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体系 动机冲突形式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 4).多重趋避冲突 三.人格心理特征 个体在心理上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人格心理特征造成个体差 异 ().能力( ability) 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1.能力与知识、技能 2.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影响个体活动的全部领域,表现在不同活动中的共同能力,亦称智力 ( intelligen℃e)。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操作能力、语言能力等 (2).特殊能力从事某种专业所必须的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3.能力发展和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童年期和少年期是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并出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0~5岁占50% ②人的智力一般在18~25岁达到顶峰,青春期后发展比较缓慢 ③成年期(25~40)能力发展相对稳定,常出现创造性活动 ④老年期智力不再增长,并开始衰退,但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2).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①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比例(%) 名称 140以上 天才 130~140 超常智力 常态智力 70~90 逊常智力 70以下 智力低下 ②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才早熟 ③能力结构差异 (.气质( temper)
动机体系 动机冲突形式 ⑴.双 趋 冲 突 ⑵.双 避 冲 突 ⑶.趋 避 冲 突 ⑷.多重趋避冲突 三.人格心理特征 个体在心理上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人格心理特征造成个体差 异。 ㈠.能力(ability) 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1.能力与知识、技能 2.能力的分类 ⑴.一般能力 影响个体活动的全部领域,表现在不同活动中的共同能力,亦称智力 (intelligence)。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操作能力、语言能力等 ⑵.特殊能力 从事某种专业所必须的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3.能力发展和个别差异 ⑴.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童年期和少年期是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并出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0~5 岁占 50% ②人的智力一般在 18~25 岁达到顶峰,青春期后发展比较缓慢; ③成年期(25~40)能力发展相对稳定,常出现创造性活动; ④老年期智力不再增长,并开始衰退,但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⑵.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①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IQ 比例(%) 名 称 140 以上 1 天 才 130~140 3 超常智力 90~130 76 常态智力 70~90 20 逊常智力 70 以下 3 智力低下 ②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才早熟 大器晚成 ③能力结构差异 ㈡.气质(temper)
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特征 1.气质特性 (1).感受性 (2).耐受性 (3).反应的敏捷性 (4).行为的可塑性 (5).情绪的兴奋性 (6).外倾和内倾性 2.气质类型 (1).体液学说(希腊 Hippocrates) ①胆汁质 ②多血质 ③粘液质 ④抑郁质 (2).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前苏联 Pavlov) ①兴奋型 ②活泼型 ③安静型 ④抑制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 兴奋型 强、不平衡 胆汁质 活泼型 强、平衡、灵活多血质 安静型 强、平衡、不灵活粘液质 抑制型 弱、不平衡、不灵活抑郁质 3.正确认识气质 (1).气质与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①气质具有先天性、稳定性,但又有可塑性 ②气质无好坏之分 ③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也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④气质对智力活动的特点、效率、方式等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影响智力的发展 (2).气质特性与职业选择 ①认识自我气质,根据自身气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 ②选拔人才和安排工作时,要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 ③根据职业特点,塑造自身气质 .性格( character) 性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心理特征。 1.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态度特征 (2).意志特征 (3).情绪特征 (4).理智特征
