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一实用类文本 [编写说明]《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 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虽然《考试说明》对 选文设定了四种体裁,但通过对全国卷自实行新课标命题以来的试题研究,发现 全国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体选择上比较固定,一直考传记,其他文体从未涉 及。为增加高考的针对性,本部分只编写传记。 第12题传记阅读 高考对任何一种文体的命题角度都是根据这种文体的文体特征来命制的。即:凡 是特色的,就是考査的。传记也是如此。现将传记的文体特点、高考考点、读文 关注点以框图形式展示,旨在让考生理清三者关系,明确考查的实质。无论是对 读文,还是答题,都大有裨益。 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和事迹题得满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他事 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这一关键点含有两类题型:传主形象和事迹 概括分析,传主作出贡献、成就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分析。在高考中,这两类 题型得分比较容易,但得满分的比率很低,主要是考生只抓显性信息,忽视了隐 性信息,导致答题点不全而失分。二轮复习应重点强化这方面的意识。 题型一传主形象和事迹概括分析 第一步:抓显性形象,先概括后抽象 首先,概括事迹。先梳理出文中主要事件,从事件中概括传主主要事迹。在概括 事迹时,可按先“线”后“事”的顺序进行。“线”就是根据文章是并列式(从 不同角度来谈传主)还是承递式(一般以时间为序,以传主的经历来构思文章)来 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事”就是要筛选出传主有哪些“事 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 其次,抽象形象。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 第二步:挖隐性形象 评价”“三注意” 评价”就是作者的评价和文中他人的评价,也就是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 述中概括传主性格或形象,从文章中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传主形 象 “三注意”就是注意细节、关系和链接。 (1)注意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形象(性格 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 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 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 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2)注意从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 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 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 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性格。 (3)注意从“相关链接”的内容中挖掘传主形象
2016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 [编写说明] 《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 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虽然《考试说明》对 选文设定了四种体裁,但通过对全国卷自实行新课标命题以来的试题研究,发现 全国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体选择上比较固定,一直考传记,其他文体从未涉 及。为增加高考的针对性,本部分只编写传记。 第 12 题 传记阅读 高考对任何一种文体的命题角度都是根据这种文体的文体特征来命制的。即:凡 是特色的,就是考查的。传记也是如此。现将传记的文体特点、高考考点、读文 关注点以框图形式展示,旨在让考生理清三者关系,明确考查的实质。无论是对 读文,还是答题,都大有裨益。 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和事迹题得满 分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他事 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这一关键点含有两类题型:传主形象和事迹 概括分析,传主作出贡献、成就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分析。在高考中,这两类 题型得分比较容易,但得满分的比率很低,主要是考生只抓显性信息,忽视了隐 性信息,导致答题点不全而失分。二轮复习应重点强化这方面的意识。 题型一 传主形象和事迹概括分析 第一步:抓显性形象,先概括后抽象 首先,概括事迹。先梳理出文中主要事件,从事件中概括传主主要事迹。在概括 事迹时,可按先“线”后“事”的顺序进行。“线”就是根据文章是并列式(从 不同角度来谈传主)还是承递式(一般以时间为序,以传主的经历来构思文章)来 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事”就是要筛选出传主有哪些“事 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 其次,抽象形象。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 第二步:挖隐性形象,“二评价”“三注意” “二评价”就是作者的评价和文中他人的评价,也就是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 述中概括传主性格或形象,从文章中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传主形 象。 “三注意”就是注意细节、关系和链接。 (1)注意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形象(性格)。 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 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 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 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2)注意从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 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 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 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性格。 (3)注意从“相关链接”的内容中挖掘传主形象
