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中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半期考试卷 语文试题 、古诗文阅读(37分) (一)默写(6分) 1.(1)亦余心之所善兮 (2)地崩山摧壮士死, (3)东船西舫悄无言, (4)师者 (5)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6)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二)课内文言。(10分) 2.下列各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金就励则利 善 就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请息交以绝游 适得府君书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策扶老以流憩 策 请陛下矜悯愚诚 振长策而御宇内 承蒙国恩,除臣洗马 幸蒙其赏赐 除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3.下列加点词语意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暮去朝来颜色故 C.今齐地方千里 古之学者必有师 D.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4.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侣龟虾而友麋鹿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火尚足以明也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项伯杀人,臣活之 舞幽壑之潜蛟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福州三中 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半期考试卷 语 文 试 题 一、古诗文阅读(37 分) (一)默写(6 分) 1.(1)亦余心之所善兮, 。 (2)地崩山摧壮士死, 。 (3)东船西舫悄无言, 。 (4)师者, 。 (5)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6)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 (二)课内文言。(10 分) 2.下列各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金就励则利 A.善 就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B.绝 适 请息交以绝游 适得府君书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策扶老以流憩 C.矜 策 请陛下矜悯愚诚 振长策而御宇内 承蒙国恩,除臣洗马 幸蒙其赏赐 D.除 幸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3.下列加点词语意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暮去朝来颜色..故 C.今齐地方..千里 古之学.者.必有师 D.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4.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 A.侣.龟虾而友麋鹿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火尚足以明.也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项伯杀人,臣活之 舞.幽壑之潜蛟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C.不然,籍何以至此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 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 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 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 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 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 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 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 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 仪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 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 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更始立,以茂为侍巾祭酒,从至长安,知更始政乱,以年老乞骸骨归。时,光武初即位, 先访求茂,茂诣河阳谒见。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東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 为。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 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衣一袭,絮五百斤。” 建武四年,薨,赐棺椁冢地,车驾素服亲临送葬。(《后汉书·卓茂传》,有改动)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诣:前往 B.后以儒术举为恃郎 举:推举 C.茂辟左右问之曰 辟:躲避 D.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顾:只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5.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晋,何厌之.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C.不然,籍何以至此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5 分)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 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 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 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 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 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 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 “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 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 仪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 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 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更始立,以茂为侍巾祭酒,从至长安,知更始政乱,以年老乞骸骨归。时,光武初即位, 先访求茂,茂诣河阳谒见。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 为。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 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衣一袭,絮五百斤。” 建武四年,薨,赐棺椁冢地,车驾素服亲临送葬。(《后汉书·卓茂传》、,有改动)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诣:前往 B.后以儒术举.为恃郎 举:推举 C.茂辟.左右问之曰 辟:躲避 D.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顾:只是 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 ( )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14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认为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解给了那人,那人找 到自己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感谢卓茂的大仁大德。 B.卓茂任密县县令期间,十分爱护当地吏民。当有人告发他属下的亭长接受馈赠时 他很谨慎地问明情况,并用礼仪教育告发者,妥善解决了此事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收受了自己送他的米肉,就是违背律条的规定。所以自己可 以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卓茂教育告发者的一番话,也表明了他为政的基本思想,那就是与人为善,慎用刑 法,注重以礼义教化百姓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3分) (2)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直云相送大江西。 (选自《元明清诗鉴赏辞 典》) [注]⑩①明卿:作者朋友吴国伦,因得罪权相严嵩被贬。②楚:,指发火贬谪之地江西。 (1)简要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2)诗歌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 分)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5分) 本题双向选择答案请填写在试卷上 A.葛朗台喜欢拿侬大力士的体格和不计报酬的品质。拿侬的工钱一年只有六十法郎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 ①③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认为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解给了那人,那人找 到自己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感谢卓茂的大仁大德。 B.卓茂任密县县令期间,十分爱护当地吏民。当有人告发他属下的亭长接受馈赠时, 他很谨慎地问明情况,并用礼仪教育告发者,妥善解决了此事。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收受了自己送他的米肉,就是违背律条的规定。所以自己可 以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卓茂教育告发者的一番话,也表明了他为政的基本思想,那就是与人为善,慎用刑 法,注重以礼义教化百姓。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3 分) (2)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3 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直云相送大江西。 (选自《元明清诗鉴赏辞 典》) [注]①明卿:作者朋友吴国伦,因得罪权相严嵩被贬。②楚:,指发火贬谪之地江西。 (1)简要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 分) (2)诗歌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1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 分) 本题双向选择答案请填写在试卷上 A.葛朗台喜欢拿侬大力士的体格和不计报酬的品质。拿侬的工钱一年只有六十法郎
