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第三篇金融宏观控制定量分析 3-1-13)。 金总会多于法定准备金,有一定数额的超额准备金尚未贷出。 表3-1-13 存款派生过程 单位:万元 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为超额准备金,通常用△E表 示。由于△E和△D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其系数为e。则: 银行 存款金额 存款准备金 银行贷款 △E=△D·e A银行 100.00 20.00 80.00 这样,存款的变动由于e的存在,必然使银行创造存款的 B银行 80.00 16.00 64.00 能力削弱,从而引起派生倍数的变动: C银行 64.00 12.80 51.20 D银行 51.20 10.24 40.96 k=品=+2 由上面的公式可知,银行吸收一笔原始存款能够创造出 E银行 40.96 8.19 32.77 多少存款货币,要受法定准备金的多少、现金流出银行的多少 F银行 32.77 6.55 26.22 与超额准备金的多少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分母的数值越大,则 G银行 26.22 5.24 20.98 派生倍数的数值越小。 H银行 20.98 4.20 16.78 参见“派生存款”条 合计 500.00 100.00 400.00 派生存款的最大限额(Superior Limit of Derived De- 从上述的存款派生过程中,我们看到商业银行存款总额 posit) 与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率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于是有 派生存款并不是可以无限创造的,要受到法定存款准备 如下式关系: 金等因素的影响。派生存款的增大或减小,可以用下式表示: 500万元存款=100万元存款准备 M=B·K 20%存款准备率 式中,M一派生存款: 如果以D表示存款,R表示存款准备金,r表示存款准备 B—原始存款: 率,则: K—派生倍数。 D=R=R.I 由此可见,派生存款的最大限额是由原始存款和派生倍数 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控制派生存款的扩大,主要有两条途径: 这个公式就是分析存款派生的理论模式。其中】表示存 一是变动原始存款的数量:二是调节派生存款倍数。在我国当 款派生系数或派生倍数。 前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下,原始存款即中央银行存款主要由财 参见“存款创造机制”、“存款乘数”条。 政存款D,、机关团体部队存款D,、邮政储蓄存款D,、法定准备 金R,、支付准备金R2和货币流通量C组成。则: 派生倍数(Derived Multiple) B=D+Dg+D。+R+R2+C 银行贷款机制所决定的存款货币的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 =D。+R1+R2+C 生倍数,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法定存款准备率越高,存款 式中,D.一上述几项存款。 扩张的倍数值越小:法定存款准备率越低,存款扩张的倍数值 在“派生倍数”理论中,有 则越大。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派生倍数还会受种种因素的影 1 响而大为缩减,因此需要修正。一般来讲,影响派生倍数主要 K=T+c+e 有两个因素: 那么: 一是现金漏损。客户将现金存入银行后,多数客户总会 M=B·K=(D+R,+R+C)· r +c'te 有提现的行为。如果在存款派生过程中某一客户提取现金, 因此,我国当前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下的派生存款的最大 则现金就会流出银行系统,出现现金漏损,而使银行系统的存 限额可以由上述公式推出。当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派生存 款减少,派生倍数也必然缩小,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下降。如 款的增加量并不是从理论上可以得出的,理论模式仅供参考。 果用△C表示现金漏损,△D表示经过派生的活期存款总额的 一般情况下,派生存款的实际派生数额总要比理论上的派生 变动,c'现金漏损率,△P表示原始存款的变动,由于△C与△D 数额小,但它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则不能忽视。 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样存款额变动对原始存款变动的比率 参见“派生倍数”条。 即派生倍数K,可以修订为: K=AD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Fundamental Money and 式中,一法定存款准备率。 Money Supply) 二是超额准备金。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的实有准备 基础货币是具有使货币总量倍数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
第1章金融宏观调控业务463 币,它由流通中现金和存款准备金等由中央银行支配的资金 的数量表现,反映的是基础货币量与货币供应量的倍数关系。 构成。由于基础货币的特殊性质,有时又称高能货币。基础 基础货币乘数的表达式为: 货币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有着比较直接的影响。现把基础 Ms 货币、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乘数的关系式列出: K二B Ms=B·K 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公式M=K·B告诉我们,货币供应量 式中,M一货币供应量: 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 B一基础货币: 策从而确定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后,有两条途径实现目标,一 K一货币乘数。 是变动基础货币的数量,二是调节基础货币乘数。 