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 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 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 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 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 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 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 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 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 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 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 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 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 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 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 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 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 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张》中强调指出“唐人 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 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 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 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 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 《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 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 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 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 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 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 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 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 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四川省泸州 2018 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 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 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 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 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 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 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 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 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 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 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 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 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 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 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 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 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 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张》中强调指出“唐人 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 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 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 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 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 《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 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 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 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 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 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 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 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 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 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 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 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 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答案】D 试题分析:A项,“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 了新变”可得出“生命力更强”的特征,但“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 “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 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 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分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 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 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A 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判 断。B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关系。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 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 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 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 古诗,失之偏颇。 【答案】C 试题分析: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 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 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指向明确,难度适中。从选项设置来看,四个选项所涉及的信 息集中在文本的第二自然段,位置都比较明显,考生稍加梳理筛选就可以找出, 再将找出的信息与选项的内容一一对照,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灵明察唐人五古 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 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 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 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 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 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A 项,“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 了新变”可得出“生命力更强”的特征,但“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 项 “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 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 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分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 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 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 A 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 C 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判 断。B 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关系。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 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 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 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 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 古诗,失之偏颇。 【答案】 C 试题分析:C 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 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 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指向明确,难度适中。从选项设置来看,四个选项所涉及的信 息集中在文本的第二自然段,位置都比较明显,考生稍加梳理筛选就可以找出, 再将找出的信息与选项的内容一一对照,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灵明察唐人五古 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 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 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 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答案】C 试题分析: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 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 用清朝王世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世禛对唐代古诗 有偏见。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不仅考査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指向明 确。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项信息在文本第三段,C项信息在 文本二、三两段,D项要求考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 “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 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 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可判断出D项正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音乐 赵丽宏 ①深夜。无月,无风。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巨臂的 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深蓝的天幕上。一颗暗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上 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珠,冷峻而肃穆。 ②静。静得使人想到死亡。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 没有鱼儿轻盈的穿梭……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 像无法推动的铁门。难熬的寂静。[来源:学科网] ③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 落到E弦上,又轻轻地拉了一下。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 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世界复又静寂。在我的小草屋里,这响动却留 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委婉沉着地回荡着,回荡成一段优美的旋律,优美中蕴 含着淡淡的忧伤,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喜。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一一一个黑衣 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 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 晶莹的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 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 ④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 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地响起来。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笛优雅地吹着 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琶,娓娓叙说着古 老的中国故事… ⑤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籁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下发呆。窗外,合欢树的 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月亮已经悄悄升起 ⑥以上的经验,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 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静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 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厉的摩擦声,从远处听起来,这尖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 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 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答案】C 试题分析:C 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 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 用清朝王世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世禛对唐代古诗 有偏见。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不仅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指向明 确。A 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 项信息在文本第三段,C 项信息在 文本二、三两段,D 项要求考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 “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 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 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可判断出 D 项正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音 乐 赵丽宏 ①深夜。无月,无风。