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在我国三大名锦中最具特色,被人们称 为“锦绣之冠”。 B.宋锦的主要产地是苏州,但其产品曾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坚瓠集》中就 记载了其销售盛况。 C.宋锦在南宋高宗年间开始生产,近代、现代也生产宋锦,现代苏州宋锦有多 个品种,各有不同特点。 D.宋锦的图案风格借鉴了宋代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只不过其色彩更加复杂,图 案花纹更讲究对称严谨。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解析:A项,“最具特色”错,据原文第一段内容,三大名锦都 最具特色,只不过特色不同而已:B项,“《坚瓠集》中就记载了其销售盛况 错,《坚瓠集》中没有记载相关销售情况:D项,“图案花纹更讲究对称严谨” 错,原文只是比较了色彩,而没有比较图案花纹。 【思路点拨】科学类或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 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 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以免岀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 回答时,把备选项与文本中的有关表述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其染料要求是纯天然的染料,主要是植物染料 和矿物染料。 B.宋锦的制作工艺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较为复杂;宋锦的图案一般以 几何纹为骨架。 C.《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现存宋锦织品中的代表性作品,充分展现了宋锦高 超的织造技艺 D.明清以后织出的“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近代生产的盒锦 也属于“宋锦”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A解析:“主要是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错,原文是说“大多是植 物染料,也有小部分矿物染料” 【思路点拨】内容概括题是考査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解题时,应先整体 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 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 8.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染色是织造宋锦的重要工序,它要求极高,只有把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 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 B.艳而不火、繁而不乱、明丽古雅是宋锦色彩运用的特点,《彩织极乐世界图 轴》能够体现这种特点 C.宋锦用途广泛,既可用于袍服衣着,也可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淳化 阁帖》就是用宋锦装裱的。 D.明清时期的宋式锦制作工艺精细,它包括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重 锦是清代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A.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在我国三大名锦中最具特色,被人们称 为“锦绣之冠”。 B.宋锦的主要产地是苏州,但其产品曾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坚瓠集》中就 记载了其销售盛况。 C.宋锦在南宋高宗年间开始生产,近代、现代也生产宋锦,现代苏州宋锦有多 个品种,各有不同特点。 D.宋锦的图案风格借鉴了宋代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只不过其色彩更加复杂,图 案花纹更讲究对称严谨。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A 项,“最具特色”错,据原文第一段内容,三大名锦都 最具特色,只不过特色不同而已;B 项,“《坚瓠集》中就记载了其销售盛况” 错,《坚瓠集》中没有记载相关销售情况;D 项,“图案花纹更讲究对称严谨” 错,原文只是比较了色彩,而没有比较图案花纹。 【思路点拨】科学类或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 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 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 回答时,把备选项与文本中的有关表述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其染料要求是纯天然的染料,主要是植物染料 和矿物染料。 B.宋锦的制作工艺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较为复杂;宋锦的图案一般以 几何纹为骨架。 C.《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现存宋锦织品中的代表性作品,充分展现了宋锦高 超的织造技艺。 D.明清以后织出的“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近代生产的盒锦 也属于“宋锦”。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A 解析:“主要是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错,原文是说“大多是植 物染料,也有小部分矿物染料”。 【思路点拨】内容概括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解题时,应先整体 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 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 8.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染色是织造宋锦的重要工序,它要求极高,只有把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 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 B.艳而不火、繁而不乱、明丽古雅是宋锦色彩运用的特点,《彩织极乐世界图 轴》能够体现这种特点。 C.宋锦用途广泛,既可用于袍服衣着,也可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淳化 阁帖》就是用宋锦装裱的。 D.明清时期的宋式锦制作工艺精细,它包括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重 锦是清代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υ解析:“宋式锦制作工艺精细”错,由原文“根据工艺的精粗 可知,宋锦也有制作粗糙的 【思路点拨】解答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在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与题干相关.相符合的句子,认真研究,细致甄别, 仔细解读。第二,把备选项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构成试题的每一个选项在 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只不过,这些选项是从原文句改编而来,表述形式 与原文不尽相同。同一个意思命题者采用了另一种表述方式,命题时设置了答题 “陷阱”,或将原文句增删词语,或变换句式,从而达到干扰考生判断的目的。 考生应该清楚地了解这些误项设置的“陷阱”的方式,答题时要有认真的态度, 不要掉入“陷阱”,误入“圈套”。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将选项语句与原文语 句细心比较,明辨异同,识破“陷阱”。答题的基本思路:确定答题有效区间· 比照选项表述一一判断选项正误。 【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201411)】Mo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 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思想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 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 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们 所说的宗教。 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 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 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比如,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具体来说,按老庄思想,生而有死是 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 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 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 佛教有趣得多。中国的丧祭仪式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 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 德克·布德教授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说:“中国人不以宗 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 伦理,而不是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 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 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信 仰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 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 否意昧着中国人对于髙于道德伦理之上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 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并不
