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适应性检测 语 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的教室”,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山区学校 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 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帮助缺 课的学生补课。此后,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 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受 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翻转课堂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再也不会在 学生面前花费30分钟-60分钟来讲解。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回到传统的教学方式 了。”两位老师对此深有感触 翻转课堂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最为关注的教学模式,甚至有学者认为 “可能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之后的重大变革”。这还要归功于 萨尔曼·可罕和他创立的可罕学院。可罕为侄女辅导数学而录制教学视频,从中 激发出灵感,大量地录制教学视频放到互联网上供更多人学习,内容涵盖数学 物理学、金融和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他还用Java编写自动练习软件帮助学习 者掌握课程内容。可罕的网络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很多中学生晚上在 家观看可罕学院的教学视频,第二天则跟同学一起在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有教 师和同学可以请教。这跟传统的“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 的方式正好相反。 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忽略了第二步“吸收 内化”,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 占用来传授知识,而更需要帮助的知识内化过程则被放到了没有教师在场的课后 环节。翻转课堂后,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 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 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 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 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当教师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他将有时间 在课堂上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 个性指导,并且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发展起自己的协作学习小 组,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与任何新的时尚或潮流一样,也有很多人在并没有真正理解是什么的时 候就急于加入这个行列或试图用这个模型赚钱。大多数人听到翻转课堂时,想到 最多的是视频。供应商大声谈论着他们的产品会怎样帮助你“翻转你的课 有我们惊人的显示质量,你们的学生可以观看视频的细节”。乔纳 森·伯尔曼强调。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如果现在每位教师都使用教 学视频,学生不得不每晚花上几小时观看视频,况且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显 示器学得更好。让课外真正发生深入学习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而课堂的讨论与 分享也常常会停滞在某一个层面难以深入。我们常常需要思考,所做的真的是不 同的事,还是仅仅以不同的方式做一直在做的同样的事。翻转课堂并不完全是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3 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适应性检测 语 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的教室”,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山区学校 ——林地公园高中。2007 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 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把结合实时讲解和 PPT 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帮助缺 课的学生补课。此后,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 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受 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翻转课堂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再也不会在 学生面前花费 30 分钟-60 分钟来讲解。