假定基础货币各构成部分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不变,货币 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方式是: 乘数既定,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动必然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 第一,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时,货币乘数充当货币供应量的 动。如果△B为基础货币的增量,△M为货币供应量增量,则 放大器,以一定倍数放大基础货币的扩张效果:在货币供应量 可用下式表示: 紧缩时期,货币乘数又成为货币供应量的衰减器,强化基础货 Ms±AMg=(B±△B)·K 币的紧缩效果。 △Ms=△B·K 第二,在基础货币量不变时,货币乘数的变动,可以直接 应当说明的是,基础货币总量的任何变动,都是由中央银 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 行资金运用总量的变动引起的。如果中央银行资金运用总量 第三,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协调变动。由于货币乘数变 没有变化,那么基础货币内任何部分的变化,必然为其他部分 动影响面大,作用力较强,对经济有较大的震动效应,有时要 的变化互为消长,而不会导致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动。 辅之以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动,以缓冲货币乘数变动的影响。 假如基础货币总量不变,基础货币的结构变动,对货币供 在我国当前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下,可依据基础货币公 应量也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知道: 式对基础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加以推导: B=D.+R+R+C B=D。+R1+R2+C (1) 式中,D。一在中央银行的财政存款、邮政储蓄存款等政策性 以2表示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占存款总额比率, 存款: 则有: R—法定准备金; R2=T2·D (2) R2—支付准备金: 以,表示法定存款准备率,d表示中央银行各项存款占 C一货币流通量。 存款总额的比率,h表示现金与存款比率,则有: (1)现金流通量与存款准备金的相互转化。现金流通量 R=T1·D (3) 既是基础货币的构成部分,又是货币供应量的构成部分。在 D。=d·D (4) 基础货币总量既定时,流通中现金转化为存款准备金,货币供 C=h·D (5) 应量以一定倍数扩张:存款准备金转化为流通中现金,货币供 代入(1)式,有: 应量以一定倍数收缩。 B=d·D+1·D+3D+h·D (2)中央银行各项存款与存款准备金相互转化,其对货币 =(d+r1+r3+h)·D (6 供应量的影响,与流通中现金的变动影响是相同的。 (3)支付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相互转化,也与流通中现金 B D=d+n+r+h (7) 和中央银行各项存款一样,具有相同的扩张与收缩货币供应 量的过程。 由“货币供应量=存款+流通中现金”可知: (4)流通中现金、中央银行各项存款和金融机构存款相互 M=D+C=(1+h)·D (8 转化,不会产生货币供应量倍数扩张或收缩的效应,即不会启 可推出: 动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过程,从而既不影响基础货币总量,也 Ms (a,+动小n (9) 不影响货币供应量。 或 总的来讲,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之间有着比较密切的 联系,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调节,主要是通过对基 aw=(a+的小a (10) 础货币的管理来实现的。 上式中,货币乘数K主要由现金比率h、中央银行各项存 款比率d,法定准备率,和支付准备比率2等四项决定。(9)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Money Multiplier and Mon- 式或(10)式就是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变动关系的数学 ey Supply) 公式。 基础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总供给之间相互关系
464第三篇金融宏观控制定量分析 制重点仍没有一致性的看法。按照货币实现购买力的直接程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 度,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货币供应量亦称“货币存量”。指某一时点(如年、月末) M。=现金 一国公众所持有的以本币表示的银行部门的负债总量。它由 M1=M。+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两部分构成。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 农村活期存款+城乡居民活期储蓄 所处的阶段不同,以及各国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差异,各国中央 M2=M,+其他各项存款和储蓄 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和统计方法也不一致。一般可分为 由于我国历来重视现金发行,同时也基于我国消费品市 “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指场与现金发行量之间高度密切的相关关系,我国的货币政策 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通常用M,表示。 要选择M。作为控制目标。M,基本代表了现实购买力,是中 现金由纸币和硬币构成,小部分留存在银行作为银行的现金 央银行年度性控制必须重视的目标。M,代表了我国社会购 准备,以备存款人提取,不构成货币供应量。大部分流出银行 买力即总需求量。