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届如皋市江安中学高三语文试卷1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 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Ⅰ卷(选择题共30分) 语言知识题(18分,1~6题每小题2分:7~8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行(xing) 行李 行楷 行云流水 用行舍藏 B角(jue) 角色 角度 发生口角 群雄角逐 C.揣( chugi)揣测 不揣冒昧 凭空悬揣 D.当(dang) 当时 妥当 直截了当 安步当车 解析:B项依次为“jue、jioo、jue、jue”;C项依次为“ chuai、 chuai、 chuai、 chuai”; D项依次为“dang、dang、dang、dang”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泥淖励行节约煞费苦心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B戏谑 插科打诨 瑕不掩玉 言以蔽之 C.马厩 改弦更张 应运而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D安谧 宛然可见根深蒂固老骥伏历,志在千里 解析:A项“励行节约”的“励”应为“厉”;B项“瑕不掩玉”中的“玉”应为“瑜” 项“老骥伏历”中的“历”应为“枥”。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站在碑前,一一地看着那些名字,那些于我十分陌生的名字,那些从的 历史长河中打捞上来的名字。 (2)经过各国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 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 (3)所谓文化,是指人在客观世界,在 群体关系,在 自身情感的过 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A.浩瀚 确立 调节 协调 B.浩渺 确立 协调 调节 C.浩渺 确认 调节 协调 D.浩瀚 确认 协调 调节 解析:“浩瀚”形容广大,繁多。“浩渺”形容水面辽阔。“确认”明确承认。“确立”稳 固地建立或树立。“协调”使配合得恰当。“调节”从数量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刘羊旸)国务院公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 逾期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的用人单位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B.一位记者在会上公开问布什,他是否认为布莱尔只知道追随着他,活像跟在他身后的 “一条狗”;如果不是,那么究竟该怎样评价布莱尔。 C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在座的朋友们,并通过 你们向勤劳勇敢的巴西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摘自胡锦涛在巴西国会的演 讲)
第 1 页 共 47 页 1 2006 届如皋市江安中学高三语文试卷 1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 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语言知识题(18 分,1~6 题每小题 2 分;7~8 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行(xínɡ) 行李 行楷 行云流水 用行舍藏 B.角(jué) 角色 角度 发生口角 群雄角逐 C.揣(chuǎi) 揣测 挣揣 不揣冒昧 凭空悬揣 D.当(dànɡ) 当时 妥当 直截了当 安步当车 解析:B 项依次为“jué、jiǎo、jué、jué”;C 项依次为“chuǎi、chuài、chuǎi、chuǎi”; D 项依次为“dānɡ、dɑnɡ、dànɡ、dānɡ”。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泥淖 励行节约 煞费苦心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B.戏谑 插科打诨 瑕不掩玉 一言以蔽之 C.马厩 改弦更张 应运而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D.安谧 宛然可见 根深蒂固 老骥伏历,志在千里 解析:A 项“励行节约”的“励”应为“厉”;B 项“瑕不掩玉”中的“玉”应为“瑜”; D 项“老骥伏历”中的“历”应为“枥”。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我站在碑前,一一地看着那些名字,那些于我十分陌生的名字,那些从 的 历史长河中打捞上来的名字。 (2)经过各国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 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 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 (3)所谓文化,是指人在客观世界,在 群体关系,在 自身情感的过 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A.浩瀚 确立 调节 协调 B.浩渺 确立 协调 调节 C.浩渺 确认 调节 协调 D.浩瀚 确认 协调 调节 解析:“浩瀚”形容广大,繁多。“浩渺”形容水面辽阔。“确认”明确承认。“确立”稳 固地建立或树立。“协调”使配合得恰当。“调节”从数量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华网北京 11 月 14 日电(记者刘羊旸)国务院公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 逾期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的用人单位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B.一位记者在会上公开问布什,他是否认为布莱尔只知道追随着他,活像跟在他身后的 “一条狗”;如果不是,那么究竟该怎样评价布莱尔。 C.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在座的朋友们,并通过 你们向勤劳勇敢的巴西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摘自胡锦涛在巴西国会的演 讲)
D杰夫·范甘迪赛后兴致不高地出现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究竟火箭出现什么状况了呢 姚明也显得相当沮丧,他背靠着休息室的墙壁坐着,面对蜂拥的记者,“小巨人”说话显得 有些有气无力。 解析:A项引号改为书名号:C项句号应放于括号前;D项“出现什么状况了呢”后应 加问号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含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第三代移民,在物质方面已经西化,但在精神方面,祖国母亲赋予他们的文化底 蕴根深蒂固,难以更改。 B移动通信产业利润丰厚,吸引了很多厂商进入,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合 法的、非法的、有条件的、没条件的经营者纷纷加大对通信产业的投入 C.“中东和平进程图”面临着夭折的危险,以色列的坦克部队包围了巴勒斯坦领导人阿 拉法特的官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阿拉法特用他那老态龙钟而又坚定的声音表示要与以色 列周旋到底 D最显著的变化是,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不再随心所欲,而是开始看市场的脸色,看投资 者的脸色 解析:“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样子,不指声音。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l1月11日上午11时,四名一脸稚气的少年被全副武装的法警带进北京市一中院第 23法庭,法官对他们绑架并杀害一名16岁中学生所做的刑事判决。 B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我们历来主张要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去考虑,但我们坚决 反对一有外来的压力就不顾自身的情况而屈服的做法—事实证明了,这些都是极其有害的 C据研究预测,由于草原面积的增加,我国鼠疫的面积将增大40%左右,受威胁的人口 也会相应增加。 D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借计算机的互联共享信息,对此 网民们深有体会 解析:A项缺谓语“宣读了”;B项后面的结论也否定了正确的做法;C项搭配不当, 应在“鼠疫”后加“疫源地 答案:D 7指出下列句子语意明确的一项() A.真没想到,小明上去才几句话,就给那个人弄糊涂了。 B今天他得去做手术,虽说不是什么大手术,也别不当回事儿 C.大家列队站在校门两侧,欢迎英雄的母亲来我校作报告。 D营房传达室里坐着的两个人,是来探亲的新兵王勇和李刚的家属 解析:A项有歧义,“糊涂的人是谁”。B项有歧义,“做手术的人是谁”。C项“英雄” 是名词还是形容词。 