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回到传统的教学方式 了。”两位老师对此深有感触。 翻转课堂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最为关注的教学模式,甚至有学者认为 “可能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之后的重大变革”。这还要归功于 萨尔曼·可罕和他创立的可罕学院。可罕为侄女辅导数学而录制教学视频,从中 激发出灵感,大量地录制教学视频放到互联网上供更多人学习,内容涵盖数学、 物理学、金融和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他还用 Java 编写自动练习软件帮助学习 者掌握课程内容。可罕的网络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很多中学生晚上在 家观看可罕学院的教学视频,第二天则跟同学一起在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有教 师和同学可以请教。这跟传统的“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 的方式正好相反。 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忽略了第二步“吸收 内化”,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 占用来传授知识,而更需要帮助的知识内化过程则被放到了没有教师在场的课后 环节。翻转课堂后,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 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 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 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 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当教师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他将有时间 在课堂上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 个性指导,并且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发展起自己的协作学习小 组,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与任何新的时尚或潮流一样,也有很多人在并没有真正理解是什么的时 候就急于加入这个行列或试图用这个模型赚钱。大多数人听到翻转课堂时,想到 最多的是视频。供应商大声谈论着他们的产品会怎样帮助你“翻转你的课 堂”——“有我们惊人的显示质量,你们的学生可以观看视频的细节”。乔纳 森·伯尔曼强调。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如果现在每位教师都使用教 学视频,学生不得不每晚花上几小时观看视频,况且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显 示器学得更好。让课外真正发生深入学习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而课堂的讨论与 分享也常常会停滞在某一个层面难以深入。我们常常需要思考,所做的真的是不 同的事,还是仅仅以不同的方式做一直在做的同样的事。翻转课堂并不完全是新
鲜事。教育家杜威早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尚未诞生时,就反复阐述过教学是以学生 为中心的,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但必须注意到,新技术带来了无 处不在的分享和参与,越来越多的教和学将发生在教室之外,翻转课堂才刚刚开 (摘编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下列对于翻转课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转课堂是一种完全依靠教学视频、自动练习软件、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展 教学的网络教学模式。 B.翻转课堂是一种与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和知识内化过程在课堂内外的安排 正好相反的教学模式 C.翻转课堂是一种适应学生在学习节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性特点,并给 予更多个别指导的教学模式。 D.翻转课堂是一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更多互动交流,能有效促进协作学 习、共同进步的教学模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翻转课堂起源于林地公园高中,不仅与新技术应用有关,更是教师以学生 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B.萨尔曼·可罕创立的可罕学院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是因为他为自主学 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环境。 C.翻转课堂较好地解决了集体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固有矛盾,因而引 起全球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总是紧绷神经,担心遗漏教师传授的知识,翻转课堂让 学习变成了轻松有趣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转课堂可能改变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因此被称作“颠 倒的教室”,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最为关注的教学模式 B.