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1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 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 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 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 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 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 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 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 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 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 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 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 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 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 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 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 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 乏髙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 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 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 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 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 神生活的趣味提升。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 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
合肥市 2015 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 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 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 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 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 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 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 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 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 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 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 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 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 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 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 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 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 乏高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 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 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 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 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 神生活的趣味提升。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 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
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 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 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 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 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 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 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何以悟“道”》,有删改) 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 笔文学遗产。 B.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蓬勃发展 的华语散文。 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便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 世界的感觉。 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 步伐相联系。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 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②至④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 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 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D.⑦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 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这一文体看似平淡如水,但我们的散文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辉 煌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B.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所以中国 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 C.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 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D.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 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贞观①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 俭?’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 矣。”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 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
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 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 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 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 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 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 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 何以悟“道”》,有删改) 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 笔文学遗产。 B.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蓬勃发展 的华语散文。 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便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 世界的感觉。 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 步伐相联系。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①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 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②至④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 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 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D.⑦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 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散文这一文体看似平淡如水,但我们的散文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辉 煌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B.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所以中国 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 C.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 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D.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 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贞观①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 俭?’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 矣。”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 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
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 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 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 封事,遂止。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改动)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 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 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 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 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 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 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诚,使得自修改耳。 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表上之。太宗见玄武门事②,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 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侍中 魏徵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 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选自《贞观政要·卷七》,有改动) 【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②玄武门事:即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武德 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杀死长兄和四弟,得立为 新任皇太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使术逾侪辈者 侪辈:对手,敌手 B.今每年选集 选集:集中选拔 C.庶几入主不为非法庶几:希望,但愿 D.雅合至公之道 雅合:正好相合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谓玄龄日 因人之力而敝之 B.若事不师古 若入前为寿 C.而所为多不法此余之所得也 D.书不以实君 何以知燕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唐太宗提倡量才授职。他引用孔子的话阐释选官宜善而不宜多的道理,强调 只有让官员各当所任,才能杜绝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 B.唐太宗重视选官方法。他认为选官不当会损害百姓利益,准备改革当时选官 制度,实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后来因故停止。 C.唐太宗看重君主德行。他认为君主不应借文章不朽,而要做对百姓有益的事 情,梁武帝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因多为不法而亡国。 D.唐太宗注重以史为鉴。他希望亲览当代的国史来改正错误,并要求史官对玄 武门之变秉笔直书,体现了他的非凡胸襟和髙度自信。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
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 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 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 封事,遂止。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改动)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 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 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 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 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 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 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 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表上之。太宗见玄武门事②,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 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侍中 魏徵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 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选自《贞观政要·卷七》,有改动) 【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②玄武门事:即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武德 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杀死长兄和四弟,得立为 新任皇太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假使术逾侪辈者 侪辈:对手,敌手 B.今每年选集 选集:集中选拔 C.庶几入主不为非法 庶几:希望,但愿 D.雅合至公之道 雅合:正好相合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因谓玄龄日 因人之力而敝之 B.若事不师古 若入前为寿 C.而所为多不法 此余之所得也 D.书不以实君 何以知燕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太宗提倡量才授职。他引用孔子的话阐释选官宜善而不宜多的道理,强调 只有让官员各当所任,才能杜绝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 B.唐太宗重视选官方法。他认为选官不当会损害百姓利益,准备改革当时选官 制度,实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后来因故停止。 C.唐太宗看重君主德行。他认为君主不应借文章不朽,而要做对百姓有益的事 情,梁武帝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因多为不法而亡国。 D.唐太宗注重以史为鉴。他希望亲览当代的国史来改正错误,并要求史官对玄 武门之变秉笔直书,体现了他的非凡胸襟和高度自信。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
译文: (2)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庐州城下 赵秉文 月晕晓围城,风髙夜斫营。 角声寒水动,弓势断鸿惊。 利镞穿吴甲,长戈断楚缨 回看经战处,惨淡暮寒生。 8.这首诗的前三联是如何描写战争场面的?(4分) 答 9.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表现的情感。(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若夫 故曰 圣人无名。 (《庄子 ·逍遥游》) 乙:(1)《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摆脱烦琐公务束缚的句子是 (2)《师说》中,韩愈认为“ ,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锦瑟》中“ 一联引庄周梦蝶 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梦想者 〔美国〕阿尔弗莱德·科波 两个火箭分开半英里耸立着,而梦想者开始了他可怕的梦魇……在沙漠里黄铜色 的天空下,这两个耸立的火箭看起来又高又亮。丹比穿着他笨重的压力装,站在 那里看着它们。他的心在歌唱:“这就是我生来要追寻的……”他让他的想像力 奔驰,想像自己已经在空中,狂饮着造物者的荣耀, “太阳和星星在紫色的天空中一起闪耀着,而在下面的地球只是一堆绿尘……” 他想 佛得曼碰了碰他的肩膀。“准备好了吗?” 丹比回到现实并点点头。他随着佛得曼和一小群技师穿过沙漠向火箭走去。发射 器的内部就像一个冷冷的洞穴一样。丹比让他自己融入那冷冷的气息中,他拉下 一个手套,露出手臂让佛得曼注射。这个精神医生安静地准备注射器。现在,他
译文: (2)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8 分) 庐州城下 赵秉文 月晕晓围城,风高夜斫营。 角声寒水动,弓势断鸿惊。 利镞穿吴甲,长戈断楚缨。 回看经战处,惨淡暮寒生。 8.这首诗的前三联是如何描写战争场面的?(4 分) 答: 9.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表现的情感。(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若夫 ① , ② , ③ , ④ ? 故曰: ⑤____ , ⑥ _____,圣人无名。 (《庄子 •逍遥游》) 乙:(1)《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摆脱烦琐公务束缚的句子是____ ① , ② 。 (2)《师说》中,韩愈认为“ ③ , ④ ,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锦瑟》中“ ⑤ , ⑥ ”一联引庄周梦蝶 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梦想者 〔美国〕阿尔弗莱德·科波 两个火箭分开半英里耸立着,而梦想者开始了他可怕的梦魇……在沙漠里黄铜色 的天空下,这两个耸立的火箭看起来又高又亮。丹比穿着他笨重的压力装,站在 那里看着它们。他的心在歌唱:“这就是我生来要追寻的……”他让他的想像力 奔驰,想像自己已经在空中,狂饮着造物者的荣耀。 “太阳和星星在紫色的天空中一起闪耀着,而在下面的地球只是一堆绿尘……” 他想。 佛得曼碰了碰他的肩膀。“准备好了吗?” 丹比回到现实并点点头。他随着佛得曼和一小群技师穿过沙漠向火箭走去。发射 器的内部就像一个冷冷的洞穴一样。丹比让他自己融入那冷冷的气息中,他拉下 一个手套,露出手臂让佛得曼注射。这个精神医生安静地准备注射器。现在,他
转身向下看着丹比。 “好了,可以打针了。”他安静地说。“这会让你在最难过的那段时间好好休息。” 技术人员完成了他们的检查。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过来祝福丹比,然后鱼贯走进 炽热的日光中。 你很确定,对不起?”佛得曼问:“你真的要去吗?” 天啊!”丹比想。“他竟然问我要不要去!我一生等待的就是此刻。从有记忆 以来,我就梦想着它,为它而活,佛得曼竟然问我要不要去!” “是的,”丹比说。“我要去。我赢得这个权利了,对不对?” 精神医生虚弱地笑一笑。“你赢得这个权利,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孩子,想 想,你一生在追求一个梦,现在你正好抓到它,你花了许多年梦想你会是第一个 上月球的人,但 佛得曼,听着”,丹比用紧张的声音说。“自我有记忆以来,我一直为这个目 标努力着。甚至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就因此被讥笑,被排斥。我是不同的。我总 是很孤单,只有这个梦才是我的伙伴。我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你能问我是不是要 它吗?你问得一点道理都没有。为什么你不干脆问我要不要呼吸?” 佛得曼瞥了一眼他的表。“你还有时间改变主意,你是知道的。有一位后备太空 人也准备好了 丹比转开他的脸。“他实在太过分了,分明是看不起我……”他想,他希望这个 昏庸的笨医生能出去,让他静一静, “你活在幻想中,”佛得曼追问着,“这是为什么你总是很孤单,对不对?” 丹比没有回答,佛得曼挖得太深了。孤单……,他太了解那种感觉了,它就像一 股寒气爬上他的心头。记忆的碎片割得他流血。他以前太孤单了。他的梦使得他 被排斥,因此他只好转而内求,寻求他的梦想的陪伴。但外在世界还是不停地在 伤害他。他记得他的母亲问:“为什么你老是看书?而且看些垃圾!为什么你不 出去和其他的孩子玩?”他能告诉她他只希望有一天能站在另一个星球的土地 上,然后看着地球在天空中吗?在十二岁的年纪?她总是讥笑他。还有他父亲 “我们有一天能上月球吗?爸爸?” “孩子,不要问那么笨的问题……” “你认为这就是答案了,对不对”?佛得曼的声音继续响起,就像夏天里的蜜蜂 的嗡嗡叫一样。“你会不会又像小时候一样恐惧孤单呢?你不怕在空中只有你自 己一个人吗,丹比? 为什么他一直激我?”丹比气愤地想。 闭上你的嘴出去吧!”他对着佛得曼叫道:“让我一个人在这里,一个人, 个人,一个人……”他的思想在说话。 “好吧!孩子,我很抱歉。”佛得曼笨拙地在他的肩膀上拍了拍。他从架子上拿 下头盔,轻轻地戴在丹比的头上 然后走了出去。丹比半昏迷地躺着,等待着火箭发射而来的震动。终于来了,他 觉得压力变大,胸口很痛;太空装拉紧时,他的肉被扯得很痛。然后是一片漆黑 只有一小点光线在他自己的宇宙里燃起。只有他看得到。他在黑暗中醒来,心快 速地跳着。成功了!梦想终于成为事实了。他吃力地移动,因为火箭的推进力震 动太大。他起身做第一次的视察,当他从望远荧幕上看到太阳和星星在黑色的天 空中闪耀时,他叫了出来。这个天空比他所想像的要大得多,冷得多。有一种无 边际,黑绿交接的感觉紧抓着他的喉咙。回忆又像潮水一般涌来。 “爸爸,我们会到月球去吗?
