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和第Ⅱ卷(表达)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7题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4-16题涂在答题卡8-10位置上,其余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 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 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 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 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 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 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一一既被当 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 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 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 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 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 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 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 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 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 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 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 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 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 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 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 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 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 礼泉一中高一语文试卷(共8页)第1页
礼泉一中高一语文试卷(共 8 页)第1页 礼泉一中 2011-201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和第Ⅱ卷(表达)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1-7 题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4-16 题涂在答题卡 8-10 位置上,其余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9 分 每小题 3 分) 每年农历 7 月初 7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 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 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 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 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 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 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 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 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 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 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 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 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 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 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 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 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 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 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 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 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 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 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 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
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 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 “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这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 其内在精神。 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 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 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 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 君许之。诸府掾曹①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 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 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 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 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②!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 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 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礼泉一中高一语文试卷(共8页)第2页
礼泉一中高一语文试卷(共 8 页)第2页 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 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 “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这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 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 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 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 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 君许之。诸府掾曹①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 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 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 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 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②!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 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 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 ②於乎:呜呼。 4.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 诣:往,到 B.是自誉自伐功 伐:征伐 C.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徒:只,仅仅 D.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拜:任命,授予官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自请与太守俱 ②夫人之相与 B.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齐彭殇为妄作 C.①各任之以其能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①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6.下列语句分别表现王先生的“说话艺术”和“不羁个性”的一项是(3分)( A.①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②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 射饮,日醉 B.①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 ②吾有益于君 C.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D.①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②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7.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8.翻译画线句子(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 (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②回乐峰:指回乐县 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9.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10.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礼泉一中高一语文试卷(共8页)第3页
礼泉一中高一语文试卷(共 8 页)第3页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 ②於乎:呜呼。 4.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 诣:往,到 B.是自誉自伐功 伐:征伐 C.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徒:只,仅仅 D.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拜:任命,授予官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A.①自请与.太守俱 ②夫人之相与. B.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齐彭殇为.妄作 C.①各任之以.其能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①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6.下列语句分别表现王先生的“说话艺术”和“不羁个性”的一项是(3 分) ( ) A.①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 ②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 射饮,日醉 B.①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 ②吾有益于君 C.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D.①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②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7.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8.翻译画线句子(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 (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9-10 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②回乐峰:指回乐县 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9.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 分) 10.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还顾望旧乡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不尽长江滚滚来 (4)连峰去天不盈尺, ,此时无声胜有声 (6)沧海月明珠有泪, 乙选考题(共80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 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 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 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 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 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 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 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 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 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 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 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 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 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 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 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 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 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 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 “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 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礼泉一中高一语文试卷(共8页)第4页
礼泉一中高一语文试卷(共 8 页)第4页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还顾望旧乡,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⑵ 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⑶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⑷连峰去天不盈尺, 。 ⑸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⑹沧海月明珠有泪, 。 乙 选考题(共 80 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 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 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 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 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 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 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 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 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 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 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 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 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 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 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 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 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 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 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 “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 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蒙,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 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 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 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 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袛,壁立千寻,高悬天 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 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 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 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 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 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 相提并论 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 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 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 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 的历史感 2).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 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 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100字)(10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 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更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 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 生八九年十月。 礼泉一中高一语文试卷(共8页)第5页
礼泉一中高一语文试卷(共 8 页)第5页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蒙,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 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 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 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 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衹,壁立千寻,高悬天 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 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 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 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 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 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 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 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 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 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 的“心史”。 E. 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 的历史感。 (2).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 分) (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 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 (4).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 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 100 字)(10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 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 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更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 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 生八九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