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 2011l年高三模拟试题(二)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回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3.回答1~6题、13~15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 和答题纸上无效 4.本卷共18小题,除1~6、13~15题外,均需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机读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 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中。在先秦乃至秦汉,因了古代先民对散发香味 的花草枝叶存有特殊的崇敬与钟爱之情,它的主要意象是“香草"。《诗经郑风。溱洧》有 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关于“赠之以勺药”这-一行为的含义,目前公 认最传统也最合理的是“结恩情”之说 既以“结恩情”的意象出现于诗经中,后世作品中芍药也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 象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勺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因此芍药 又有“将离”、“可离”的别名。在诗人的笔下,就有“多情红药待君看”(韩元吉《浪淘沙》) 等句。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唐代诗人钱 起写下“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令人顿 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山西省太原市 2011 年高三模拟试题(二)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回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3.回答 1~6 题、1 3~15 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 和答题纸上无效。 4.本卷共 18 小题,除 1~6、13~15 题外,均需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机读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 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中。在先秦乃至秦汉,因了古代先民对散发香味 的花草枝叶存有特殊的崇敬与钟爱之情,它的主要意象是“香草”。《诗经·郑风。溱洧》有 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关于“赠之以勺药”这一行为的含义,目前公 认最传统也最合理的是“结恩情”之说。 既以“结恩情”的意象出现于诗经中,后世作品中芍药也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 象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勺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因此芍药 又有“将离”、“可离”的别名。在诗人的笔下,就有“多情红药待君看”(韩元吉《浪淘沙》) 等句。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唐代诗人钱 起写下“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令人顿
生物是人非之感。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开始岀现芍药的色彩、风姿等意象。 后世历代咏赞芍药姿态、神韵的诗词,大多描写芍药的美好不凡,未脱“绰约"、“殿春”的 范畴。其中李清照的《庆清朝慢》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 “禁幄低张,彤栏巧 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竚,绰约俱见天真。词人更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 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明许仲琳 《封神演义》 而多情芍药的“绝艳奇芳”,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 光的不再。姜夔在《扬州慢》中所寄托的“黍离之悲”,则更加令人扼腕。“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素以红芍药闻名, 但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岀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 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也同样是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 烈:“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解读芍药意象及其历史嬗变,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芍药的栽培历史乃至社会风俗, 也可以感受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节选自王晓春《论传统文化中芍药花的文化意象》,有删 改) 1.下列关于“芍药”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先秦乃至泰汉,芍药的主要意象是“香草”。 B.姜夔借娇艳的“桥边红药”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 C.继《诗经》“结恩惰”之说后,芍药这一意象又逐渐衍化为“别离”“多情”“绰约” “殿春”的象征 D.魏晋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娇艳多情的芍药往往又成为女性形象的化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韩说日:勺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 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生物是人非之感。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开始出现芍药的色彩、风姿等意象。 后世历代咏赞芍药姿态、神韵的诗词,大多描写芍药的美好不凡,未脱“绰约”、“殿春”的 范畴。其中李清照的《庆清朝慢》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 “禁幄低张,彤栏巧 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竚,绰约俱见天真。”词人更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 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明·许仲琳 《封神演义》)。 而多情芍药的“绝艳奇芳”,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 光的不再。姜夔在《扬州慢》中所寄托的“黍离之悲”,则更加令人扼腕。“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素以红芍药闻名, 但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出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 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也同样是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 烈:“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解读芍药意象及其历史嬗变,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芍药的栽培历史乃至社会风俗, 也可以感受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节选自王晓春《论传统文化中芍药花的文化意象》,有删 改) 1.下列关于“芍药”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先秦乃至泰汉,芍药的主要意象是“香草”。 B.姜夔借娇艳的“桥边红药”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 C.继《诗经》“结恩惰”之说后,芍药这一意象又逐渐衍化为“别离”“多情”“绰约” “殿春”的象征。 D.魏晋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娇艳多情的芍药往往又成为女性形象的化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韩说日:勺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
所以芍药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 B.芍药象征别离,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 C.李清照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更是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 的动人意象 D.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时,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正是对娇艳多情的芍药 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这一文学传统的传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芍药在传统文化中可以象征“多情”,所以在当今社会中,芍药或许也能成为“七 夕”的“符号”,大家用这个“符号”来表达爱情。 B.李清照在《庆清朝慢》中说“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竚,绰 约俱见天真”,可见芍药的花期可能是在暮春初夏时节 C.姜夔开创了芍药象征“黍离之悲”的文学传统,因他在《扬州慢》中说:“二十四 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D.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透过芍药意象的嬗变过程,我们还可以全面想知诗 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⑩,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 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③召我。”