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山东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 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 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 崖。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寄存)在这一线石缝里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它们只为了稍稍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 被觉察到的石缝。它们的茎显得(坚韧/坚强)而苍老,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 筋条,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现实是多么严峻,而生机竟是这样不可厄制 最为令人赞叹的,是在那岩石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苍劲巍峨。它们盘根错 节,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 (黑茫茫/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 何提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3分) A.采撷 倔强(je) 潸然泪下(shan) B.狭隘 簇(cu) 海角天崖 C.严峻 撒落(sa) 苍劲巍峨(jin) D.厄制吮吸(shun) 盘根错节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寄托 坚强 黑茫茫 B.寄存 坚韧 黑茫茫
- 1 - 2016 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山东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 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 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 ... 崖.。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 (寄托/寄存)在这一线石缝里。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它们只为了稍稍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 被觉察到的石缝。它们的茎显得 (坚韧/坚强)而苍老,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 筋条,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现实是多么严峻..,而生机竟是这样不可厄制..。 最为令人赞叹的,是在那岩石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苍劲巍峨 ....。它们盘根错 ... 节.,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①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 (黑茫茫/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 何提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② 。 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3 分) A.采撷 倔.强(jué) 潸.然泪下(shān) B.狭隘 一簇.(cù) 海角天崖 C.严峻 撒.落(sǎ) 苍劲.巍峨(jìn) D.厄制 吮.吸(shǔn) 盘根错节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寄托 坚强 黑茫茫 B.寄存 坚韧 黑茫茫
C.寄托坚韧 黑黝黝 D.寄存 坚强 黑黝黝 3.在文中①②两处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①生命就是这样地改变着环境,又规定着环境 ②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 B.①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改变着,又被环境规定着 ②尽管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但适者生存的规律是无情的 C.①生命就是这样地规定着环境,又改变着环境 ②尽管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但适者生存的规律是无情的 D.①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 ②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3月29日是国足球迷近些年来最快乐的一天,他们弹冠相庆。因为国足在一个非常困 难和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了微小的机会成功晋级12强。 B.《芈月传》是孙俪继《甄嬛传》后与金牌导演郑晓龙合作的第二部作品,一经播出便 如空谷足音,引爆荧屏 C.近日,一则《清洁工培养出博士儿子》的新闻在网上悄然传递,让外出务工20年默 默无闻的熊玉香一时成为名人。 D.六小龄童没有上央视猴年春晚的话题在互联网上一度甚嚣尘上,众多网友高呼,没有 “美猴王”的春晚不是猴年春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爱因斯坦关于引力波伟大的百年前的预言终于被证实: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 台(LIG0)实验组直接首次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 B.利辛女子“犬口救子”诈捐一事自从曝光以来,不少专家和网友谴责这种行为是在透 支社会的善意。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慈善法(草案)》规定将依法查处 C.王岐山每到一地,就要掀起一股强力反腐的“王旋风”,贪官污吏无不胆战心惊,甚 至在官场传出了“宁遇阎王,莫遇老王”的说法被认可。 D.在文理分科大讨论中,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多赞成维持现状,大学教师和教育研究 人员则倾向于取消分科,出现了“当事者”赞成分科、“旁观者”主张取消分科的情 况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慎终追远”新思考 张瑞涛
- 2 - C.寄托 坚韧 黑黝黝 D.寄存 坚强 黑黝黝 3.在文中①②两处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①生命就是这样地改变着环境,又规定着环境 ②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 B.①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改变着,又被环境规定着 ②尽管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但适者生存的规律是无情的 C.①生命就是这样地规定着环境,又改变着环境 ②尽管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但适者生存的规律是无情的 D.①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 ②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3 月 29 日是国足球迷近些年来最快乐的一天,他们弹冠相庆 ....。因为国足在一个非常困 难和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了微小的机会成功晋级 12 强。 B.《芈月传》是孙俪继《甄嬛传》后与金牌导演郑晓龙合作的第二部作品,一经播出便 如空谷足音 ....,引爆荧屏。 C.近日,一则《清洁工培养出博士儿子》的新闻在网上悄然传递,让外出务工 20 年默. 默无闻 ...的熊玉香一时成为名人。 D.六小龄童没有上央视猴年春晚的话题在互联网上一度甚嚣尘上 ....,众多网友高呼,没有 “美猴王”的春晚不是猴年春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 分) A.爱因斯坦关于引力波伟大的百年前的预言终于被证实:2 月 11 日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 台(LIGO)实验组直接首次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 13 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 B.利辛女子“犬口救子”诈捐一事自从曝光以来,不少专家和网友谴责这种行为是在透 支社会的善意。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慈善法(草案)》规定将依法查处。 C.王岐山每到一地,就要掀起一股强力反腐的“王旋风”,贪官污吏无不胆战心惊,甚 至在官场传出了“宁遇阎王,莫遇老王”的说法被认可。 D.在文理分科大讨论中,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多赞成维持现状,大学教师和教育研究 人员则倾向于取消分科,出现了“当事者”赞成分科、“旁观者”主张取消分科的情 况。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慎终追远”新思考 张瑞涛
