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胜飞龙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20160929】高2014级班姓名 (命题:陈俊辉审题:邵义芬校对:陈俊辉)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缀填写在答卷的密封线内 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试题答案工整、清楚地书写在答卷指定的区域内,答在试题卷和草稿纸 上无效。考试结束只交答卷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 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 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 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 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 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晩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 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 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 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 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 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奧运会主题 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 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 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冋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 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 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 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第1页共11页
第 1 页 共 11 页 四川省武胜飞龙中学 2017 届高三语文(9 月)月考试题 ※【2016.09.29】高 2014 级 班 姓名 (命题:陈俊辉 审题:邵义芬 校对:陈俊辉)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卷的密封线内。 3.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试题答案工整、清楚地书写在答卷指定的区域内,答在试题卷和草稿纸 上无效。考试结束只交答卷。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 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 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 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 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 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 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 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 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 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 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 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 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 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 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 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 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 多 D.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答案】B 【解析】B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 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小题 逆推错误。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D.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谷案】D 【解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 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张冠李戴。 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 唱。”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 C项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 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C.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谷案】C 【解析】C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 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加因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 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 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威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 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 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冋官具疏谏。吕调阳 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 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ˆ。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 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 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 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 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 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第2页共11页
第 2 页 共 11 页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 多。 D.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答案】B 【解析】B 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 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小题 逆推错误。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D.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答案】D 【解析】A 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 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张冠李戴。 B 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 唱。”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 C 项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 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C.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答案】C 【解析】C 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 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加因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 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 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 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 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 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 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 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 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 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 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答案】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谷案】D 【解析】中试者称为“举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 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 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时的舆论认为于 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 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谷案】C。 【解析】是前往抄家。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5分) 译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5分) 【答案】(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他日” “子吾所厚”“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责 以’“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 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 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贲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 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 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別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 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 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 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緣故。” 第3页共11页
第 3 页 共 11 页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 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答案】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答案】D。 【解析】中试者称为“举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 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 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时的舆论认为于 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 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答案】C。 【解析】是前往抄家。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5 分) 译: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5 分) 译: 【答案】(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他日” “子吾所厚” “为”各 1 分,语句通顺得 2 分)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责 以’“要”“夺”各 1 分,语句通顺得 2 分)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 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 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 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 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 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 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 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 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
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 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 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 挚,当时的輿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 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 上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贲,我 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 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贲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 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員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 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8-9题。(11分) 南征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杜甫《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2分) 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明媚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 境。(3分) 【解析】景与情关系的一般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 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等。本诗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 心境,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 9.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 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⑧苦无知音:仕途坎坷,一生苦吟,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偷生”二句状写诗人长年颠沛流高的生活,远适南国的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泣下沾襟 老病”二句,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年老多病照理应该还乡才是, 而现在却南往衡湘,但仍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未见有知音”,能有几人理解?这正是杜甫晚年悲剧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 照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 。两句描绘出奇特壮美 的塞外风光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 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第4页共11页
第 4 页 共 11 页 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 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 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 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 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 上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 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 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 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 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 8-9 题。(11 分)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 769 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杜甫《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2 分) 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明媚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 境。(3 分) 【解析】景与情关系的一般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 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等。本诗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 心境,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 9.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6 分) 【答案】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 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苦无知音:仕途坎坷,一生苦吟,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每点 2 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偷生”二句状写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远适南国的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泣下沾襟。 “老病”二句,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年老多病照理应该还乡才是, 而现在却南往衡湘,但仍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未见有知音”,能有几人理解?这正是杜甫晚年悲剧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 照。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 , ”。两句描绘出奇特壮美 的塞外风光。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 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时说道“ 【考点】名句默写 【答案】(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名句默写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还要注意 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漠”“作客”“蜉蝣”“渺”“粟”等字 要书写准确。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聚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 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 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 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 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堿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 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 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妤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 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 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莱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莱。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 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妤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 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 总是像淮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岀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 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 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 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緣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 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一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 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 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 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元。 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 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色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 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 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遂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第5页共11页
第 5 页 共 11 页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时说道“ , ”。 【考点】名句默写 【答案】(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名句默写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还要注意 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漠”“作客”“蜉蝣”“渺”“粟”等字,一定要书写准确。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聚 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 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 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 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 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 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 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 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 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 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 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 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 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 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 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 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 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 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 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 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 时,我掏了 600 元,阿炳捐了 2000 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 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 41 人捐了 16.4 万 元。 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 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色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 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 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 始终相信 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遂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