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2013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7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作(zu0)坊 殷(yan)红 多难兴(xin)邦 殄(tian)天物 B.诡谲(jue) 蠡(l1)测 载(zai)歌载舞 (jln)不容发 C.颀(q1)长 蛮横(hen) 济(j)济一堂 膏继晷(gui) 暴间焚绰 D.凝噎(ye) 针砭(bian) 自怨自艾(yi) 绰(chuo)有余 D(A兴xng;B載zai;C横heng,晷gui)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家具 赝品 喜洋洋 水乳交融 国萃 输赢 并发症 旁征搏引 C.惭怍 诟病 火剑炮 呕心沥血 D.细腻 箫索 首日封 百舸争流 A(B萃粹,搏博;C剑箭;D箫-萧)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冬天过去,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溶化成了朵朵白色的“大 蘑菇”煞是壮观 B.一个人的个性不是天生的,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决定的 C.7月,泸州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出现擅离职守 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 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A(A融化:指固体如冰、雪等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的过程。溶化:指固体在液 体中溶解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某固态物质,在另一液态物质中分散成单个 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此过程不需加热,但必须有液体,所以三点水旁“溶” 题中应选“融化”。B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多和“所以、因此”相连使用, 大多数用在句首。C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D惊世骇俗,常指人因言行 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不用于事情)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 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表能见度仅为 1.5米。 B.当我们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 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新建的国窖长江大桥所应用的桥梁技术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斜拉悬索桥。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 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A(B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C(搭配不当) D搭配不当,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歧义,“迅速赶到的
四川省泸州 2013 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27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作(zuō)坊 殷(yān)红 多难兴(xīn)邦 暴 殄(tiǎn)天物 B.诡谲(jué) 蠡(lí)测 载(zǎi)歌载舞 间 (jiān)不容发 C.颀(qí)长 蛮横(hèn) 济(jǐ)济一堂 焚 膏继晷(guí) D.凝噎(yē) 针砭(biān) 自怨自艾(yì) 绰 绰(chuò)有余 D(A 兴 xīng;B 载 zài;C 横 hèng,晷 gu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家具 赝品 喜洋洋 水乳交融 B.国萃 输赢 并发症 旁征搏引 C.惭怍 诟病 火剑炮 呕心沥血 D.细腻 箫索 首日封 百舸争流 A(B 萃-粹,搏-博;C 剑-箭;D 箫-萧)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冬天过去,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溶化成了朵朵白色的“大 蘑菇”煞是壮观。 B.一个人的个性不是天生的,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决定的。 C.7 月,泸州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出现擅离职守、 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 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A(A 融化:指固体如冰、雪等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的过程。溶化:指固体在液 体中溶解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某固态物质,在另一液态物质中分散成单个 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此过程不需加热,但必须有液体,所以三点水旁“溶”。 题中应选“融化”。B 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多和“所以、因此”相连使用, 大多数用在句首。C 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D 惊世骇俗,常指人因言行 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不用于事情)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 5 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 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 11 级,地表能见度仅为 1.5 米。 B.当我们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 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新建的国窖长江大桥所应用的桥梁技术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斜拉悬索桥。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 120 急救中心医 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A(B 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C(搭配不当) D 搭配不当,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歧义,“迅速赶到的
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 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或者将“学校”提到 “许多”之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 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 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 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 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 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 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 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 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 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 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 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 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 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 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 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 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 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 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 “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 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 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 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 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 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 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 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 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 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 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 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 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
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 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 120 急救中心医护人员”,或者将“学校”提到 “许多”之前)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5-7 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 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 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 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 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 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 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 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 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 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 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 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 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 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 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 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 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 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 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 “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 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 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 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 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 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 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 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 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 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 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 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 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
