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2分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所著 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 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 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历史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 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 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 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 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 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 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 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 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 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 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 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 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2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所著 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 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 14 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 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 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历史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 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 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 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 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 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 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 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 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 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 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 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 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
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 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 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 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 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 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 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 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 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 “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 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 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 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 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 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 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
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 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 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 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 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 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 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 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 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 “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 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 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 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 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 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 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
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 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 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 中国传入,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 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 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 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 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 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 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 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 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 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 “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 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
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 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 想, 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 14 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 中国传入,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 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 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 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5 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 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 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 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 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 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 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 “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 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
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 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撅着屁股烧 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沙子拣出来。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 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一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 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 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 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 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 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 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 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 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了。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 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 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 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 弹好了就够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 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 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一咱的命就在这 琴弦上。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 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第4段写老瞎子的听觉,意蕴丰富。既说淘米,也说管教徒弟,还在结构上暗 联着小说前后的情节
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 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撅着屁股烧 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沙子拣出来。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 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一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 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 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 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 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 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 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 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 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了。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 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 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 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 弹好了就够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 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 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 琴弦上。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 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 谁……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作者在第 4 段写老瞎子的听觉,意蕴丰富。既说淘米,也说管教徒弟,还在结构上暗 联着小说前后的情节
B.小说详细描写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目的是刻画老瞎子的感人至深 的艺术形象。 C.琴槽里的纸条,本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 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D.小说末段,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手法,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 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E.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对命运不公的愤 慨和不平之气。 小说的第2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 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 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 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教,作诗酬谢。关于草 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 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 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 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 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 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 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 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
B.小说详细描写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目的是刻画老瞎子的感人至深 的艺术形象。 C.琴槽里的纸条,本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 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D.小说末段,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手法,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 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E.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对命运不公的愤 慨和不平之气。 5.小说的第 2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6.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8 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冯 至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 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 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 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教,作诗酬谢。关于草 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 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 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 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 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 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 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 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