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 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 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 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 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 有姓氏的历史s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 “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 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 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 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 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 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 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 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 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 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 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 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 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 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 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 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 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 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 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 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 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 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 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 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 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 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福建省三明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8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 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 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 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 14 世纪左右 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 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 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 有姓氏的历史 s。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 “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 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 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 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 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 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 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 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 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 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 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 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 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 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 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 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 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 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 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 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 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 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 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 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 举 ”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 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 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 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 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 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 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D.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 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 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 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C.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 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 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 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B.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C.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 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D.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 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12分)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 王府典签。开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 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十三年,为济州刺史,车驾东巡, 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 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诏以耀卿为副。俄又令耀卿赍绢二十 万匹分赐立功奚官。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今赍持财帛,深入寇境,不可不 为备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进,一朝而给付并毕。时突厥及室韦果谋劫袭 之,比至而耀卿已还。 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 耀卿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充转 运使,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 利。耀卿曰:“是谓以国财求宪,其可乎?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 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 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 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 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 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D.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 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 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 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C.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 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 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 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B.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C.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 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D.到 14 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 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12 分)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 王府典签。开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 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十三年,为济州刺史,车驾东巡, 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 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诏以耀卿为副。俄又令耀卿赍绢二十 万匹分赐立功奚官。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今赍持财帛,深入寇境,不可不 为备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进,一朝而给付并毕。时突厥及室韦果谋劫袭 之,比至而耀卿已还。 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 耀卿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充转 运使,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 利。耀卿曰:“是谓以国财求宪,其可乎?
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时夷州刺史杨浚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 耀卿上疏谏曰:“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 解体受笞,事颇为辱。又今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又恐非圣明宽宥之意。伏望凡 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帝许之。 俄而,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 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耀卿密上疏曰:“伏见盖嘉运立功破贼,诚精劲勇烈, 然其近日言气矜夸,臣窃忧之。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仍乞圣恩,勖以严 命。”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 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 (选自《旧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岁解属文属:写作 B.耀卿躬自条理躬:亲自 C.上深然其言然:认为……是对的 D.上将幸东都幸:宠幸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 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B.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 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C.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 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D.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 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小时候聪明会写文章,青年时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签。 B.唐玄宗采纳裴耀卿的建议,给贪赃犯死罪的夷州剌史杨浚免死流放,停减杖 刑。 C.裴耀卿担仼任京兆尹的第二年,建议通漕运,调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采纳了 他的意见。 D.裴耀卿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尚书左丞相等职,不谋私利,颇有政绩。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2分)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 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 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 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 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 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 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 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吴反,陕