《论语·学而》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意味晚辈、后生对逝者的敬重,“追 远”意味人对自我生命和价值的敬重,“慎终追远”体现了“孝道”理念下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情结和生命敬畏意识。如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相对地看作文化生命的 延续的话,那么,贡献并缔造了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的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于历史的故纸堆, 而应走进历史的前台,转生为现代文化:同时,彰显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高扬与时俱进 和平合作精神的中国现代文化自然要基于、源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已然构成 慎终追远”的文化生命传承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深具“追根溯源”情怀。文化是有层级性的:单纯的地域 文化、整体的民族共同体文化以及政治形态下的国家文化。地域文化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文化,民族文化是基于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而达至的群体文化,国家文化则是 由多民族共同体所达至的通约性、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系统。文化的前后因袭形成了“源与流” “根与木”的关系。故,当人们构架和刻画现代文化时,自然要体思勘悟自己的历史文化, 在“追根溯源”的历史情怀中考察个体生命和群体文化生命的智慧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涵韵“认祖归宗”意识。从狭义言,“认祖归宗”是宗法伦 理社会下,基于血亲伦理而展现的个体生命价值选择和群体价值理念选择:但从广义言,它 是基于中华文化传承而展现的“文化认同”,是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个人、民族和国家共同历 史命运与文化精髓的集体记忆。当今中国文化现代化,需理性张显“认祖归宗”意识,历史 地考量自我地域、民族、国家文化演进历程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和思想精髓,为构架中华文化 现代化探寻合理性的思想资源和合法性的思想铺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秉持“子承父志”理念。诚如《论语·学而》所言:“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不是对父辈精神的无原则坚 持和固守,而是对先人合理性价值和精神诉求的传承。孝道原则应用于国家的文化建设同样 如此。源于同一文化血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当她为了适应新的人文语境、 社会语境乃至生产语境的需要而进行文化要素的重组时,自觉的文化认同自然推至为对自我 历史文化优秀要素的吸收与借鉴。因此,文化的演进历程客观地遵循着“子承父志”的理念, 唯有将作为民族与国家历史文化集体记忆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和文化基因实现现代转生,才会 创构出适合本民族个性、蕴含本民族自我主体性的“现代文化”。由“子承父志”而实现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是“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态 势、中国人民精神需求和世界发展格局而展开的中国文化模式的体系创新和话语创新。诚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所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 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 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02月22日16版,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3 - 《论语·学而》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意味晚辈、后生对逝者的敬重,“追 远”意味人对自我生命和价值的敬重,“慎终追远”体现了“孝道”理念下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情结和生命敬畏意识。如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相对地看作文化生命的 延续的话,那么,贡献并缔造了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的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于历史的故纸堆, 而应走进历史的前台,转生为现代文化;同时,彰显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高扬与时俱进、 和平合作精神的中国现代文化自然要基于、源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已然构成 “慎终追远”的文化生命传承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深具“追根溯源”情怀。文化是有层级性的:单纯的地域 文化、整体的民族共同体文化以及政治形态下的国家文化。地域文化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文化,民族文化是基于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而达至的群体文化,国家文化则是 由多民族共同体所达至的通约性、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系统。文化的前后因袭形成了“源与流” “根与木”的关系。故,当人们构架和刻画现代文化时,自然要体思勘悟自己的历史文化, 在“追根溯源”的历史情怀中考察个体生命和群体文化生命的智慧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涵韵“认祖归宗”意识。从狭义言,“认祖归宗”是宗法伦 理社会下,基于血亲伦理而展现的个体生命价值选择和群体价值理念选择;但从广义言,它 是基于中华文化传承而展现的“文化认同”,是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个人、民族和国家共同历 史命运与文化精髓的集体记忆。当今中国文化现代化,需理性张显“认祖归宗”意识,历史 地考量自我地域、民族、国家文化演进历程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和思想精髓,为构架中华文化 现代化探寻合理性的思想资源和合法性的思想铺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秉持“子承父志”理念。诚如《论语·学而》所言:“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不是对父辈精神的无原则坚 持和固守,而是对先人合理性价值和精神诉求的传承。孝道原则应用于国家的文化建设同样 如此。源于同一文化血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当她为了适应新的人文语境、 社会语境乃至生产语境的需要而进行文化要素的重组时,自觉的文化认同自然推至为对自我 历史文化优秀要素的吸收与借鉴。因此,文化的演进历程客观地遵循着“子承父志”的理念, 唯有将作为民族与国家历史文化集体记忆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和文化基因实现现代转生,才会 创构出适合本民族个性、蕴含本民族自我主体性的“现代文化”。由“子承父志”而实现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是“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态 势、中国人民精神需求和世界发展格局而展开的中国文化模式的体系创新和话语创新。诚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所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 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 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选自《光明日报》2016 年 02 月 22 日 16 版,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慎终追远”意味晩辈后生对逝者的敬重和人对自我生命和价值的敬重,是“孝道” 理念下中国人祖先崇拜情结和生命敬畏意识的体现。 B.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深具“追根溯源”情怀,文化的前后因袭形成了“源与 流”“根与木”的关系。 C.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转生为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应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思想 精华和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D.当今中国文化需理性张显“认祖归宗”意识,为构架中华文化现代化探寻合理性的思 想资源和合法性的思想铺垫。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现代文化彰显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高扬与时俱进、和平合作精神,它基于、源 于优秀传统文化。 B.文化可分为单纯的地域文化、整体的民族共同体文化以及政治形态下的国家文化等层 级。国家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体所达至的通约性、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系统。 C.从狭义言,“认祖归宗”是宗法伦理社会下,基于血亲伦理而展现的个体生命价值选 择和群体价值理念选择,是基于中华文化传承而展现的“文化认同”。 D.唯有将作为民族与国家历史文化集体记忆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和文化基因实现现代转 生,才会创构出适合本民族个性、蕴含本民族自我主体性的“现代文化”。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并缔造了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理应走进历史的前台。“传统”与“现 代”已然构成“慎终追远”的文化生命传承关系。 B.《论语·学而》所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孝”就是对父辈 精神的坚持和固守,是对先人精神诉求的传承 C.源于同一文化血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为了适应新的语境需要而进行 文化要素重组时,自觉的文化认同自然推至为对自我历史文化优秀要素的吸收与借 D.由“子承父志”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是“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 新”,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是一致的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 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 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威
