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201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 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 万余里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秦、汉、晋、北魏、东 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金、明等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近代以来,“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 筑奇迹。孙中山评价长城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 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 后者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1987年,只得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 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明长城 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长城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长城的修筑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就地 取材、形式多样、附属设施多、保存状况差别大,长期以来,不仅普通人难以分 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有重大影响的 学术成果不多,对于一些长城相关遗迹的性质、年代等长期存在较大争议。 2006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中国第一次针对单项文化遗产制 定专项保护法规。同年12月,中国第一次系统、规范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正式 启动 人们第一次发现并确认,两千多年来,中国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达到了 21196.18千米,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包括墙 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 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共同组成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 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在长城资源调査过程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全 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枃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 理现状等基础资料。 尽管长城的“家底”已基本摸清,但长城保护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城沿线的 考古发掘、历史文化研究多存空白,长城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对长城的 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都时刻 威胁着长城的存续。 长逾2万公里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复杂多样的长城、贯穿中国两千年 历史的长城,还有太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 (摘自2012.11《瞭望新闻周刊》韩冰《长城的“家底”》) 1.下列关于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城是中国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 B.长城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尚有很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
河南省中原名校 2013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 文 试 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 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 万余里。”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秦、汉、晋、北魏、东 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金、明等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近代以来,“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 筑奇迹。孙中山评价长城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 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 后者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1987 年,只得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 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明长城 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长城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长城的修筑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就地 取材、形式多样、附属设施多、保存状况差别大,长期以来,不仅普通人难以分 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有重大影响的 学术成果不多,对于一些长城相关遗迹的性质、年代等长期存在较大争议。 2006 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中国第一次针对单项文化遗产制 定专项保护法规。同年 12 月,中国第一次系统、规范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正式 启动。 