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时夷州刺史杨浚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 耀卿上疏谏曰:“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 解体受笞,事颇为辱。又今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又恐非圣明宽宥之意。伏望凡 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帝许之。 俄而,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 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耀卿密上疏曰:“伏见盖嘉运立功破贼,诚精劲勇烈, 然其近日言气矜夸,臣窃忧之。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仍乞圣恩,勖以严 命。”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 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 (选自《旧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数岁解属文 属:写作 B.耀卿躬自条理 躬:亲自 C.上深然其言 然:认为……是对的 D.上将幸东都 幸:宠幸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 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B.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 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C.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 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D.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 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小时候聪明会写文章,青年时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签。 B.唐玄宗采纳裴耀卿的建议,给贪赃犯死罪的夷州剌史杨浚免死流放,停减杖 刑。 C.裴耀卿担任京兆尹的第二年,建议通漕运,调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采纳了 他的意见。 D.裴耀卿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尚书左丞相等职,不谋私利,颇有政绩。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12 分)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 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 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 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 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 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 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 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
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 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 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 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 策,皆未及施为。而元吴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 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 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 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 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穷:困窘 C.而人亦罕能过也过:指责、批评 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8.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强记”和“勇于敢为”的一组 是( )(3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 D.①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②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9.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 友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的士人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可见尹师鲁的名 声被当时人看重。但对于其才能和品节,人们却未必能完全了解。 B.尹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多年,仕途并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 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中原因既有因言获罪,也有“遭父丧”,还有小人诬陷 C.尹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后来潞州百姓还很怀念他:在渭州任职 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D.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喜欢谈论军事,曾著文阐述了作战、防守成败的关键, 因此在赵元昊反叛时,他被大将葛怀敏举荐为经略判官, 11.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2)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 穷以死。 (3)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 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 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 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 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 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 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 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 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 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C.而人亦罕能过也 过:指责、批评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8.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强记”和“勇于敢为”的一组 是( )(3 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 D.①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②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9.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 友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下的士人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可见尹师鲁的名 声被当时人看重。但对于其才能和品节,人们却未必能完全了解。 B.尹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多年,仕途并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 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中原因既有因言获罪,也有“遭父丧”,还有小人诬陷。 C.尹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后来潞州百姓还很怀念他;在渭州任职 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D.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喜欢谈论军事,曾著文阐述了作战、防守成败的关键, 因此在赵元昊反叛时,他被大将葛怀敏举荐为经略判官。 11.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2)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 穷以死。 (3)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语言文字运用 1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10月21日,路透社最先报道了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 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落入执政当局武装之手,最终伤重不治而亡 B.随着神州八号、天宫一号“太空之吻”的顺利完成和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进 步发展,我们进驻太空的时代将倚马可待。 C.在土耳其大地震中,36名被埋井下的矿工尽管性格各异,民族不同,但他们 相濡以沫,一同坚持了6个日夜,最终成功获救 D.在10月27日凌晨进行的2011年WTA年终总决赛小组赛中,中国金花李娜对 赛场观众的欢呼呐喊充耳不闻,始终保持平稳的心态,最终抢七逆转击败莎拉波 娃,取得总决赛的首场胜利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来,对于谷歌未经合法授权擅自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的行为,引起 了中国作家们的强烈不满,为此,谷歌首次公开道歉。 B.学生如果看不到自身发展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一味盲目模仿“考场 满分作文”,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写作能力发展的枷锁。 C.北京时间9月15日,中国排协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原中国女排助理教 练俞觉敏接替王宝泉,执掌中国女排国家队主教练 D.针对西南丰水地区今年为何出现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这一问题,水利部负责 人分析指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是主要原因 1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范增数目项王 A.吾得兄事之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火尚足以明也 D.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1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媛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 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B.乞归养:官员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皇上准许自己辞官,告老还乡,颐养天 年 C.服阕:服,衣裳,此处为穿丧服;阕,终了;服阕意为脱下丧服,守孝期满 D.谥,谥号,国中重要人物死后,朝廷据其事迹、品德,评定褒贬,给予相应 的称号 1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 犹未壮,还比较年轻,故称“弱”。 B.“潜邸”又称“潜龙邸”,是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前的住所
三、语言文字运用 1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10 月 21 日,路透社最先报道了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 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落入执政当局武装之手,最终伤重不治而亡。 B.随着神州八号、天宫一号“太空之吻”的顺利完成和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进 一步发展,我们进驻太空的时代将倚马可待。 C.在土耳其大地震中,36 名被埋井下的矿工尽管性格各异,民族不同,但他们 相濡以沫,一同坚持了 6 个日夜,最终成功获救。 D.在 10 月 27 日凌晨进行的 2011 年 WTA 年终总决赛小组赛中,中国金花李娜对 赛场观众的欢呼呐喊充耳不闻,始终保持平稳的心态,最终抢七逆转击败莎拉波 娃,取得总决赛的首场胜利。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近来,对于谷歌未经合法授权擅 自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的行为,引起 了中国作家们的强烈不满,为此,谷歌首次公开道歉。 B.学生如果看不到自身发展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一味盲目模仿“考场 满分作文”,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写作能力发展的枷锁。 C.北京时间 9 月 15 日,中国排协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原中国女排助理教 练俞觉敏接替王宝泉,执掌中国女排国家队主教练。 D.针对西南丰水地区今年为何出现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这一问题,水利部负责 人分析指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是主要原因。 1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范增数目项王 A.吾得兄事之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火尚足以明也 D.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1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 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B.乞归养:官员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皇上准许自己辞官,告老还乡,颐养天 年。 C.服阕:服,衣裳,此处为穿丧服;阕,终了;服阕意为脱下丧服,守孝期满。 D.谥,谥号,国中重要人物死后,朝廷据其事迹、品德,评定褒贬,给予相应 的称号。 1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男子 20 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 犹未壮,还比较年轻,故称“弱”。 B.“潜邸”又称“潜龙邸”,是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前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