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目标一]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例题精析 例1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A.良鄂然,欲殴之。 通) B.甚矣,汝之不惠。 通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通_)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齐无人邪?使之为使。 其贤者使使贤主 B.寡人反取病焉。 则久已病矣。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吾赖是以食吾躯 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楚人以晏子短”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 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C.我以日出时去人远 D.以我酌油知之 例5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子将安之? C.彼竭我盈,故克之 D.人之为学者有难易乎? ◆例1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能力。答案是:A.“鄂”通“愕”; B.“惠”通“薏”;C.“熙”通“嬉”;D.“阙η通“缺
考试目标一]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例题精析] 例 1.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A.良鄂然,欲殴之。 ( 通 ) B.甚矣,汝之不惠 。 ( 通 ) C.圣人非所与熙也 。 ( 通 ) D.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通 ) 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齐无人邪?使之为使。 其贤者使使贤主。 B.寡人反取病焉。 则久已病矣。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吾赖是以食吾躯。 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楚人以晏子短”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 项是( ) A.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C. 我以日出时去人远 D. 以我酌油知之 例 5.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子将安之? C. 彼竭我盈,故克之。 D. 人之为学者有难易乎? ◆例 1 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能力。答案是:A. “鄂” 通“愕” ; B.“惠”通“慧” ;C.“熙”通“嬉” ;D.“阙”通 “缺
◆例2是考查学生辨析字词古今含义的能力。A项中的“卑鄙”古义是地位 低微,学识浅陋。今义是语言、行为品质恶劣;B项中的“其实”古义是它们 的果实,今义是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C项中“牺牲”古义指牛、羊、猪等祭 品,今义是指为正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D项中“修狭”古今同义,都 是长而窄的意思。A、B、C三项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有明显差异,故答案为D ◆例3是考査学生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此题的答案是A。 因为A项中两个加点的词都是“派遣”的意思;B项中的“病”分别是“辱”、 困苦”的意思;C项的“名”分别是“出名”、“名声”的意思;D项中的 “食”分别是“食物”、“供养”的意思。 ◆例4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以”字的理解能力。例句中“以”,意思是“因 为”,四个选项中,A项是“因为”;B项是“用”;C项是“认为”;D项是“凭、 靠”。正确的选项是A。 ◆例5是考査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之”的能力。该题的答案是D。因 为D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一样“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中的“之”是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项中的“之”是作动词,“去、往、 到”的意思;C项中的“之”作代词,是“他们(指齐军)”的意思 [能力训练一]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置于市,贾十倍同 2.坐縻廪粟而不知耻通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 4才美不外见 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6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同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8诎右臂支船
◆例 2 是考查学生辨析字词古今含义的能力。A 项中的“卑鄙”古义是地位 低微,学识浅陋。今义是语言、行为品质恶劣;B 项中的“其实”古义是它们 的果实,今义是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C 项中“牺牲”古义指牛、羊、猪等祭 品,今义是指为正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D 项中“修狭”古今同义,都 是长而窄的意思。A、B、C 三项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有明显差异,故答案为 D。 ◆例 3 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此题的答案是 A。 因为 A 项中两个加点的词都是“派遣”的意思;B 项中的“病”分别是“辱”、 “困苦”的意思;C 项中的“名”分别是“出名”、“名声”的意思;D 项中的 “食”分别是“食物”、“供养”的意思。 ◆例 4 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以”字的理解能力。例句中“以”,意思是“因 为”,四个选项中,A 项是“因为” ;B 项是“用” ;C 项是“认为” ;D 项是“凭、 靠”。正确的选项是 A。 ◆例 5 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之”的能力。该题的答案是 D。因 为 D 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一样“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项中的“之”是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B 项中的“之”是作动词,“去、往、 到”的意思;C 项中的“之”作代词,是“他们(指齐军)”的意思。 [能力训练一]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置于市,贾十倍 同 2.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通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4.才美不外见 同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6.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 同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通 8.诎右臂支船 同
9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 通 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 11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12傧者更道从大门入通 1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14属予作文以记之同 15无他,但手熟尔通 16谈笑有鸿儒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 1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同 19不用,则以纸帖之通 20.默而识之通 21.之虚所卖之 22系向牛头充炭直通 23便要还家 2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同 2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同 2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通 27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 28.左手倚一衡木 同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2蒋氏汪然出涕日古义( )今义( 3微斯人,吾谁与归古义( )今义( 4.大小之狱 古义()今义(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 )今义(
9.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通 , 通 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11.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12.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通 1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通 14.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 15.无他,但手熟尔 通 16.谈笑有鸿儒 通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 1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同 19.不用,则以纸帖之 通 20.默而识之 通 21.之虚所卖之 通 22.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 23.便要还家 通 2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同 2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同 2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通 27.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 28.左手倚一衡木 同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 2.蒋氏汪然出涕曰 古义( )今义(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义( )今义( ) 4.大小之狱 古义( )今义( )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
6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 )今义 7可以已大风 古义( )今义( 8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9王曰,何坐 古义( )今义( 10未果,寻病终 古义( )今义( 11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 今义( 12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 )今义( 1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 1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 )今义 15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古义( 今义(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何苦而不平( ) 2释担而立,睨之() 3请损之,月攘一鸡()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会宾客大宴() 6复前行,欲穷其林()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8以光先帝遗德() 9齐威王欲将孙膑() 10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11有一老父衣褐( 12因长跪履之( 1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14惧有伏焉( 5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6.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 7.可以已大风 古义( )今义( ) 8.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 9.王曰,何坐 古义( )今义( ) 10.未果,寻病终 古义( )今义( )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古义( )今义( ) 12.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 )今义( ) 1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 1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 15.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古义( )今义(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何苦而不平( ) 2.释担而立,睨之( ) 3.请损之,月攘一鸡( )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5.会宾客大宴( ) 6.复前行,欲穷其林( )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8.以光先帝遗德( ) 9.齐威王欲将孙膑( ) 10.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11.有一老父衣褐( ) 12.因长跪履之( ) 1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14.惧有伏焉( ) 15.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
16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四、解释下列加点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1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温故而知新 彼竭我盈,故克之( 3』高可二黍许( 杂然相许( 4齐人固善盗乎 汝之心固,固不可彻( 5晏子使楚( 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齐命使各有所主( 6西蜀之去南海( 挈妻子而去之走( 去国还乡( 去死肌,杀三虫( 五、根据要求选择答案: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正确的) B.渔人甚异之(奇异 C.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 D.谈笑有鸿儒(大)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诚宜开张圣听(扩大)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礼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阻(汉水北岸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16.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 四、解释下列加点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1.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2. 温故而知新 (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 3. 高可二黍许 ( ) 杂然相许 ( ) 4. 齐人固善盗乎 ( ) 汝之心固,固不可彻( ) 5. 晏子使楚( ) 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 ) 齐命使各有所主 ( ) 6. 西蜀之去南海 ( ) 挈妻子而去之走 ( ) 去国还乡 ( ) 去死肌,杀三虫 ( ) 五、根据要求选择答案: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正确的) B.渔人甚异之(奇异) C.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 D. 谈笑有鸿儒(大)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扩大)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礼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水北岸)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