人们第一次发现并确认,两千多年来,中国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达到了 21196. 18 千米,分布于 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403 个县域内,包括墙 体 10053 段,壕堑 1762 段,单体建筑 29507 座,关堡 2210 座,相关设施 189 处,共计 43721 处长城遗产,共同组成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 2006 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在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全 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 理现状等基础资料。 尽管长城的“家底”已基本摸清,但长城保护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城沿线的 考古发掘、历史文化研究多存空白,长城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对长城的 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都时刻 威胁着长城的存续。 长逾 2 万公里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复杂多样的长城、贯穿中国两千年 历史的长城,还有太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 (摘自 2012.11《瞭望新闻周刊》韩冰《长城的“家底”》) 1.下列关于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城是中国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 产。 B.长城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尚有很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
C.长城既是中国人早已熟知的景观,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 D.复杂多样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长逾2万公里,贯穿中国两千年历 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虽然长城的修建历史悠久,但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 远播世界,长城才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 B.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 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说明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C.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关于“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这样的 问题,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 D.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文物古工作者通过系统、规范的调查工作, 才第一次基本摸清长城的“家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关于长城“延袤万余里”的记载, 表明中国的长城早就具有了巨大的规模。 B.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国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 行曲》,后者因此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C.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是中国第一次钍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 护法规,这足以说明长城的重要。 D.长城的保护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包括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 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 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父乂,为平北将军,常有公事,使行人列上, 不时报,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 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犴自免。武帝 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泰始八年,诏举奇才可以安边者,衍初好论从横之术,故尚书卢钦举为辽东太守。 不就,于是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尝因宴集,为族人所怒,举檬掷其面。 衍初无言,引王导共载而去。然心不能平。父卒于北平,送故甚厚,为亲识之所 借贷,因以舍之。数年之间,家资罄尽,出就洛城西田园而居焉。后为太子舍人, 迁尚书郎。出补元城令,终日清谈,而县务亦理。入为中庶子、黄门侍郎。 衍既有盛才关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 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 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 不景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髙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好干预人事,衍患之 而不能禁。时有乡人幽州剌史李阳,京师大侠也,郭氏素惮也。衍谓郭曰:“非 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不可。”郭氏为之小损。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 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 其措意如此
