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高二年级第二学期5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核尘埃”:无须恐慌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 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 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 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 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 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 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 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 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 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 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 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 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y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 可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 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 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 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 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 王作元说:“核电站反应堆如果发生事故,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 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 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 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我们在正确认识核辐射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辐射防护知识。减少 射线对人体的外照射,这主要通过控制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采用 适当的屏蔽措施来实现:要尽力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内照射会 对人体产生长期的危害,因此在辐射较高的场所,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护具,避 免饮食。这两点对于直接从事放射及辐射性行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普通 民众应对核事故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强自身
山西大学附中高二年级第二学期 5 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核尘埃”:无须恐慌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 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 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 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 3 月 15 日 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 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 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 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 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 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 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 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 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 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 20 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 γ 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 可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 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 1998 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 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 6 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 28 个省市自 治区建立了 50 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 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 王作元说:“核电站反应堆如果发生事故,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 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 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 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 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我们在正确认识核辐射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辐射防护知识。减少 射线对人体的外照射,这主要通过控制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采用 适当的屏蔽措施来实现;要尽力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内照射会 对人体产生长期的危害,因此在辐射较高的场所,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护具,避 免饮食。这两点对于直接从事放射及辐射性行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普通 民众应对核事故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强自身
防护,例如,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频繁Ⅹ光检査,减少吸烟,远离煤矿粉尘,家 居装修时要注意检测大理石类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标等 1.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 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 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损伤了反应堆的三重外壳,对核芯的 影响不大。 B.铯-137和碘-131是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 C.铀元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 性 D.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食品保存方面,早在二十世 纪末,我国就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环保部门将密切关注,加 强监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慌。 随日本核电站爆炸而泄漏到空气中的部分铯-137和碘-131,会在短时间 内衰变而失去放射性,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C.辐照技术能够用来对食品进行灭菌保鲜,我国颁布批准了相关的卫生标 准,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通过,所以说辐照食品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D.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品接受过辐照,如果知道,人们将会恐 慌而拒绝购买这类食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防护,例如,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频繁 X 光检查,减少吸烟,远离煤矿粉尘,家 居装修时要注意检测大理石类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标等。 1.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 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 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 对。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损伤了反应堆的三重外壳,对核芯的 影响不大。 B.铯-137 和碘-131 是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 C.铀元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 性。 D.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食品保存方面,早在二十世 纪末,我国就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环保部门将密切关注,加 强监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慌。 B.随日本核电站爆炸而泄漏到空气中的部分铯-137 和碘-131,会在短时间 内衰变而失去放射性,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C.辐照技术能够用来对食品进行灭菌保鲜,我国颁布批准了相关的卫生标 准,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通过,所以说辐照食品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D.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品接受过辐照,如果知道,人们将会恐 慌而拒绝购买这类食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丛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 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 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 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 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 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 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 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 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 也,行用之矣 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 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 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 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 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 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君不 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 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与:参与 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 数:列举 C.唯公之所欲为 唯:希望 D.后不听信,恶益闻 闻:传布 5.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3分) ①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 ②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③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④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 ⑤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 ⑥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
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 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 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 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 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 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 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 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 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 也,行用之矣。” 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 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 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 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 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 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 ”君不 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 听信,恶 益闻。君弃去,遂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与:参与 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 数:列举 C.唯公之所欲为 唯:希望 D.后不听信,恶益闻 闻:传布 5.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3 分) ①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 ②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③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④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 ⑤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 ⑥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规劝卢从史,孔戡曾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 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于是借口生病退隐而去。 B.孔戡命运不济,虽被皇上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但因卢从史多次向朝廷奏 章诬告,一直未能到任,后来在临汝进餐时猝然而死,享年五十七岁。 C.孔戡从进士出身进而辅佐昭义军,前任军帅死后,经代理军帅卢从史苦苦挽 留而做他的辅臣,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道义,贏得了人们的敬重 D.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节度使,他起初很重视孔戡,曾一年中两次 上奏为孔戡升官,但后来不听孔戡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4分) (2)是故舍我而从人耶!(3分) (3)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8.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 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见答题纸)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星斗其人蔡元培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规劝卢从史,孔戡曾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 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于是借口生病退隐而去。 B.孔戡命运不济,虽被皇上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但因卢从史多次向朝廷奏 章诬告,一直未能到任,后来在临汝进餐时猝然而死,享年五十七岁。 C.孔戡从进士出身进而辅佐昭义军,前任军帅死后,经代理军帅卢从史苦苦挽 留而做他的辅臣,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道义,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D.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节度使,他起初很重视孔戡,曾一年中两次 上奏为孔戡升官,但后来不听孔戡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4 分) (2)是故舍我而从人耶!(3 分) (3)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8.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 分) 9.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 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见答题纸)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星斗其人蔡元培
①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 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 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 中标揭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 刻意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元素。 ②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 子的雅量。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 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 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元培本人,而蔡 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 轻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 谜”“大笨伯”,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 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 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 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你的字写得这么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 林?”此话出口,席间同人颇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 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 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元培 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出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 怀,是不易做到的 ③大概因为这平易淡然,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 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 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 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持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 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元 培的办学方向,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元培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 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压力。蔡长时间沉默着,听 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来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 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 次表现了“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 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有人概论他的这种性格为 “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 ④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人们注意到,蔡元 培一生中的辞职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动社会反响的“辞职事件”就有数起。他 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是他所信守的价值观 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每次辞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身份向欧洲的 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 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在蔡元培看来,学人参政,应 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 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与 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本
①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 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 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 中标揭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 刻意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元素。 ②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 子的雅量。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 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 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元培本人,而蔡 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 轻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 谜”“大笨伯”,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 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 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 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你的字写得这么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 林?”此话出口,席间同人颇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 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 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元培 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出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 怀,是不易做到的。 ③大概因为这平易淡然,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 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 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 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持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 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元 培的办学方向,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元培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 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压力。蔡长时间沉默着,听 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来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 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 次表现了“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 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有人概论他的这种性格为 “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 ④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人们注意到,蔡元 培一生中的辞职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动社会反响的“辞职事件”就有数起。他 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是他所信守的价值观, 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每次辞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身份向欧洲的 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 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在蔡元培看来,学人参政,应 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 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与 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