【答案解析】D 解析:“宋式锦制作工艺精细”错,由原文“根据工艺的精粗” 可知,宋锦也有制作粗糙的。 【思路点拨】解答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在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与题干相关.相符合的句子,认真研究,细致甄别, 仔细解读。第二,把备选项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构成试题的每一个选项在 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只不过,这些选项是从原文句改编而来,表述形式 与原文不尽相同。同一个意思命题者采用了另一种表述方式,命题时设置了答题 “陷阱”,或将原文句增删词语,或变换句式,从而达到干扰考生判断的目的。 考生应该清楚地了解这些误项设置的“陷阱”的方式,答题时要有认真的态度, 不要掉入“陷阱”,误入“圈套”。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将选项语句与原文语 句细心比较,明辨异同,识破“陷阱”。答题的基本思路:确定答题有效区间—— 比照选项表述——判断选项正误。 【语文卷·2015 届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201411)】M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 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思想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 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 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们 所说的宗教。 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 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 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比如,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具体来说,按老庄思想,生而有死是 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 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 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 佛教有趣得多。中国的丧祭仪式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 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 德克•布德教授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说:“中国人不以宗 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 伦理,而不是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 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 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信 仰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 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 否意昧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伦理之上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 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并不
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 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 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 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似,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 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 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现在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 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 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宗教意识不浓的,是因为他们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 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 值,而按照晢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 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一一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 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论,现在引用它,只是 要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增加积极的知识, 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有删改) 6.关于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与地位,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影响了中国哲学体系,使之不同 于其他大多数文化中的哲学体系。 B.在中国文化中,丧祭仪式要求和尚与道士必须一齐参加,这一现象表明人们 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C.中国哲学的传统,旨在提髙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反对哪 种为了增进积极的知识去“为学”的做法。 D.中国哲学满足了中国人对超乎现世的追求。哲学也可以让中国人表达、欣赏、 体验到超越道德的价值。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A项偷换概念。阅读区间在第五段“中国文化的 精神基础是伦理,而不是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 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B项以偏概全。阅读区间在第四段“中国的丧 祭仪式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 哲学意味的。”C项曲解原意。反对“为学”于文无据,阅读区间在最后一段。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这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于高 于道德伦理之上的价值,没有觉解。 B.道家是哲学学派,认为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主要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是宗 教,教人如何避免死亡,反乎自然 C.严格地讲,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基督教的爱上帝,与属于道德价值的子爱 父类似,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
