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英语原文为:" In God we trust; everyone else must bring data."- Edwards Deming 02《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黄仁宇,1986年
第一章历史争战《信息自由法 信息之于民主,就如货币之于经济。0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第3任美国总统 (向公众)隐瞒政府实情的力量就是摧毁这个政府的力量。这种力量不能轻易授予, 也不能轻率使用。 美国国会《信息自由委员会的报告》,1976年 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河流中,作为总统,奥巴马开放政府的雄心,其实 并不多见。 但早在开国之初,美国的建国者就对信息的作用展开了思考和辩论。《独 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国第3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说 “信息之于民主,就如货币之于经济
言下之意,如果信息停止了流动,就像货币停止了流通的经济一样,民主 的制度将会名存实亡。 美国早期的信息公开主要集中在立法机关:国会。从1841年起,美国国 会的立法辩论、投票过程就向新闻界开放 由于三权分立的体制,政府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行政权。1789年,美国国 会制定了《管家法》( Housekeeping Act),规定了行政机关必须在统一的出版 物上公开政务信息,但对于公开的内容,行政长官有自由裁定权 没想到,这份立国之初通过的法案,后来“管”了150多年。 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开始步入大政府时代:政府规模不断膨胀,开支 越来越大,公文数量急剧增加。为应对这种局面,国会于1935年、1946年先 后通过了《联邦登记法》( Federal Register Act)和《行政程序法》(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创建了专门公布联邦政府信息的《联邦登记日报》( Federal Register),规定公众可以向政府提出信息公开的要求,但如果危及公共利益 政府有权拒绝 句话,美国行政部门的信息公开,100多年来,主要还是政府部门自己 说了算。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世界形势风起云涌,一场波澜壮阔的信息公开运 动才在美国真正拉开了序幕。但这场运动的中流砥柱,却不是美国总统 相反,这个时期的几任总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并不光彩 第四股力量:知情权的起点 一个自由的新闻行业是居于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伟大解释者。你,如果同意给它加 上桎梏,无异于给自己戴上脚镣 乔治·萨瑟兰(1862-1942),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1936年 大数据
这场运动的源头来自于美国社会的“第四股力量”( Fourth estate)。 在美国,第四股力量指的是除了立法、执法和司法三权之外的“新闻和报纸”。 谈到新闻和报纸在美国的作用,又不得不提到杰斐逊,他说过: “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有政府、没报纸的社会,还是一个有报纸 没政府的社会,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由于在立国时就确定了言论自由的原则,美国的记者和编辑一直都是推动 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德国开始全面溃败。这标志着第 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指日可待的胜利,令美国的新闻界兴奋不已,因为, 这意味着解除战争时期的新闻管制,重新开启一个新闻自由的年代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美国的记者、编辑和律师一起拉开了信息自由运动 的序幕。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因此青史留名 1945年1月,美联社的执行主编库珀( Kent Cooper)率先在美国提出了“知 情权”的概念( Right to Know)。他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知情权是指 人民有权知道政府的运作情况和信息。如果不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在任何一个 国家,甚至全世界,都将无政治自由可言 美国新闻界不仅对国内的新闻自由和信息开放充满了憧憬,甚至雄心勃勃、 跃跃欲试要将新闻自由推向全世界。他们相信,缺乏新闻自由,正是一些专制 国家能够发动战争的原因。他们预见到,二战期间高涨的国家主义可能会成为 战后世界范围内影响信息自由流通的最大障碍。为了克服这个障碍,1948年, 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SNE)成立了“世界信息自由委员会”(以下简称世委会) 的分支机构,°著名的编辑沃尔特斯( Basil L. walters)担任了该委员会的首 任主席。 但谁也没有想到,第四股力量的良好愿望,最后竟然两头落空。 世委会成立之后,在联合国进行了大量的动员和游说工作。在他们的努力 下,1948年,有55个国家达成了世界新闻信息自由流动的初步协议,但由于 前苏联的反对和搅局,这个方案最后在联合国大会上流产 不仅在国际战线受挫,而且在美国国内也阴霾重重。二战结束后,美国确 历史争战《信息自由法) 017
实撒销了战时新闻审查办公室。但没过多久,东西方的冷战却开始兴起,杜鲁 门总统宣布全力对抗“赤色革命”,为了“国家安全”,他曾经多次直接下达命 令,封存公务记录、抵制信息公开。 作为世委会的掌舵人,沃尔特斯很快认识到:国内的新闻管制并没有真正 解除,公众的知情权依然没有保障,和战争时期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门前雪都扫不干净,谈何世界? 1950年,东西方的冷战格局已经清晰地形成,两个阵营的对峙,如山雨 欲来、一触即发。沃尔特斯审时度势,最终决定把视线收回到美国,他宣布将“世 界信息自由委员会”中的“世界”两字去掉,以务实的态度,把工作重点锁定 在美国本土 沃尔特斯把这个转变称为“再次觉醒”。他重新定义了信息自由委员会的 目标和使命: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人民充分意识到以下事实:政府所有的公共记录都 属于人民,公务员仅仅是人民的服务人员,而报纸,好比人民的眼睛,帮助人 民把公共记录和政府官员置于阳光之下。”0 沃尔特斯后来还当选为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主席。他在信息自由委员会的 两位继任者,帕勃( James S.Pope)和韦金斯( J. Russell wiggins),都为信息 自由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先后担任了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主席。韦金斯 经对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使命有过一个更直接的描述和定位,他写道:“我 们的协会必须挺身捍卫知情权,和限制信息自由的做法斗争。” 1951年,杜鲁门总统签发第10290号行政命令,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军 事机构的保密制度引入了普通的行政部门,他授权联邦政府的部门首脑可以对 公共文件进行分级保密管理。只要定为保密的文件,公众一律无权查看,一时 ,“保密”之风在政府各个部门蔓延。 这个时候,帕勃正担任信息自由委员会的主席。针对杜鲁门的做法,他认 为必须从法理上厘清问题,找出信息自由的依据,遂委托报纸编辑协会的律师 哈罗德·克劳斯( Harold Cross)对美国各级政府的信息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调硏。 克劳斯是美国著名的律师,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教授。1953年,他 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