答案:D 8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 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起” 却早有所闻 A.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第 2 页 共 47 页 2 D.杰夫·范甘迪赛后兴致不高地出现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究竟火箭出现什么状况了呢, 姚明也显得相当沮丧,他背靠着休息室的墙壁坐着,面对蜂拥的记者,“小巨人”说话显得 有些有气无力。 解析:A 项引号改为书名号;C 项句号应放于括号前;D 项“出现什么状况了呢”后应 加问号。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含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第三代移民,在物质方面已经西化,但在精神方面,祖国母亲赋予他们的文化底 蕴根深蒂固 ....,难以更改。 B.移动通信产业利润丰厚,吸引了很多厂商进入,所谓“林子大了 ....,什么鸟都有 .....”,合 法的、非法的、有条件的、没条件的经营者纷纷加大对通信产业的投入。 C.“中东和平进程图”面临着夭折的危险,以色列的坦克部队包围了巴勒斯坦领导人阿 拉法特的官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阿拉法特用他那老态龙钟 ....而又坚定的声音表示要与以色 列周旋到底。 D.最显著的变化是,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不再随心所欲 ....,而是开始看市场的脸色,看投资 者的脸色。 解析:“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样子,不指声音。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1 月 11 日上午 11 时,四名一脸稚气的少年被全副武装的法警带进北京市一中院第 23 法庭,法官对他们绑架并杀害一名 16 岁中学生所做的刑事判决。 B.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我们历来主张要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去考虑,但我们坚决 反对一有外来的压力就不顾自身的情况而屈服的做法——事实证明了,这些都是极其有害的。 C.据研究预测,由于草原面积的增加,我国鼠疫的面积将增大 40%左右,受威胁的人口 也会相应增加。 D.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借计算机的互联共享信息,对此 网民们深有体会。 解析:A 项缺谓语“宣读了”;B 项后面的结论也否定了正确的做法;C 项搭配不当, 应在“鼠疫”后加“疫源地”。 答案:D 7.指出下列句子语意明确的一项( ) A.真没想到,小明上去才几句话,就给那个人弄糊涂了。 B.今天他得去做手术,虽说不是什么大手术,也别不当回事儿。 C.大家列队站在校门两侧,欢迎英雄的母亲来我校作报告。 D.营房传达室里坐着的两个人,是来探亲的新兵王勇和李刚的家属。 解析:A 项有歧义,“糊涂的人是谁”。B 项有歧义,“做手术的人是谁”。C 项“英雄” 是名词还是形容词。 答案:D 8.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_______, 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起” 却早有所闻。 A.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B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C.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D.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解析:前句“文才”与后面所著的书衔接:后句“我”与后面保持叙述对象一致 答案:C 二、课外阅读题(12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9~10题 艺术的最高境界 ①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常 是我的佳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 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 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二十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 ②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二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 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 托在它上面。 ③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 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误 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 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 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 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 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 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 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淳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 样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 阿波罗摆在蔚藍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却常如做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 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 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 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越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 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 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④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 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 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喜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 穆”的风味里 9下面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作者用“若即若离”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古诗中的佳句既亲切又辽远。 B.从全文看,第②段中“一种哲学的意蕴”指的是消逝之中有永恒 C.从第③段看,“这个道理”指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作者用了三个形象化的事 物说明“这个道理”,它们分别是:储蓄多年的黄酒,古希腊的造型艺术,低眉默想的观音 大士。 D作者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有两种相反的情趣,互相映衬见出 种凄凉的寂寞的意味 解析:互相映衬见出“静穆”的风味
