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近十余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总量上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是我国教育体系构成的重要板块。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开办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与日俱增,但存在办学、培养不尽规范等问题。相应的教材建设也存在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职教特色不鲜明、呈现形式单一、配套资源开发不足、不少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或中职教材的加强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等问题进入“十二五”以来,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含高等专科学校)、成人教育学校、本科院校和有关高等教育机构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统称为高等职业教育,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统筹管理。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陆续制定了各专业教学标准,对学制与学历、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等10个方面做出广具体要求。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教材须图文并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强调实践实训。卫生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强的特殊性,编好盖卫生实践所要求具备的较完整知识体系又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殊为不易。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组织的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专科教材,是改革开放以来该专业我国第二套有较完整体系的教材,历经多年的教学应用、修订再版,得到厂教育部和广大院校师生的认可与好评。斗转星移,转眼间距离2008年上一轮教材修订已5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套教材中部分科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需要修订。在大量细致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审时度势,及时启动了这两套教材的修订再版工作,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活跃在卫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实践一线的专家学者召开教材编写会议,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经过充分研讨,确定了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编写思路,统一了教材的编写体例,强化了与教材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使这两套教材成为优秀的立体化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信经过本轮修订,在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精心组织和全体专家学者对教材的精雕细琢下,这两套教材一定能满足新时期我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材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中脱颖而出,真正成为好学、好教、好用的精品教材。本轮教材修订工作得到了各参编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众多专家学者投人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在主编带领下克服困难,以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出色地完成广编写任务,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诚息地希望使用本套教材的广大师生不各提出建议与指正,使本套教材能与时俱进、日臻完善,为我国的卫生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感概系之,欣为之序!
序 近十余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 总量上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是我国教育体系构成的重要板块。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取 得了可喜的成绩。开办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与日俱增,但存在办学、培养不尽规范等问 题。相应的教材建设也存在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职教特色不鲜明、呈现形式单一、 配套资源开发不足、不少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或中职教材的加强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 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等问题。 进入“十二五”以来,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含高等专科学校)、成人教育学校、 本科院校和有关高等教育机构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统称为高等职业教育,由教育部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统筹管理。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 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陆续制定了各专业教学标准,对学制与学历、培养目标与规格、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等 10 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 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 容以“必需、够用”为度,教材须图文并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强调实践实训。卫生高等 职业教育有很强的特殊性,编好既涵盖卫生实践所要求具备的较完整知识体系又能体现职业 教育特点的教材殊为不易。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组织的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专科教材,是改革开放以来该专业我国 第二套有较完整体系的教材,历经多年的教学应用、修订再版,得到了教育部和广大院校师 生的认可与好评。斗转星移,转眼间距离 2008 年上一轮教材修订已 5 年,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两套教材中部分科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需要修订。在大量细致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北京 大学医学出版社审时度势,及时启动了这两套教材的修订再版工作,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 会,组织活跃在卫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实践一线的专家学者召开教材编写会议,认真学习 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经过充分研 讨,确定了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编写思路,统一了教材的编写体例,强化了与教材配套的数字 化教学资源建设,为使这两套教材成为优秀的立体化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信经过本轮修订,在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精心组织和全体专家学者对教材的精雕 细琢下,这两套教材一定能满足新时期我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材建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中脱颖而出,真正成为好学、好教、好用的精品教材。 本轮教材修订工作得到了各参编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众多专家学者投入了极 大的热情和精力,在主编带领下克服困难,以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出色地完成了编写任 务,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诚恳地希望使用本套教材的广大师生不吝提出建议与指 正,使本套教材能与时俱进、日臻完善,为我国的卫生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感慨系之,欣为之序!
