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1】高2014级班姓名 四川省武胜飞龙中学2017届高三(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陈俊辉审题:邵义芬校对:陈俊辉) (根据2017修改后高考考纲题型命制)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卷的密封线内 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试题答案工整、清楚地书写在答卷指定的区域内,答在试题卷和草稿纸 上无效。考试结束只交答卷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一)(9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商贸之路,更是三大洲之间文明多层面的交流之路。德 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60年到中亚勘察了解中国涉外商史,提出并论证在公元前2世纪,时显时隐存在 着一条神秘的丝绸路线,这就是“丝绸之路”学术概念首现。古代丝绸之路纵贯先秦、汉唐、宋元、明清 四个时期,开拓于陆地,也发展于海上。西汉张骞出使以后,西域与中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中亚草原成 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一个中国南方的小橘子,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漂 洋过海于西欧落根安家,挽救了17世纪上万名欧洲海员生命的动人故事。 海陆古丝绸之路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它昭示了古代欧亚间文明交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揭示了欧亚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轨迹。 史文明在今天翻开新世纪的篇章,习近平主席根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与国际经济和政: 秩序的调整,郑重提出共建新的国际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并以《推动共 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丨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蓝图,吸引了全世界希冀的目光。“一带一 路”总体规划藴含着未来30年到50年间全球最好的商机,古老的丝绸之路自此将焕发崭新的蓬勃生机。 “一带一路”战略既是历史文明的承传,更是开创了全球文明进步的新时代,为泛欧亚大陆深度合作 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多边合作方案,型塑了中国与世界进行深度战略互动的基本范式。“一带一路”的主旨 是冀望与利益相关国家一起解决当前国际性的难题,实现泛欧亚大陆及其沿岸地区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 便利化,进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通过深度的国际经济合作打造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实现利 益共赢。“一带一路”的复兴与共建可以将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互补、互惠、互促。总体上讲,“一带一 路”东西牵着发展势头强劲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北美经济圈,形成了欧亚非大陆经济对接整合的大 格局,建立起了世界跨度最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命运共冋体将开启国家间合作新模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基斯坦发表重 要演讲,高度评价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强调中巴要不断充实两国命运共同体内涵, 做到守望相助,深化战略合作;弘义融利,实现共同发展;心心相印,坚持世代友好;风雨同舟,共对安 全挑战;勇担责任,加强国际协作。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一带一路”战略为各自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 供了世纪新引擎。我们热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冋体、命运共同体为宗旨,携 第1页共12页
第 1 页 共 12 页 ※【2016.11.01】高 2014 级 班 姓名 四川省武胜飞龙中学 2017 届高三(10 月)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陈俊辉 审题:邵义芬 校对:陈俊辉) (根据 2017 修改后高考考纲题型命制)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卷的密封线内。 3.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试题答案工整、清楚地书写在答卷指定的区域内,答在试题卷和草稿纸 上无效。考试结束只交答卷。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商贸之路,更是三大洲之间文明多层面的交流之路。德 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60 年到中亚勘察了解中国涉外商史,提出并论证在公元前 2 世纪,时显时隐存在 着一条神秘的丝绸路线,这就是“丝绸之路”学术概念首现。古代丝绸之路纵贯先秦、汉唐、宋元、明清 四个时期,开拓于陆地,也发展于海上。西汉张骞出使以后,西域与中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中亚草原成 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一个中国南方的小橘子,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漂 洋过海于西欧落根安家,挽救了 17 世纪上万名欧洲海员生命的动人故事。 海陆古丝绸之路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它昭示了古代欧亚间文明交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揭示了欧亚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轨迹。 历史文明在今天翻开新世纪的篇章,习近平主席根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与国际经济和政治 秩序的调整,郑重提出共建新的国际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并以《推动共 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l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蓝图,吸引了全世界希冀的目光。“一带一 路”总体规划蕴含着未来 30 年到 50 年间全球最好的商机,古老的丝绸之路自此将焕发崭新的蓬勃生机。 “一带一路”战略既是历史文明的承传,更是开创了全球文明进步的新时代,为泛欧亚大陆深度合作 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多边合作方案,型塑了中国与世界进行深度战略互动的基本范式。