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 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5.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 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 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可称作是中华民族的“经典 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 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 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 景而仰之。 C(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 6.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 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 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 典”作者早已作古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 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 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 发扬光大。 C(A“都是”说法错。原文是“其中,不乏添枝加叶…”。B究其原因,诸多 经典”作者早已作古。这种说法不合原文。D只是“表面上”体现出了对传统 文化的重视,实际上不是) 7.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功 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 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了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 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 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 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 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 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 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错。详见第一段) 、(6分,每小题3分)
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 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5.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 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 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可称作是中华民族的“经典” 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 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 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 景而仰之。 C(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 6.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 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 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 典”作者早已作古。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 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 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 发扬光大。 C(A“都是”说法错。原文是“其中,不乏添枝加叶……”。B 究其原因,诸多 “经典”作者早已作古。这种说法不合原文。D 只是“表面上”体现出了对传统 文化的重视,实际上不是) 7.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功 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 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了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 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 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 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 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 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 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错。详见第一段)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9题 黄盖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①甲周旋,蹈刃 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 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 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②谬误。两掾所署,事 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 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 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 “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 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毅严,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 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变夷反乱,攻守城 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 诸幽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 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 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十》,有删节) 【注释】①擐:hudn,穿。②擿:t,挑出,揭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孝廉,辟公府 辟:征召 B.诸山越不宾 宾:成为宾客 C.初皆怖威,夙夜恭职 夙:早 D.自春讫夏,冠乱尽平 讫:通“迄”,到 B(宾:服从,归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两掾所署,事入诺出 若属皆且为所虏 B.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C(因:连词,于是,就。A助词,与“署”构成“所”字结构;助词, 表被动。B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代词,指代事情。D介词, 在;介词,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8-9 题。 黄盖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①甲周旋,蹈刃 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 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 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②谬误。两掾所署,事 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 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 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 “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 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毅严,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 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变夷反乱,攻守城 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 诸幽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 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 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十》,有删节) 【注释】①擐:huàn,穿。②擿:tī,挑出,揭发。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察孝廉,辟公府 辟:征召 B.诸山越不宾 宾:成为宾客 C. 初皆怖威,夙夜恭职 夙:早 D. 自春讫夏,冠乱尽平 讫:通“迄”,到 B(宾:服从,归顺)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两掾所署,事入诺出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 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也 C(因:连词,于是,就。A 助词,与“署”构成“所”字结构;助词, 表被动。B 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代词,指代事情。D 介词, 在;介词,比)
第二部分(共123分) 注意事项: 1.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部分共4大题,13小题,共123分 四、(31分) 10.第一部分《黄盖传》文段表现了黄盖哪些性格特征?(3分) ①黄盖对官吏要求严格,先礼后兵,言出必行,处罚有据;②黄盖外表虽严肃 刚毅,但他普于关心照顾士兵;③黄盖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巧用妙计而取胜 体现了他有勇有谋。(一点1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3分) 译 文 (2)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4分 译 文 (3)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3分) 译 文 (1)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采分 点:“南、北”“走”“拜” (2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 而著称。(采分点:“德”“徒”“以武为官”“以文吏为称”) (3)于是把县内所有官吏请来,设酒宴招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 问。(采分点:“悉”“赐”“出事”) 【参考译文】 黄盖字公憂,零陵郡泉陵人。起初做郡里的小官,后被举荐为孝廉,被公府征 召。孙坚组织义军,黄盖跟随他。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 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孙坚去世后,黄盖追随孙策、孙权,披甲与敌交战,冒 死攻城掠地 山越诸部族不愿归服孙吴,有贼寇作乱的郡县,就任命黄盖为那里的 地方行政长官。石城县的官吏,特别难以督察驾驭黄盖便任命了两个掾吏(副 官),分别主管各部门。他教导说:“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 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如今贼寇还未平定,而我常有行军打仗的任务
第二部分 (共 123 分) 注意事项: 1.用 0.5 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部分共 4 大题,13 小题,共 123 分。 四、(31 分) 10.第一部分《黄盖传》文段表现了黄盖哪些性格特征?(3 分) ①黄盖对官吏要求严格,先礼后兵,言出必行,处罚有据;②黄盖外表虽严肃 刚毅,但他善于关心照顾士兵;③黄盖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巧用妙计而取胜, 体现了他有勇有谋。(一点 1 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3 分) 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4 分) 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⑶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3 分) 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⑴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采分 点:“南、北”“走”“拜”) ⑵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 而著称。(采分点:“德”“徒”“以武为官”“以文吏为称”) ⑶于是把县内所有官吏请来,设酒宴招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 问。(采分点:“悉”“赐”“出事”) 【参考译文】 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人。起初做郡里的小官,后被举荐为孝廉,被公府征 召。孙坚组织义军,黄盖跟随他。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 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孙坚去世后,黄盖追随孙策、孙权,披甲与敌交战,冒 死攻城掠地。 山越诸部族不愿归服孙吴, 有贼寇作乱的郡县, 就任命黄盖为那里的 地方行政长官。石城县的官吏,特别难以督察驾驭,黄盖便任命了两个掾吏(副 官),分别主管各部门。他教导说:“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 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如今贼寇还未平定,而我常有行军打仗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