第4版前言《医学生物化学》第1版出版至今已近20年,其间于2004年、2007年再版。前3版共印刷10余次,印数超过10万册。此教材在全国客地广泛使用,受到普遍好评与欢迎。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本版教材是在前3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可读性。为保证延续性,本版教材保留了前3版的基本框架。全书分为四大篇,即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以及专题篇,共20章,包含了高等职业教育医学生所必备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第3版相比,本版的主要改变有:①根据学科特点及进展,删去第18章“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属于病理生理学科),代之以“细胞增殖调控分子:将基因组学与医学”调整为组学与医学,并从第20章调至第19章,而把“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原理与应用”从19章调至第20章。②根据学科最新进展,增补了一些新知识、新概念。例如:蛋白质的泛素化降解机制、IncRNA的基因表达调节功能、生物芯片技术等。③3适当调整某些章节的内容与安排。例如,糖蛋白和蛋白聚糖从“糖代谢”章调至“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章;糖代谢途径按ChenH等在BiochemMolBiolEduc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中的顺序介绍。④精简了一些不符合使用对象要求、繁的化学反应式、结构式;修改并增加一些图表,简化了文字叙述,力求简明扼要。插入一些知识链接,介绍科研进展或与临床的联系。为了便于教与学,本教材在各章之前提出“学习目标”,以便掌握该章的重点内容;在各章之后设有“小结”,对该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最后还针对本章学习重点,附以思考题。本书仍有配套教材《医学生物化学学习指导》,内含多种题型的自测题及参考答案,供学生学习参考。本版教材除主要供高等职业院校医药卫生类各专业使用外,还可用于各大学医学高职班、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医学各专业以及自学考试等。大学医科本科生也可作为学习参考。本版教材的修订一直得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周爱儒教授的关心和指导,从编写提纲拟定、各章具体修改建议的提出,到交初稿后的一、二、三审,周教授对每个环节仔细审阅,严格把关,特此致谢!此外,本版教材引用了第3版的部分章节内容,对原版作者也深表谢意!本版教材编委会成员作了较大调整。除了原有的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教师外,还新增了多所其他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以便更具针对性和代表性。本教材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安国顺老师承担了部分编务工作。同时,在前3版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也陆续收到各地读者的宝贵建议与意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而且编写仓促,本版教材仍可能存在一些缺点或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倪菊华郏戈萍刘观昌2014年4月于北京
《医学生物化学》第 1 版出版至今已近 20 年,其间于 2004 年、2007 年再版。前 3 版共 印刷 10 余次,印数超过 10 万册。此教材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受到普遍好评与欢迎。2001 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本版教材是在前 3 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可读性。为保 证延续性,本版教材保留了前 3 版的基本框架。全书分为四大篇,即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 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以及专题篇,共 20 章,包含了高等职业教育医学生 所必备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第 3 版相比,本版的主要改变有:①根据学 科特点及进展,删去第 18 章“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属于病理生理学科),代之以“细 胞增殖调控分子”;将“基因组学与医学”调整为“组学与医学”,并从第 20 章调至第 19 章,而把“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原理与应用”从 19 章调至第 20 章。②根据学科最新进展, 增补了一些新知识、新概念。例如:蛋白质的泛素化降解机制、lncRNA 的基因表达调节功 能、生物芯片技术等。③适当调整某些章节的内容与安排。例如,糖蛋白和蛋白聚糖从“糖 代谢”章调至“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章;糖代谢途径按 Chen H 等在 Biochem Mol Biol Educ 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中的顺序介绍。④精简了一些不符合使用对象要求、繁琐的化学反应式、 结构式;修改并增加一些图表,简化了文字叙述,力求简明扼要。⑤插入一些知识链接,介 绍科研进展或与临床的联系。 为了便于教与学,本教材在各章之前提出“学习目标”,以便掌握该章的重点内容;在 各章之后设有“小结”,对该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最后还针对本章学习重点,附以思考 题。本书仍有配套教材《医学生物化学学习指导》,内含多种题型的自测题及参考答案,供 学生学习参考。 本版教材除主要供高等职业院校医药卫生类各专业使用外,还可用于各大学医学高职 班、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医学各专业以及自学考试等。大学医科本科生也可作为学习参考。 本版教材的修订一直得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周爱儒教授的关心和指导,从编写提纲拟定、 各章具体修改建议的提出,到交初稿后的一、二、三审,周教授对每个环节仔细审阅,严格 把关,特此致谢!此外,本版教材引用了第 3 版的部分章节内容,对原版作者也深表谢意! 本版教材编委会成员作了较大调整。除了原有的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等院校 的教师外,还新增了多所其他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以便更具针对 性和代表性。 本教材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与协 助。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安国顺老师承担了部分编务工作。同时,在前 3 版教材使用过程中, 我们也陆续收到各地读者的宝贵建议与意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而且编写 仓促,本版教材仍可能存在一些缺点或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倪菊华 郏弋萍 刘观昌 2014 年 4 月于北京 第 4 版前言
