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16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联考试卷 考试科目: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着:陈雅鹏审核者:陈曼凝 腾、连景彬 学校 班级: 姓名: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 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 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遺址时,多见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 东周后期列国蓑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工业和 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春秋时,齐国 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 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安作为当 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 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 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 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 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 费需求日益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 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中出现了许 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街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 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 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 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 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分布 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 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 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 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 B.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 C.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 D.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底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B.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 2016 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联考试卷 考试科目:语文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命题者:陈雅鹏 审核者:陈曼凝、王一腾、连景彬 学校: 班级: 姓名: 号数: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 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 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 东周后期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工业和 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春秋时,齐国 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 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安作为当 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 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 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 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 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 费需求日益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 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中出现了许 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 之为中心的“街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 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 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 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 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 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分布, 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 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 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 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 B.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 C.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 D.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底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B.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
C.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因。 D.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B.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己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 C.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 D.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解的过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刨树 赵文辉 细雪变成了鹅毛大雪,一嘟噜一嘟噜地往下掉。小北风刀子一样刮着,卷起一股股雪面 堆到墙根处。男人把脖子缩进了袄领里,真冷呀!男人不由得“踏踏踏”地小跑起来。 到了家门口,却见两个汉子蹲在他家门口墙角避风,两辆破自行车歪在一边,每辆车上 都绑了一张铁铲子。“刨树的?”男人问他们,他们点点头,身子缩得更小了一些。男人又问: 没找着活儿?”一个汉子答:“这鬼天气,喊了半天,除了一嘴雪,啥也没有。”男人瞧他 俩冻得脸色乌青,清水鼻涕挂在鼻尖儿下,就有些不忍,对他俩说:“去家里暖和暖和?”两 个汉子捂着快要冻僵的手,连说遇上好心人了。进屋的时候,男人瞅了一眼南墙根那檡榆树, 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 媳妇正在剪纸,见男人领进两个汉子,一脸疑问。男人赶紧解释:“刨树的,来咱家暖和 暖和。”媳妇点了点头,手里的剪刀仍然“嚓嚓”地响着。煤球炉早就被男人捅开了,这时蹿 出半尺高的火苗。嚎叫的东北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寒冷也被 挡在了另一个世界。 过了一个时辰,风一下子住了,只有零星小雪飘着,两个汉子站起身。“得去寻活儿了。” 个汉子说。另一个汉子接话:“这鬼天气,寻也是白寻。”这时男人又隔着窗子瞅了一眼那 棵榆树,望一眼媳妇:“要不,把咱那棵榆树刨了?” 媳妇正在专心致志地剪一只花喜鹊,喜鹊眼总剪不好,急得她头上快冒汘了。听了男人 的问话,她连头也没抬,只“啊”了一声。男人犹豫着,不知这一声“啊”是同意了还是没 听清,就又问了一遍。这次媳妇回答淸楚了:“刨吧。”却又说::“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 男人不吭声,妤一阵才开了口:“刨吧,这雪天……”媳妇懂了,没再说啥。 两个汉子听说有活儿干,浑身是劲儿,也不觉得冷了。他俩对男人说:“刨树还是老规矩, 不收钱,树皮归俺,不过晌午得管一顿饭,饭不讲究,孬好都中。”男人知道他们把树皮铲去 是做过春节烧的香,点点头。一个汉子来到榆树下,往掌心喷了两口唾沫,双手抓着树干“嗖 嗖嗖”就上去了,从腰后抽出斧头,开始卸树杈 媳妇也开始做饭。 男人凑过来,问:“啥饭?” “大米。”“啥莱?”“白莱,还有一疙瘩豆腐。 男人迟疑了一下,又问:“不割点肉?” 媳妇瞪他一眼:“才吃过两天,割啥肉? 男人不吭了,出去瞧了一会儿刨树的汉子,进屋凑上去,用肩头扛了一下媳妇的肩头 “割点肉吧?”媳妇忽然明白了,不由得笑了一下,说想割你去割吧。男人前脚跨出门槛, 后脚留在屋里,转过身问:“割几斤?”媳妇说:“想割几斤割几斤,还用问我?” 这棵榆树对两个汉子来说是小莱一碟,很快就被放翻了。吃饭时,两个汉子见碗里稠稠
C.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因。 D.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B.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 C.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 D.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解的过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刨 树 赵文辉 细雪变成了鹅毛大雪,一嘟噜一嘟噜地往下掉。小北风刀子一样刮着,卷起一股股雪面 堆到墙根处。男人把脖子缩进了袄领里,真冷呀!男人不由得“踏踏踏”地小跑起来。 到了家门口,却见两个汉子蹲在他家门口墙角避风,两辆破自行车歪在一边,每辆车上 都绑了一张铁铲子。“刨树的?”男人问他们,他们点点头,身子缩得更小了一些。男人又问: “没找着活儿?”一个汉子答:“这鬼天气,喊了半天,除了一嘴雪,啥也没有。”男人瞧他 俩冻得脸色乌青,清水鼻涕挂在鼻尖儿下,就有些不忍,对他俩说:“去家里暖和暖和?”两 个汉子捂着快要冻僵的手,连说遇上好心人了。进屋的时候,男人瞅了一眼南墙根那棵榆树, 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①。 媳妇正在剪纸,见男人领进两个汉子,一脸疑问。男人赶紧解释:“刨树的,来咱家暖和 暖和。”媳妇点了点头,手里的剪刀仍然“嚓嚓”地响着。煤球炉早就被男人捅开了,这时蹿 出半尺高的火苗。嚎叫的东北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寒冷也被 挡在了另一个世界。 过了一个时辰,风一下子住了,只有零星小雪飘着,两个汉子站起身。“得去寻活儿了。” 一个汉子说。另一个汉子接话:“这鬼天气,寻也是白寻。”这时男人又隔着窗子瞅了一眼那 棵榆树,望一眼媳妇:“要不,把咱那棵榆树刨了?” 媳妇正在专心致志地剪一只花喜鹊,喜鹊眼总剪不好,急得她头上快冒汗了。听了男人 的问话,她连头也没抬,只“啊”了一声。男人犹豫着,不知这一声“啊”是同意了还是没 听清,就又问了一遍。这次媳妇回答清楚了:“刨吧。”却又说: “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 男人不吭声,好一阵才开了口:“刨吧,这雪天……”媳妇懂了,没再说啥。[来源: Z & xx &k. Com ] 两个汉子听说有活儿干,浑身是劲儿,也不觉得冷了。他俩对男人说:“刨树还是老规矩, 不收钱,树皮归俺,不过晌午得管一顿饭,饭不讲究,孬好都中。”男人知道他们把树皮铲去 是做过春节烧的香,点点头。一个汉子来到榆树下,往掌心喷了两口唾沫,双手抓着树干“嗖 嗖嗖”就上去了,从腰后抽出斧头,开始卸树杈。 媳妇也开始做饭。 男人凑过来,问:“啥饭?” “大米。”“啥菜?”“白菜,还有一疙瘩豆腐。” 男人迟疑了一下,又问:“不割点肉?” 媳妇瞪他一眼:“才吃过两天,割啥肉?”[来源:学*科*网] 男人不吭了,出去瞧了一会儿刨树的汉子,进屋凑上去,用肩头扛了一下媳妇的肩头: “割点肉吧?”媳妇忽然明白了,不由得笑了一下,说想割你去割吧。男人前脚跨出门槛, 后脚留在屋里,转过身问:“割几斤?”媳妇说:“想割几斤割几斤,还用问我?” 这棵榆树对两个汉子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被放翻了。吃饭时,两个汉子见碗里稠稠
的肉片,对视一下,实感意外。男人端着碗却不动筷,趁汉子不注意,把自己碗里的肉片拨 到了汉子碗里,然后才蹲下来吃饭。见汉子快吃光了,他就一把拿过来,给人家扣上一碗米 饭。吃完两碗,他又给人家实实地扣上第三碗,结果把两个汉子撑得直伸脖子,勉强没剩饭。 个汉子说:“大哥大嫂真是好心人,还专门割了肉,当客待俺呢。”媳妇赶紧说:“都是 你大哥的主意。”树刨好了,两个汉子推了车要走,男人发现一个汉子没戴手套,不由得嘟囔 道:这寒冬腊月的……媳妇笑笑,跑进屋里拿岀一双手套递給那个汉子:“把你大哥的手套戴 上,要不手会冻烂的。”汉子接了,也不会说啥客气话,跨上车却瓮声瓮气丢下一句话:“过 两天俺来给你家拗一对小椅子。” 过了几天,两个汉子果真来了。在院子里点上一堆火,拣从榆树上卸下来的几根大树权 放上熏,熏软了开始拗。他们还带了钉子和扒角,拗过了又钉了一阵,一对新崭崭的小椅子 放在了男人和媳妇面前。小椅子模样很乖,像两个穿了新衣裳,准备过年的娃娃一样。 (有删改) 注:①檩(IIn)条:旧时用于屋顶的横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一句一语双关,既生动地写出了屋内的温暖,也暗示了 两个汉子此时内心的感受 B.“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一句埋下伏笔,是后文媳妇对刨树产生质 疑的原因,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十分巧妙,媳妇总能听懂男人的言外之意,这写出了媳妇的聪慧 对丈夫的理解,更写出了她的善良。 D.作者没有给小说中的人物命名,而是以最普通的称呼淡化了人物形象的特殊性,从而 增强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普遍性 5.小说主要情节是刨树,却以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6.有人评价这篇小说“以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百姓的温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 7.下列语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今之众人 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⑥填然鼓之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的肉片,对视一下,实感意外。