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的稳步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达 63945亿元,较2005年(31010亿元)翻一番,五年间年均 增速超过15%;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 以上;彩电、微型计算机、手机等主要整机产品产量分别达 12亿台、2.5亿台和10亿部,均占全球总产量40%以上, 五年间年均增速分别为74%、24.9%和26.9%;规模以上电 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达880万人,比2005年增长329万 人,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005年的8%提高到10%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一五”规模指标增长情况表 指标 2005年2010年年均增长(%) 销售收入(亿元) 31010 63945 15.6 利润(亿元) 1358 2825 15.8 出口额(亿美元) 2682 5912 17.1 从业人员(万人) 551 98
2 业的稳步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2010 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达 63945 亿元,较 2005 年(31010 亿元)翻一番,五年间年均 增速超过 15%;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30% 以上;彩电、微型计算机、手机等主要整机产品产量分别达 1.2 亿台、2.5 亿台和 10 亿部,均占全球总产量 40%以上, 五年间年均增速分别为 7.4%、24.9%和 26.9%;规模以上电 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达 880 万人,比 2005 年增长 329 万 人,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从 2005 年的 8%提高到 10%。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一五”规模指标增长情况表 指标 2005 年 2010 年 年均增长(%) 销售收入(亿元) 31010 63945 15.6 利润(亿元) 1358 2825 15.8 出口额(亿美元) 2682 5912 17.1 从业人员(万人) 551 880 9.8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技术升级换代加快,高端产品增速强劲。2010年,平板 电视、笔记本电脑占彩电和计算机比重均已超过75%,多条 集成电路12英寸线、首条六代液晶面板线建成投产。积极 适应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新趋势,大型整机企业向服务 领域延伸,着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应 用。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竞 争力显著增强。2005年到2010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主营 业务收入由9643亿元增长到15354亿元,创造了全行业14 的销售收入、1/3以上的利润和1/2以上的税收出现了华为、 联想、海尔等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中、西部地区发展 步伐加快,2008年至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 售收入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重大专项持续实施,企业 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 (TFT-CD)和等离子显示屏(PDP)面板规模化生产技术
3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技术升级换代加快,高端产品增速强劲。2010 年,平板 电视、笔记本电脑占彩电和计算机比重均已超过 75%,多条 集成电路 12 英寸线、首条六代液晶面板线建成投产。积极 适应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新趋势,大型整机企业向服务 领域延伸,着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应 用。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竞 争力显著增强。2005 年到 2010 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主营 业务收入由 9643 亿元增长到 15354 亿元,创造了全行业 1/4 的销售收入、1/3 以上的利润和 1/2 以上的税收,出现了华为、 联想、海尔等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中、西部地区发展 步伐加快,2008 年至 2010 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 售收入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以上。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重大专项持续实施,企业 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 (TFT-LCD)和等离子显示屏(PDP)面板规模化生产技术
取得重大进展,填补了国产平板电视面板空白。中央处理器 (CPU)移动通信芯片等一批中高端集成电路产品取得突 破,65纳米先进工艺和高压工艺等特色技术实现量产,三维 封装等新型封裝技术均有开发和生产应用。高密度离子刻蚀 机、大角度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核心制造设备进入生产 线。干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硏制成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 TD-SCDMA)技术形成完整的产业 链体系,实现规模商用,40G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领域取得 技术突破。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有力推进,形成了 时分双工长期演进技术(TD-LTE入数字视频编解码标准 (AVS)数字音频编解码标准(DRA)地面数字电视传输 标准(DTMB入闪联等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技术标 准。2010年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10万件, 稳居各行业之首。 (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福厦沿海四大产业
4 取得重大进展,填补了国产平板电视面板空白。中央处理器 (CPU)、移动通信芯片等一批中高端集成电路产品取得突 破,65 纳米先进工艺和高压工艺等特色技术实现量产,三维 封装等新型封装技术均有开发和生产应用。高密度离子刻蚀 机、大角度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核心制造设备进入生产 线。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D-SCDMA)技术形成完整的产业 链体系,实现规模商用,40G 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领域取得 技术突破。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及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有力推进,形成了 时分双工长期演进技术(TD-LTE)、数字视频编解码标准 (AVS)、数字音频编解码标准(DRA)、地面数字电视传输 标准(DTMB)、闪联等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技术标 准。2010 年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超过 110 万件, 稳居各行业之首。 (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福厦沿海四大产业
集聚区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和从业人员占全行业 比重均已超过80%,建立了高度细化的产业配套分工体系, 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 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整机制造、光电 子、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特色化发展的产业基地,产业 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五)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信息技术及产品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两化深度融 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钢铁、化工、汽车、船舶、航空 等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关 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 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融合和渗透,汽 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智能交通、金融电子等量大 面广、拉动性强的产品及信息系统发展迅速,为加快推进国 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 和产品支撑
5 集聚区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和从业人员占全行业 比重均已超过 80%,建立了高度细化的产业配套分工体系, 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 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整机制造、光电 子、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特色化发展的产业基地,产业 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五)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信息技术及产品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两化深度融 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钢铁、化工、汽车、船舶、航空 等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 60%,关 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 50%,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 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融合和渗透,汽 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智能交通、金融电子等量大 面广、拉动性强的产品及信息系统发展迅速,为加快推进国 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 和产品支撑
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 巩固,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但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 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产业总体上仍处价值链中低端,代工制造和加工贸易所占比 重较高,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资源配置 较为分散,产业政策环境亟待完善,内需带动机制尚未健全。 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 在“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仍是当 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新一 代信息技术正在步入加速成长期,带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 金融危机以来,不仅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 区纷纷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抢占未来 技术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也着力发 展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尤为迅速,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激
6 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 巩固,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但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 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产业总体上仍处价值链中低端,代工制造和加工贸易所占比 重较高,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资源配置 较为分散,产业政策环境亟待完善,内需带动机制尚未健全。 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 在“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仍是当 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新一 代信息技术正在步入加速成长期,带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 金融危机以来,不仅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 区纷纷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抢占未来 技术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也着力发 展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尤为迅速,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