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 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 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 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似,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 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 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现在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 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 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宗教意识不浓的,是因为他们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 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 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 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 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论,现在引用它,只是 要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增加积极的知识, 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有删改) 6.关于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与地位,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影响了中国哲学体系,使之不同 于其他大多数文化中的哲学体系。 B. 在中国文化中,丧祭仪式要求和尚与道士必须一齐参加,这一现象表明人们 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C. 中国哲学的传统,旨在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反对哪 种为了增进积极的知识去“为学”的做法。 D. 中国哲学满足了中国人对超乎现世的追求。哲学也可以让中国人表达、欣赏、 体验到超越道德的价值。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A 项偷换概念。阅读区间在第五段“中国文化的 精神基础是伦理,而不是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 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B 项以偏概全。阅读区间在第四段“中国的丧 祭仪式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 哲学意味的。”C 项曲解原意。反对“为学”于文无据,阅读区间在最后一段。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这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于高 于道德伦理之上的价值,没有觉解。 B. 道家是哲学学派,认为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主要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是宗 教,教人如何避免死亡,反乎自然。 C. 严格地讲,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基督教的爱上帝,与属于道德价值的子爱 父类似,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
D.虽然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但是儒家不包括宗教中的上 层建筑成分,所以儒家就不是宗教。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B项说法绝对。“主要教人顺乎自然”说法绝对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 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不像其他大多数民族视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哲学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B.中国人按照哲学去生活,体验了超道德价值,也就体验到了宗教价值,这就 说明在中国文化中,哲学的意义超越了宗教的意义 C.佛学与佛教是有区别的,佛学属于晢学范畴,佛教属于宗教范畴,这就让中 国的知识分子,对佛学比对佛教更感兴趣。 D.老子认为,为学是为了增加积极的知识,因而是对人有益的;而为道是提高 心灵的境界,不及为学对人的影响大。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推断作者观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解析:B项无中生有。“哲学的意义超越了宗教的意义” 没有依据。C项强加因果。前后没有因果关系。D项曲解原意。对“《老子》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理解不准确,“不及为学对人的影响大”没有依据。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抓住关键的语段,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 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 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2.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 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 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 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 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 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八校髙三第一次联考(201412)】M0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6~8题。 中华文明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包容力 阮炜 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 众所周知,现代之前的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而这背后的原因 又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具有这种能力? 只要同其他文明作一个简单比较,便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发展出这种的能力,几 乎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文明享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么一个适 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 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相比之下,埃及和西亚文明虽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极佳自然条件,却不享有如此 巨大的一个陆地板块。西欧虽也适合农耕,却明显更寒冷,在古代条件下农业生 产率较低,而各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
D. 虽然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但是儒家不包括宗教中的上 层建筑成分,所以儒家就不是宗教。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B 项说法绝对。“主要教人顺乎自然”说法绝对。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 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不像其他大多数民族视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哲学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B. 中国人按照哲学去生活,体验了超道德价值,也就体验到了宗教价值,这就 说明在中国文化中,哲学的意义超越了宗教的意义。 C. 佛学与佛教是有区别的,佛学属于哲学范畴,佛教属于宗教范畴,这就让中 国的知识分子,对佛学比对佛教更感兴趣。 D. 老子认为,为学是为了增加积极的知识,因而是对人有益的;而为道是提高 心灵的境界,不及为学对人的影响大。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推断作者观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B 项无中生有。“哲学的意义超越了宗教的意义” 没有依据。C 项强加因果。前后没有因果关系。D 项曲解原意。对“《老子》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理解不准确,“不及为学对人的影响大”没有依据。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抓住关键的语段,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 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 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2.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 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 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 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 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 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语文卷·2015 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1412)】M0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 6~8 题。 中华文明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包容力 阮炜 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 众所周知,现代之前的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而这背后的原因 又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具有这种能力? 只要同其他文明作一个简单比较,便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发展出这种的能力,几 乎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文明享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么一个适 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 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相比之下,埃及和西亚文明虽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极佳自然条件,却不享有如此 巨大的一个陆地板块。西欧虽也适合农耕,却明显更寒冷,在古代条件下农业生 产率较低,而各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