男人端着碗却不动筷,趁汉子不注意,把自己碗里的肉片拨 到了汉子碗里,然后才蹲下来吃饭。见汉子快吃光了,他就一把拿过来,给人家扣上一碗米 饭。吃完两碗,他又给人家实实地扣上第三碗,结果把两个汉子撑得直伸脖子,勉强没剩饭。 一个汉子说:“大哥大嫂真是好心人,还专门割了肉,当客待俺呢。”媳妇赶紧说:“都是 你大哥的主意。”树刨好了,两个汉子推了车要走,男人发现一个汉子没戴手套,不由得嘟囔 道:这寒冬腊月的……媳妇笑笑,跑进屋里拿出一双手套递给那个汉子:“把你大哥的手套戴 上,要不手会冻烂的。”汉子接了,也不会说啥客气话,跨上车却瓮声瓮气丢下一句话:“过 两天俺来给你家拗一对小椅子。” 过了几天,两个汉子果真来了。在院子里点上一堆火,拣从榆树上卸下来的几根大树杈 放上熏,熏软了开始拗。他们还带了钉子和扒角,拗过了又钉了一阵,一对新崭崭的小椅子 放在了男人和媳妇面前。小椅子模样很乖,像两个穿了新衣裳,准备过年的娃娃一样。 (有删改) 注:①檩(lǐn)条:旧时用于屋顶的横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一句一语双关,既生动地写出了屋内的温暖,也暗示了 两个汉子此时内心的感受。 B.“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一句埋下伏笔,是后文媳妇对刨树产生质 疑的原因,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十分巧妙,媳妇总能听懂男人的言外之意,这写出了媳妇的聪慧、 对丈夫的理解,更写出了她的善良。 D.作者没有给小说中的人物命名,而是以最普通的称呼淡化了人物形象的特殊性,从而 增强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普遍性。 5.小说主要情节是刨树,却以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 分) 6.有人评价这篇小说“以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百姓的温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1 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 4 小题,8 分) 7.下列语句中 “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今之众人 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⑥填然鼓之 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A.①②/⑤⑦/③④/⑥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⑥/⑦ 8.下列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望美人兮天一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一 C.忧劳可以兴国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9.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遂与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⑤/③④ 10.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屈贾谊于长沙 ④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⑥泣孤舟之嫠妇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粪土当年万户侯 ⑩李牧连却之 A.①④⑤/②③⑥⑨/⑦/⑧/⑩B.①④⑤⑧/②③⑥⑩/⑦⑨ C.①④⑤/②③⑥⑩/⑦/⑧⑨D.①④⑤⑧②③⑥⑩/⑦/⑨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选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 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 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 不乐,求出避之。命蓑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 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 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 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威宁侯仇鸾罪状。 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酎议减宴所奠卫冬阶意不可减又京营积之故亮不在 乏而在冗宾精汰之取其麋以资赏费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 书舍人;满九载,改蓑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 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 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
A.①②/⑤⑦/③④/⑥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⑥/⑦ 8.下列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 分) A.望美人..兮天一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C.忧劳..可以兴国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9.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遂与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⑤/③④ 10. 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屈.贾谊于长沙 ④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⑥泣.孤舟之嫠妇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粪土..当年万户侯 ⑩李牧连却.之 A.①④⑤/②③⑥⑨/⑦/⑧/⑩ B.①④⑤⑧/②③⑥⑩/⑦⑨ C.①④⑤/②③⑥⑩/⑦/⑧⑨ D.①④⑤⑧/②③⑥⑩/⑦/⑨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8 小题,2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3 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 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 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 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 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 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 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 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 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 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 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 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
