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六校联谊2012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 题无效。 第I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诗学是国学吗? 什么是国学?照我的看法: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乐、易、 春秋。所以一般的诗文写作,不应该包括在国学的范畴之内,那是另外的功夫。 写诗,写文章,这不是国学。古文念得好,现代的文章就能写好。没有古文的功 底,现代的文章也写不好。古诗文里边,有道,也有学。诗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但古人还会问他背后的“学”好不好,学问怎么样。所以古人把诗看成学的别体, 不看成学的本身。诗就是你的“学”,对不对?不一定对。当然,学问好,诗的 格调也会不同。所以,古今的大家,为什么诗好?是因为学问好。有人也会写诗, 平仄韵律对仗,一点挑不出毛病,可是背后没有学问,没有德范的支撑,就索然 无味。缺了这两条,诗的价值就降低了。我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他的学问 根底好。我们两个讲得来,是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我相通。为什么很多 人的诗达不到这样的水准境界?是学问的限制。范先生的学问,有家学传统。他 的诗,是直接从范伯子来的 诗分唐宋。唐诗阔大,各种流派,边塞也好,山水也好,写实也好,浪漫也好。 可是,到了宋代,诗与唐代完全不同风格了。所以有人说,唐后无诗。这话对不 对?唐后无唐诗,但是有宋诗。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 坚的诗,也是前无古人。还有诗余做补充。宋代的词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各大家 都出来了。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宋代的诗,与禅宗有相当 的结合。无禅就无宋诗。唐那样的阔大,已经打开那样大的局面了,盛唐格局大 得不得了。宋诗又开出这么一个新格局来,它跟思想结合得更好了,跟宋代思想 最高的点、跟宋代理学相表里 宋代理学根本的贡献,在于它不单是对孔孟的继承,还吸收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 思想,也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成为宋代理学。陈寅格把宋代理学称作“新 儒家”,因为它跟先秦,跟汉代不一样了。新在哪里?在于它吸收了各家的思想, 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奇观,一个大的思想汇流,所以不得了啊!朱子的学问, 包括二程、周、张,都了不起。这是宋代思想的大格局。以诗来讲,宋诗的地位 同样是很高的。讲中国诗的历史,唐了不起,宋也了不起。元代的诗其实也很了 不起,像元遗山元好问,他的诗也了不起。明诗能轻视吗?明诗又是大家辈出 明诗有什么特点?明诗是返唐的,重新回到唐。明代的诗有唐诗的余韵。清诗又 开一新局,清诗是返宋的。从清诗可以看到宋诗的神韵,最典范的代表就是晩清 同光体诸大家。他们不是一般的返宋,他们得宋诗的神韵和一些基本的规制,形 成了一个流派。 判断诗的好坏,跟学连在一起。有学问的诗跟无学之诗,是完全不同的。有学问 的诗,味道深远,有学问衬底,故深。所以陆游讲,功夫在诗外,主要是学问。 学问的累积如何,决定了诗的基本面貌
河南省中原六校联谊 2012 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 题无效。 第 I 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诗学是国学吗? 什么是国学?照我的看法: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乐、易、 春秋。所以一般的诗文写作,不应该包括在国学的范畴之内,那是另外的功夫。 写诗,写文章,这不是国学。古文念得好,现代的文章就能写好。没有古文的功 底,现代的文章也写不好。古诗文里边,有道,也有学。诗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但古人还会问他背后的“学”好不好,学问怎么样。所以古人把诗看成学的别体, 不看成学的本身。诗就是你的“学”,对不对?不一定对。当然,学问好,诗的 格调也会不同。所以,古今的大家,为什么诗好?是因为学问好。有人也会写诗, 平仄韵律对仗,一点挑不出毛病,可是背后没有学问,没有德范的支撑,就索然 无味。缺了这两条,诗的价值就降低了。我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他的学问 根底好。我们两个讲得来,是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我相通。为什么很多 人的诗达不到这样的水准境界?是学问的限制。范先生的学问,有家学传统。他 的诗,是直接从范伯子来的。 诗分唐宋。唐诗阔大,各种流派,边塞也好,山水也好,写实也好,浪漫也好。 可是,到了宋代,诗与唐代完全不同风格了。所以有人说,唐后无诗。这话对不 对?唐后无唐诗,但是有宋诗。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 坚的诗,也是前无古人。还有诗余做补充。宋代的词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各大家 都出来了。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宋代的诗,与禅宗有相当 的结合。无禅就无宋诗。唐那样的阔大,已经打开那样大的局面了,盛唐格局大 得不得了。宋诗又开出这么一个新格局来,它跟思想结合得更好了,跟宋代思想 最高的点、跟宋代理学相表里。 宋代理学根本的贡献,在于它不单是对孔孟的继承,还吸收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 思想,也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成为宋代理学。陈寅格把宋代理学称作“新 儒家”,因为它跟先秦,跟汉代不一样了。新在哪里?在于它吸收了各家的思想, 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奇观,一个大的思想汇流,所以不得了啊!朱子的学问, 包括二程、周、张,都了不起。这是宋代思想的大格局。以诗来讲,宋诗的地位 同样是很高的。讲中国诗的历史,唐了不起,宋也了不起。元代的诗其实也很了 不起,像元遗山元好问,他的诗也了不起。明诗能轻视吗?明诗又是大家辈出。 明诗有什么特点?明诗是返唐的,重新回到唐。明代的诗有唐诗的余韵。清诗又 开一新局,清诗是返宋的。从清诗可以看到宋诗的神韵,最典范的代表就是晚清 同光体诸大家。他们不是一般的返宋,他们得宋诗的神韵和一些基本的规制,形 成了一个流派。 判断诗的好坏,跟学连在一起。有学问的诗跟无学之诗,是完全不同的。有学问 的诗,味道深远,有学问衬底,故深。所以陆游讲,功夫在诗外,主要是学问。 学问的累积如何,决定了诗的基本面貌
《诗经》里的诗,和后来的文人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诗经》经过孔子的 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中国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 把“学”,比如解《易》,解《语》、《孟》,研究《诗经》的传注什么的,放 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己的诗文。过去很少有大学者不会写诗的,这是中国 学问的一个传统。当然有的写得好,也有写得不够好。但是诗文和“学”的轻重 不一样。他们一般都不把诗文看成“学”。 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跟后来文人雅士写的诗,是不同的概念。《诗经》 是中国人文的源头,它的博大渊雅,是后来任何一个单独个人无法达到的。《诗》 三百篇,已经成“经”了。它不仅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也是中国学术的基本经典。 不管是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它们都不能叫“经”。区别 就在这里。《诗经》所以被称为“经”,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礼仪德范、精神价值 在里面,是可以作为中国人修身的教材的。古人蒙学开始,一般先念《诗经》 绝不是先念唐诗、宋诗。即使到了明朝清朝,发蒙的时候,也是先念《诗经》 绝不是先念唐诗、宋诗。即使到了明朝清朝,发蒙的时候,也是先念《诗经》。 先念苏东坡的诗,是要挨打的。李白、杜甫、苏东坡,词曲,白话小说,是自己 偷偷念的书。《诗经》进入了学校教育,李白、苏东坡不能。