教学视频固然需要好的声音和图像质量,但符合课程标准、适合学生特点 更为重要,大批量生产的商业产品未必有助于翻转课堂 C.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不同于传统的预习,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提前看看视 频,做做习题,课堂的活动和交流很可能对学习无效。 D.新技术改变了知识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的学习发生在教室之外,教师必须 成为真正的学习指导者,翻转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禇遂良,字登善,通直散骑常侍亮子。贞观中,累迁起居郎。博涉文史, 工隶楷。魏征白见遂良,帝令侍书。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 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 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 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 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刘洎曰:“使遂良不记,天下之人亦记之矣。 帝尝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小物何必尔邪?”遂良 曰:“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
鲜事。教育家杜威早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尚未诞生时,就反复阐述过教学是以学生 为中心的,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但必须注意到,新技术带来了无 处不在的分享和参与,越来越多的教和学将发生在教室之外,翻转课堂才刚刚开 始。 (摘编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下列对于翻转课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转课堂是一种完全依靠教学视频、自动练习软件、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展 教学的网络教学模式。 B.翻转课堂是一种与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和知识内化过程在课堂内外的安排 正好相反的教学模式。 C.翻转课堂是一种适应学生在学习节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性特点,并给 予更多个别指导的教学模式。 D.翻转课堂是一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更多互动交流,能有效促进协作学 习、共同进步的教学模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翻转课堂起源于林地公园高中,不仅与新技术应用有关,更是教师以学生 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B.萨尔曼·可罕创立的可罕学院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是因为他为自主学 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环境。 C.翻转课堂较好地解决了集体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固有矛盾,因而引 起全球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D.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总是紧绷神经,担心遗漏教师传授的知识,翻转课堂让 学习变成了轻松有趣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转课堂可能改变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因此被称作“颠 倒的教室”,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最为关注的教学模式。 B.教学视频固然需要好的声音和图像质量,但符合课程标准、适合学生特点 更为重要,大批量生产的商业产品未必有助于翻转课堂。 C.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不同于传统的预习,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提前看看视 频,做做习题,课堂的活动和交流很可能对学习无效。 D.新技术改变了知识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的学习发生在教室之外,教师必须 成为真正的学习指导者,翻转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褚遂良,字登善,通直散骑常侍亮子。贞观中,累迁起居郎。博涉文史, 工隶楷。魏征白见遂良,帝令侍书。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 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 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 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 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刘洎曰:“使遂良不记,天下之人亦记之矣。” 帝尝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小物何必尔邪?”遂良 曰:“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