“一带一路”的主旨 是冀望与利益相关国家一起解决当前国际性的难题,实现泛欧亚大陆及其沿岸地区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 便利化,进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通过深度的国际经济合作打造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实现利 益共赢。“一带一路”的复兴与共建可以将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互补、互惠、互促。总体上讲,“一带一 路”东西牵着发展势头强劲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北美经济圈,形成了欧亚非大陆经济对接整合的大 格局,建立起了世界跨度最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将开启国家间合作新模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基斯坦发表重 要演讲,高度评价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强调中巴要不断充实两国命运共同体内涵, 做到守望相助,深化战略合作;弘义融利,实现共同发展;心心相印,坚持世代友好;风雨同舟,共对安 全挑战;勇担责任,加强国际协作。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一带一路”战略为各自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 供了世纪新引擎。我们热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宗旨,携
手合作,共建互助开放的经济文化新体系。 (摘编自乌东峰《从“一带一路”文明史迈向新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商贸之路,更是三大洲之间文明多层面的交流之路 纵贯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 B.“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先由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他经过勘察了解历史,提出并论证在公元前 2世纪,时显时隐存在着一条神秘的丝绸路线 C.《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小橘子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漂洋过海于西欧落根安家,挽救了上万名海 员生命的故事,说明明清时丝绸之路发展到极盛。 D.古丝绸之路的价值在于,它昭示了古代欧亚间文明交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揭示了欧亚不同文明 间交流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轨迹 【答案】C 解析】项无中生有。原文说“明清”是第四个时期,并没有说在“明清时发展到极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共建“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倡议,是习近平主席根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与国际经济和 政治秩序的调整提出的。 B.“一带一路”的蓝图吸引了全世界希冀的目光,其总体规划蕴含着未来几十年全球最好的商机, 古老的丝绸之路自此将焕发崭新的蓬勃生机 带一路”战略承传历史文明,开创了全球文明进步的新时代,有助于泛欧亚大陆深度合作 必将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深度战略互动。 D.“一带一路”有助于实现相关国家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实 现利益共赢,解决这些国家的发展难题。 【答案】D 【解析】D项错误原国在于曲解文意。“与利益相关国家一起解决国际性问题”,而不是“解决相关 国家的发展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与相关国家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 同体,这是新形势下中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B.“一带一路”牵着两个经济圈,有助于欧亚非大陆经济对接整合,从而建立世界跨度最长、最具 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C.“一带一路”有助于沿线国家互补、互惠、互促,为彼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世纪新引擎,因此 中国致力于“一带一路”的复兴与共建 D.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将开启国家间合作新模式,习近平从互助、融利、友谊、安全、责 任五个方面强调要充实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内涵。 【答案】D 【解析】D项错误原因在于以偏概全。这五点是针对中巴关系的要求,不是对“沿线国家”提出的要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 时,贺家就已经钟鳴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 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 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第2页共12页
第 2 页 共 12 页 手合作,共建互助开放的经济文化新体系。 (摘编自乌东峰《从“一带一路”文明史迈向新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商贸之路,更是三大洲之间文明多层面的交流之路, 纵贯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 B.“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先由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他经过勘察了解历史,提出并论证在公元前 2 世纪,时显时隐存在着一条神秘的丝绸路线。 C.《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小橘子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漂洋过海于西欧落根安家,挽救了上万名海 员生命的故事,说明明清时丝绸之路发展到极盛。 D.古丝绸之路的价值在于,它昭示了古代欧亚间文明交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揭示了欧亚不同文明 间交流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轨迹。 【答案】C 【解析】项无中生有。原文说“明清”是第四个时期,并没有说在“明清时发展到极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共建“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倡议,是习近平主席根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与国际经济和 政治秩序的调整提出的。 B.“一带一路”的蓝图吸引了全世界希冀的目光,其总体规划蕴含着未来几十年全球最好的商机, 古老的丝绸之路自此将焕发崭新的蓬勃生机。 