C.长城既是中国人早已熟知的景观,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 D.复杂多样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长逾 2 万公里,贯穿中国两千年历 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虽然长城的修建历史悠久,但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 远播世界,长城才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 B.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 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说明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C.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关于“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这样的 问题,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 D.2006 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文物古工作者通过系统、规范的调查工作, 才第一次基本摸清长城的“家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关于长城“延袤万余里”的记载, 表明中国的长城早就具有了巨大的规模。 B.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国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 行曲》,后者因此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C.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是中国第一次钍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 护法规,这足以说明长城的重要。 D.长城的保护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包括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 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 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父乂,为平北将军,常有公事,使行人列上, 不时报,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 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武帝 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泰始八年,诏举奇才可以安边者,衍初好论从横之术,故尚书卢钦举为辽东太守。 不就,于是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尝因宴集,为族人所怒,举樏掷其面。 衍初无言,引王导共载而去。然心不能平。父卒于北平,送故甚厚,为亲识之所 借贷,因以舍之。数年之间,家资罄尽,出就洛城西田园而居焉。后为太子舍人, 迁尚书郎。出补元城令,终日清谈,而县务亦理。入为中庶子、黄门侍郎。 衍既有盛才关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 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 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 不景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好干预人事,衍患之 而不能禁。时有乡人幽州刺史李阳,京师大侠也,郭氏素惮也。衍谓郭曰:“非 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不可。”郭氏为之小损。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 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 其措意如此
衍俊秀有令望,希心玄远,未尝语利。王敦过江,常称之曰:“夷甫处众中,如 珠玉在瓦石间。”顾恺之作画赞,亦称衍岩岩清峙,壁立千仞。其为人所尚如此。 选自《晋书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行人列上,不时报报:回复 B.衍初好论从横之术从:合纵 C.郭氏为之小损损:损失 D.其为人所尚如此尚:推崇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明王衍“苦行与众不同”的一组是(3分) ①神情明秀,风姿详雅②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 ③数年之间,家资罄尽④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⑤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⑥夷甫处众中,如珠玉在瓦石间。 A.①④⑤B.①②⑥C.②③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衍擅长言辞,他十四岁时,到当时名望很大的仆射羊祜那里,替父亲申述 公务方面的事件情状,言辞清晰明白,且无屈从卑下的神色,众人都认为他非同 寻常 B.王衍心性高傲。泰始八年,皇帝下诏书要求推荐能够安定边疆的人,尚书卢 钦举荐王衍为辽东太守,皇上没有答应,王衍心中不满,就绝口不谈世事,只是 吟咏诗赋。 C.王衍名满天下,王衍有优异的才能和俊美的形貌,聪明颖悟犹如神人,名气 很大,倾倒并震动当世,又连续担任显要的职务,后辈读书人,没有不羡慕仿效 他的。 D.王衍品格高尚。王衍俊秀而有好的声望,一心企求虚玄窈远,从不谈利,王 敦非常欣赏他,顾恺之也在王衍的画像上写赞词,称赞他人品如青山耸峙,千仞 壁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答 (2)时有乡人幽州刺史李阳,京师大侠也,郭氏素惮也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冥冥寒食雨刘一止① 冥冥寒食雨,客意向谁亲? 泉乱如争壑,花寒欲傍人。 生涯长剌促②,老气尚轮困③ 不负年年债,清诗断送春。 【注】①刘一止: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官至中书舍人给事中,此诗作于 宋室南渡之后。②刺促:奔走忙碌。③轮困:形容虽年老但志气盘曲在胸的样子。 8.首句的“寒食”,也有版本写作“寒日”,但一般都认为“寒食”更好,请 结合首联说明理由。(5分) 答 9.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6分)
