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三试卷 语文 制卷人:戈骅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客观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处ch处方处置处变不惊安常处顺 B.数sh数落数说数伏在数难逃 C.溃kui溃烂溃脓溃败溃不成军 D.炮po炮烙炮制炮干炮炼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艾滋病在全球呈现漫延的趋势,成为人类的公害,这已经是无庸质疑的事实 B.许多骗子正是利用某些人想占小便宜的心理,设置诱耳和陷阱,引人上当而得逞的。 C.张家界奇异的山水使人流连忘返,当地人的淳朴与热情好客叫人乐不思蜀。 D.说话、写文章都要做到要言不烦,切不可一匙牛奶搀半桶水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这一地区遭受了旱灾,部分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当地政府必须重视减负工 作,让他们得到休养生息 B.辩论会上,辩手们纵横捭阂、广开言路,既表现出严密深刻的思维,又显示了丰厚 的文化底蕴。 C.“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来雁荡是虚生”,当游览到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时,人们真有 种乐此不疲、不愿离去的感觉 D.对新教材的修订,大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最后我想再补充几点,就权当抛 砖引玉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王老师近几年来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 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1 2006 年 4 月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三试卷 语 文 制卷人:戈骅 (时间 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 第Ⅰ卷(客观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处 chǔ 处方 处置 处变不惊 安常处顺 B.数 shǔ 数落 数说 数伏 在数难逃 C.溃 kuì 溃烂 溃脓 溃败 溃不成军 D.炮 páo 炮烙 炮制 炮干 炮炼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艾滋病在全球呈现漫延的趋势,成为人类的公害,这已经是无庸质疑的事实。 B.许多骗子正是利用某些人想占小便宜的心理,设置诱耳和陷阱,引人上当而得逞的。 C.张家界奇异的山水使人流连忘返,当地人的淳朴与热情好客叫人乐不思蜀。 D.说话、写文章都要做到要言不烦,切不可一匙牛奶搀半桶水。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年这一地区遭受了旱灾,部分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当地政府必须重视减负工 作,让他们得到休养生息。 B.辩论会上,辩手们纵横捭阂、广开言路,既表现出严密深刻的思维,又显示了丰厚 的文化底蕴。 C.“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来雁荡是虚生”,当游览到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时,人们真有 种乐此不疲、不愿离去的感觉。 D.对新教材的修订,大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最后我想再补充几点,就权当抛 砖引玉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为了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王老师近几年来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 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B.新教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用力甚多、改动颇大,因为设计练习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独 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C.从维护联合国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中方不赞成为安理会改革设定时限,更不赞成 以强行表决的方式处理尚缺乏广泛共识的不成熟方案。 D.四川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纪大海认为,学校不能剥夺学生使用手机,但是为了保 证更多人受教育的权利,在学校范围之内作出限制性的规定无可厚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 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一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 ②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 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察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 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③所以,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 持久的美感享受。 ④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 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 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 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 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 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 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⑤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 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 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5.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
2 B.新教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用力甚多、改动颇大,因为设计练习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独 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C.从维护联合国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中方不赞成为安理会改革设定时限,更不赞成 以强行表决的方式处理尚缺乏广泛共识的不成熟方案。 D.四川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纪大海认为,学校不能剥夺学生使用手机,但是为了保 证更多人受教育的权利,在学校范围之内作出限制性的规定无可厚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①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 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②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 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察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 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③所以,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 持久的美感享受。 ④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 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 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 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 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 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 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⑤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 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 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5.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6.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并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7.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伯夷 王安石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 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 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 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 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 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 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咽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 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 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 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 春秋固己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 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 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 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
3 6.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并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7.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伯夷 王安石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 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 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 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①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 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 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 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②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③,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 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④闻西伯⑤善 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 遂出元元⑥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 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 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 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 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
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注:①北海:指渤海。 ②韩子:指韩愈。③二子:指伯夷及耳弟叔齐。 ④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⑤西伯:西伯侯姬昌。⑥元元:百姓,平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 逸:隐遁的 B.不忍事之,以求其仁 忍:忍 C.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微:没有 D.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夷:诛灭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 B.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 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 D.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 10.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出地指出当时学士大夫对伯夷认识的失真,以及造成这种情况 的原因。 B.第二段引述孔孟的言论,具体阐释了孔孟对伯夷评价的片面性,并指出司马迁与 韩愈因袭的错误 C.第三段列举伯夷“欲往归”的故事,并通过其“不与”的原因的推断,说明伯夷 和太公一样是疾恶如仇、欲以伐纣为功的人。 D.第四段以伯夷“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为据,明确指出假如伯夷不死, 能活到武王时代,恐怕其功绩不会在姜太公之下 第Ⅱ卷(主观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3分) 译文: (2)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3分)
4 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注:① 北海:指渤海。 ② 韩子:指韩愈。 ③ 二子:指伯夷及耳弟叔齐。 ④ 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 ⑤ 西伯:西伯侯姬昌。 ⑥ 元元:百姓,平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 逸:隐遁的 B.不忍.事之,以求其仁 忍:忍心 C.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 微:没有 D.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 夷:诛灭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 B.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 C.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 D.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 10.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出地指出当时学士大夫对伯夷认识的失真,以及造成这种情况 的原因。 B.第二段引述孔孟的言论,具体阐释了孔孟对伯夷评价的片面性,并指出司马迁与 韩愈因袭的错误。 C.第三段列举伯夷“欲往归”的故事,并通过其“不与”的原因的推断,说明伯夷 和太公一样是疾恶如仇、欲以伐纣为功的人。 D.第四段以伯夷“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为据,明确指出假如伯夷不死, 能活到武王时代,恐怕其功绩不会在姜太公之下。 第Ⅱ卷 (主观题,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3 分) 译文: (2)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3 分)
译文: (3)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 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 ,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 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搬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 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 (4分) (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请简述理由。(4分) 13.补出下列引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6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后,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自己的见解说 “呜呼!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 常被用来表现亲朋洒泪而别、欲语难言的感人场面。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夸张和对比描写天姥山雄伟气势的句子是: 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4y“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句话则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5 译文: (3)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3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 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__ 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 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搬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____ _______ ___ 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 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请简述理由。(4 分): 13.补出下列引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6 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后,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自己的见解说: “呜呼! , ,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 , 。” 常被用来表现亲朋洒泪而别、欲语难言的感人场面。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夸张和对比描写天姥山雄伟气势的句子是: “ , 。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句话则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