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南朝张融临去世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 经》”。这主要反映了( A.儒、佛、道三教出现融合趋势 B.张融是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C.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D.佛教己与儒家、道教鼎足而立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经》是儒家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法华经》 是佛教经典,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故A项正 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三教合流,没有反映出张融是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南朝人对外国文化典籍的热衷,故C项错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故D项错误。 2.儒学发展过程中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该特 点集中体现于( A.孔孟之道 B.两汉经学 C.魏晋玄学 D.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 明理学形成,符合题干材料“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 料”。故选D项。 3.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 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 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下列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第 2 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后·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南朝张融临去世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 经》”。这主要反映了( ) A.儒、佛、道三教出现融合趋势 B.张融是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C.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D.佛教已与儒家、道教鼎足而立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经》是儒家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法华经》 是佛教经典,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故 A 项正 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三教合流,没有反映出张融是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南朝人对外国文化典籍的热衷,故 C 项错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故 D 项错误。 2.儒学发展过程中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该特 点集中体现于( ) A.孔孟之道 B.两汉经学 C.魏晋玄学 D.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 明理学形成,符合题干材料“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 料”。故选 D 项。 3.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 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 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下列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阴阳始终“善恶”,可知《太极图说》汲取了佛、道思想,对 世界的本原进行了解释,故C项正确。 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 寺’,有的称为‘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 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 C.背离了印度早期佛教理论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僧人主动学习和适应儒家思想,没有体现佛教与儒家思 想融为一体,故A项错误;根据题千材料“僧人要尊敬父母:提倡忠君爱国“讲诵儒 家的《丧服经》”,可知中国佛教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故B项正确:题千材料 未涉及早期佛教理论,不能体现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相背离,故C项错误:佛教受 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故D项错误。 5.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方科技知识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西方文化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明末,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参与翻译一些西方科学著作,为中国传统 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选A项。 6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 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 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186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洋务运动开展,洋务派主 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选B项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阴阳”“始终”“善恶”,可知《太极图说》汲取了佛、道思想,对 世界的本原进行了解释,故 C 项正确。 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 寺’,有的称为‘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 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 )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 C.背离了印度早期佛教理论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僧人主动学习和适应儒家思想,没有体现佛教与儒家思 想融为一体,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僧人要尊敬父母;提倡忠君爱国”“讲诵儒 家的《丧服经》”,可知中国佛教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 未涉及早期佛教理论,不能体现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相背离,故 C 项错误;佛教受 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故 D 项错误。 5.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方科技知识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西方文化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明末,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参与翻译一些西方科学著作,为中国传统 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选 A 项。 6.1863 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 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 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63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洋务运动开展,洋务派主 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选 B 项
7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某搜索引擎中先后输入了“李鸿章“自强“求富江 南机器制造总局”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是洋务企业的代表。故A项正确。 8.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学术 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 A.指南针 B.火药 C.印刷术 D.儒家思想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学术上”的东西是印刷术。印刷术的传播,加速了知 识的普及和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 步,故C项正确:“在战争上”指的是火药,“在航海上”指的是指南针儒家思想与题 千材料无关,故A、B、D三项均错误。 9.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 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把中国的儒家经典介绍到西方,在西方引起 了轰动,但这并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已经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排除A项:儒家经典 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选B项;19世纪中国和 西方的文化交流已经不局限于传教士之间,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政 治革命,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7.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某搜索引擎中先后输入了“李鸿章”“自强”“求富”“江 南机器制造总局”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是洋务企业的代表。故 A 项正确。 8.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学术 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 ) A.指南针 B.火药 C.印刷术 D.儒家思想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学术上”的东西是印刷术。印刷术的传播,加速了知 识的普及和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 步,故 C 项正确;“在战争上”指的是火药,“在航海上”指的是指南针,儒家思想与题 干材料无关,故 A、B、D 三项均错误。 9.17 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 世纪 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把中国的儒家经典介绍到西方,在西方引起 了轰动,但这并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已经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排除 A 项;儒家经典 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选 B 项;19 世纪中国和 西方的文化交流已经不局限于传教士之间,排除 C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政 治革命,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 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 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与竹简、木牍并行的另一类文字载体是缣帛, 它质地轻软,便于展阅,但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 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从而限制了其文化功能的发 挥。 —摘编自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 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方块壮文、老白 文等在内的十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 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 语言适用性的体现。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东亚地区最为重 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 一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陆锡兴教授 <汉字传播史>评介》 (1)根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 析原因。 参考答案: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2)影响:推动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 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拓展提高 1宋初的儒家学者以对待杨墨(杨子、墨子)的态度对待佛教,予以排斥。宋朝中 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市民阶层的兴起瓦解理学统治 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 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宋朝中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 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理学兴起,理学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 道教理论,D项正确:儒家文化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 史实,故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政治稳定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C项错误
10.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 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 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与竹简、木牍并行的另一类文字载体是缣帛, 它质地轻软,便于展阅,但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 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从而限制了其文化功能的发 挥。 ——摘编自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 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方块壮文、老白 文等在内的十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 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 语言适用性的体现。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东亚地区最为重 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 ——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陆锡兴教授 <汉字传播史>评介》 (1)根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 析原因。 参考答案:(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2)影响:推动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 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拓展提高 1.宋初的儒家学者以对待杨墨(杨子、墨子)的态度对待佛教,予以排斥。宋朝中 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市民阶层的兴起瓦解理学统治 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 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宋朝中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 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理学兴起,理学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 道教理论,D 项正确;儒家文化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A 项错误;B 项说法不符合 史实,故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政治稳定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C 项错误
2.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 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叶,西学进一步传入,一些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资 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让他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他们对此极度失望,故选A项。 3.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 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 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成《天演论》,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 适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可知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因此严复宣传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同样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 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将 进化论与其救亡主张相结合,而不是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A项错误;严复属于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不主张反清革命,B项错误;严复主张维新变法,而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C项错误。 4.1916年,陈独秀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 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陈独秀意在批 判封建伦理,B项正确:陈独秀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没有主张国家至上,A
2.19 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 世纪初,梁启超、张东 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19 世纪中叶,西学进一步传入,一些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资 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让他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他们对此极度失望,故选 A 项。 3.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 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 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成《天演论》,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 适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可知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因此严复宣传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同样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 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将 进化论与其救亡主张相结合,而不是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A 项错误;严复属于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不主张反清革命,B 项错误;严复主张维新变法,而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C 项错误。 4.1916 年,陈独秀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 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陈独秀意在批 判封建伦理,B 项正确;陈独秀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没有主张国家至上,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