- 4 - A.“慎终追远”意味晚辈后生对逝者的敬重和人对自我生命和价值的敬重,是“孝道” 理念下中国人祖先崇拜情结和生命敬畏意识的体现。 B.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深具“追根溯源”情怀,文化的前后因袭形成了“源与 流”“根与木”的关系。 C.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转生为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应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思想 精华和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D.当今中国文化需理性张显“认祖归宗”意识,为构架中华文化现代化探寻合理性的思 想资源和合法性的思想铺垫。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现代文化彰显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高扬与时俱进、和平合作精神,它基于、源 于优秀传统文化。 B.文化可分为单纯的地域文化、整体的民族共同体文化以及政治形态下的国家文化等层 级。国家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体所达至的通约性、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系统。 C.从狭义言,“认祖归宗”是宗法伦理社会下,基于血亲伦理而展现的个体生命价值选 择和群体价值理念选择,是基于中华文化传承而展现的“文化认同”。 D.唯有将作为民族与国家历史文化集体记忆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和文化基因实现现代转 生,才会创构出适合本民族个性、蕴含本民族自我主体性的“现代文化”。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并缔造了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理应走进历史的前台。“传统”与“现 代”已然构成“慎终追远”的文化生命传承关系。 B.《论语·学而》所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孝”就是对父辈 精神的坚持和固守,是对先人精神诉求的传承。 C.源于同一文化血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为了适应新的语境需要而进行 文化要素重组时,自觉的文化认同自然推至为对自我历史文化优秀要素的吸收与借 鉴。 D.由“子承父志”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是“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 新”,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是一致的。 三、(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 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 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
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 王大乱,沉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 奔周国。”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 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以 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 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 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中山 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 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 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 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驎、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 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思之思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哀之大思之也天遗之 乱人与善谀之大威公薨,殚°,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选自《吕氏春秋·先识(之一)》,有删改) 【注】①康:通“荒”,“康乐”指淫乐。②殚(si):假葬,把棺暂埋地中,待以后安葬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 A.臣比在晋也 比:近来 B.杀三不辜 辜:罪 C.贤良不举 举:举荐、任用 D.得义莳、田邑而礼之 礼:礼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周威公见而问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以其图法归周 其孰能讥之乎 C.妲己为政 如姬为公子泣 D.是不知所以亡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B.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C.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D.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是国家濒于灭亡的时候,有道之人一定会事先离开,古今都是一样的。百姓跟从贤
- 5 - 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 王大乱,沉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 奔周国。”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 “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以 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 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 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中山 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固无休息,康①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 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 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 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驎、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 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 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肂②,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选自《吕氏春秋•先识(之一)》,有删改) 【注】①康:通“荒”,“康乐”指淫乐。②肂(sì):假葬,把棺暂埋地中,待以后安葬。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的是( )(3 分) A.臣比.在晋也 比:近来 B.杀三不辜. 辜:罪 C.贤良不举. 举:举荐、任用 D.得义莳、田邑而礼.之 礼:礼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周威公见而问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以其.图法归周 其.孰能讥之乎 C.妲己为.政 如姬为.公子泣 D.是不知所以..亡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B.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C.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D.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凡是国家濒于灭亡的时候,有道之人一定会事先离开,古今都是一样的。百姓跟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