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望江县200-2010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68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 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 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 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 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 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 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 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己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 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 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 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 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 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 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 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 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 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 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 依据的一项是()(3分)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42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7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 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
安徽望江县 2009-2010 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 68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 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 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 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 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 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 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 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 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 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 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 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 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 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 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 因此 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 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 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 依据的一项是( )(3 分)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 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二、(42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4—7 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 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 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 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 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 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 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 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 4.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贪,负其强负:依仗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只,不过 C.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D.怀其璧,从径道亡亡:丢失 5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侍从 B.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布衣:平民 C.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列观:一般的宫殿 D.固请,召有司案图有司:司法人员 6.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C.大王必欲急臣 D.乃使其从者衣褐 7.下列各句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3分)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 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遺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 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 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 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 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 错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 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 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 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 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 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 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 赵。 4.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秦贪,负其强 负:依仗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D.怀其璧,从径道亡 亡:丢失 5.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侍从 B.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布衣:平民 C.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列观:一般的宫殿 D.固请,召有司案图 有司:司法人员 6.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 分)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C.大王必欲急臣 D.乃使其从者衣褐 7.下列各句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3 分)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8—11 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 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 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 智囊”。 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 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 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 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 错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
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 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 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 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 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 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 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 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 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8.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治:研究 B.莫敢难,独窦婴争之难:非难 C.公言善,吾亦恨之恨:怨恨 D.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恐:担心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乃赏成,献诸抚军 B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C以其辩得幸太子 吴楚七国果反, 以诛错为名 D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 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B.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它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 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 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4分) (2)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13两题。(8分)
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 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 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 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 曰:“ 何哉?”邓公曰:“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 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 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 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 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8.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 治:研究 B.莫敢难,独窦婴争之 难:非难 C.公言善,吾亦恨之 恨:怨恨 D.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恐:担心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乃赏成,献诸抚军 B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C 以其辩得幸太子 吴楚七国果反, 以诛错为名 D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 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B.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它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 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 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4 分) (2)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 12.13 两题。(8 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 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 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 1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5分) 答 14.补写下列诗文名句。(5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赤壁怀古》)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3)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登建康赏 心亭》)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吾所以为此者 也。(《廉 颇蔺相如列传》) 三、(17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7题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 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 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 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 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 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 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 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 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 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 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亮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 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 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 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 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 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 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 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 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 分) 答: 1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5 分) 答: 14.补写下列诗文名句。(5 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赤壁怀古》)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3)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登建康赏 心亭》) (4)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吾所以为此者, 也。(《廉 颇蔺相如列传》) 三、(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5-—17 题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 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 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 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 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 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 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 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 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 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 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亮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 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 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 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 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 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 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
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 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 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 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 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 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 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 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 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 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 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 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 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 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 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 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 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 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15.作者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4分) 16.第④段中,“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 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5分) 17.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8分) ①从“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10字 以内)(3分) ②“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然而作者为什么“觉得他们很 美很美”?(5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2分)
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 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 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 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 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 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 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 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 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 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 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 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 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 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 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 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 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 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15.作者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4 分) 16.第④段中,“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 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5 分) 17.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8 分) ①从“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10 字 以内)(3 分) ②“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然而作者为什么“ 觉得他们很 美很美”?(5 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 8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