因此,从短期来看,M2与总供给之间并没 体系之外,滞留在公众手中,成为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的 有必要保持平衡。但从长期看,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追求社 活期存款,是狭义货币供应量中的存款货币。在西方,存款人 会总供求平衡的终极目标来看,M2也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可以据以签发支票进行流通和转让,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 中介目标。 段的作用。在我国,企业存款如此,活期储蓄则不然。 广义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按照 货币存量(Money Stock) 货币流动性大小和货币功能的强弱,广义货币供应量可以划 见“货币供应量”条。 分为以下不同的层次: M。=现钞 最适货币供应量的决定(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M1=M。+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oney Supply) 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 从货币供给角度看,M,=净国外资产+净国内资产:从货 M3=M2+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币需求看,M。=fY,r,P)(式中Y,r,P分别为国民生产总值 M4=M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利率和价格水平)。当Y和P处于均衡状态下,M。为有效货 M,=M,+政府短期债券与储蓄券: 币需求:如果M=Mp,则Ms为最佳货币供应量。换言之,如 M。=M3+短期商业票据 果货币供应能够实现最佳经济增长而又避免通货膨胀,同时 货币供应量是现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保持 又满足经济货币化的客观要求,那么,货币供应量就处于最适 货币供应量的适度水平,实现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水平的 水平。 基本均衡,是现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因此,货币 供应量指标的统计、预测,对中央银行无疑有重大意义。确定 国内信用增长额指标(Growth Amount Target of Do- 哪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mestic Credit) 强调以M。至M,为基本选择。因为,中央银行只要能控制住 国内信用增长额指标是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 M。~M3,就能控制住全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首先,就 中介指标的一项建议。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一些经济学 M。~M,这四个指标的可测性而言,分别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 家认为,货币供应量的中介指标应该修正,改用国内信用增长 债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负债,反映在各自的资产负 额指标。 债表内,可以进行量的测量和分析。其次,四个指标中,M。是 所谓国内信用增长额指标,指经过对国际收支的盈余和 直接由中央银行发行并注入流通的,其可控性最强,M,、M2、赤字调整以后反映货币供应量变动的指标,其数额相当于国 M,尽管并不是由中央银行直接掌握,但由于商业银行的负债内货币供给量加上国际收支赤字或扣除其盈余。持这一建议 是由中央银行的高能货币支配的,只要中央银行控制住高能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国际 货币的投放量,M,、M2、M也就能间接得到控制。最后,M。、收支状况的影响。如果按照货币主义者的主张,把货币供应 M,M2,M,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量,代表了整个社会 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这实际是假定货币供给与总支 的购买力,因此,它们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实现社会总供出和国民收入变动之间有密切联系。但是,在开放经济体系 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一的关系相当直接和密切,中央银行只要下,总需求增加也会促使国外商品输入随之增加,这就可能导 控制住了这四大指标,社会总需求也能得到控制。 致或扩大国际收支赤字。这种赤字表现为实际货币供给将减 我国近几年才开始重视货币供应量指标。几十年来,我 少,或可能减缓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因为商品输入增加,最 们习惯于把货币仅限于现金,现在则不同了,货币范围扩大 初进口商将以存放国内银行的存款兑换外汇,国内银行接着 了,中央银行也开始重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就要向货币当局或外汇管理当局买入外汇,在政府部门对银 的意义。但是,有关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及货币政策的控行借款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可能就要收回其对银行体系的部