转身向下看着丹比。 “好了,可以打针了。”他安静地说。“这会让你在最难过的那段时间好好休息。” 技术人员完成了他们的检查。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过来祝福丹比,然后鱼贯走进 炽热的日光中。 “你很确定,对不起?”佛得曼问:“你真的要去吗?” “天啊!”丹比想。“他竟然问我要不要去!我一生等待的就是此刻。从有记忆 以来,我就梦想着它,为它而活,佛得曼竟然问我要不要去!” “是的,”丹比说。“我要去。我赢得这个权利了,对不对?” 精神医生虚弱地笑一笑。“你赢得这个权利,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孩子,想一 想,你一生在追求一个梦,现在你正好抓到它,你花了许多年梦想你会是第一个 上月球的人,但……” “佛得曼,听着”,丹比用紧张的声音说。“自我有记忆以来,我一直为这个目 标努力着。甚至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就因此被讥笑,被排斥。我是不同的。我总 是很孤单,只有这个梦才是我的伙伴。我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你能问我是不是要 它吗?你问得一点道理都没有。为什么你不干脆问我要不要呼吸?” 佛得曼瞥了一眼他的表。“你还有时间改变主意,你是知道的。有一位后备太空 人也准备好了。” 丹比转开他的脸。“他实在太过分了,分明是看不起我……”他想,他希望这个 昏庸的笨医生能出去,让他静一静。 “你活在幻想中,”佛得曼追问着,“这是为什么你总是很孤单,对不对?” 丹比没有回答,佛得曼挖得太深了。孤单……,他太了解那种感觉了,它就像一 股寒气爬上他的心头。记忆的碎片割得他流血。他以前太孤单了。他的梦使得他 被排斥,因此他只好转而内求,寻求他的梦想的陪伴。但外在世界还是不停地在 伤害他。他记得他的母亲问:“为什么你老是看书?而且看些垃圾!为什么你不 出去和其他的孩子玩?”他能告诉她他只希望有一天能站在另一个星球的土地 上,然后看着地球在天空中吗?在十二岁的年纪?她总是讥笑他。还有他父亲。 “我们有一天能上月球吗?爸爸?” “孩子,不要问那么笨的问题……” “你认为这就是答案了,对不对”?佛得曼的声音继续响起,就像夏天里的蜜蜂 的嗡嗡叫一样。“你会不会又像小时候一样恐惧孤单呢?你不怕在空中只有你自 己一个人吗,丹比?” “为什么他一直激我?”丹比气愤地想。 “闭上你的嘴出去吧!”他对着佛得曼叫道:“让我一个人在这里,一个人,一 个人,一个人……”他的思想在说话。 “好吧!孩子,我很抱歉。”佛得曼笨拙地在他的肩膀上拍了拍。他从架子上拿 下头盔,轻轻地戴在丹比的头上。 然后走了出去。丹比半昏迷地躺着,等待着火箭发射而来的震动。终于来了,他 觉得压力变大,胸口很痛;太空装拉紧时,他的肉被扯得很痛。然后是一片漆黑。 只有一小点光线在他自己的宇宙里燃起。只有他看得到。他在黑暗中醒来,心快 速地跳着。成功了!梦想终于成为事实了。他吃力地移动,因为火箭的推进力震 动太大。他起身做第一次的视察,当他从望远荧幕上看到太阳和星星在黑色的天 空中闪耀时,他叫了出来。这个天空比他所想像的要大得多,冷得多。有一种无 边际,黑绿交接的感觉紧抓着他的喉咙。回忆又像潮水一般涌来。 “爸爸,我们会到月球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