近年来全国卷考查的传记往往在文末附有“相关链接”,这些“相关链接”并非 可有可无,而是正文的必要补充,更是解题时不能忽视的文字。那么“相关链接 往往链接哪些内容呢?从高考命题以及高考模拟试题来看,主要包括:传主本人 的言论、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传主另外事迹的介绍、传记中出现的其他人物的介 绍以及相关背景等等。这些链接的内容往往隐含着传主的形象特点,对于我们解 答相关题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祖德,一位真正的弈者 胡廷楣 祖德先生是中国优秀围棋选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1944年,祖德先生出生于 上海,他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陈济成先生,姐姐陈祖芬是有名的报告文学作 家。他初学棋时,正是中国现代围棋萌动的年代:血气方刚之际,他担当了向日 本棋手冲击的重任;“文革”中,他被下放到工厂,在宿舍研究围棋,坚持不放 弃;改革开放,他病愈复出,已经成为当仁不让的围棋领军人物;而中国围棋崛 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风云际会之时,他功不可没。 陈祖德是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协会主席,但他似乎并不在乎官员的身份,除 了官方活动,他一般都以棋手以及围棋研究者的身份出现。 陈祖德在回忆自己和围棋难解难分的一生时说:从我自己来说,对棋的感触非常 深,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精神寄托,没有东西可以替代的寄托……我现在下棋的 机会太少,而我又特别喜欢下,到外地出差,到任何地方,都会找人下棋,即使 是爱好者也好。这是一种最大的乐趣,最大的满足。即使我再累,下棋也有一种 幸福感。 棋院这个地方,是我小时候的梦想,或者说是幻想、理想吧。从前,我们是在茶 馆里、公园里下棋。我1950年学棋时,下棋在中国还被人看不起,也不是个职 业…我经常想,能有一个地方,让我们一起下棋,棋手能在一起讨论,但那时 还总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今天我的梦想实现了。 陈祖德经常说:我下什么棋都想赢,不想嬴就没有意思了。包括和业余棋手下, 让你九子,我也想赢,我也不想随便下。要是我对你客气而输给你,一点意思也 没有,说是“表示友好”,其实并不友好而有点虚伪 度,天才棋手马晓春因多次输给日本棋手小林光一九段,在国内备受舆论批评 那时的马晓春处在人生、也是棋艺的重要关口,祖德先生那时的一些话,让我们 记忆犹新: “马晓春这一次负于小林光一,是六连败了。但我看马晓春对待这次失败,显然 比以往要成熟得多。我曾告诉马晓春,赵治勋和坂田荣男下棋,曾经连负坂田十 几盘,那时赵的水平已不比坂田差,但连下连输,输到最后哭了,泪水滴在棋盘 上。但等到赵治勋赢了一盘,坂田就再也嬴不了赵治勋了。执着顽强的人谁也 怕……我认为马晓春输棋,对他一辈子有好处。” 祖德先生第一次发现得了重病,就是在赛场上。1980年,在四川乐山全国比赛 中,祖德先生连连便血,依旧想着要去赢下比赛,还用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 笔下的老拳手汤姆·金的形象鼓励自己。全国比赛完了,他获得第三名,就没有 离开四川,等待下一场在成都的新体育杯比赛。不料开赛不久,他便大口大口吐 血,被人扶进医院,不得不告别赛场。他怅然长叹:“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运动 生命结束了
近年来全国卷考查的传记往往在文末附有“相关链接”,这些“相关链接”并非 可有可无,而是正文的必要补充,更是解题时不能忽视的文字。那么“相关链接” 往往链接哪些内容呢?从高考命题以及高考模拟试题来看,主要包括:传主本人 的言论、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传主另外事迹的介绍、传记中出现的其他人物的介 绍以及相关背景等等。这些链接的内容往往隐含着传主的形象特点,对于我们解 答相关题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祖德,一位真正的弈者 胡廷楣 祖德先生是中国优秀围棋选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1944 年,祖德先生出生于 上海,他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陈济成先生,姐姐陈祖芬是有名的报告文学作 家。他初学棋时,正是中国现代围棋萌动的年代;血气方刚之际,他担当了向日 本棋手冲击的重任;“文革”中,他被下放到工厂,在宿舍研究围棋,坚持不放 弃;改革开放,他病愈复出,已经成为当仁不让的围棋领军人物;而中国围棋崛 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风云际会之时,他功不可没。 陈祖德是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协会主席,但他似乎并不在乎官员的身份,除 了官方活动,他一般都以棋手以及围棋研究者的身份出现。 陈祖德在回忆自己和围棋难解难分的一生时说:从我自己来说,对棋的感触非常 深,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精神寄托,没有东西可以替代的寄托……我现在下棋的 机会太少,而我又特别喜欢下,到外地出差,到任何地方,都会找人下棋,即使 是爱好者也好。这是一种最大的乐趣,最大的满足。即使我再累,下棋也有一种 幸福感。 棋院这个地方,是我小时候的梦想,或者说是幻想、理想吧。从前,我们是在茶 馆里、公园里下棋。我 1950 年学棋时,下棋在中国还被人看不起,也不是个职 业……我经常想,能有一个地方,让我们一起下棋,棋手能在一起讨论,但那时 还总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今天我的梦想实现了。 陈祖德经常说:我下什么棋都想赢,不想赢就没有意思了。包括和业余棋手下, 让你九子,我也想赢,我也不想随便下。要是我对你客气而输给你,一点意思也 没有,说是“表示友好”,其实并不友好而有点虚伪。 一度,天才棋手马晓春因多次输给日本棋手小林光一九段,在国内备受舆论批评。 那时的马晓春处在人生、也是棋艺的重要关口,祖德先生那时的一些话,让我们 记忆犹新: “马晓春这一次负于小林光一,是六连败了。但我看马晓春对待这次失败,显然 比以往要成熟得多。我曾告诉马晓春,赵治勋和坂田荣男下棋,曾经连负坂田十 几盘,那时赵的水平已不比坂田差,但连下连输,输到最后哭了,泪水滴在棋盘 上。但等到赵治勋赢了一盘,坂田就再也赢不了赵治勋了。执着顽强的人谁也 怕……我认为马晓春输棋,对他一辈子有好处。” 祖德先生第一次发现得了重病,就是在赛场上。1980 年,在四川乐山全国比赛 中,祖德先生连连便血,依旧想着要去赢下比赛,还用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 笔下的老拳手汤姆·金的形象鼓励自己。全国比赛完了,他获得第三名,就没有 离开四川,等待下一场在成都的新体育杯比赛。不料开赛不久,他便大口大口吐 血,被人扶进医院,不得不告别赛场。他怅然长叹:“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运动 生命结束了
这年9月,祖德先生被查出身患胃癌。他在病床上完成了自传《超越自我》 本感人至深的作品打动了无数棋迷和读者,并在1994年获得“人民文学奖” 祖德先生在住院期间,脸庞清癯苍白,一边思考,一边叙说;一边和病魔作战, 边口述对古籍的解读分析。就在前不久,祖德先生整理围棋古籍的新书《黄龙 周虎》和《血泪篇》出版了。 祖德先生是棋手,也是斗士!在与生命的搏斗中,他赢了一局又一局,赢下了面 前所有的棋。把所有的事都做完,把所有的心得都记下来留给后人,最后,他嘱 咐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入黄浦江,随江流奔赴大海。 (摘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陈祖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第一步,抓显性形象。“性格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具体作为来体现的 因此,要从文本中的具体事例中去概括,所以,先梳理事迹。本文既按时间顺序 行文,又从不同角度展现传主性格。“文革”中,被下放到工厂,依然在宿舍研 究围棋:患病依然下棋,可以看出传主对围棋的热爱与执着。传主对马晓春事件 的评价可以看出传主的睿智、包容。传主不注重官员身份,而“以棋手以及围棋 研究者的身份出现”也可见传主对围棋的热爱 第二步,挖隐性形象。(1)从文中人物的细节话语中去概括:“我下什么棋都想 嬴,不想赢就没有意思了。包括和业余棋手下,让你九子,我也想赢,我也不想 随便下。要是我对你客气而输给你,一点意思也没有,说是‘表示友好’,其实 并不友好而有点虚伪。”可以看出为人的坦诚。(2)从他人的评价概括人物性格 特点: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评价,可以看出传主的无私与奉献。 参考答案]①执着顽强。他热爱围棋事业,孜孜以求,无论“文革”还是患病, 都没有阻止他对围棋事业的追求。②坦诚。他不会因为面子等而有意输给别人 ③无私。他在病中把所有的心得写下来,留给后人。④睿智而有真知灼见。对待 马晓春事件与众不同。(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题型二传主的贡献、成就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分析