第1章金融宏观调控业务465 分负债,国债发行额将减少,银行持有的国家债券数额将减小。如存量为1亿美元,每美元每年平均参加交易五次,则一 少,货币供给就会出现收缩或增长速度下降的现象。因此,在 年中货币流量为5亿美元。 开放经济体系条件下,那些对国际贸易依赖甚强的国家如单 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货币数量。习惯上包括 纯以国内货币供给量作为观察货币政策对整个经济影响的指 两部分:货币发行净额与存款货币净额。货币发行净额是指 标,就不容易反映国际收支状况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因为在 一国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通货(纸币)与铸币减去未在社会上 这些国家中,通货膨胀将由国外传导到国内而促使国内货币 流通的部分:存款货币净额是指存款总额减去金融机构的同 关系发生变化,这就使得货币收入、物价水平与国内货币供给 业存款、中央银行的存款及已收款入账但尚在交换过程中的 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降低。 支票。可见,存量是货币静止状态的概念,是某一时点上货币 实际上,国内信用增长额指标是一个未对国际收支状况 数量的横断面。 影响进行调整的货币供给指标,只要货币供给与社会总支出 一般来说,信贷规模的增加会产生货币流量,控制信贷 之间的关系紧密,国内信用增长额可以作为货币供应量的一 规模可以控制货币流量,而货币供应量是存量概念。因此, 个辅助观察指标。 控制信贷规模与控制货币供应量不是一回事,一个是对存 量控制,一个是对流量的控制,二者密不可分,但又不能相 贷款和债务变量指标(Loan and Debt Variable Tar- 互替代。 get) 贷款和债务变量指标首先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本杰明·弗 资金流量分析(Fund Flow Analysis) 里德曼提出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建议。他认为,所有非金融 资金流量分析主要的内容为货币资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 借款人(即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借款人)的未清偿债务总额是 和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流转过程的来龙去脉。资金流量分析是 一个与货币相同、甚至更为有效的指标。因为,随着对金融体 一种专业性经济分析,与一般的经济分析有联系,但又不同于 系放松管制和新的金融业务种类的增加,M1和M2涵义变得 一般的经济分析。首先,它是建立在资金流量核算基础上的 不明确了,而非金融借款人的未清偿债务则意义重大。它和 经济分析。如果使用资金流量核算所提供的是严密的、系统 货币一样,与名义收入水平变动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关系。由的、客观的反映经济情况的数据,那么我们的分析就是一般经 于公开市场业务向银行提供了扩大贷款的必要资金,因此,联济分析。同时,又如其他的经济分析一样,资金流量分析也不 邦储备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未清偿债务。 可避免地广泛使用有关的经济数据。其次,它又是生产分配 B.弗里德曼并不认为货币当局采用清偿债务总额作为货 和金融收支相结合的动态分析。流量是一个具有时间维度的 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就应该停止对货币存量变化的关注。但是概念。资金流量总是表现为一定时间长度内实物交易量与金 他提出,货币当局应当确定货币供给增长率和非金融借款人融交易量。处于一个时期的流量分析,它必然是一种动态分 的债务总额增长率的指标范围。如果这两个指标发生冲突, 析。因此,资金流量分析必须有资金流量核算数据及时而长 例如,假如把货币供给增长率限定在其指标范围内而允许债期的提供和积累。有的国家已使用电脑编码,随时记录全国 务的增长超出规定的界限,那么,货币当局必须重新考虑这两的实物资金和金融资金的交易,按电脑程序每季,每年编制出 个指标的范围,并决定对哪个指标进行调整。他认为,同时考资金流量各种供分析用报表,储存于电脑,随时查用,主管资 虑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向,比只考虑一个变量指标好得多,因为金流量工作的人员可集中精力从事资金的流量分析。 这样可以避免孤注一掷的结果。 资金流量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资金流量表进行 目前,弗里德曼的这一建议尚未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普 的。我们可以从储蓄和投资的角度,对资金流量及其流量表 遍重视,不过,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探讨货币当局是否能像的编制加深认识。一个经济体的储蓄等于国民可支配收人减 控制货币存量那样准确地控制债务变量问题了。 消费。储蓄和投资(包括库存的变化)之间的差额被称为该经 济体的非金融交易差额。这一差额由国际收支的相应资本流 货币流量与货币存量(Flow of Money and Money 量或储备变化来融资。在出现非金融交易逆差时,融资采取 Stock) 增加对外负债或减少对外资产的形式。当国民收入和生产账 货币流量是指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支出或流动数量,也 户分解为部门时,每个部门的非金融交易差额(部门的储蓄和 就是货币存量与单位货币参加交易次数的乘积。“货币流量” 投资之间的差额)可以被认为等同于其融资,等于其对国内其 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M.柯普兰在1952年著的《美国货币流他部门和国外部门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由于国内各部 量之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出,后被美国联邦储备当局所采用。门之间的交易互相抵消,因而这样定义的部门差额应增加国 美联储自1955年开始,每季发表美国的资金流量账户。随后,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或逆差。国内各部门对各类金融资产 其他许多国家的金融当局,也纷纷效法采用这一做法。 的金融交易的总和也应加大各类别中的国际资本变化。在工 货币流量反映的是货币运转状态,是在某一时期内货币 业化国家,经济体被分为私人部门、中央政府部门、银行部门 数量的纵断面。它的大小取决于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和对外部门。更完全的和对分析更有用的划分还应包括一个