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特征。 1.气质特性 ⑴.感受性 ⑵.耐受性 ⑶.反应的敏捷性 ⑷.行为的可塑性 ⑸.情绪的兴奋性 ⑹.外倾和内倾性 2.气质类型 ⑴.体液学说(希腊 Hippocrates) ①胆汁质 ②多血质 ③粘液质 ④抑郁质 ⑵.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前苏联 Pavlov) ①兴奋型 ②活泼型 ③安静型 ④抑制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特 点 气 质 类 型 兴奋型 强、不平衡 胆汁质 活泼型 强、平衡、灵活 多血质 安静型 强、平衡、不灵活 粘液质 抑制型 弱、不平衡、不灵活 抑郁质 3.正确认识气质 ⑴.气质与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①气质具有先天性、稳定性,但又有可塑性; ②气质无好坏之分; ③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也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④气质对智力活动的特点、效率、方式等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影响智力的发展; ⑵.气质特性与职业选择 ①认识自我气质,根据自身气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 ②选拔人才和安排工作时,要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 ③根据职业特点,塑造自身气质。 ㈢.性格(character) 性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心理特征。 1.性格的结构特征 ⑴.态度特征 ⑵.意志特征 ⑶.情绪特征 ⑷.理智特征
2.性格的类型学说 (1).内外倾向说(瑞士C.G.Jung) ①内倾型(内向型) 态度向内、感情不外露、沉静、多思孤僻、反应迟钝、适应环境困难 ②外倾型(外向型) 态度向外、开朗活泼、情感外露、不拘小节、善于交际、易于适应环境 (2).功能优势说(英A.Bain) 理智型 意志型 情绪型 中间型 独立顺从说(奥A. Adler) 顺从型 优越-自卑说 优越型 自卑型 (5)社会文化说(德E. Spranger) 经济型 理论型 审美型 权利型 社会型 宗教型 3.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性格是在遗传的基础的基础上,在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 (1).先天因素 (2).后天社会心理因素 ①家庭环境 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养育态度 家庭氛围 出生顺序 ②学校教育 ③自我教育 ④社会实践 四.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 1.性格与能力 能力的发展受性格制约 性格的形成依赖能力的发展 2.性格与气质 气质可以影响性格 ①气质可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②气质可影响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2.性格的类型学说 ⑴.内外倾向说(瑞士 C. G. Jung) ①内倾型(内向型) 态度向内、感情不外露、沉静、多思孤僻、反应迟钝、适应环境困难; ②外倾型(外向型) 态度向外、开朗活泼、情感外露、不拘小节、善于交际、易于适应环境。 ⑵.功能优势说(英 A. Bain) 理智型 意志型 情绪型 中间型 ⑴ 独立顺从说(奥 A. Adler) 独立型 顺从型 ⑵ 优越-自卑说 优越型 自卑型 ⑸社会文化说(德 E.Spranger) 经济型 理论型 审美型 权利型 社会型 宗教型 3.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性格是在遗传的基础的基础上,在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 ⑴.先天因素 ⑵.后天社会心理因素 ①家庭环境 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养育态度 家庭氛围 出生顺序 ②学校教育 ③自我教育 ④社会实践 ㈣.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 1.性格与能力 能力的发展受性格制约 性格的形成依赖能力的发展 2.性格与气质 ⑴. 气质可以影响性格 ①气质可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②气质可影响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2).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性格再一定程度上可掩盖或改造气质,使气质的消极因素得以控制,积极因素得以发展。 四.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一种有意识有系统的反映。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适应、改造环境中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调控机制。 ().自我意识结构 1.认知形式:自我认识 2.情绪形式:自我体验 意志形式:自我对待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自我认识 (1).儿童期主要指向外部: (2).青春期以自我为客体,对自我进行探究,逐渐建立起"自我观念 2.自我对待 (1).儿童期对自我缺乏自觉要求和有意识的控制 (2).青春期随自我认识的发展,渐具有自觉的要求和有意识的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独立 自主、自尊等) 3.自我体验 (1).儿童期,自我体验肤浅、短暂、不深刻 (2).青春期后,自我体验很快发展(敏感、丰富、深刻、起伏、闭锁等) 成年期,自我认识趋于全面而稳定,自我对待的意向也会服从一个比较确定的理想,故自我 体验也渐趣于稳定。 自我意识的矛盾 1.儿童期,自我意识的矛盾未充分形成: 2.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意识的矛盾日益突出。 自我认识"主观的我”和社会的我”相矛盾 自我对待"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相矛盾 自我体验"强烈的自尊心"和"别人不尊重的态度 相矛盾 由于存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对待的矛盾,青少年产生烦恼、懊丧、痛苦、抑郁、愤慨,乃至屈辱等 自我情绪体验。 四0.自我意识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社会化只有以自我意识为中介,才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自我认识客观 自我评价准确 自我对待公正 自我体验深刻 指导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 五.人格异常( personality disorder)
