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进一步考査概括对诗歌的思想内 容和感情的把握。能力层级为D级。分析诗歌的精神内涵,不能随意拔高,要结 合内容分析作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呼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 也 (《孟子》) (2)穷冬烈风, 濂《送东阳马生序》) (3)马作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0.(6分)(1)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2)大雪深数尺足肤 皲裂而不知 (3)弓如霹雳弦惊赢得生前身后名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 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 越来越难以维持一一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 分) 8.[答案]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 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 态美。[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 2 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 可给 1 分);答出光影变化,给 1 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 2 分。意思 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诗歌的描写手法及效果来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 和鉴赏分析。能力层级为 D。解题时要点明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9.[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 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 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 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答出形象特征,给 2 分;结合诗句分析,给 4 分。意思 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考生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进一步考查概括对诗歌的思想内 容和感情的把握。能力层级为 D 级。分析诗歌的精神内涵,不能随意拔高,要结 合内容分析作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 也。 (《孟子》) (2)穷冬烈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 濂《送东阳马生序》) (3)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10.(6 分)(1)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2)大雪深数尺 足肤 皲裂而不知 (3)弓如霹雳弦惊 赢得生前身后名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 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 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