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帝 咨关之。 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 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因命 遂良草诏。 高宗即位,进拜尚书右仆射。帝将立武昭仪,遂良曰:“吾奉遗诏,若 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既入,帝曰:“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 仪,谓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 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帝不悦。翌日,复 言,对曰:“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 之,奈天下耳目何?”帝羞默。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 丐归田里。”帝大怒,命引出。无忌曰:“遂良受顾命,有罪不加刑。”武氏立, 乃左迁遂良潭州都督。 显庆二年,徙桂州,未几,贬爱州刺史。遂良内忧祸,恐死不能自明, 乃上表。帝昏懦,牵于武后,讫不省。岁余,卒,年六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莫能质真伪 质:评判 B.无舛冒者 舛:错误 C.危亡之渐也 渐:浸染 D.武帝寄霍光 寄:托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遂良守职直谏的一组是(3分) ①遂良独论所出 ②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③雕琢害力农 ④无以下见先帝 ⑤请更择贵姓 ⑥恐死不能自明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遂良知识渊博,精通书法。皇帝向天下征购王羲之的书帖,大家都争相 进献,但真伪莫辨。禇遂良慧眼独具,能指明出处,因此没人敢以假充真, B.褚遂良效忠国家,恪尽职守。任谏议大夫时,他兼管起居事务,断然拒绝 了唐太宗想看起居注的要求。奉受遗诏,不顾个人安危,竭力维护皇室体面。 C.褚遂良秉公直行,犯颜直谏。高宗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他指出武氏不仅 出身微贱,且曾侍奉过先帝,于人伦有妨,他不顾髙宗不悦,力阻废掉皇后 D.褚遂良深明事理,备受赏识。他曾给太宗讲防微杜渐的道理,得到太宗赞 赏。高宗即位后,他被晋升官职,每逢重大事宜高宗都向他咨询,深受器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5分) (2)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晓过灵石 赵执信 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 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橫吹声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帝 咨关之。 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 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因命 遂良草诏。 高宗即位,进拜尚书右仆射。帝将立武昭仪,遂良曰:“吾奉遗诏,若 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既入,帝曰:“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 仪,谓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 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帝不悦。翌日,复 言,对曰:“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 之,奈天下耳目何?”帝羞默。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 丐归田里。”帝大怒,命引出。无忌曰:“遂良受顾命,有罪不加刑。”武氏立, 乃左迁遂良潭州都督。 显庆二年,徙桂州,未几,贬爱州刺史。遂良内忧祸,恐死不能自明, 乃上表。帝昏懦,牵于武后,讫不省。岁余,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莫能质真伪 质:评判 B.无舛冒者 舛:错误 C.危亡之渐也 渐:浸染 D.武帝寄霍光 寄:托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遂良守职直谏的一组是(3 分) ①遂良独论所出 ②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③雕琢害力农 ④无以下见先帝 ⑤请更择贵姓 ⑥恐死不能自明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褚遂良知识渊博,精通书法。皇帝向天下征购王羲之的书帖,大家都争相 进献,但真伪莫辨。褚遂良慧眼独具,能指明出处,因此没人敢以假充真。 B.褚遂良效忠国家,恪尽职守。任谏议大夫时,他兼管起居事务,断然拒绝 了唐太宗想看起居注的要求。奉受遗诏,不顾个人安危,竭力维护皇室体面。 C.褚遂良秉公直行,犯颜直谏。高宗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他指出武氏不仅 出身微贱,且曾侍奉过先帝,于人伦有妨,他不顾高宗不悦,力阻废掉皇后。 