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旬一次的集期在中国很少见,〔34)有这种集期的农村 市场在很大程度上限于边远的山区或诸如山东半岛顶端的边 缘地区.〔35)相反,每句两次的集期在中国各地最为普遍;除 了广西可能例外,中国18个省中没有一个找不到实例,在华 北大部分地区这种集期最普遍。每旬4次的集期通常用于其 基层市场为每旬两集的地区中的中间市场或中心市场。 集期体系中另一种较重要的阴历旬诸系规定每10天3 个集日。它由下列时间表组成: 1-4-7 2-5-8 3-6-9 4-7-10 15-8 2-6-9 3-7-10 1-4-8 2-5-9 3-6-10 〔1-4-7) 可以看出,前三种集期再加上4-7-10或3-6-10,不仅为 集日的间隔规定了最大的规律性,而且提供了一个地区集期 的最有效分布。这一体系流行于四川盆地的中心、中国东南 部较大的平原和盆地、华中较大城市中心周围的区域,以及 其他一些小块地区。每旬3集的区域好像是由每旬2集的市 ·17
场形成的海洋中的坚实“岛屿”或“大陆”。 我们已经提到过每10天或12天只有一个集日的集期体 系在中国很少见。更长的“半月”交易周相应地更为少见,我 只见到过一个县一台湾凤山县,在日本占领之前一一据说 有一个市场每个节气开市一次。(36)至于阴历的半月,我可以 举出仅有的两例:20世纪30年代云南大理县,在县城南门和 北门内阴历初二和十六举行的“大集”;还有湖北咸宁县的汀 泗桥镇,1961年时有逢阴历初一和十五开市的集市.〔37) 还有一组集期体系有待描述,即那些规定市场隔日一次、 一日一次和一日两次的体系,这三个体系构成了一组紧密相 关的时间表,可以与上面已经描述过的每10天咸12天1市、 2市或4市的那两组时间表作比较,在这三组集期体系中的 每一组中,第二个体系是第一个的两倍,第三个又是第“个 的两倍,尽管在习惯上不把任何种类的每日集市看作是定期 的,但我见到的中国史料却没有留下选择余地。交易活动的 脉动不会只由于市场周期长度变得短于一日就必然消失。在 这方面应该注意,中国农村市场极少有整日的活动,通常它 们只持续几个小时。某些市场是下午市或晚市一一这些市场 在地方志中几乎总是详细注明一但大量的农村市场是上午 市,没有详细说明的市都应这样理解。因此,说一个市场是 6日集,并不意珠着那段时间的1/6都“在集会中”,而是每 6挽中有一个上午的几个小时用于交易活动,同样,一个每日 市场并不是从早到晚“在集会中”,而只是每天上午(在某些 情况下是下午或晚上)有两三个小时。一个每天两市的市场 每天有两次经济活动的悸动,一次在上午,一次在下午或晚 上。它的周期长度完全与大理的半月集对立。按照本文的用 ·18
语,当市场变成“连续的”时,就发生了一种质变,使经济 中心不仅脱离了定期市场的范畴,而且也脱离了传统经济的 范畴。关于这一点,将在第二部分中论述。 隔日市用“单”或“双”来表示,这意味着它们在阴历 每月的单日或双日开市。因此,在只有29天的月份的月底, 单日市就会遇到两个连续的集日,双日市则有两天的间隔。隔 日集期通常只在人口密集、都市化或商业化较高的小面积地 区内流行。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和慈溪县城之间的平原,成都 平原上成都市西边和南边的部分地区,还有河南北部安阳到 黄河之间的一个区域。每日市和一日两市很大程度土限于中 心集镇和城市。 近代集市周期的地域分布强烈地暗示出,在中国,最古 老的集期体系一即黄河流域在古代最初所采用的—一是每 旬一集。西南方最早时则是每12天一集。随着市场结构的发 展,可以假定,首先是较高层次的市场,后来是基层市场,通 过增加一个新的集日而“加倍”了它们的集期;最终这种每 旬2次和每12天2次的集期成为中国农村最常见的体 系,〔38)在更往后的阶段,发展中地区的最高层次市场似乎再 次加倍了它们的集期。 加倍是增加集日频率最有利的方式,因为它不必打乱旧 的时间安排:新的集口可以直接加到旧的上边。这个特点解 释了为什么在西南每12天3集的集期(即4日交易周)从未 出现过,尽管从头到尾共12天的周期明显地容许这种做法。 12日的交易周通过一个简单的把新集日加到旧的时间表中 的过程,就可以一分为二成为6日周,再一分为二成为3日 周。然而,要从6日交易周改为4日交易周(即从每12天2 ·19