被隔断,再加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为法、德、意、西、英等民族或地缘政治 区域,很不利于政治-文化整合。印度虽同样是一个大型陆地板块,且降雨量和 气温都适合农耕,却因雨季时河水流量太大也太湍急,十分不利于地区间交往乃 至共同体整合。这就解释了印度为何文化、语言、宗教超多超复杂,整合程度明 显不如中国。 因此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它不光 拥有黄河流域,紧贴着黄河流域还有淮河和海河流域;往南,更有巨大的长江流 域和规模可观的珠江流域。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巨大山脉把几个大河流域隔开 往北一直到东北,往西北一直到嘉峪关一带,都天然地连成一片,没有什么难以 逾越的地理障碍,且或多或少都适合农耕。在这种情况下,一地与另一地间的文 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 同质性便相当高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历史上的中国为何表现出如此强大的同化力。秦汉唐和元 明清时期中国在向南、北、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时,对周边民族产生巨大 的文化吸引力。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 向,将其纳入中华文明轨道,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或东亚“汉字文化圈”。 从中华文明内部来看,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对于周边民族来说也一直是一种 强势文化,或者说在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主要是后者接受前者的文化。 但既然是互动,中原文明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 王就模仿游牧民族,搞“胡服骑射”,大大提升了赵国军力。游牧民族文化为何 对汉民族有吸引力呢?因为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军事技术发达。爱屋及乌,汉 人既对军事技术感兴趣,对游牧文化的其他方面也会感兴趣。元清时期,汉族接 受游牧民族文化的规模就更大了,且远不限于军事 但总的说来,主要是游牧民族不断吸引汉族文化,最后融合到中华文明大家庭中 来。从一些姓氏也可以看到这点。例如“完颜”本来是一个少数民族姓氏,为了 显得与其他汉人的姓没有区别,就简化为“颜”。百家姓里的“石”姓主要也源 自鲜卑。这个姓氏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这表明鲜卑人当时就开始了汉化过 程。从语言形态看,古代中国北方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从中亚到 东北亚很大一片区域都是从前阿尔泰语民族游牧居住之地:很多阿尔泰语民族已 大体消亡,如契丹、鲜卑等)。现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古代 契丹人、鲜卑人都是阿尔泰语民族。满族、鲜卑族已几乎完全汉化。蒙古族中也 有很多人汉化,当然汉族中也不乏被游牧民族同化之人。 尤其应注意的是,西元5世纪,建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统治者在鲜卑人中从上到 下强制推行汉文化,从而为其他少数民族融入中华大家庭树立了好榜样。但如果 中国文明没有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吸引力和包容力,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选自《深圳特区报》) 6.下列关于“地缘因素”与“政治一文化整合”关系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享有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 流把各地区隔断,而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利 于政治一文化整合。 B.埃及和西亚没有一个如此巨大的陆地板块,所以虽然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极 佳自然条件,却不利于文明的整合和文明规模的发展
被隔断,再加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为法、德、意、西、英等民族或地缘政治 区域,很不利于政治-文化整合。印度虽同样是一个大型陆地板块,且降雨量和 气温都适合农耕,却因雨季时河水流量太大也太湍急,十分不利于地区间交往乃 至共同体整合。这就解释了印度为何文化、语言、宗教超多超复杂,整合程度明 显不如中国。 因此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它不光 拥有黄河流域,紧贴着黄河流域还有淮河和海河流域;往南,更有巨大的长江流 域和规模可观的珠江流域。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巨大山脉把几个大河流域隔开。 往北一直到东北,往西北一直到嘉峪关一带,都天然地连成一片,没有什么难以 逾越的地理障碍,且或多或少都适合农耕。在这种情况下,一地与另一地间的文 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 同质性便相当高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历史上的中国为何表现出如此强大的同化力。秦汉唐和元 明清时期中国在向南、北、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时,对周边民族产生巨大 的文化吸引力。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 向,将其纳入中华文明轨道,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或东亚“汉字文化圈”。 从中华文明内部来看,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对于周边民族来说也一直是一种 强势文化,或者说在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主要是后者接受前者的文化。 但既然是互动,中原文明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 王就模仿游牧民族,搞“胡服骑射”,大大提升了赵国军力。游牧民族文化为何 对汉民族有吸引力呢?因为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军事技术发达。爱屋及乌,汉 人既对军事技术感兴趣,对游牧文化的其他方面也会感兴趣。元清时期,汉族接 受游牧民族文化的规模就更大了,且远不限于军事。 但总的说来,主要是游牧民族不断吸引汉族文化,最后融合到中华文明大家庭中 来。从一些姓氏也可以看到这点。例如“完颜”本来是一个少数民族姓氏,为了 显得与其他汉人的姓没有区别,就简化为“颜”。百家姓里的“石”姓主要也源 自鲜卑。这个姓氏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这表明鲜卑人当时就开始了汉化过 程。从语言形态看,古代中国北方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从中亚到 东北亚很大一片区域都是从前阿尔泰语民族游牧居住之地;很多阿尔泰语民族已 大体消亡,如契丹、鲜卑等)。现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古代 契丹人、鲜卑人都是阿尔泰语民族。满族、鲜卑族已几乎完全汉化。蒙古族中也 有很多人汉化,当然汉族中也不乏被游牧民族同化之人。 尤其应注意的是,西元 5 世纪,建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统治者在鲜卑人中从上到 下强制推行汉文化,从而为其他少数民族融入中华大家庭树立了好榜样。但如果 中国文明没有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吸引力和包容力,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选自《深圳特区报》) 6.下列关于“地缘因素”与“政治—文化整合”关系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享有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 流把各地区隔断,而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利 于政治—文化整合。 B.埃及和西亚没有一个如此巨大的陆地板块,所以虽然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极 佳自然条件,却不利于文明的整合和文明规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