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尖子生试题 语 文 2006-12-16 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42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祓除(fu)春米( chong)冠盖如云(guan)头晕目眩(xuan) B.蛊惑(g)箴言(zhen) 嗟来之食(jie) 惊魂甫定(p) C.骠勇(piao)筵席(yan) 力能扛鼎(gang) 清风夜唳(11) 拘泥(ni) 螳臂当车(dang)同仇敌忾(kai) 2.下列各组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手屈一指面面相觑计日程功真知灼见 B.妍媸毕露人才倍出一筹莫展槁项黄馘 C.黔驴技穷鸠占雀巢欲盖弥彰咸与维新 D.合盘托出仗义直言稗官野史逾垣而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 他的“五虎断魂枪 ②自南北朝以来日益兴盛的佛教,特别是经过武则天的 确实达到了发展的 最高峰。 ③两国划定边界,如果是河流,往往以河流或主航道的中心线为两国边境的 A.熟悉扶植界限 B.熟习扶植界线 C.熟习扶持界限 D.熟悉扶持界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写议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文章才能入情入理,否则就只能是隔靴搔痒。 B.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商讨他拟定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他洞若观火,对方案 作了很多修改 C.只要台湾当局领导人拿出诚意和实际行动来,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柳暗花 明的。 D.我们写一篇文章,文思泉涌的时候,一定是自命不凡的,否则,就根本不会动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1 霍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尖子生试题 语 文 2006-12-16 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 第Ⅰ卷(共 42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祓.除(fú) 舂.米(chōng) 冠.盖如云(guān) 头晕目眩.(xuàn) B.蛊.惑(gǔ) 箴.言(zhēn) 嗟.来之食(jiē) 惊魂甫.定(pǔ) C.骠.勇(piào) 筵.席(yàn) 力能扛.鼎(gāng) 清风夜唳.(lì) D.拘泥.(ní) 朝暾.(dūn) 螳臂当.车(dāng) 同仇敌忾.(kài) 2. 下列各组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手屈一指 面面相觑 计日程功 真知灼见 B. 妍媸毕露 人才倍出 一筹莫展 槁项黄馘 C. 黔驴技穷 鸠占雀巢 欲盖弥彰 咸与维新 D. 合盘托出 仗义直言 稗官野史 逾垣而走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__________他的“五虎断魂枪”。 ②自南北朝以来日益兴盛的佛教,特别是经过武则天的_______,确实达到了发展的 最高峰。 ③两国划定边界,如果是河流,往往以河流或主航道的中心线为两国边境的________。 A. 熟悉 扶植 界限 B. 熟习 扶植 界线 C. 熟习 扶持 界限 D. 熟悉 扶持 界线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写议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文章才能入情入理 ....,否则就只能是隔靴搔痒。 B.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商讨他拟定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他洞若观火 ....,对方案 作了很多修改。 C.只要台湾当局领导人拿出诚意和实际行动来,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柳暗花 ... 明.的。 D.我们写一篇文章,文思泉涌的时候,一定是自命不凡 ....的,否则,就根本不会动笔 了。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参加这个工程的技术人员,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劳动,终于试制成功了一台自己设计 的精密机床 B.如果美术工作者看不到儿童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过早地让他们接受专业绘画知识 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儿童发展的枷锁 C.大型国营企业发生的损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企业内控机制缺失、监督管理不严 有关 D.为保持北京的故都风貌,在北京旧城区改造中,新的建筑应以故宫和皇城为中心向 外分七个层次逐步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80年代末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曾赠-幅方斗于友 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任先生的赠语意味深长 “无为”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违”,即不违背客 观事物的规律,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无为的境界,就是不违反万物自然发展的程式和机 制,也就是不违反道理。老子说,圣人的学说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又说:“善 行者,无达迹”。“无达迹”的行为,是使事物不留下伤痕的良好行为。“无为”就是“无 达痕”。仔细检讨现在人类的许多行为(包括我们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于主观意志违反 了事物发展的自然秩序和固有的规律,而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越来越多的危害。后人把 老子的“清静”与“无为”结合起来成“清静无为”,其意为不贪、不躁,便可达到无为 的境界。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有的概念。这与中 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很有关系。刘勰、司空图对此都有很高的见解。司空图在《与李生
2 A.参加这个工程的技术人员,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劳动,终于试制成功了一台自己设计 的精密机床。 B.如果美术工作者看不到儿童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过早地让他们接受专业绘画知识, 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儿童发展的枷锁。 C.大型国营企业发生的损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企业内控机制缺失、监督管理不严 有关。 D.为保持北京的故都风貌,在北京旧城区改造中,新的建筑应以故宫和皇城为中心向 外分七个层次逐步提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80 年代末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曾赠一幅方斗于友, 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任先生的赠语意味深长。 “无为”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违”,即不违背客 观事物的规律,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无为的境界,就是不违反万物自然发展的程式和机 制,也就是不违反道理。老子说,圣人的学说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又说:“善 行者,无达迹”。“无达迹”的行为,是使事物不留下伤痕的良好行为。“无为”就是“无 达痕”。仔细检讨现在人类的许多行为(包括我们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于主观意志违反 了事物发展的自然秩序和固有的规律,而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越来越多的危害。后人把 老子的“清静”与“无为”结合起来成“清静无为”,其意为不贪、不躁,便可达到无为 的境界。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有的概念。这与中 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很有关系。刘勰、司空图对此都有很高的见解。司空图在《与李生
论诗书》中,提出谈论诗首先要善于“辨于味”,诗歌的“味”,并非酸义是酸,咸义是 咸,而是要达到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或者说,是一种“味外之旨”。在同文 中,他又用了一种相似的说法:“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音韵外之致耳。”所谓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力”。古人又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 得苦,唯淡也不可适,是文之真性灵也。”故林语堂云:“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 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淡无味,只有毫厘之差。“晋人的行草若断还连,似奇 反正,以韵相胜,泊然无为而休气和平,意态超越而神明焕发。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画 旨》中提倡“平淡天真,自然浑成”。人淡如水,水淡如云,云淡如风,文学艺术的最高 境界是“淡”,是“无”,是“无味之味”。无味之味乃味之极也。 只有真正体会到“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你才能在人生和文学艺术上达到崇高 的境界。“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此之谓也 6.下列分别对“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的内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前者指老庄的哲学思想,后者指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独有的概念 B.前者指“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不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后者指与中 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有关的古典美学的范畴 C.前者指“无达迹”的行为:后者指文学的一种最高的境界 D.前者指“清静无为”,即不贪、不躁;后者指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即“味 外之旨”。 7.下列对第二段画线句子“任先生的赠语意味深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著名的哲学家,任先生的赠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 的自风流”这一哲学命题 B.作者引用了老子及古代的一些诗评诗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任先生赠言“意味 深长”之所在。 作者借“任先生的赠言”这一话题,谈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 D.这句话在文中独立成段,既有强调作用,又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下列全部都能证明“无味之味”境界的一项是( ①任继愈教授曾书赠一幅方斗于我,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 论诗书》中,提出谈论诗首先要善于“辨于味”,诗歌的“味”,并非酸义是酸,咸义是 咸,而是要达到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或者说,是一种 “味外之旨”。在同文 中,他又用了一种相似的说法:“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音韵外之致耳。”