第 3 页 共 47 页 3 B.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C.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D.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解析:前句“文才”与后面所著的书衔接;后句“我”与后面保持叙述对象一致。 答案:C 二、课外阅读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9~10 题。 艺术的最高境界 ①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常 是我的佳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 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 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二十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 ②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 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 托在它上面。 ③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 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误 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 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 “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 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 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 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 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淳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 样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 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却常如做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 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 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 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越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 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 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④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 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 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喜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 穆”的风味里。 9.下面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作者用“若即若离”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古诗中的佳句既亲切又辽远。 B.从全文看,第②段中“一种哲学的意蕴”指的是消逝之中有永恒。 C.从第③段看,“这个道理”指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作者用了三个形象化的事 物说明“这个道理”,它们分别是:储蓄多年的黄酒,古希腊的造型艺术,低眉默想的观音 大士。 D.作者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有两种相反的情趣,互相映衬见出一 种凄凉的寂寞的意味。 解析:互相映衬见出“静穆”的风味
答案:D 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情趣相似,一见就能了然。 B诗人把生活中的欢喜和愁苦加工成诗,就如同陈年黄酒失去辣味,只剩一味淳朴。这 个比喻堪称佳妙。 C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通过对艺术最高境界的分析,使人感受到一种得到归依似的愉悦。 D作者认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有些愤世嫉俗,他们不能泯化一切忧喜,没有达 到诗的最高理想 解析:说“情趣相似”不确切,这是作者以前的认为,后来在认识上有了变化。 答案:A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2题。 我国从南齐开始,直到明、清,有过不少关于历代名画的记载、评品,其形式多样,详略 不等……它们除了鉴定作品真伪之外,还反映士大夫阶层和王室贵胄的审美观点、欣赏水平 由于古代印刷术有局限性,不可能摄印原画以供对照,这些评论和著录都停留在文字上,缺 乏具象与直观的效果。至于古人所称许的某些作品,其主题思想、艺术境界对于今天的一般 读者,特别是中青年一代,大都格格不入,难以接受。因此关于这笔民族文化遗产的再认识 问题,辞典的编委、专家经过认真讨论,观点逐渐一致,那就是石涛所说的一番道理:“夫 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有法必有化。……我于古何师而不化?……我之为我,自有我 在。”画不能无法,然而舍化则无以用法:不住地化法,方显法之伟大;历代名家、名画之 存在,皆由于不断革新传统之法,以表现画中之我和我之创造。现代西方美学家贡布利希指 出:“有成就的画家,无一不对既有图式(程式)作斗争。”(C),可以说革新技法、表现自 我乃是一根主线,它贯穿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画史都不例外。对国画来 说,它开始出现于仰韶彩陶,中间经历了商周青铜器纹饰、战国帛画、两汉画石画砖,以迄 魏晋绘画,而魏晋以前这许多无名作者已在艺术类的追求中既找到了法,也表现了自我,从 而开创了中国绘画事业,他们的作品不愧为我国早期的名画。因为我国的考古发掘始于20 世纪,在此以前的《考古图》《博古图录》《西清古鉴》《金石索》等虽收入商周与汉代的部 分作品,却不可能涉及它。辞典为了探寻国画本源,从这些无名之作中选出精品,列于卷首, 填补了一大空白 llC处对上文所述情况评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与石涛说法有别 B.与石涛看法相近 C.与石涛观点相左 D与石涛所见相同 解析:无论是石涛的观点,还是贡布利希的话,都是说的同一意思,即画要革新才能发展 答案:B 12下列对文段的内容和写法要点归纳得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在诸多评论画作言论中,石涛的意见最值得重视 B不断革新传统之法以表现自我,是国画发展的主线。 C简要而翔实地阐述了国画发展的历史过程 D魏晋以前许多无名作者的国画作品是国画史上辉煌的顶峰之作 解析:谈国画的发展轨迹,石涛的观点、贡布利希的话就说明了国画的发展方向 答案:B 第Ⅱ卷(共70分) 三、(6分,每小题2分)
第 4 页 共 47 页 4 答案:D 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情趣相似,一见就能了然。 B.诗人把生活中的欢喜和愁苦加工成诗,就如同陈年黄酒失去辣味,只剩一味淳朴。这 个比喻堪称佳妙。 C.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通过对艺术最高境界的分析,使人感受到一种得到归依似的愉悦。 D.作者认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有些愤世嫉俗,他们不能泯化一切忧喜,没有达 到诗的最高理想。 解析:说“情趣相似”不确切,这是作者以前的认为,后来在认识上有了变化。 答案:A (二)阅读下文,完成 11~12 题。 我国从南齐开始,直到明、清,有过不少关于历代名画的记载、评品,其形式多样,详略 不等……它们除了鉴定作品真伪之外,还反映士大夫阶层和王室贵胄的审美观点、欣赏水平。 由于古代印刷术有局限性,不可能摄印原画以供对照,这些评论和著录都停留在文字上,缺 乏具象与直观的效果。至于古人所称许的某些作品,其主题思想、艺术境界对于今天的一般 读者,特别是中青年一代,大都格格不入,难以接受。因此关于这笔民族文化遗产的再认识 问题,辞典的编委、专家经过认真讨论,观点逐渐一致,那就是石涛所说的一番道理:“夫 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有法必有化。……我于古何师而不化?……我之为我,自有我 在。”画不能无法,然而舍化则无以用法;不住地化法,方显法之伟大;历代名家、名画之 存在,皆由于不断革新传统之法,以表现画中之我和我之创造。现代西方美学家贡布利希指 出:“有成就的画家,无一不对既有图式(程式)作斗争。”(C),可以说革新技法、表现自 我乃是一根主线,它贯穿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画史都不例外。对国画来 说,它开始出现于仰韶彩陶,中间经历了商周青铜器纹饰、战国帛画、两汉画石画砖,以迄 魏晋绘画,而魏晋以前这许多无名作者已在艺术类的追求中既找到了法,也表现了自我,从 而开创了中国绘画事业,他们的作品不愧为我国早期的名画。因为我国的考古发掘始于 20 世纪,在此以前的《考古图》《博古图录》《西清古鉴》《金石索》等虽收入商周与汉代的部 分作品,却不可能涉及它。辞典为了探寻国画本源,从这些无名之作中选出精品,列于卷首, 填补了一大空白。 11.C 处对上文所述情况评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石涛说法有别 B.与石涛看法相近 C.与石涛观点相左 D.与石涛所见相同 解析:无论是石涛的观点,还是贡布利希的话,都是说的同一意思,即画要革新才能发展。 答案:B 12.