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 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 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 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 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 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 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 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 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 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 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 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 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 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 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 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 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 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 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 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 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 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 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 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 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 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 髙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髙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 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 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 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 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 代使命》) 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 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 力求实现与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 2013-2014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 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 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 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 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 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 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 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 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 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 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 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 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 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 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 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 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 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 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 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 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 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 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 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 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 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 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 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 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 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 代使命》) 1. 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 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 力求实 现与
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 段,才能使 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 制地掠夺会 造成严重的后果。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髙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 此同时,适 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 而且也让家 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 成景观建设, 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 保护,因而保护环 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 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 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 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 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乎。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 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 [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 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 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 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 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 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 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 病 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 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 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 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 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
自然的和谐。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 段,才能使 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 制地掠夺会 造成严重的后果。 2.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 此同时,适 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 而且也让家 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 成景观建设, 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 保护,因而保护环 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 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 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 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 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乎。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 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 [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 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 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 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 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 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 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 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 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 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 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 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
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 庆为銅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 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3分)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 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 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 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 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 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 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5分) (2)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 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 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3 分)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 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 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 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 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 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 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三)默写(10分) 10.(1)西当太白有鸟道, 2)问君西游何时还, ,碔崖转石万壑雷。 (4)寒衣处处催刀尺 (5)画图省识春风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7) 潦倒新停浊酒杯。 (8) ,此时无声胜有声。 (9) 未成曲调先有情。 (10)沧海月明珠有泪,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悼夏丐尊先生 丰子恺 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 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 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 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 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 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犹忆三 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 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 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 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 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 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 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 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 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 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 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 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 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但 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 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 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 分) (三)默写(10 分) 10.(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4)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 (10)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 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悼夏丐尊先生 丰子恺 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 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 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 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 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 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犹忆三 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 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 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 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 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 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 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 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 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 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 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 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 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但 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 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 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
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 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 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 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 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 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 激他,敬爱他。 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 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 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 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 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云游四方,和夏 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 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 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 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 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 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 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 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 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 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 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 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 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 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 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 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几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 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 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 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 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 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 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 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 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 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 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 激他,敬爱他。 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 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 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 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 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云游四方,和夏 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 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 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 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 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 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 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 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 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 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 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 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 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 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 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 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1946 年 5 月 1 日于重庆客寓。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几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 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 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 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 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 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