D.褚遂良深明事理,备受赏识。他曾给太宗讲防微杜渐的道理,得到太宗赞 赏。高宗即位后,他被晋升官职,每逢重大事宜高宗都向他咨询,深受器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5 分) (2)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8-9 题。 晓过灵石 赵执信 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 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其中“惊”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3)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送到天堂里去的礼品 【法】塞斯勃隆 那年,我孑然一身住在某城市,在一个律师家当见习生,苦闷到了极点。 到了十二月二十四日,我无处可去,只好走回住所。每逢佳节,无家无 室的人是多么艳羡那些行人啊!瞧着他们满抱着大大小小的包裹熙来攘去,我也 就算过圣诞节了。像我这样的人,除了在许多喜气洋洋的脸上找到节日的快乐 又能怎样呢?现在行人抱着成堆的礼品,从围巾上面露出来的眼睛里闪耀着善意 的光芒。这使我想到:向别人分送礼品时比接受别人馈赠时的乐趣大得多;人只 有自己处在幸福的时候才是善良的。当然,这些话也不过是老生常谈。而我当时, 几乎对全世界的一切都抱着怨气,尤其是埋怨那位创造了万物的上帝…… 但是,使我更加恼火的是,就在那天夜里遇见了这么一个矮老头子:他 抱着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礼品包,差不多整个身体都被盖住了;他穿着只有在 庄严隆重的场合才穿的礼服,显出是个地道的阔绰人物,好像正急急忙忙地赶回 那漂亮的府邸过团圆节。说真的,我又羡慕又嫉妒,真想往他礼帽上扔几个雪团 幸亏我及时想起自己已经不是十岁的孩子。嘿,好家伙!这慈祥的老头儿 为他所疼爱的每一个人都挑了一份礼品,而且一心要使礼品件件都能适合每个人 的口味。这不说明他很可爱吗?我一阵后悔,几乎想上前帮他拿东西了,然而我 没有那样做。我把自己比作一头离群的野兽,贫困使我变得孤傲而又沉默寡言 咳!这又是老生常谈了… 我居住的那个城市不大,四个月后,复活节的早晨,我又遇见了那个老 头儿。这一回,他是在一家甜食店里,兴致勃勃地选购大量各式糕饼。他带着那 种讲究吃喝的人的眼光,不慌不忙地挑选着。看到他这副神情,我很感动。我想 显然,春天到了,春天也影响到了他……我想象着他的一家人,想象着他们一会 儿将会多么欢乐。望着他,我这个孤独的苦命人也不禁微笑起来。他可能透过橱 窗瞥见了我,刹那间,脸色竟然变了,变得像个极度不幸、走投无路的人。我赶 紧走开,心里迷惑不解。 后来,我把这个老人忘却了。这座城市对我来说,仍然陌生而充满敌意 但是,圣诞节又给这座城带来了雪花、钟声、欢乐,匆忙奔走的行人,以及怀中
9.这首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其中“惊”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 (白居易《琵琶行》) (3)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送到天堂里去的礼品 【法】塞斯勃隆 那年,我孑然一身住在某城市,在一个律师家当见习生,苦闷到了极点。 到了十二月二十四日,我无处可去,只好走回住所。每逢佳节,无家无 室的人是多么艳羡那些行人啊!瞧着他们满抱着大大小小的包裹熙来攘去,我也 就算过圣诞节了。像我这样的人,除了在许多喜气洋洋的脸上找到节日的快乐, 又能怎样呢?现在行人抱着成堆的礼品,从围巾上面露出来的眼睛里闪耀着善意 的光芒。这使我想到:向别人分送礼品时比接受别人馈赠时的乐趣大得多;人只 有自己处在幸福的时候才是善良的。当然,这些话也不过是老生常谈。而我当时, 几乎对全世界的一切都抱着怨气,尤其是埋怨那位创造了万物的上帝…… 但是,使我更加恼火的是,就在那天夜里遇见了这么一个矮老头子:他 抱着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礼品包,差不多整个身体都被盖住了;他穿着只有在 庄严隆重的场合才穿的礼服,显出是个地道的阔绰人物,好像正急急忙忙地赶回 那漂亮的府邸过团圆节。说真的,我又羡慕又嫉妒,真想往他礼帽上扔几个雪团。 幸亏我及时想起自己已经不是十岁的孩子。嘿,好家伙!这慈祥的老头儿 为他所疼爱的每一个人都挑了一份礼品,而且一心要使礼品件件都能适合每个人 的口味。这不说明他很可爱吗?我一阵后悔,几乎想上前帮他拿东西了,然而我 没有那样做。我把自己比作一头离群的野兽,贫困使我变得孤傲而又沉默寡言。 咳!这又是老生常谈了…… 我居住的那个城市不大,四个月后,复活节的早晨,我又遇见了那个老 头儿。这一回,他是在一家甜食店里,兴致勃勃地选购大量各式糕饼。他带着那 种讲究吃喝的人的眼光,不慌不忙地挑选着。看到他这副神情,我很感动。我想: 显然,春天到了,春天也影响到了他……我想象着他的一家人,想象着他们一会 儿将会多么欢乐。望着他,我这个孤独的苦命人也不禁微笑起来。他可能透过橱 窗瞥见了我,刹那间,脸色竟然变了,变得像个极度不幸、走投无路的人。我赶 紧走开,心里迷惑不解。 后来,我把这个老人忘却了。这座城市对我来说,仍然陌生而充满敌意, 但是,圣诞节又给这座城带来了雪花、钟声、欢乐,匆忙奔走的行人,以及怀中
用各色彩带捆扎的包和盒。而我呢?我倒只替他们高兴,并没有为自己着想,这 证明我的心已经变得温厚了。或许是偶然,我又一次遇见了这个老人,他正在礼 品商店的门口,两手还是空空的。“好极了!”我想,“我不妨来玩一场侦探游 戏,对这家伙跟踪一个晚上,至少可以学到怎样做一个慈祥可亲和慷慨大度的人。 有朝一日我也成了一家之主,就可以知道怎样筹备一个成功的圣诞节了 直到今天,我一回忆起他当时如何反复思考、精心选择礼品的情景,仍 不由得热泪盈眶!他说:“这是我给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儿买的礼品,您要知道, 她的性格比男孩子还强……”他又说:“巧克力,对于孩子们来说,吃得稍多 些才算正好,对吧?…”他的怀里,大小礼品包越堆越高。我清楚地记得,他 让人在一块蛋糕上用奶油挤出一个人的名字。他还闭上眼睛,心里是在盘算有多 少客人,需要买多少糕点才够。我想象着那桌筵席,只希望能在筵席的末位有个 专留给“穷人”的座儿。