C.“一带一路”战略承传历史文明,开创了全球文明进步的新时代,有助于泛欧亚大陆深度合作, 必将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深度战略互动。 D.“一带一路”有助于实现相关国家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实 现利益共赢,解决这些国家的发展难题。 【答案】D 【解析】D 项错误原因在于曲解文意。“与利益相关国家一起解决国际性问题”,而不是“解决相关 国家的发展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与相关国家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 同体,这是新形势下中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B.“一带一路”牵着两个经济圈,有助于欧亚非大陆经济对接整合,从而建立世界跨度最长、最具 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C.“一带一路”有助于沿线国家互补、互惠、互促,为彼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世纪新引擎,因此, 中国致力于“一带一路”的复兴与共建。 D.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将开启国家间合作新模式,习近平从互助、融利、友谊、安全、责 任五个方面强调要充实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内涵。 【答案】D 【解析】D 项错误原因在于以偏概全。这五点是针对中巴关系的要求,不是对“沿线国家”提出的要 求。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 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 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 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妤,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 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檡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高立着贺家的 祠堂,迁又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 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 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 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 响!这排场,惟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杄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 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甚至有的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 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員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 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 了,同时腰杆也挺了起来。 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 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飖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 是孔雀,顶带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 迹难辨,惟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 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 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 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 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 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岀,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 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 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岀一个干净的蒲国,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 完,整理妤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 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岀,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 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夭那个官人,是不是 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选自2015《小小说月刊》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 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 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 第3页共12页
第 3 页 共 12 页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 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高立着贺家的 祠堂,迁又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 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 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 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 一响!