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90分钟) 第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 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 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 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 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 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 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 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 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 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 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 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 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 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 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 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 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 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 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 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山西大学附中 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 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9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 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 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 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 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 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 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 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 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 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 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 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 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 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 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 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 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 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 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 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 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 为活泼的缘故。 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 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 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 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 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 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 辉煌。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 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 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 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 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 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 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 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 于世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 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 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 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 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 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 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 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 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 辉煌。 二、古代诗文阅读(2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 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 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 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 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 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 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 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 于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亦时相赡 赡:赡养老人 C.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D.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5.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 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 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 6.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分) 答: ②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访中洲(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7.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写出“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8.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 ,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③昔我往矣, ,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④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诗经·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④题。(22分)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 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 白:“宁一吃一仙一桃一一口,不一吃一烂一杏一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红 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 。进 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 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 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亦时相赡. 赡:赡养老人 C.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D.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5.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 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 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 6.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 分) 答: ②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 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访中洲(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7.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写出“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8.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5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①“ ,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离骚》) ③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④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诗经·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2 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④题。(22 分)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 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 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 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 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 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 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
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 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 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 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 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 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 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 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 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 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 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 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格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 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 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 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 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 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 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 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 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 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 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 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 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 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 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 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②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6 分) 答 ③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 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 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 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 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 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 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 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 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 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 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 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 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 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 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 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 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 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 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 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 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 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 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 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 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 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 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 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②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6 分) 答: ③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6分) 答: ④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 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6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6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A.把现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做深入的研究,这种大业,就是孔子、亚里斯多德复出, 恐怕也要敬谢不敏。 B.在朝鲜看来,拥有核技术是其不卑不亢的权利,因为这关乎朝鲜的民族自尊心, 是其实现强国梦想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C.孩子刚进入高中读书,家长们就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早己做了周密的安排,他们 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真是无所不至。 D.面对实力强大的西班牙队,巴拉圭队则显得相形见绌,孱弱的进攻能力、并不出众 的个人技术以及糟糕的防守使球队处于下风。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监督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官员合法财产如何 界定等,毫无疑问成为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能出台的最大障碍。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产权的 归属和利益分成的阶段,并已开始向科学技术工作者身上倾斜。 C.诚信教育己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 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D.北大招生办公室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明确,获得 推荐的高中生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 。蝉亦是禅。 ①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②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③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 ④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 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⑥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
(6 分) 答: ④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 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 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6 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6 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2 分) A.把现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做深入的研究,这种大业,就是孔子、亚里斯多德复出, 恐怕也要敬谢不敏 ....。 B.在朝鲜看来,拥有核技术是其不卑不亢 ....的权利,因为这关乎朝鲜的民族自尊心, 是其实现强国梦想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C.孩子刚进入高中读书,家长们就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的安排,他们 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真是无所不至 ....。 D.面对实力强大的西班牙队,巴拉圭队则显得相形见绌 ....,孱弱的进攻能力、并不出众 的个人技术以及糟糕的防守使球队处于下风。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监督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官员合法财产如何 界定等,毫无疑问成为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能出台的最大障碍。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产权的 归属和利益分成的阶段,并已开始向科学技术工作者身上倾斜。 C.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 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D.北大招生办公室公布的 2012 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明确,获得 推荐的高中生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2 分)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 , , , , , 。蝉亦是禅。 ①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②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③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 ④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 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⑥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