目录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五、蛋白质具有紫外吸收特征及呈色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反应性质16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2第五节蛋白质的分类16一、碳、氢、氧、氮是组成蛋白质的一、蛋白质可以根据分子形状分类基本元素.216二、氨基酸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二、蛋白质可以根据分子组成分类单位.317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6三、蛋白质可以根据溶解度分类…17、多肽链是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基础第六节糖蛋白和蛋白聚糖·.17、糖蛋白的化学组分以蛋白质为主二、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顺序排列17是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蛋白聚糖的化学组分以糖类为主三、多肽链局部的空间构象是蛋白质18的二级结构四、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21空间位置是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第一节概述2110五、两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具第二节核酸的分子组成及一级结构有四级结构.............1022第三节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11..22一、蛋白质一级结构是空间结构和二、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功能的基础11连接成核酸大分子26二、蛋白质空间结构表现其功能…12三、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核苷酸的排第四节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及其列顺序26...第三节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27应用13、双螺旋结构是DNA的二级结构..13、蛋白质具有两性解离性质27....14二、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性质二、超螺旋结构是DNA的高级结构14三、蛋白质具有况淀性质29四、蛋白质具有变性性质16C
1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 2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2 一、碳、氢、氧、氮是组成蛋白质的 基本元素 .2 二、氨基酸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 单位 .3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 6 一、多肽链是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基础 .6 二、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顺序排列 是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7 三、多肽链局部的空间构象是蛋白质 的二级结构 .7 四、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的相对 空间位置是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 10 五、两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具 有四级结构 . 10 第三节 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11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是空间结构和 功能的基础 . 11 二、蛋白质空间结构表现其功能 . 12 第四节 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及其 应用. 13 一、蛋白质具有两性解离性质 . 13 二、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性质 . 14 三、蛋白质具有沉淀性质 . 14 四、蛋白质具有变性性质 . 16 五、蛋白质具有紫外吸收特征及呈色 反应性质 . 16 第五节 蛋白质的分类 . 16 一、蛋白质可以根据分子形状分类 . 16 二、蛋白质可以根据分子组成分类 . 17 三、蛋白质可以根据溶解度分类 . 17 第六节 糖蛋白和蛋白聚糖. 17 一、糖蛋白的化学组分以蛋白质为主 . 17 二、蛋白聚糖的化学组分以糖类为主 . 18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 21 第一节 概述. 21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及一级结构 . 22 一、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 22 二、核苷酸通过 3′,5′- 磷酸二酯键 连接成核酸大分子 . 26 三、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核苷酸的排 列顺序 . 