却包办了家里的一切杂活:煮饭、清理、洗衣服照顾短工……凡是葛朗台吩咐的,她都 声不吭地去干。(《欧也妮·葛朗台》) B.“你路上要好生保重啊!”觉民说罢,便跟着张惠如、黄存仁上岸去了。他跟他们对 望着,挥手作别。—一觉慧无法忍受这个家的种种罪恶,他要出走。最后他告别全家人 和报社的朋友,乘船去上海,追求新的生活。(《家》) C.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时,聂赫留朵夫意外与玛丝洛娃重逢。他坐在陪审席 里,回忆起与她认识以来的往事。他承认自己卑鄙无耻,良心上背着这样的罪孽,居然 还能心安理得地过了这么多年,不禁羞愧难当。(《复活》) D.自从爱斯梅拉达拿水给加西莫多喝后,他就爱上了她,对她念念不忘。回到圣母院 以后,每当爱斯梅拉达在广场上跳舞时,加西莫多就倚在钟楼上欣赏她的舞蹈,连他的 养父走过那里都没有觉察。眼中露出入了迷温柔的目光。(《巴黎圣母院》) E.觉民告诉琴他就读的外专明年暑假要招女生。琴很高兴,说到时要第一个去报名。 回家后她找母亲商量,母亲的态度虽然让她很失望,但她读了易卜生的《娜拉》后,又 充满了希望,并写信给许倩如,表明自己的决心。(《家》) 13.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A.简述玛丝洛娃从拒绝聂赫留朵夫到接受西蒙松爱情选择的心路历程 瑞珏和梅有过一次倾心之谈,请简述交谈的情况。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日:“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曹:立于恶人 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子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 去之,若得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 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究而不悯。故日:尔为 尔,我为我,虽袒裼裸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其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 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巳。孟子日:“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 不由也。”(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浼(mei):污染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 能交往。虽然交往,但绝不受他人影响。 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 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
却包办了家里的一切杂活:煮饭、清理、洗衣服照顾短工……凡是葛朗台吩咐的,她都 一声不吭地去干。(《欧也妮·葛朗台》) B.“你路上要好生保重啊!”觉民说罢,便跟着张惠如、黄存仁上岸去了。他跟他们对 望着,挥手作别。——觉慧无法忍受这个家的种种罪恶,他要出走。最后他告别全家人 和报社的朋友,乘船去上海,追求新的生活。 (《家》) C.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时,聂赫留朵夫意外与玛丝洛娃重逢。他坐在陪审席 里,回忆起与她认识以来的往事。他承认自己卑鄙无耻,良心上背着这样的罪孽,居然 还能心安理得地过了这么多年,不禁羞愧难当。 (《复活》) D.自从爱斯梅拉达拿水给加西莫多喝后,他就爱上了她,对她念念不忘。回到圣母院 以后,每当爱斯梅拉达在广场上跳舞时,加西莫多就倚在钟楼上欣赏她的舞蹈,连他的 养父走过那里都没有觉察。眼中露出入了迷温柔的目光。(《巴黎圣母院》) E.觉民告诉琴他就读的外专明年暑假要招女生。琴很高兴,说到时要第一个去报名。 回家后她找母亲商量,母亲的态度虽然让她很失望,但她读了易卜生的《娜拉》后,又 充满了希望,并写信给许倩如,表明自己的决心。 (《家》) 13.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A.简述玛丝洛娃从拒绝聂赫留朵夫到接受西蒙松爱情选择的心路历程。 B.瑞珏和梅有过一次倾心之谈,请简述交谈的情况。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1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曹:立于恶人 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子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 去之,若 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 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究而不悯。故曰:‘尔为 尔,我为我,虽袒裼裸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其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 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巳。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 不由也。”(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浼(měi):污染。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 能交往。虽然交往,但绝不受他人影响。 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 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
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 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 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就是说, 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 (2)孟子认为“君子”应该有怎样的追求?请结合选段做简要分析。(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历史积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区、城市、社 会共同生活人群的“集体记忆”,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了器物、典籍、文书、服饰。艺 术品等“可移动文物”,又包括了古迹、古建、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紧密相连,包括了生活方式、居住形式、饮食文 化、民间工艺、节庆习俗等等,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静态 与历史考古、民族事件紧密相连,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它与民族思想信仰 民众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它们共同组成文化遗产的整体记忆,在民族、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 活中深深扎根。 中华文化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价值、特有的思维方式、丰富的想象力,体现 着东方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历史的见证,又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 富瑰宝。祖先传承下的文化永远历久弥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诸如“和而不同”观、 天下为公”观、“义先利后”观等等,都对当代世界具有启发意义。而忧国忧民的民族 情操,修身养性的人格追求,坚韧不拔的民族特质等等,已经是民族的凝聚力和人文素养基 本意识,人类正是从这些文化遗产与文明成果中丰富和完善自己。一个民族文化产的活态 部分已经渗进了民众的心灵直接参与或者间接影响着人们的现代生活终生相伴温润历史, 这就是遗产深层的传统,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和生生不息的精神。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底蕴,我们的文化遗产就是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形
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 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 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就是说, 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 (2)孟子认为“君子”应该有怎样的追求?请结合选段做简要分析。(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17 题。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历史积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区、城市、社 会共同生活人群的“集体记忆”,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了器物、典籍、文书、服饰。艺 术品等“可移动文物”,又包括了古迹、古建、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紧密相连,包括了生活方式、居住形式、饮食文 化、民间工艺、节庆习俗等等,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静态”, 与历史考古、民族事件紧密相连,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它与民族思想信仰、 民众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它们共同组成文化遗产的整体记忆,在民族、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 活中深深扎根。 中华文化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价值、特有的思维方式、丰富的想象力,体现 着东方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历史的见证,又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 富瑰宝。祖先传承下的文化永远历久弥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诸如“和而不同”观、 “天下为公”观、 “义先利后”观等等,都对当代世界具有启发意义。而忧国忧民的民族 情操,修身养性的人格追求,坚韧不拔的民族特质等等,已经是民族的凝聚力和人文素养基 本意识,人类正是从这些文化遗产与文明成果中丰富和完善自己。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活态 部分已经渗进了民众的心灵,直接参与或者间接影响着人们的现代生活,终生相伴温润历史, 这就是遗产深层的传统,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和生生不息的精神。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底蕴,我们的文化遗产就是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