所谓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力”。古人又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 得苦,唯淡也不可适,是文之真性灵也。”故林语堂云:“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 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淡无味,只有毫厘之差。”晋人的行草若断还连,似奇 反正,以韵相胜,泊然无为而休气和平,意态超越而神明焕发。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画 旨》中提倡“平淡天真,自然浑成”。人淡如水,水淡如云,云淡如风,文学艺术的最高 境界是“淡”,是“无”,是“无味之味”。无味之味乃味之极也。 只有真正体会到“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你才能在人生和文学艺术上达到崇高 的境界。“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此之谓也。 6.下列分别对“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的内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前者指老庄的哲学思想,后者指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独有的概念。 B. 前者指“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不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后者指与中 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有关的古典美学的范畴。 C. 前者指“无达迹”的行为;后者指文学的一种最高的境界。 D. 前者指“清静无为”,即不贪、不躁;后者指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即“味 外之旨”。 7.下列对第二段画线句子“任先生的赠语意味深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著名的哲学家,任先生的赠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 的自风流”这一哲学命题。 B.作者引用了老子及古代的一些诗评诗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任先生赠言“意味 深长”之所在。 C.作者借“任先生的赠言”这一话题,谈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 D.这句话在文中独立成段,既有强调作用,又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下列全部都能证明“无味之味”境界的一项是( ) ①任继愈教授曾书赠一幅方斗于我,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③超以象外,得其环力 ④平淡天真,自然浑成 ⑤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知,是文之真性灵也 ⑥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⑥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只有不违反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B.只有将“无为”和“清静”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类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C.晋人的行草如果断了还能相连,那么能够说明书法家达到了“大自然无为而休气和 平”的境界。 D.人类之所以达到了文学艺术上的崇高境界,是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无为之为”。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学于长安,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 更始元年,以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都尉。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 还本土,会稽颇称多士。延至,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 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 不降辱。掾吏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洒扫其门,犹惧 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岁,苌乃乘辇诣 府门。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 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 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毎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 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之礼。延乃移书属县,皆以年齿
4 ③超以象外,得其环力 ④平淡天真,自然浑成 ⑤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知,是文之真性灵也 ⑥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只有不违反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B. 只有将“无为”和“清静”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类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C. 晋人的行草如果断了还能相连,那么能够说明书法家达到了“大自然无为而休气和 平”的境界。 D.人类之所以达到了文学艺术上的崇高境界,是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无为之为”。 三、(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学于长安,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 更始元年,以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都尉。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 还本土,会稽颇称多士。延至,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 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 不降辱。掾吏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洒扫其门,犹惧 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 府门。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 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 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 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之礼。延乃移书属县,皆以年齿
相匹,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 生为立祠 拜武威太守,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子,父子 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 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至,选集武 略之土干人,明其赏罚,令将杂种胡骑屯据要害,其有警急,逆击追讨。虏恒多残伤,遂 绝不敢出。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征会辟雍,因为以河内太守。视 事九年,病卒。 (《后汉书循吏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省诸卒 省:裁减 B.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宦:做官 C.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籴:买卖粮食 D.皆以年齿相匹 匹:匹配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本土 B.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 C.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 D.光武引见,赐马杂缯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学于长安 待以师友之礼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以乱易整,不武 九真吏人生为立祠 D.其有紧急,逆击追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其无知,悲不几时,不悲者无穷期矣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任延政治智慧的一组是() ①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 ②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 ③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 ④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5 相匹,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 生为立祠。 拜武威太守,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子,父子 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 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至,选集武 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令将杂种胡骑屯据要害,其有警急,逆击追讨。虏恒多残伤,遂 绝不敢出。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征会辟雍,因为以河内太守。视 事九年,病卒。 (《后汉书·循吏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省.诸卒 省:裁减 B.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宦:做官 C.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籴:买卖粮食 D.皆以年齿相匹. 匹:匹配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本土 B.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 C.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 D.光武引见..,赐马杂缯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任延政治智慧的一组是( ) ①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 ②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 ③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 ④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学于.长安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待以.师友之礼 以.乱易整,不武 九真吏人生为.立祠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其.有紧急,逆击追讨 其.无知,悲不几时,不悲者无穷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