26 第三节 D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 27 一、双螺旋结构是 DNA 的二级结构 . 27 二、超螺旋结构是 DNA 的高级结构 . 29 目录 第一篇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目录一组酶三、DNA是承载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43.31五、变构酶是调节物质代谢的重要酶第四节RNA的结构与功能.3143第三节酶的作用机制44一、信使RNA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直接模板32、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是酶高效催化.的基础二、转运RNA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44二、诱导契合是酶-底物复合物氨基酸的转运工具....32三、核糖体RNA与蛋白质构成的核糖形成的机制44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33三、趋近效应等是酶高效催化的几种因素45四、细胞内存在多种功能各异的非编34第四节酶促反应动力学45码RNA.第五节核酸的理化性质.34、酶促反应速度受底物浓度影响一、核酸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理化性质46...34二、特定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与酶二、DNA具有变性和复性的特点…35浓度呈正比47三、分子杂交技术以核酸的变性和复三、pH通过改变酶侧链基团的解离性为基础35状态影响酶促反应速度47.........四、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48第三章酶学38五、激活剂是增强酶活性的物质…·49第一节酶的一般概念38六、酶的抑制剂分不可逆性抑制剂和一、酶是具有高效催化活性的生物催....49可逆性抑制剂两类化剂38第五节酶的分类和命名52二、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一定的一、酶可按酶促反应性质不同而分类39特性52第二节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40二、酶的命名可采用习惯命名法和一、酶按其组成不同分为单纯蛋白酶系统命名法53和结合蛋白酶两大类40第六节酶与医学的关系·53二、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的功能一、酶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53区城41.二、酶可用于疾病的诊断.·53:.三、酶原激活是酶活性调节的重要三、酶可用于疾病的治疗54方式42四、酶在医药中还有其他用途54四、同工酶是催化相同化学反应的第二篇物质代谢与调节第四章糖代谢58二、糖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58第一节概述59.-三、糖在体内有多条代谢途径...·59一、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第二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59582
2 目 录 三、DNA 是承载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 . 31 第四节 RNA 的结构与功能 . 31 一、信使 RNA 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 直接模板 . 32 二、转运 RNA 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 氨基酸的转运工具 . 32 三、核糖体 RNA 与蛋白质构成的核糖 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 33 四、细胞内存在多种功能各异的非编 码 RNA . 34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34 一、核酸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理化性质 . 34 二、DNA 具有变性和复性的特点 . 35 三、分子杂交技术以核酸的变性和复 性为基础 . 35 第三章 酶学 . 38 第一节 酶的一般概念. 38 一、酶是具有高效催化活性的生物催 化剂 . 38 二、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一定的 特性 . 39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40 一、酶按其组成不同分为单纯蛋白酶 和结合蛋白酶两大类 . 40 二、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的功能 区域 . 41 三、酶原激活是酶活性调节的重要 方式 . 42 四、同工酶是催化相同化学反应的 一组酶 . 43 五、变构酶是调节物质代谢的重要酶 . 43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制. 44 一、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是酶高效催化 的基础 . 44 二、诱导契合是酶 - 底物复合物 形成的机制 . 44 三、趋近效应等是酶高效催化的几种 因素 . 45 第四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45 一、酶促反应速度受底物浓度影响 . 46 二、特定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与酶 浓度呈正比 . 47 三、pH 通过改变酶侧链基团的解离 状态影响酶促反应速度 . 47 四、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具有 双重性 . 48 五、激活剂是增强酶活性的物质 . 49 六、酶的抑制剂分不可逆性抑制剂和 可逆性抑制剂两类 . 49 第五节 酶的分类和命名. 52 一、酶可按酶促反应性质不同而分类 . 52 二、酶的命名可采用习惯命名法和 系统命名法 . 53 第六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53 一、酶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 53 二、酶可用于疾病的诊断 . 53 三、酶可用于疾病的治疗 . 54 四、酶在医药中还有其他用途 . 54 第二篇 物质代谢与调节 第四章 糖代谢 . 58 第一节 概述. 58 一、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 . 58 二、糖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 . 59 三、糖在体内有多条代谢途径 . 59 第二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59