集改为3集)必然会打乱连续性。现在应该很明显,为什么 在1到6日的排列中,所有可能的交易周期中只有4日周在 中国很少出现,加倍方法的方便性及其带来的完善的规律性, 阻止了·十二进位周期中向4日周的改变。而当用旬作测定单 位时,没有一个时间表可能出现较多数量的4日周。 但是怎样解释每旬3次集期的普遍存在呢?阻碍每12天 3集的那些因素不是也应该在阴历旬体系中起阻碍作用吗? 我认为,差别来自每旬4次集期天生的不规则。十二进位周 期中第二次加倍产生了规则整齐的3日交易周,而阴历旬周 期的第二次加倍却导致了极不规则的间隔,即2日交易周和 3日交易周的交替。我在下面将看到.当一个中间市场把集 期加倍为每旬4次时,实际上,它只是又规定了一个每创2次 的集期,以便适应它的两个在职能上(尽管不是在空间.上)有 区别的市场:一个为它的基层市场体系服务,一个为它的中 间市场体系服务。因而,由于集日之间的职能分工,“每旬4 次”的集期的不规律不会发生问题。但当一个每旬2集的市 场需要增加集日频率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由于缺乏任何 职能差异,集日间隔的明显的不均衡会产生严重的恩难。尽 管每旬3集产生的向隔还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但却明显 地优于每旬4集的体系。3$)这一优点结合了另-个使每旬3 集的体系具有优势的长处:造成对更频繁集日的需求的压力 是逐渐增长的,可以假定一个每旬2集的市场管理机构在遇 到这些压力时,会偏向于每旬3集所造成的50%的增长,而 不是每旬4集所造成的100%的增长。一旦每旬3集的集期 体系在一个地区建立,从每旬2集向每旬3集转换所带来的 不利就变得无关重要,因为新的基层市场可以从一建立就采 ·20
用每旬3次的集期。 三、作为空间体系和经济 体系的市场结构 任何要了解市场结构的社会或经济范围的尝试,都必不 可免地要对它们的空间特征作出一些假设。所以,把市场结 构作为空间体系来分析的一个理由是,在我将来能够从事市 场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时,把构成论述基础的各种假设弄 得更清楚。另一个理由是便于对变化的研究,因为很碰巧,只 有在相关的资料按空间排列后,体系变化的一无论是传统 的还是现代的一性质才会充分表现出来。 为了阐明作为空间体系的市场结构的有意义的命题,有 必要求助于一些简单的模型。为构成这些模型所作的假设中 最根本的一点是,所讨论的背景是一个同纬度的平原,各种 资源在这个平原上均匀分布。以无懈可击的几何学和还算合 理的经济学为基础的理论考虑告诉我们,如果做出这样一种 假设,这个背景上的集镇分布就应该符合一个等距离的坐标, 好像位于把空间填满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在理论上,每个 市场的服务区域也应该接近于一个正六边形.〔4)这些预期 适用于世界上任何地区一无论是几何学还是经济学都不特 别具有中国性,因而在我能够检验这一命题的中国的6个区 域中,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记录,大量的集镇都正好有6个 相邻的集镇,因而有一个六边形的市场区域,尽管这个市场 区域受到地形地貌的扭曲.〔41)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