《诗经》与后来的 学者文人写的诗,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彼此的地位价值不一样。《诗经》是中国 文化的一个渊薮,是诗学的源头。我们不能说,杜甫、李白是中国文化的渊薮。 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流裔。诸子百家、四部的学问,都是“六经”的流裔,诗文 更是流裔的流裔了 (选文摘自刘梦溪《国学与诗学》。见《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 1.关于“学”与“诗”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一致一项是( (3分 A.国学念得好,诗歌文章就能写好。没有国学的功底,诗歌文章也写不好。 B.古今的大家,诗好实质就是因为学问好。骨子里没有学问,也就没有德范的 支撑, 当然诗就索然无味。 C.作者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范曾先生的学问根底好,还因为他的诗背后 的东西, 能和作者相通 D.古人诗可以看成学的别体,但是不看成学的本身的见解有道理。诗就是“学” 的说法 有道理但不一定对。 2.下列有关唐宋明诗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说,唐后无诗。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完全正确,唐后无唐诗但是有 宋诗。 B.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坚的诗,也是前无古人。宋 代的词 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出了很多大家。 C.宋诗开出这么一个新格局来,地位同样也是很高的。在于宋诗跟禅宗思想、 宋代理 学相表里结合得很好了。 D.明诗是返唐的,重新回到唐。明代的诗虽不是唐诗但是有自己的特点有唐诗 的余韵。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诗经》里的诗,和后来的文人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诗经》经过孔子的 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中国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 把“学”,比如解《易》,解《语》、《孟》,研究《诗经》的传注什么的,放 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己的诗文。过去很少有大学者不会写诗的,这是中国 学问的一个传统。当然有的写得好,也有写得不够好。但是诗文和“学”的轻重 不一样。他们一般都不把诗文看成“学”。 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跟后来文人雅士写的诗,是不同的概念。《诗经》 是中国人文的源头,它的博大渊雅,是后来任何一个单独个人无法达到的。《诗》 三百篇,已经成“经”了。它不仅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也是中国学术的基本经典。 不管是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它们都不能叫“经”。区别 就在这里。《诗经》所以被称为“经”,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礼仪德范、精神价值 在里面,是可以作为中国人修身的教材的。古人蒙学开始,一般先念《诗经》, 绝不是先念唐诗、宋诗。即使到了明朝清朝,发蒙的时候,也是先念《诗经》, 绝不是先念唐诗、宋诗。即使到了明朝清朝,发蒙的时候,也是先念《诗经》。 先念苏东坡的诗,是要挨打的。李白、杜甫、苏东坡,词曲,白话小说,是自己 偷偷念的书。《诗经》进入了学校教育,李白、苏东坡不能。《诗经》与后来的 学者文人写的诗,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彼此的地位价值不一样。《诗经》是中国 文化的一个渊薮,是诗学的源头。我们不能说,杜甫、李白是中国文化的渊薮。 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流裔。诸子百家、四部的学问,都是“六经”的流裔,诗文 更是流裔的流裔了。 ——(选文摘自刘梦溪《国学与诗学》。见《新华文摘》2011 年第 9 期) 1.关于“学”与“诗”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一致一项是( )(3 分) A.国学念得好,诗歌文章就能写好。没有国学的功底,诗歌文章也写不好。 B.古今的大家,诗好实质就是因为学问好。骨子里没有学问,也就没有德范的 支撑, 当然诗就索然无味。 C.作者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范曾先生的学问根底好,还因为他的诗背后 的东西, 能和作者相通。 D.古人诗可以看成学的别体,但是不看成学的本身的见解有道理。诗就是“学” 的说法 有道理但不一定对。 2.下列有关唐宋明诗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有人说,唐后无诗。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完全正确,唐后无唐诗但是有 宋诗。 B.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坚的诗,也是前无古人。宋 代的词 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出了很多大家。 C.宋诗开出这么一个新格局来,地位同样也是很高的。在于宋诗跟禅宗思想、 宋代理 学相表里结合得很好了。 D.明诗是返唐的,重新回到唐。明代的诗虽不是唐诗但是有自己的特点有唐诗 的余韵。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诗》三百篇之所以成为“经”,是因为它不仅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也是中 国学术的基 本经典 B.《诗经》里的诗经过孔子的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和后 来的文人 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 C.中国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把“学”放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 己的诗文。 这表明过去的大学者们一般都不把诗文看成“学” D.不管是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它们都不能叫“经”。 区别就在 于他们的诗不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中国文学的经典。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凌虚台记 宋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 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韭 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 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 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 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 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 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 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 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 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 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古文观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丽:美丽 B.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特:只 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 寻:寻找。 D.公曰:“是宜名凌虚。” 名:名字,名称。 5.下列关于凌虚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一部分点明修凌虚台的原因,在这个地点能登高眺远,“以至近求最 高,其势 必得