那天晚上我就是个穷人呐!这样想着,我的心情渐渐沉 静下来。 我跟着老人一直到了圣·维艾奈街他的住所。大门在我眼前关上了,窗 户里灯火通明,我在那里伫立了许久许久……至今我认为,就是在那个圣诞节的 夜里,我产生了想要结婚的念头。岂但要结婚,而且是迫切要结婚,还想生儿育 女,总之,想尝一尝过节的温暖和赠送礼品的乐趣。 当我再度想起那个老头儿时,已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有一天,我在一张 无聊小报上读到一个标题《圣·维艾奈街之谜》,于是我就把这段文字抄录了下 来 大约已身死多日,但因该老者孤身独处,故尸体昨日始发现。D 先生早年丧妻,儿女相继亡故,多年不与亲朋往来。在他的宅中,发现数量惊人 的礼品、玩具、食物和瓶装酒以及未经开拆的各式包裹。警方曾怀疑凡此种种或 属来路不明,但经多方调査,似仅出于一种难以解释的癖好……” (有 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前文多次写“我”想象“老头儿”挑选礼品并送给别人的欢乐幸 福情景,结尾写至“我”“抄录”小报内容时却戛然而止,对比反差中给读者以 想象空间,引而不发却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 B.小说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我”的形象,从满怀羡慕嫉妒怨恨到变 得温厚与沉静,再到产生结婚生育的念头,憧憬过节的温暖和赠送礼品的乐趣, “我”心理的巨大变化是被老人行为感染的结果。 C.当老人可能瞥见我时,“脸色竟然变了”,此时两人刹那的对视创造 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契机,可是“我”选择无情地“走开”断送了“老头儿”瞬间 闪现的渴望,这一笔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D.小报披露警方多方调查后认为老人购买大量礼品“似仅出于一种难以 解释的癖好”,“癖好”说明老人的行为是购物狂的病态表现,“难以解释”则 透视出社会的冷漠、人情的隔膜和不被理解的伤痛。 E.小说以“送到天堂里去的礼品”为标题,既带给读者老人愿望难以实 现的悲凉感,又传达出作者对老人不愿沟通不懂分享的深切遗憾之情,纵览全文 读者还能感受和体味到作者强烈的悲悯情怀 (2)“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述。(6分) (3)作者为什么要将“我”与“老头儿”的三次相遇安排在圣诞节、复活节? 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用各色彩带捆扎的包和盒。而我呢?我倒只替他们高兴,并没有为自己着想,这 证明我的心已经变得温厚了。或许是偶然,我又一次遇见了这个老人,他正在礼 品商店的门口,两手还是空空的。“好极了!”我想,“我不妨来玩一场侦探游 戏,对这家伙跟踪一个晚上,至少可以学到怎样做一个慈祥可亲和慷慨大度的人。 有朝一日我也成了一家之主,就可以知道怎样筹备一个成功的圣诞节了。” 直到今天,我一回忆起他当时如何反复思考、精心选择礼品的情景,仍 不由得热泪盈眶!他说:“这是我给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儿买的礼品,您要知道, 她的性格比男孩子还强……”他又说:“巧克力,对于孩子们来说,吃得稍多一 些才算正好,对吧?……”他的怀里,大小礼品包越堆越高。我清楚地记得,他 让人在一块蛋糕上用奶油挤出一个人的名字。他还闭上眼睛,心里是在盘算有多 少客人,需要买多少糕点才够。我想象着那桌筵席,只希望能在筵席的末位有个 专留给“穷人”的座儿。那天晚上我就是个穷人呐!这样想着,我的心情渐渐沉 静下来。 我跟着老人一直到了圣·维艾奈街他的住所。大门在我眼前关上了,窗 户里灯火通明,我在那里伫立了许久许久……至今我认为,就是在那个圣诞节的 夜里,我产生了想要结婚的念头。岂但要结婚,而且是迫切要结婚,还想生儿育 女,总之,想尝一尝过节的温暖和赠送礼品的乐趣。 当我再度想起那个老头儿时,已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有一天,我在一张 无聊小报上读到一个标题《圣·维艾奈街之谜》,于是我就把这段文字抄录了下 来: “……大约已身死多日,但因该老者孤身独处,故尸体昨日始发现。D 先生早年丧妻,儿女相继亡故,多年不与亲朋往来。在他的宅中,发现数量惊人 的礼品、玩具、食物和瓶装酒以及未经开拆的各式包裹。警方曾怀疑凡此种种或 属来路不明,但经多方调查,似仅出于一种难以解释的癖好……” (有 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前文多次写“我”想象“老头儿”挑选礼品并送给别人的欢乐幸 福情景,结尾写至“我”“抄录”小报内容时却戛然而止,对比反差中给读者以 想象空间,引而不发却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 B.小说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我”的形象,从满怀羡慕嫉妒怨恨到变 得温厚与沉静,再到产生结婚生育的念头,憧憬过节的温暖和赠送礼品的乐趣, “我”心理的巨大变化是被老人行为感染的结果。 C.当老人可能瞥见我时,“脸色竟然变了”,此时两人刹那的对视创造 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契机,可是“我”选择无情地“走开”断送了“老头儿”瞬间 闪现的渴望,这一笔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D.小报披露警方多方调查后认为老人购买大量礼品“似仅出于一种难以 解释的癖好”,“癖好”说明老人的行为是购物狂的病态表现,“难以解释”则 透视出社会的冷漠、人情的隔膜和不被理解的伤痛。 E.小说以“送到天堂里去的礼品”为标题,既带给读者老人愿望难以实 现的悲凉感,又传达出作者对老人不愿沟通不懂分享的深切遗憾之情,纵览全文 读者还能感受和体味到作者强烈的悲悯情怀。 (2)“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述。(6 分) (3)作者为什么要将“我”与“老头儿”的三次相遇安排在圣诞节、复活节? 请简要分析概括。(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