这排场,惟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 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甚至有的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 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 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 语了,同时腰杆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 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 是孔雀,顶带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 迹难辨,惟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 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 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 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 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 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 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 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 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 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 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 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选自 2015《小小说月刊》)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 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 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
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 了讨好海爷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 都将海爷刻画得栩栩如生 【答案】选E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 【解析】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岀之后对賀家的介绍。C项,“说明海爷的家 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 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5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 并买下贺府的豪宅。②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 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③富有心计,做事杲断。由贺家年轻母子来祠堂 祭祖的情景,察觉其非同寻常,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 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 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 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 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6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好处:①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与贺家其他人都“走侧门”进祠堂 祭祖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②便于突岀小说主题。“走正门”的孩子最终高官得做,衣锦还乡。③前后 照应,情节更严谨合理。后文海爷讲述年轻母子“走正门”这个情节,照应了前文贺家后人做官衣锦还乡 的内容,并且照应标题。 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做人处事都应坚持“走正门”,唯有如此才能立身 处世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 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喧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 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呼 应文章内容。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象征,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三.现代文阅读(实用类)(三)(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朱光潜的求学生涯 1912年,十五岁的朱光潜升入当时赫赫有名的桐城中学。当时桐堿城中学用的古文课本主要是桐城派作 家姚鼐编写的《古文辞类纂》,这部著名的古文总集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主干,上溯战国、秦汉 魏晋之文,下逮归有光、方苞、刘大櫆之作,其包罗之广、分类之当、鉴别之严、品评之精,颇得广泛好 评。朱光潜熟读和背诵了从先秦到淸代的散文名篇,得到了极大的收获,他的整个身心受到了传统文化甘 霖的深深滋润。在桐城中学,朱光潜还对中国古典诗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国文教师中,有一位名 叫潘季野,酷爱古代诗歌,尤其对宋诗有很深的修养。他在教学中发现朱光潜勤奋好学,对语言文字的奧 妙异常敏感,便注意加以悉心培养。他不分课内课外,指导朱光潜诵读《古诗源》、《唐诗三百首》、《唐 宋诗醇》、《宋百家诗存》等诗集选本,使其概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大体状貌、各代诗歌特点以及 它们之间的承袭流变关系。 朱光潜攻读历代诗歌后,虽然觉得各有其佳妙之处,却颇看重魏晋人的作品,尤其钟爱阮籍和陶潜的 诗篇。他一生最推崇的诗人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体现了中国文人和中国诗歌的至高境界 “陶渊明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朱光潜《陶渊明》)爱好和钻研 第4页共12页