A.《诗》三百篇之所以成为“经”,是因为它不仅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也是中 国学术的基 本经典。 B.《诗经》里的诗经过孔子的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和后 来的文人 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 C.中国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把“学”放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 己的诗文。 这表明过去的大学者们一般都不把诗文看成“学”。 D.不管是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它们都不能叫“经”。 区别就在 于他们的诗不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中国文学的经典。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凌虚台记 宋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 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 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 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 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 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 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 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 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 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 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 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古文观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丽:美丽。 B.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特:只。 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 寻:寻找。 D.公曰:“是宜名凌虚。” 名:名字,名称。 5.下列关于凌虚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第一部分点明修凌虚台的原因,在这个地点能登高眺远,“以至近求最 高,其势 必得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这是凌 虚台得名 的原因 C.凌虚台的修筑是先用挖水池出来的土筑成高台,然后在台上修筑有高高飞檐 的房屋, 以便登高远眺 D.凌虚台上可以眺望到的秦汉隋唐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成荒草野田,引起了 苏轼的感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 物之废兴 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 世而自足”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的感 慨,有很 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结尾处写道“盖世有足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 西,这就使 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7.翻译。(10分)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分)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诗歌,完成8-9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这是凌 虚台得名 的原因。 C.凌虚台的修筑是先用挖水池出来的土筑成高台,然后在台上修筑有高高飞檐 的房屋, 以便登高远眺。 D.凌虚台上可以眺望到的秦汉隋唐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成荒草野田,引起了 苏轼的感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 物之废兴 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 世而自足”。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的感 慨,有很 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结尾处写道“盖世有足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 西,这就使 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7.翻译。(10 分)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 分)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诗歌,完成 8—9 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8.这首诗中诗人提到了他在很多诗中提到的千古名文,这篇文章是( 写的《 》。请你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夜半挑灯更细看”细 看的这篇名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 9.仔细品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复杂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句1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 (苏轼《赤壁赋》) (2)子曰:质胜文则 野 ,然后 君子。(《论语》) (3)土地平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 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25分) 李培俊 副所长是岳所长要来的。岳所长之所以竭力要个副所长,是为宋史研究所长远着 想,岳所长59岁了,年底到届,手续一办,没个接手的人能行?
8.这首诗中诗人提到了他在很多诗中提到的千古名文,这篇文章是( ) 写的《 》。请你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夜半挑灯更细看”细 看的这篇名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5 分) 9.仔细品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复杂的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句 1 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 , 。 (苏轼《赤壁赋》) (2)子曰:质胜文则 野, , ,然后 君子。(《论语》) (3)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 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25 分) 对 话 李培俊 副所长是岳所长要来的。岳所长之所以竭力要个副所长,是为宋史研究所长远着 想,岳所长 59 岁了,年底到届,手续一办,没个接手的人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