这年 9 月,祖德先生被查出身患胃癌。他在病床上完成了自传《超越自我》,这 本感人至深的作品打动了无数棋迷和读者,并在 1994 年获得“人民文学奖”。 祖德先生在住院期间,脸庞清癯苍白,一边思考,一边叙说;一边和病魔作战, 一边口述对古籍的解读分析。就在前不久,祖德先生整理围棋古籍的新书《黄龙 周虎》和《血泪篇》出版了。 祖德先生是棋手,也是斗士!在与生命的搏斗中,他赢了一局又一局,赢下了面 前所有的棋。把所有的事都做完,把所有的心得都记下来留给后人,最后,他嘱 咐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入黄浦江,随江流奔赴大海。 (摘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陈祖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 第一步,抓显性形象。“性格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具体作为来体现的, 因此,要从文本中的具体事例中去概括,所以,先梳理事迹。本文既按时间顺序 行文,又从不同角度展现传主性格。“文革”中,被下放到工厂,依然在宿舍研 究围棋;患病依然下棋,可以看出传主对围棋的热爱与执着。传主对马晓春事件 的评价可以看出传主的睿智、包容。传主不注重官员身份,而“以棋手以及围棋 研究者的身份出现”也可见传主对围棋的热爱。 第二步,挖隐性形象。(1)从文中人物的细节话语中去概括:“我下什么棋都想 赢,不想赢就没有意思了。包括和业余棋手下,让你九子,我也想赢,我也不想 随便下。要是我对你客气而输给你,一点意思也没有,说是‘表示友好’,其实 并不友好而有点虚伪。”可以看出为人的坦诚。(2)从他人的评价概括人物性格 特点: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评价,可以看出传主的无私与奉献。 [参考答案] ①执着顽强。他热爱围棋事业,孜孜以求,无论“文革”还是患病, 都没有阻止他对围棋事业的追求。②坦诚。他不会因为面子等而有意输给别人。 ③无私。他在病中把所有的心得写下来,留给后人。④睿智而有真知灼见。对待 马晓春事件与众不同。(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题型二 传主的贡献、成就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分析
阅读传记,不仅要把握住传主的人生经历、事迹、成就,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 更要能把握住传主取得成功、成就的原因,个性品质形成的因素。于是这些“原 因”“因素”就成了传记信息筛选整合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几乎成了一道独立的 题型一一原因信息筛选题。 原因信息有两类。一类是由具体事情构成,姑且称为“事因”,如传主的人生抉 择、具体行为选择的原因等;一类是由包含着的事理构成,姑且称为“理因”, 如传主做出巨大贡献、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理因”多见于探究题中。对于“理 因”题,答题要见“事”见“理”、先“理”后“事”:先说成功的事理,再说 能证明“事理”的具体事情。 解答原因信息概括题,需要两关注 (1)关注隐蔽的原因信息。有关原因信息更为隐蔽,更多地集中在几个关键句及 其他关键之处,要特别善于从这些关键句、关键之处提取原因信息。如2015年 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2题的第(4)小题,其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原文第4、5两段, 需要把这些文字找出来,认真推敲提取 (2)关注原因信息的多面性。原因信息往往不只是一种,往往是多原因、多因素 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主观因素(多指个人成长的环境、天赋、努力程度), 又有客观因素(多指社会、时代特点、别人的帮助)。要会“多因”提取、分析 [例二](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 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 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 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 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 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 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 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 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 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岀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 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 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 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 “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 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 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 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 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 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
阅读传记,不仅要把握住传主的人生经历、事迹、成就,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 更要能把握住传主取得成功、成就的原因,个性品质形成的因素。于是这些“原 因”“因素”就成了传记信息筛选整合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几乎成了一道独立的 题型——原因信息筛选题。 原因信息有两类。一类是由具体事情构成,姑且称为“事因”,如传主的人生抉 择、具体行为选择的原因等;一类是由包含着的事理构成,姑且称为“理因”, 如传主做出巨大贡献、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理因”多见于探究题中。对于“理 因”题,答题要见“事”见“理”、先“理”后“事”:先说成功的事理,再说 能证明“事理”的具体事情。 解答原因信息概括题,需要两关注: (1)关注隐蔽的原因信息。有关原因信息更为隐蔽,更多地集中在几个关键句及 其他关键之处,要特别善于从这些关键句、关键之处提取原因信息。如 2015 年 新课标全国卷Ⅱ第 12 题的第(4)小题,其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原文第 4、5 两段, 需要把这些文字找出来,认真推敲提取。 (2)关注原因信息的多面性。原因信息往往不只是一种,往往是多原因、多因素 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主观因素(多指个人成长的环境、天赋、努力程度), 又有客观因素(多指社会、时代特点、别人的帮助)。要会“多因”提取、分析。 [例二] (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 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 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 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 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 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 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 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 第 200 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 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 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 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 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 “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 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 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 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 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 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
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 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 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 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 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 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 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 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 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 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 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 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 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 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 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 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 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 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 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 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 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 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 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答 解析]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这是戴安澜的成 功之处,他的成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看,“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 团结爱国人士”,具有坦荡的胸怀,超越狭隘的党派利益。从自身来看,身为军 人,知识渊博,为了正义事业,以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激
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 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 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 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 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 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 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 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 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 年 5 月 26 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 38 岁。弥留之际, 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 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 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 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 全县父老乡亲 20 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 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 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 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 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 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 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 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 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 分) 答: [解析] 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这是戴安澜的成 功之处,他的成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看,“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 团结爱国人士”,具有坦荡的胸怀,超越狭隘的党派利益。从自身来看,身为军 人,知识渊博,为了正义事业,以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