⑵.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性格再一定程度上可掩盖或改造气质,使气质的消极因素得以控制,积极因素得以发展。 四.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一种有意识有系统的反映。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适应、改造环境中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调控机制。 ㈠.自我意识结构 1.认知形式:自我认识 2.情绪形式:自我体验 3. 意志形式:自我对待 ㈡.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1.自我认识 ⑴.儿童期主要指向外部; ⑵.青春期以自我为客体,对自我进行探究,逐渐建立起“自我观念”。 2.自我对待 ⑴.儿童期对自我缺乏自觉要求和有意识的控制; ⑵.青春期随自我认识的发展,渐具有自觉的要求和有意识的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独立 自主、自尊等)。 3.自我体验 ⑴.儿童期,自我体验肤浅、短暂、不深刻; ⑵.青春期后,自我体验很快发展(敏感、丰富、深刻、起伏、闭锁等) 成年期,自我认识趋于全面而稳定,自我对待的意向也会服从一个比较确定的理想,故自我 体验也渐趣于稳定。 ㈢.自我意识的矛盾 1.儿童期,自我意识的矛盾未充分形成; 2.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意识的矛盾日益突出。 自我认识 “主观的我”和“社会的我”相矛盾; 自我对待 “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相矛盾; 自我体验 “强烈的自尊心”和“别人不尊重的态度” 相矛盾。 由于存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对待的矛盾,青少年产生烦恼、懊丧、痛苦、抑郁、愤慨,乃至屈辱等 自我情绪体验。 ㈣.自我意识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社会化只有以自我意识为中介,才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自我认识客观 自我评价准确 自我对待公正 自我体验深刻 指导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 五.人格异常(personality disorder)
人格异常,亦称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无认知功能障碍或智力障碍的 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理智活动和本能情绪反应活动发展的不协调 内在不协调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发展的不协调 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发展的不协调 ().人格异常的特点 1.早年开始 2.严重的人格缺陷 3.严重的情感障碍 4,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 5.对其人格缺陷缺乏字知力 6.人格偏离的相对稳定性 7.矫正困难 人格异常的类型 1.偏执型 2.分裂型 3.反社会型 4.边缘型 5.表演型 6.强迫型 7.依赖型 小结 重点:人格概念, 动机冲突的形式 气质、性格的类型 能力、气质和性格三者的关系, 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 认知活动 认知活动:认识、了解自然及社会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反映 感知觉λ 记忆 想象入 思维入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感觉( sensation) 1定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引起感 受器的兴奋传入者 有效刺激 适宜强度:绝对感觉阈限 足够的时间 (2)个别属性:单一特征,如:形状、大小
人格异常, 亦称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无认知功能障碍或智力障碍的 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理智活动和本能情绪反应活动发展的不协调 内在不协调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发展的不协调 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发展的不协调 ㈠.人格异常的特点 1.早年开始 2.严重的人格缺陷 3.严重的情感障碍 4,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 5.对其人格缺陷缺乏字知力 6.人格偏离的相对稳定性 7.矫正困难 ㈡.人格异常的类型 1.偏执型 2.分裂型 3.反社会型 4.边缘型 5.表演型 6.强迫型 7.依赖型 小结: 重点:人格概念, 动机冲突的形式, 气质、性格的类型, 能力、气质和性格三者的关系, 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 认知活动 认知活动:认识、了解自然及社会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反映。 感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 (sensation) 1 定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1)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引起感 受器的兴奋传入者 有效刺激 适宜强度:绝对感觉阈限 足够的时间 (2)个别属性:单一特征,如:形状、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