下列对文段的内容和写法要点归纳得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在诸多评论画作言论中,石涛的意见最值得重视。 B.不断革新传统之法以表现自我,是国画发展的主线。 C.简要而翔实地阐述了国画发展的历史过程。 D.魏晋以前许多无名作者的国画作品是国画史上辉煌的顶峰之作。 解析:谈国画的发展轨迹,石涛的观点、贡布利希的话就说明了国画的发展方向。 答案:B 第Ⅱ卷(共 70 分) 三、(6 分,每小题 2 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注: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 平安的烽火。这里指前者,亦即战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1)诗的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是怎样描绘的? 解析:本题是考査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方法,须细细分辨到底写了哪些景物,并能用简洁 的语言归纳出来 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远处山村寂静荒凉的图景。首句从听觉上写数里外就淸晰地听到 细微的水声,以动衬静:次句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的静。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相 互补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2)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査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在写景诗中,诗人的情感往往融入了景 物之中,要善于把握。 答案:表现了作者从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作者内心亲 近温暖的感受。 (3)作者描绘山区景物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是从全诗角度把握诗歌的写景结构。诗歌中描写景物有时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 但实际上它和写散文一样都有一条贯穿全诗的线索,把握了这条线索,就把握了诗歌的具体 内容和结构 答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 式起伏与展开。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四、(1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8分,每小题2分) 笔墨祭 余秋雨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 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②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 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即如秦桧、蔡京者之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 格暧昧,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③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颛,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 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颛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 瓶,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瓶就不可能是赵孟。赵孟瓶学过二王,学过李北 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④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 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指认出来。 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 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⑤“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
第 5 页 共 47 页 5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注。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注: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 平安的烽火。这里指前者,亦即战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1)诗的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是怎样描绘的? 解析:本题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方法,须细细分辨到底写了哪些景物,并能用简洁 的语言归纳出来。 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远处山村寂静荒凉的图景。首句从听觉上写数里外就清晰地听到 细微的水声,以动衬静;次句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的静。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相 互补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2)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在写景诗中,诗人的情感往往融入了景 物之中,要善于把握。 答案:表现了作者从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作者内心亲 近温暖的感受。 (3)作者描绘山区景物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是从全诗角度把握诗歌的写景结构。诗歌中描写景物有时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 但实际上它和写散文一样都有一条贯穿全诗的线索,把握了这条线索,就把握了诗歌的具体 内容和结构。 答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 式起伏与展开。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四、(16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8 分,每小题 2 分) 笔墨祭 余秋雨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 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②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 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即如秦桧、蔡京者之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 格暧昧,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③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 ,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 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 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 ,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 就不可能是赵孟 。赵孟 学过二王,学过李北 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 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④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 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 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指认出来。 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 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⑤“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