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 2010—201l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史学与新闻 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 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 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 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 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岀现,是在 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 就是记录之人也。《礼记王制》说:大史典礼,执简记。”《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 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 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 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 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 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 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 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
山西大学附中 2010—2011 学年高三上学期 10 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考查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史学与新闻 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 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 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 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 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 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 就是记录之人也。《礼记·王制》说:“大史典礼,执简记。”《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 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 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 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 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 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 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 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
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年仅24岁的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 的主笔后,发挥了报纸宣传的巨大作用,发表了一批根据事实写成的文章和评论,把检查官 先生们弄得筹莫展。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ˆ、“艺术加工”、 故意拔高ˇ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 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尊 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 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 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已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 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 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ˆ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 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ˆ同流合污,敢于 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 严。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 永远铭记他们的。 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辨别 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 历史 (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 新闻 B.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做“起居注
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年仅 24 岁的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 的主笔后,发挥了报纸宣传的巨大作用,发表了一批根据事实写成的文章和评论,把检查官 先生们弄得“一筹莫展”。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 “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 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尊 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 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 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已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 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 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 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 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 严。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 永远铭记他们的。 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辨别、 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 历史。 (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 新闻。 B.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做“起居注
C.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D.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 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2.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 B.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C.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闽斗争 D.在“文革”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吏官”一职的历史典籍。 B.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电没有什么 C.“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 D.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值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 书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毎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 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日:可 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 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日:“公起义兵,本 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土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铣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 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 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土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 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咸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土。靖曰:“王 者之师,义存吊伐。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
C.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D.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 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2.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 )(3 分) A.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 B.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C.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闽斗争, D.在“文革”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吏官”一职的历史典籍。 B.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电没有什么 不同。 C.“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 D.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值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 书。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 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 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 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 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铣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 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 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 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咸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靖曰:“王 者之师,义存吊伐。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
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乃度岭至桂 州,遺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诸部窝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干,自马邑出其不意, 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汘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 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 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汘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干,不免身降匈 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干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裹,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除马邑郡丞 除:担任 B.执靖将斩之 执:捉住 C.王者之师,义存吊伐 吊:慰问,安抚 D.突利可汗不虞于靖 虞:欺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①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乃度岭至桂州 ②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D.①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②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③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④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⑤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⑥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做官一定能做到自己现在的位置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看重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刻,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可以和汉代的李陵相媲美。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3分) 答 ②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4分)
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乃度岭至桂 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 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 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 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 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累除.马邑郡丞 除:担任 B.执.靖将斩之 执:捉住 C.王者之师,义存吊.伐 吊:慰问,安抚 D.突利可汗不虞.于靖 虞:欺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①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①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乃.度岭至桂州 ②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D.①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3 分) ①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②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③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④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⑤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⑥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做官一定能做到自己现在的位置。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看重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刻,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可以和汉代的李陵相媲美。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3 分) 答: ②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4 分)
答 ③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3分) (二)9.古代诗歌阅读(8分)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蜀道后期(唐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①人日:正月初七 ①试对薛诗前两句中加点的虚词作简要赏析。(3分) 答 ②薛诗的三四句和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5分) (三) 10.名篇名句默写(8分) ①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句子寄寓作者深厚的感情。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因琵琶女的身 世触发了自己被贬江州的悲切,“座中泣下谁最多? ;杜牧在《阿 房宫赋》中以一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表达了对秦国灭 亡的感慨 ②古诗文中多有慨叹时光易逝,珍借人生的名句,如曹操《短歌行》“ 去日苦多”;杜甫《登高》“ 百年多病独登台”;陆游《书愤》“塞上 长城空自许, 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 之 ③“水”是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它或灵秀或壮阔,或低吟或高唱,给作品 增添了丰富的意趣。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烟光凝而暮山 紫”李白《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④题。(19分) 悲壮的超越(卞毓方) ①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 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晩明的—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 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ˆ寄寓的同样是独木长夭的煌煌抱负
答: ③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3 分) 答: (二)9.古代诗歌阅读(8 分)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蜀道后期(唐·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①人日:正月初七。 ①试对薛诗前两句中加点的虚词作简要赏析。(3 分) 答: ②薛诗的三四句和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5 分) 答: (三) 10.名篇名句默写(8 分) ①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句子寄寓作者深厚的感情。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因琵琶女的身 世触发了自己被贬江州的悲切,“座中泣下谁最多? ”;杜牧在《阿 房宫赋》中以一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表达了对秦国灭 亡的感慨。 ②古诗文中多有慨叹时光易逝,珍惜人生的名句,如曹操《短歌行》“ , 去日苦多”;杜甫《登高》“ ,百年多病独登台”;陆游《书愤》“塞上 长城空自许, ”; 苏 轼 《赤 壁 赋 》“ 盖 将 自其 变 者 而 观 之, ”。 ③“水”是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它或灵秀或壮阔,或低吟或高唱,给作品 增添了丰富的意趣。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烟光凝而暮山 紫”;李白《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④题。(19 分) 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①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 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 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长天的煌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