第 4 页 共 12 页 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 了讨好海爷。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 都将海爷刻画得栩栩如生。 【答案】选 E 得 3 分,选 B 得 2 分,选 A 得 1 分。 【解析】A 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C 项,“说明海爷的家 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 项,海爷小儿媳的“嘀 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5.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 分) 【答案】①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 并买下贺府的豪宅。②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 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③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由贺家年轻母子来祠堂 祭祖的情景,察觉其非同寻常,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 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 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 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 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6.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理解。(4 分) 【答案】好处:①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与贺家其他人都“走侧门”进祠堂 祭祖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 ②便于突出小说主题。“走正门”的孩子最终高官得做,衣锦还乡。 ③前后 照应,情节更严谨合理。后文海爷讲述年轻母子“走正门”这个情节,照应了前文贺家后人做官衣锦还乡 的内容,并且照应标题。 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做人处事都应坚持“走正门”,唯有如此才能立身 处世。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 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喧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 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呼 应文章内容。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象征,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三.现代文阅读(实用类)(三)(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朱光潜的求学生涯 1912 年,十五岁的朱光潜升入当时赫赫有名的桐城中学。当时桐城中学用的古文课本主要是桐城派作 家姚鼐编写的《古文辞类纂》,这部著名的古文总集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主干,上溯战国、秦汉、 魏晋之文,下逮归有光、方苞、刘大櫆之作,其包罗之广、分类之当、鉴别之严、品评之精,颇得广泛好 评。朱光潜熟读和背诵了从先秦到清代的散文名篇,得到了极大的收获,他的整个身心受到了传统文化甘 霖的深深滋润。在桐城中学,朱光潜还对中国古典诗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国文教师中,有一位名 叫潘季野,酷爱古代诗歌,尤其对宋诗有很深的修养。他在教学中发现朱光潜勤奋好学,对语言文字的奥 妙异常敏感,便注意加以悉心培养。他不分课内课外,指导朱光潜诵读《古诗源》、《唐诗三百首》、《唐 宋诗醇》、《宋百家诗存》等诗集选本,使其概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大体状貌、各代诗歌特点以及 它们之间的承袭流变关系。 朱光潜攻读历代诗歌后,虽然觉得各有其佳妙之处,却颇看重魏晋人的作品,尤其钟爱阮籍和陶潜的 诗篇。他一生最推崇的诗人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体现了中国文人和中国诗歌的至高境界。 “陶渊明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朱光潜《陶渊明》)爱好和钻研
古代诗歌,对于后来走上文学和美学研究道路的朱光潜来说,可谓终身受用。因为依朱光潜看,诗是用最 精炼的语言表现最精炼的情思,是最能体现文学特征的文学体裁。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如果对诗没 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等的佳妙处,难免总有些隔膜,因为故事在一流小说家和戏剧家的作品中,多半 像枯树枝干搭成的花架,用处全在托起那鉤丽灿烂、生气蓬勃的红花绿叶—一小说、戏剧中的诗。朱光潜 通过钻研诗歌,领悟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种种佳妙之处,更培养起一种典雅纯正的文学趣味,这种趣味 很大程度也来自于潘季野的熏陶,以至于朱光潜在八十三岁高龄写自传时,还特别提出潘季野是他当时“得 益最多的国文老师 桐城中学毕业后,朱光潜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然而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的教员水平之差,实 在超出了他的想象。最突出者为系主任姚明辉,其学问杂而不纯,却自命不凡,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 大家自居,编著的书上多署名为“太平洋人”,讲课时穿凿附会,常常离奇的惊人。愤慨之下,朱光潜曾 写信到教育部告状,投出的信却如泥牛入海,一年不到他就想离开学校。遇到这样的老师当然是极大的不 幸,但朱光潜悟出了一个值得一辈子记取的教训:做学问和教书都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任何花拳绣腿、 瞒言骗语,都既是“自欺”,又是“欺人”。当然,他在武昌也收获颇丰。他“规规矩矩”地把段玉裁《许 氏说文解字注》从头到尾圈点一遍,大略窥探了中国文字学门径,提高了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训诂考据的 能力。同时,朱光潜发现世间竟然有那么多的书,并享受着读书的自由。年迈以后,与友人谈起当年的武 昌,朱光潜对江边横街的旧书肆仍满怀留恋。 在武昌待了约一年光景,朱光潜顺利通过选拔,被教育部派往香港大学学教育学。在港大期间,他住 的那间寝室兼书斋的小房间很拥挤,写字台前放上一把椅子后,连插足坐下都要费些周折,小房间的墙上 悬挂着“恒恬诚勇”四个大字。港大四年,朱光潜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为自己 观察世界提供了另一只眼睛,而且广泛学习英语文学、西方晢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多 方面知识。他当时读书有个习惯,每读完一本书都做读书笔记,为的是把所学的东西在自己头脑里整理消 化一番,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在港大比较系统地学习西方学术文化后,朱光潜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 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个性主义、平等自由等观念逐步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还表现在体现 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实证思想、批判态度等被他奉为改造中国学术界的良药。朱光潜后来又曾在欧洲留学 八年,加深和拓广了西方知识,但是,导致他知识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使他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新学人的 转折点,则不能不说是香港大学。 (摘编自钱念孙著《朱光潜: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事业》)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1897-1986年),字盂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 翻译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这(指进港大〕是我生平的一大转机,假如没有得到那机会,说不定我现在还是冬烘学究,港大 四年奠定了我这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摘自朱光潜《作者自传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古文辞类纂》因为是由桐城派作家姚鼐编写,因此成为桐城中学主要的古文课本,朱光潜熟读 和背诵了其中的很多名篇,收获很大。 B.在古代诗人中,陶渊明最受朱光潜推崇,这主要是因为朱光潜的审美趣味,倾向于淡雅含蓄,而 陶渊明的诗歌和人格都展现了自然本色 C.在桐城中学求学期间,朱光潜意识到诗歌是最能体现文学特征的文学体裁,其他文学体裁比如小 说、戏剧如果没有诗意,就失去了很多的文学价值。 D.由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主任姚明辉对教学极不认真负责,朱光潜意识到这种自欺欺人的老 师对自己实在无益,因此产生了离开的念头 E.朱光潜在求学期间刻苦勤奋,并从小就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凭借这种习惯吸收了大量知 识,为最终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学人奠定了基础。 【答案】选C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 【解析】A项“因此成为同城中学主要的古文读本”说法牵强,原文只是说“当时”(朱光潜读同城中学 时)。D项,朱光潜离开武昌高师的原因是自己投出的告状信如泥牛入海。E项,文中说“他当时(读港大 第5页共12页
第 5 页 共 12 页 古代诗歌,对于后来走上文学和美学研究道路的朱光潜来说,可谓终身受用。因为依朱光潜看,诗是用最 精炼的语言表现最精炼的情思,是最能体现文学特征的文学体裁。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如果对诗没 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等的佳妙处,难免总有些隔膜,因为故事在一流小说家和戏剧家的作品中,多半 像枯树枝干搭成的花架,用处全在托起那绚丽灿烂、生气蓬勃的红花绿叶——小说、戏剧中的诗。朱光潜 通过钻研诗歌,领悟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种种佳妙之处,更培养起一种典雅纯正的文学趣味,这种趣味 很大程度也来自于潘季野的熏陶,以至于朱光潜在八十三岁高龄写自传时,还特别提出潘季野是他当时“得 益最多的国文老师”。 桐城中学毕业后,朱光潜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然而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的教员水平之差,实 在超出了他的想象。最突出者为系主任姚明辉,其学问杂而不纯,却自命不凡,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 大家自居,编著的书上多署名为“太平洋人”,讲课时穿凿附会,常常离奇的惊人。愤慨之下,朱光潜曾 写信到教育部告状,投出的信却如泥牛入海,一年不到他就想离开学校。遇到这样的老师当然是极大的不 幸,但朱光潜悟出了一个值得一辈子记取的教训:做学问和教书都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任何花拳绣腿、 瞒言骗语,都既是“自欺”,又是“欺人”。当然,他在武昌也收获颇丰。他“规规矩矩”地把段玉裁《许 氏说文解字注》从头到尾圈点一遍,大略窥探了中国文字学门径,提高了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训诂考据的 能力。同时,朱光潜发现世间竟然有那么多的书,并享受着读书的自由。年迈以后,与友人谈起当年的武 昌,朱光潜对江边横街的旧书肆仍满怀留恋。 在武昌待了约一年光景,朱光潜顺利通过选拔,被教育部派往香港大学学教育学。在港大期间,他住 的那间寝室兼书斋的小房间很拥挤,写字台前放上一把椅子后,连插足坐下都要费些周折,小房间的墙上 悬挂着“恒恬诚勇”四个大字。港大四年,朱光潜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为自己 观察世界提供了另一只眼睛,而且广泛学习英语文学、西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多 方面知识。他当时读书有个习惯,每读完一本书都做读书笔记,为的是把所学的东西在自己头脑里整理消 化一番,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在港大比较系统地学习西方学术文化后,朱光潜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 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个性主义、平等自由等观念逐步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还表现在体现 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实证思想、批判态度等被他奉为改造中国学术界的良药。朱光潜后来又曾在欧洲留学 八年,加深和拓广了西方知识,但是,导致他知识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使他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新学人的 转折点,则不能不说是香港大学。 (摘编自钱念孙著《朱光潜: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事业》)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1897-1986 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 翻译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这(指进港大)是我生平的一大转机,假如没有得到那机会,说不定我现在还是冬烘学究,港大 四年奠定了我这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摘自朱光潜《作者自传》)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古文辞类纂》因为是由桐城派作家姚鼐编写,因此成为桐城中学主要的古文课本,朱光潜熟读 和背诵了其中的很多名篇,收获很大。 B.在古代诗人中,陶渊明最受朱光潜推崇,这主要是因为朱光潜的审美趣味,倾向于淡雅含蓄,而 陶渊明的诗歌和人格都展现了自然本色。 C.在桐城中学求学期间,朱光潜意识到诗歌是最能体现文学特征的文学体裁,其他文学体裁比如小 说、戏剧如果没有诗意,就失去了很多的文学价值。 D.由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主任姚明辉对教学极不认真负责,朱光潜意识到这种自欺欺人的老 师对自己实在无益,因此产生了离开的念头。 E.朱光潜在求学期间刻苦勤奋,并从小就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凭借这种习惯吸收了大量知 识,为最终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学人奠定了基础。 【答案】选 C 得 3 分,选 B 得 2 分,选 A 得 1 分。 【解析】A 项“因此成为同城中学主要的古文读本”说法牵强,原文只是说“当时”(朱光潜读同城中学 时)。D 项,朱光潜离开武昌高师的原因是自己投出的告状信如泥牛入海。E 项,文中说“他当时(读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