466第三篇金融宏观控制定量分析 私人企业部门。 因此,应按不变价格计算。 编制资金流量表的第一步是计算各部门的非金融交易差 2.到期应支付总额。它应包括商品流通服务的支付总额 额(定义为部门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第二步是记录各部 和商品流通领域以外的支付总额。 门如何融通其非金融交易差额。在编制部门非金融交易差额 3.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流通量在一特定时间内(一年) 和资金流量时可能出现错误,这有几个原因。一种错误是由 在全社会成员之间的平均周转次数。在我国,决定货币流通 于账户本身的统计误差而造成的。另一种错误来源于账户之 速度的因素应分为现金流通和存款货币流通两种情况,两者 间原则上不应出现的不一致性,如在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的 的比重变化,会影响货币总量流通速度加快或减慢。 商品和劳务出口净额分录中的不一致性以及在国际收支中的 商品贸易和劳务的差额。第三种可能的错误是,账户是为不 货币必要量增长率(Growth Rate of Monetary Re- 同时期的不同目的而编制的,如货币概览、国际收支以及国民 quirement)】 收入和生产账户采用日历年度,而政府财政统计采用财政年 货币必要量增长率是测算货币必要量时常用的一种方 度。在计算非金融交易差额和资金流量分录时,所有对外部 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测算货币必要量增长率的公式是: 门和货币部门的分录都分别采用国际收支和货币概览的数 国内生产 据,而政府财政统计的财政年度数据则按比例算出平均数,从 货币必要 (L+恩毒长率)×(1+价格调整率) -1 量增长率 而在中央政府分录中成为日历年度的数据。一旦计算出非金 1+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融交易差额,就可以表3-1-14的形式编制资金流量表,该表 公式的提出考虑: 表明宏观经济账户之间完整的相互关系。这种表现方法得以 1.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的“商品价格额”是由“商品 用一张表将经济体的各部门的不平衡与该经济体整体的不平 供应数量”和“商品价格”两个因素决定的,而“商品供应数 衡联系起来,并能够识别主要政策变量。例如,货币政策的变 量”在我国是由“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 化对经济的影响基本上可从表示银行系统发行的国内信贷的 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价格调整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变 分录看出来。当然,对这些分录的变化,必须看它们对表中的 化率三个因素综合决定货币必要量的增长率。 所有其他分录的影响。 运用基本公式测算货币必要量增长率的优点是,以马克 思的货币必要量规律为依据,有理论基础,简便易行,但也有 表3-1-14 资金流量表 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货币流通速度难于测算,它受许多 私人 中央 货币 对外 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的货币层次,有不同的流通速度。因 部门 政府 系统 部门 此,有必要在以后的实际中进一步改善。 货币和准货币 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 银行对政府的信贷 货币比例测算法(Money Proportion Measurement 对外资产净额 Method) 政府对外借款 私人对外借款 比例法是对货币量与某些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 政府国内非银行借款 析,依据历史数据确定这些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国民收入等)与货币供应量增长之间的函数关 市场货币必要量(Requirement of Market Money) 系,再利用函数关系测算货币必要量。例如,通过对30年历史 市场货币必要量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商品流通和各 数据的分析,测算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现金量增长的比例 项支付所需要的货币量,是一个由客观经济活动所决定的内 为1:1.2到1:1.3之间,国内生产总值与M,的增长比例为1 在量。决定市场货币必要量的因素有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 :1.3到1:1.4之间,然后可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适当加以校 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有下面公式: 正,再据此计算出计划期的货币必要量。 商品价赊销商品,到期应相互抵消的 货币必要量。格总额ˉ支付总额+付总额一支付总额 分层货币供应量(Stratified Money Supply)】 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 段职能的货币流通速度 见“货币供应量”条。 1.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商品价格和商品数量决定的。 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应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商品流转总 货币流通速度(Transaction Velocity of Money) 额。因为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过量发行的纸币决定物价水 货币流通量在一特定时间内(一年)在全社会成员之间的 平的上涨,所以不应是商品价格决定货币必要量。若以过量 平均周转次数。要计算出一年的整个货币周转量,就应将这 发行的纸币决定的价格水平计算货币必要量,再据此增发货个货币流通量乘以一年内平均周转次数。若以M代表货币流 币,引起新一轮的物价上涨,如此循环,必加剧通货膨胀。而通量,V代表平均周转次数,货币周转量就是MW。MV是全社 货币必要量是为正常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会消费者和生产者购置商品和劳务、从事金融交易以及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