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巨臂的 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深蓝的天幕上。一颗暗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上, 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珠,冷峻而肃穆。 ②静。静得使人想到死亡。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 没有鱼儿轻盈的穿梭……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 像无法推动的铁门。难熬的寂静。[来源:学科网] ③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 落到 E 弦上,又轻轻地拉了一下。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 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世界复又静寂。在我的小草屋里,这响动却留 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委婉沉着地回荡着,回荡成一段优美的旋律,优美中蕴 含着淡淡的忧伤,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喜。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一个黑衣 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 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 晶莹的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 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 ④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 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地响起来。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笛优雅地吹着 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琶,娓娓叙说着古 老的中国故事…… ⑤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籁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下发呆。窗外,合欢树的 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月亮已经悄悄升起…… ⑥以上的经验,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 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静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 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厉的摩擦声,从远处听起来,这尖
厉的声音便显得悠扬而奇妙,使我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门臼的转动和美妙 的音乐,两者毫不相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 ⑦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 真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他 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其他艺术, 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但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音乐把人类复 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 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 润,也可以让平静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音乐对听者毫无要求,它们只是在空 间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 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 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顽强,更为恒久呢 ⑧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 格文静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就像 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 ⑨乐队演奏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声 音。然而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妖娆的仙姑,那位在盛 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我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 耸的江堤上。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 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 结队向我扑来。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飘扬到 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 和烦闷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 之间。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隙缝,一道阳光从隙缝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 水面,波浪又把阳光反映到空中。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全文运用描写和议论结 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 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 C.第③段“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 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 D.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起二十年前漫步的江堤,前后呼应, 由虚到实,表现出音乐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査了写作手法、思想感情、布局谋篇等内容。理 解写作手法,要把握语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等;概括思想感情,要把握文 章描写的具体内容等。A项,还有“抒情”。B项,“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 不妥,从原文可知作者知道这是开门声。D项,“由虚到实”不当,二者有虚有 5.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5分) 答案:①音乐能通过无形的音符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和体验,并能通过声响撞击 人的灵魂,抚慰人的心灵;②音乐无所不在,听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自由 的想象。③音乐可以让人有更为深刻、更为顽强、更为恒久的记忆
厉的声音便显得悠扬而奇妙,使我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门臼的转动和美妙 的音乐,两者毫不相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 ⑦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 真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他 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其他艺术, 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但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音乐把人类复 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 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 润,也可以让平静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音乐对听者毫无要求,它们只是在空 间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 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 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顽强,更为恒久呢? ⑧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 格文静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就像一 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 ⑨乐队演奏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声 音。然而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妖娆的仙姑,那位在盛 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我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 耸的江堤上。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 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 结队向我扑来。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飘扬到 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 和烦闷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 之间。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隙缝,一道阳光从隙缝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 水面,波浪又把阳光反映到空中。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全文运用描写和议论结 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 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 C.第③段“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 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 D.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起二十年前漫步的江堤,前后呼应, 由虚到实,表现出音乐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写作手法、思想感情、布局谋篇等内容。理 解写作手法,要把握语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等;概括思想感情,要把握文 章描写的具体内容等。A 项,还有“抒情”。B 项,“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 不妥,从原文可知作者知道这是开门声。D 项,“由虚到实”不当,二者有虚有 实。 5.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5 分) 答案:①音乐能通过无形的音符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和体验,并能通过声响撞击 人的灵魂,抚慰人的心灵;②音乐无所不在,听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自由 的想象。③音乐可以让人有更为深刻、更为顽强、更为恒久的记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理解文意与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应找到答题区间,即文章 的第⑦段,“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 符……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 你所向往的境界”,然后分层筛选概括即可。 6.作者为什么会写到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 写作意图。(6分) 答案:示例一:举例证明音乐的独特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文中的“我”在 听《唐豪赛》序曲时,眼前并没有出现作品本身想要表现的信徒、仙姑、英雄等 形象,而是联想起自己二十年前常走的一道江堤,形象地表现出自己从压抑低沉 走向轻松愉悦的情感变化过程。既表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的复杂性,也强调听众 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进入自己所向往的境界 示例二:通过听《唐豪赛》序曲产生的联想,形象地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音乐 仿佛将作者带回二十年前曾走过的江堤,音乐的节奏和波浪的起伏融合,生动地 表现出音乐从压抑低沉走向轻松愉悦,最后一片光明的恢宏境界。音乐唤醒了人 沉睡的经验,抚慰了人忧伤的心灵,具有神奇的魅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首先应做到观点合理、明确,并且能结合 文章合理阐释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 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 31~40岁(80.8%),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 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 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 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 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 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 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 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 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2017年4月1日《光明日报》) 附图 创业者创业动机数据统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与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应找到答题区间,即文章 的第⑦段,“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 符……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 你所向往的境界”,然后分层筛选概括即可。 6.作者为什么会写到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 写作意图。(6 分) 答案:示例一:举例证明音乐的独特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文中的“我”在 听《唐豪赛》序曲时,眼前并没有出现作品本身想要表现的信徒、仙姑、英雄等 形象,而是联想起自己二十年前常走的一道江堤,形象地表现出自己从压抑低沉 走向轻松愉悦的情感变化过程。既表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的复杂性,也强调听众 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进入自己所向往的境界。 示例二:通过听《唐豪赛》序曲产生的联想,形象地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音乐 仿佛将作者带回二十年前曾走过的江堤,音乐的节奏和波浪的起伏融合,生动地 表现出音乐从压抑低沉走向轻松愉悦,最后一片光明的恢宏境界。音乐唤醒了人 沉睡的经验,抚慰了人忧伤的心灵,具有神奇的魅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首先应做到观点合理、明确,并且能结合 文章合理阐释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 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 31~40 岁(80.8%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 21~25 岁(60%)。 在这一群体中,仅有 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 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 在毕业 4~9 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 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 22%左右的创业 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 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 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 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 2017 年 4 月 l 日《光明日报》) 附图: 创业者创业动机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