衍俊秀有令望,希心玄远,未尝语利。王敦过江,常称之曰:“夷甫处众中,如 珠玉在瓦石间。”顾恺之作画赞,亦称衍岩岩清峙,壁立千仞。其为人所尚如此。 选自《晋书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使行人列上,不时报报:回复 B.衍初好论从横之术从:合纵 C.郭氏为之小损损:损失 D.其为人所尚如此尚:推崇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明王衍“苦行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3 分) ①神情明秀,风姿详雅 ②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 ③数年之间,家资罄尽 ④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⑤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 ⑥夷甫处众中,如珠玉在瓦石间。 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衍擅长言辞,他十四岁时,到当时名望很大的仆射羊祜那里,替父亲申述 公务方面的事件情状,言辞清晰明白,且无屈从卑下的神色,众人都认为他非同 寻常。 B.王衍心性高傲。泰始八年,皇帝下诏书要求推荐能够安定边疆的人,尚书卢 钦举荐王衍为辽东太守,皇上没有答应,王衍心中不满,就绝口不谈世事,只是 吟咏诗赋。 C.王衍名满天下,王衍有优异的才能和俊美的形貌,聪明颖悟犹如神人,名气 很大,倾倒并震动当世,又连续担任显要的职务,后辈读书人,没有不羡慕仿效 他的。 D.王衍品格高尚。王衍俊秀而有好的声望,一心企求虚玄窈远,从不谈利,王 敦非常欣赏他,顾恺之也在王衍的画像上写赞词,称赞他人品如青山耸峙,千仞 壁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答: (2)时有乡人幽州刺史李阳,京师大侠也,郭氏素惮也。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l 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冥冥寒食雨 刘一止① 冥冥寒食雨,客意向谁亲? 泉乱如争壑,花寒欲傍人。 生涯长剌促②,老气尚轮囷③。 不负年年债,清诗断送春。 【注】①刘一止: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官至中书舍人给事中,此诗作于 宋室南渡之后。②刺促:奔走忙碌。③轮囷:形容虽年老但志气盘曲在胸的样子。 8.首句的“寒食”,也有版本写作“寒日”,但一般都认为“寒食”更好,请 结合首联说明理由。(5 分) 答: 9.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窄缺部分。(6分) (1),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自居易《琵琶行》) (2),。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3)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从下面所给的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人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回家【美国】彼得·哈米尔 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欢快地准备去佛罗里达·劳得达尔度假。他们的纸袋里装 着三明治酒,在第三十四街搭上了长途汽车。当纽约那灰暗阴冷的春天在他们的 背后悄然消失的时候,他们心中渴望的是金黄的海滩和滚滚的海潮, 车子经过新泽西时,年轻人注意到车上有个人像被“定身法”定位似的一动不 动。这个人就是文戈。他坐在这几个年轻人的面前,风尘仆仆的脸色像张面罩 叫人猜不透他的真实年龄。他身上穿着一套朴素而不合身的褐色衣服,手指被香 烟熏得黄黄的,嘴里好像在嚼着什么东西.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 深夜,汽车开到一家名叫霍华德·约翰逊的饭馆门口停下。除了文戈之外,大家 都下了车。年轻人对他感到诧异起来,都在试图想象他的生活:说不定他是个船 长;说不定他是和妻子吵架了才跑出来的;他也可能是个回家的老兵 当大家都回到汽车上时,有个女孩坐到了文戈的身边,跟他搭讪起来。 “我们正要到佛罗里达去,”姑娘爽朗地说,“您也去那儿吗?” “我不知道。”文戈说。 “我从来没有到过那地方,”姑娘说,“听说那儿很关!” “是的。”他低声说。他脸上的表情让人觉得,他似乎在努力忘记一件他极不愿 想起的事情。 “你在那儿住吗? “我在杰克逊维尔海军军部那儿住。 “喝点酒吗?”她问. 文戈笑了笑,接过酒瓶猛喝了一口。向她表示谢意之后,他重新又恢复了沉默。 过了一会儿,文戈晃着脑袋打起瞌睡来。姑娘回到了原来的那几个年轻人那边去 了 第二天清晨,当他们醒来的时候,汽车已经停在了另外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 的门前。这次文戈下车进饭店了。先前和文戈谈话的那姑娘一再请他跟他们一起 用餐。年轻人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如何在海滩上露营,文戈却显得有些拘谨。他只 点了一杯黑咖啡,心神烦乱地抽起烟来 当他们回到汽车上,姑娘再次坐到了文戈的身旁。过了一会儿,他开始痛苦地、 缓缓地对她说起了自己的心事。他在纽约的牢房里度过了四年,现在正要回家去 你有妻子吗? 不知道。 “怎么会不知道?”她吃了一惊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窄缺部分。(6 分) (1) ,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自居易《琵琶行》) (2) ,。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3)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从下面所给的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人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回家 【美国】彼得·哈米尔 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欢快地准备去佛罗里达·劳得达尔度假。他们的纸袋里装 着三明治酒,在第三十四街搭上了长途汽车。当纽约那灰暗阴冷的春天在他们的 背后悄然消失的时候,他们心中渴望的是金黄的海滩和滚滚的海潮, 车子经过新泽西时,年轻人注意到车上有个人像被“定身法”定位似的一动不 动。这个人就是文戈。他坐在这几个年轻人的面前,风尘仆仆的脸色像张面罩, 叫人猜不透他的真实年龄。他身上穿着一套朴素而不合身的褐色衣服,手指被香 烟熏得黄黄的,嘴里好像在嚼着什么东西.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 深夜,汽车开到一家名叫霍华德·约翰逊的饭馆门口停下。除了文戈之外,大家 都下了车。年轻人对他感到诧异起来,都在试图想象他的生活:说不定他是个船 长;说不定他是和妻子吵架了才跑出来的;他也可能是个回家的老兵。 当大家都回到汽车上时,有个女孩坐到了文戈的身边,跟他搭讪起来。 “我们正要到佛罗里达去,”姑娘爽朗地说, “您也去那儿吗?” “我不知道。”文戈说。 “我从来没有到过那地方,”姑娘说, “听说那儿很关!” “是的。”他低声说。他脸上的表情让人觉得,他似乎在努力忘记一件他极不愿 想起的事情。 “你在那儿住吗?” “我在杰克逊维尔海军军部那儿住。 “喝点酒吗?”她问. 文戈笑了笑,接过酒瓶猛喝了一口。向她表示谢意之后,他重新又恢复了沉默。 过了一会儿,文戈晃着脑袋打起瞌睡来。姑娘回到了原来的那几个年轻人那边去 了。 第二天清晨,当他们醒来的时候,汽车已经停在了另外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 的门前。这次文戈下车进饭店了。先前和文戈谈话的那姑娘一再请他跟他们一起 用餐。年轻人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如何在海滩上露营,文戈却显得有些拘谨。他只 点了一杯黑咖啡,心神烦乱地抽起烟来。 当他们回到汽车上,姑娘再次坐到了文戈的身旁。过了一会儿,他开始痛苦地、 缓缓地对她说起了自己的心事。他在纽约的牢房里度过了四年,现在正要回家去。 “你有妻子吗?” “不知道。” “怎么会不知道?”她吃了一惊
“唉!我在牢里写信给妻子,对她说:‘玛莎,如果你不能等我,我理解。 我说我将离家很久。要是她无法忍受,要是孩子们经常问她为什么没有了爸爸 那会刺痛她的心的,那么,她可以把我忘却而另找一个丈夫。真的,她算得 上是个好女人。我告诉她不用给我回信,什么都不用,而她后来也的确没有给我 写过信。三年半了,一直音信全无。 “那么,你现在回家,她也不知道吗?” “是的,”他难为情地说,“上星期,当我得知我将提前出狱时,我写信告诉 她:如果她已改嫁,我能原谅她,不过要是她仍然独身一人,要是她还不厌弃我, 那她应该让我知道。我们一直住在布朗斯威克镇。等一会进了镇子,你们就可以 看到一棵大橡树。我告诉她:如果她要我回家,就可以在树上挂一条黄手绢,我 看到了就下车回家。假如她不要我去,那她完全可以忘记此时,手绢也不要挂, 而我也将继续往前走。” “喔唷,”女孩叫了起来,“喔唷。” 姑娘感到十分惊奇,并把事情告诉了伙伴们。文戈拿出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照 片给他们看。距布朗斯威克镇只有二十里了,年轻人赶忙坐到右边靠窗的位置上 等待着那大橡树扑入眼帘。文戈心怯地不敢再向窗外观望。他重新板起了一张木 然的脸,似乎正努力使自己在又一次的失望中昂起头。只差十里了、五里了,车 上一片静悄悄。 突然,所有的年轻人都从他们的座位上站起来,高呼着,喝彩着和叫喊着,还跳 起舞来,最后在胜利和欢腾中挥舞着紧握的拳头。人人都这样高兴,唯独文戈坐 在那儿,不知所措,凝望着那棵橡树。橡树上挂满了黄手绢,二十条、三十条 也许有几百条。那些美丽的黄手绢好像微风中飘扬着的一面面欢迎他的旗帜。 在年轻人的呼喊声中,老囚犯慢慢从座位上站起身,走下汽车,径直往家里走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老囚犯文戈回家的故事。这个故事本来平淡无奇,但 是在作家的精心安排之下却情节曲折、紧张,极富幽默意味。 B.小说先写三个小伙子与三个姑娘乘公共汽车去海边,对他们的情况写得相当 细致;接下去才开始注意到主要人物文戈,还在妄加猜测,慢慢吞吞,这使情节 有些拖沓。 C.小说中多处写到文戈的外在表情常常是冷漠的,一言不发的,有时是平静的, 然而其内心世界却波涛汹涌,起伏激荡。 D.女孩听了文戈的话后,接连两次发出“喔喔”的叫声,主要是旅途无聊,女 孩才去找文戈搭讪,此时听了故事觉得意外而惊讶 E.文中并没有多写文戈的过去,尽管他的犯罪事件可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但是作家还是把着眼点放在了未来。文戈能否被家人接受呢?这是整个故事中矛 盾的焦点。 (2)车上的那群年轻人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他们有什么意义?(6分) 答 (3)小说安排了数百条黄手绢迎风飘扬的场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4)小说以“在年轻人的呼喊声中,老囚犯慢慢从座位上站起身,走下汽车, 径直往家里走去”结尾,可是有人认为结尾应该再加上一段关于文戈回家后与妻 子团聚的描写。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唉!我在牢里写信给妻子,对她说: ‘玛莎,如果你不能等我,我理解。” 我说我将离家很久。要是她无法忍受,要是孩子们经常问她为什么没有了爸爸 ——那会刺痛她的心的,那么,她可以把我忘却而另找一个丈夫。真的,她算得 上是个好女人。我告诉她不用给我回信,什么都不用,而她后来也的确没有给我 写过信。三年半了,一直音信全无。 “那么,你现在回家,她也不知道吗?” “是的,”他难为情地说, “上星期,当我得知我将提前出狱时,我写信告诉 她:如果她已改嫁,我能原谅她,不过要是她仍然独身一人,要是她还不厌弃我, 那她应该让我知道。我们一直住在布朗斯威克镇。等一会进了镇子,你们就可以 看到一棵大橡树。我告诉她:如果她要我回家,就可以在树上挂一条黄手绢,我 看到了就下车回家。假如她不要我去,那她完全可以忘记此时,手绢也不要挂, 而我也将继续往前走。” “喔唷,”女孩叫了起来,“喔唷。” 姑娘感到十分惊奇,并把事情告诉了伙伴们。文戈拿出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照 片给他们看。距布朗斯威克镇只有二十里了,年轻人赶忙坐到右边靠窗的位置上, 等待着那大橡树扑入眼帘。文戈心怯地不敢再向窗外观望。他重新板起了一张木 然的脸,似乎正努力使自己在又一次的失望中昂起头。只差十里了、五里了,车 上一片静悄悄。 突然,所有的年轻人都从他们的座位上站起来,高呼着,喝彩着和叫喊着,还跳 起舞来,最后在胜利和欢腾中挥舞着紧握的拳头。人人都这样高兴,唯独文戈坐 在那儿,不知所措,凝望着那棵橡树。橡树上挂满了黄手绢,二十条、三十条, 也许有几百条。那些美丽的黄手绢好像微风中飘扬着的一面面欢迎他的旗帜。 在年轻人的呼喊声中,老囚犯慢慢从座位上站起身,走下汽车,径直往家里走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老囚犯文戈回家的故事。这个故事本来平淡无奇,但 是在作家的精心安排之下却情节曲折、紧张,极富幽默意味。 B.小说先写三个小伙子与三个姑娘乘公共汽车去海边,对他们的情况写得相当 细致;接下去才开始注意到主要人物文戈,还在妄加猜测,慢慢吞吞,这使情节 有些拖沓。 C.小说中多处写到文戈的外在表情常常是冷漠的,一言不发的,有时是平静的, 然而其内心世界却波涛汹涌,起伏激荡。 D.女孩听了文戈的话后,接连两次发出“喔喔”的叫声,主要是旅途无聊,女 孩才去找文戈搭讪,此时听了故事觉得意外而惊讶。 E.文中并没有多写文戈的过去,尽管他的犯罪事件可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但是作家还是把着眼点放在了未来。文戈能否被家人接受呢?这是整个故事中矛 盾的焦点。 (2)车上的那群年轻人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他们有什么意义?(6 分) 答: (3)小说安排了数百条黄手绢迎风飘扬的场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答: (4)小说以“在年轻人的呼喊声中,老囚犯慢慢从座位上站起身,走下汽车, 径直往家里走去”结尾,可是有人认为结尾应该再加上一段关于文戈回家后与妻 子团聚的描写。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