目录表现的代谢疾病、糖原的合成代谢主要在肝和肌肉80中进行.60第五章脂质代谢84二、糖原的分解代谢是肝糖原分解为第一节月脂质的组成、分布及生理功能葡萄糖的过程6184三、糖原合成与分解受到机体精细...84一、脂质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调节:62二、脂肪和类脂在体内的分布差异四、糖原累积症属遗传性代谢病…63很大85第三节糖的无氧氧化:64...三、脂质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一、糖的无氧氧化可分为两个阶段8564第二节脂质的消化和吸收·86二、糖酵解的调控主要是对3个调节一、脂质的消化需要胆汁酸盐及脂酶活性的调节.66消化酶86三、糖酵解的主要生理意义是在缺氧二、脂质消化产物大部分在肠黏膜情况下快速供能:67细胞内再被重新酯化合成三酰甘油第四节糖异生··6786一、糖异生途径不完全是糖酵解的第三节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87-逆反应·67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始于脂肪二、糖异生与糖酵解相互协调....68动员87三、糖异生的主要生理意义是维持二、甘油经甘油激酶催化生成α-磷酸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71甘油87第五节糖的有氧氧化72三、脂肪酸氧化需经多个阶段·88一、糖的有氧氧化可分为三个阶段….72四、酮体是肝中脂肪酸氧化时特有的二、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ATP中间代谢物..90的主要方式74第四节三酰甘油的合成代谢92三、糖有氧氧化的调节主要基于能量一、乙酰CoA是合成脂肪酸的原料供需关系7592.四、巴斯德效应是指糖有氧氧化对二、脂肪酸和α-磷酸甘油是合成糖酵解的抑制76三酰甘油的原料9376第六节磷酸戊糖途径三、小肠黏膜细胞、肝细胞和脂肪一、磷酸成糖途径可分为两个阶段细胞是合成三酰甘油的主要场所7695二、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生理意义第五节磷脂代谢96是生成NADPH和磷酸戊糖.76一、磷脂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96第七节血糖调节与糖代谢紊乱78二、甘油磷脂以甘油、脂肪酸、磷酸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相对平衡….78等为基本原料通过两条途径合成二、血糖浓度受多种因素调节…78...96三、耐糖现象是血糖调节功能的表现三、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由磷脂酶...80催化97四、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四、急性胰腺炎、脂肪肝与甘油磷脂3
3 目 录 一、糖原的合成代谢主要在肝和肌肉 中进行 . 60 二、糖原的分解代谢是肝糖原分解为 葡萄糖的过程 . 61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受到机体精细 调节 . 62 四、糖原累积症属遗传性代谢病 . 63 第三节 糖的无氧氧化. 64 一、糖的无氧氧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 64 二、糖酵解的调控主要是对 3 个调节 酶活性的调节 . 66 三、糖酵解的主要生理意义是在缺氧 情况下快速供能 . 67 第四节 糖异生. 67 一、糖异生途径不完全是糖酵解的 逆反应 . 67 二、糖异生与糖酵解相互协调 . 68 三、糖异生的主要生理意义是维持 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 71 第五节 糖的有氧氧化. 72 一、糖的有氧氧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72 二、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 ATP 的主要方式 . 74 三、糖有氧氧化的调节主要基于能量 供需关系 . 75 四、巴斯德效应是指糖有氧氧化对 糖酵解的抑制 . 76 第六节 磷酸戊糖途径. 76 一、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两个阶段 . 76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生理意义 是生成 NADPH 和磷酸戊糖. 76 第七节 血糖调节与糖代谢紊乱. 78 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相对平衡 . 78 二、血糖浓度受多种因素调节 . 78 三、耐糖现象是血糖调节功能的表现 . 80 四、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 表现的代谢疾病 . 80 第五章 脂质代谢 . 84 第一节 脂质的组成、分布及生理功能 . 84 一、脂质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 84 二、脂肪和类脂在体内的分布差异 很大 . 85 三、脂质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 85 第二节 脂质的消化和吸收. 86 一、脂质的消化需要胆汁酸盐及脂 消化酶 . 86 二、脂质消化产物大部分在肠黏膜 细胞内再被重新酯化合成三酰甘油 . 86 第三节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87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始于脂肪 动员 . 87 二、甘油经甘油激酶催化生成 α- 磷酸 甘油 . 87 三、脂肪酸氧化需经多个阶段 . 88 四、酮体是肝中脂肪酸氧化时特有的 中间代谢物 . 90 第四节 三酰甘油的合成代谢. 92 一、乙酰 CoA 是合成脂肪酸的原料 . 92 二、脂肪酸和 α- 磷酸甘油是合成 三酰甘油的原料 . 93 三、小肠黏膜细胞、肝细胞和脂肪 细胞是合成三酰甘油的主要场所 . 95 第五节 磷脂代谢. 96 一、磷脂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 96 二、甘油磷脂以甘油、脂肪酸、磷酸 等为基本原料通过两条途径合成 . 96 三、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由磷脂酶 催化 . 97 四、急性胰腺炎、脂肪肝与甘油磷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