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5年11月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 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①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 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写定的。这三部小 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 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②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 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 是艺术家一一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 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 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 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 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准确 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③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 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 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
宜昌市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5 年 11 月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 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①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 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写定的。这三部小 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 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②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 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 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 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 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 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 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准确 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③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 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 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
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祗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 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 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 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 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 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 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 识的虚构 ④《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 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 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 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 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也受到了 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结合得越来 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 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 了人的战斗精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传统积累型小说的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
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 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 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 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 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 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 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 识的虚构。 ④《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 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 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 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 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也受到了 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结合得越来 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 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 了人的战斗精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传统积累型小说的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
础上才写定的,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孙悟空的魅力在于他的改邪归正而不在于他的妖气,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 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 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这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游记》的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 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B.《西游记》不认同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体现了吴承恩颠覆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对神与 魔一视同仁。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 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中国小说之所以极少出现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是因为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 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 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 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衠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 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 子君天玉南越不助天下迭暴逆瘙梖欲移兵而诛王天子埝頁姓新蔻芰貝休之遺原授君玉即,剖符通使
础上才写定的,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孙悟空的魅力在于他的改邪归正而不在于他的妖气,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 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 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这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西游记》的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 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B.《西游记》不认同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体现了吴承恩颠覆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对神与 魔一视同仁。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 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中国小说之所以极少出现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是因为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 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 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 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 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 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 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 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 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 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 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 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 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 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 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 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 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 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 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 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 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 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 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 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 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 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 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 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
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 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髙祖信任,跟随髙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岀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 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 ,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 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 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 村晚
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 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 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 王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 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 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 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 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村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