君子 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日:“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日:“方今天下,舍我其 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 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 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 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 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 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①有远举之志。其 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 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所以芍药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 B.芍药象征别离,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 彩。 C.李清照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更是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 的动人意象。 D.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时,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正是对娇艳多情的芍药 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这一文学传统的传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芍药在传统文化中可以象征“多情”,所以在当今社会中,芍药或许也能成为“七 夕”的“符 号”,大家用这个“符号”来表达爱情。 B.李清照在《庆清朝慢》中说“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竚,绰 约俱见天 真”,可见芍药的花期可能是在暮春初夏时节。 C.姜夔开创了芍药象征“黍离之悲”的文学传统,因他在《扬州慢》中说:“二十四 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D.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透过芍药意象的嬗变过程,我们还可以全面想知诗 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 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③召我。”君子 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日:“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 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 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 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 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 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 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④有远举之志。其 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
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愚深 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 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苏轼《贾谊 论》)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恒。②昼:地名。③庶几:有希望,差不多。④趯然:跳跃的 样子。趣,同“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三代何以远过? 过:过错 B.孟子去齐 去:离开 C.夫子何为不豫 豫:高兴,愉快 D.君子之爱其身 身:自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愚观贾生之论 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B.正其庶几召我 其皆出于此乎 C.夫谋之一不见用 府吏见丁宁 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 斧斤以时入山林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开门见山点出题意:人要有才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实在不容 B.文中举孟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君子想要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应该做到重情重 义,爱惜自己。 C.苏轼认为贾谊始终不得志的原因是他虽做好了团结大臣的工作,但不知道有远大抱 负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必须有所等待 D.苏轼认为君王应尽早任用这些洁身自好,有抱负、有才华的臣子,否则,这些臣子 将会忧伤颓废,不再振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2)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8~9题。 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愚深 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 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苏轼《贾谊 论》)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恒。②昼:地名。③庶几:有希望,差不多。④趯然:跳跃的 样子。趣,同“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虽三代何以远过.? 过:过错 B.孟子去.齐 去:离开 C.夫子何为不豫. 豫:高兴,愉快 D.君子之爱其身. 身:自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愚观贾生之.论 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B.正其.庶几召我 其.皆出于此乎 C.夫谋之一不见.用 府吏见.丁宁 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 斧斤以.时入山林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苏轼开门见山点出题意:人要有才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实在不容 易。 B.文中举孟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君子想要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应该做到重情重 义,爱惜自己。 C.苏轼认为贾谊始终不得志的原因是他虽做好了团结大臣的工作,但不知道有远大抱 负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必须有所等待。 D.苏轼认为君王应尽早任用这些洁身自好,有抱负、有才华的臣子,否则,这些臣子 将会忧伤颓废,不再振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2)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 8~9 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愁杀看花人。 【注】滚:有本作“辊”(gun),翻滚,滚动,转动 8.白诗描写江南春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 9.李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逝者如斯,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2)登斯楼也,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 楼记》) (3)亦余心之所善兮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个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是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请在所选大题号 后的方框内打“√”。 三、文学类文本(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 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常住人口各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愁杀看花人。 【注】滚:有本作“辊”(gun),翻滚,滚动,转动。 8.白诗描写江南春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 分) 9.李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逝者如斯, ;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2)登斯楼也,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 楼记》) (3)亦余心之所善兮, ,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个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是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请在所选大题号 后的方框内打“√”。 三、文学类文本(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 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常住人口各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