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选编自《明史·徐阶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 以资赏费/皆用之 B.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伓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宣宜精汰之/取其廪以 资赏费/皆用之。 C.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八以 资赏费/皆用之 D.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庠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 资赏费/皆用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除,在文中指除去丧服,守丧期满。丧服有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 B.进士第三,在文中是指在科举殿试中,获得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赐进士出身, C.故事,在文中是指先例,旧例,跟“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中的意思相同。 D.畿内,古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一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京都辖区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比如皇帝不想徐阶离开自己: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 再加官进爵:所进言都被采纳 B.徐阶做事有主见。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没有同意:倭寇侵犯东南 徐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 C.徐阶行事讲求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事 奉他,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合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而罢手 D.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夏言于死地,因夏言曾推荐徐阶,所以对徐阶 忌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有图谋不轨之心,又想借仇鸾事件做文章,都没有 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 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 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太祖将 征袁尚及三郡鸟丸,诸下多畏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 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 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 俱应,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集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惫熏恁之则恐不能制轻低之则惫不 为用虽虞圓遂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 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大破之,尚及兄熙 走辽东。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
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选编自《明史·徐阶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 以资赏费/皆用之。 B.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 资赏费/皆用之。 C.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 其廪/以 资赏费/ 皆用之。 D.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 资赏费/皆用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服除,在文中指除去丧服,守丧期满。丧服有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 B.进士第三,在文中是指在科举殿试中,获得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赐进士出身。 C.故事,在文中是指先例,旧例,跟“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中的意思相同。 D.畿内,古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一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京都辖区。[来源:Z#x x#k .Co m]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比如皇帝不想徐阶离开自己;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一 再加官进爵;所进言都被采纳。 B.徐阶做事有主见。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没有同意;倭寇侵犯东南, 徐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 C.徐阶行事讲求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事 奉他,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合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而罢手。 D.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夏言于死地,因夏言曾推荐徐阶,所以对徐阶 忌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有图谋不轨之心,又想借仇鸾事件做文章,都没有 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7 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 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 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太祖将 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畏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 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 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 俱应,恐青、 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 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 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大破之,尚及兄熙 走辽东。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