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第三次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把客观题 填涂到答题卡上,主观题工整的写到答题纸和作文纸上。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 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 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 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说明,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 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 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 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 乘,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 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 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 翰·哈里森于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航海钟,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 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 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 物”“法自然以为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 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 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 效。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 如汝瓷一片”的感慨。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世代相传。 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如果我们承继这种 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 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 带来的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 越来越激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中国 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神”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速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 圣人之作也。”对应于现代语境,“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 的创新者,而“巧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对于我国正在 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
河北省石家庄市 2016-2017 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第三次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请把客观题 填涂到答题卡上,主观题工整的写到答题纸和作文纸上。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 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 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 99% 到 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说明,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 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 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 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 乘,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 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 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 翰·哈里森于 1759 年完工的“哈氏 4 号”航海钟,64 天只慢了 5 秒,远比法案 规定的最小误差(2 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 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 物”“法自然以为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 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 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 效。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 如汝瓷一片”的感慨。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世代相传。 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如果我们承继这种 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 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 带来的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 越来越激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中国 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神”。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速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 圣人之作也。”对应于现代语境,“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 的创新者,而“巧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对于我国正在 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因为文化属 性和发展形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又有差异。 B.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取法 于自然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既讲究实用,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 C.西方的工匠精神比较重视影响产品质量的刚性要素,其产品在设计、用材、生 产流程、质量检测等各方面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 D.在当下重提“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吸纳我国古代工匠“天工开物,随物赋 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工匠追求精准的精神,如此才能成就中国制 造业的独特风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切”“磋”“琢”“磨”四字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等的精细 加工,而《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则高度评价了我国古代 工匠们创造的作品。 B.东西方在区域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追求工艺设计和制造上的精 美、卓越和典雅,因为这样做是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 C.改革开放以来,“工匠精神”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功利化的社会 风气和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层面的消费理念等有一定的关系。 D对我国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要想让巧妙设计和科技创新转化为具有现实 价值的优质产品,还必须依赖工匠的锤炼琢磨和精工细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工匠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常常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虽说是慢工出 细活,但也可能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这与现代工业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是不太 致的 B.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产品质量能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一致认可,所以,在这些国家,“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C.“哈氏4号”航海钟以精准度髙而著称,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则以巧夺天工、精 美绝伦著称,两者的差异体现了西方和东方“工匠精神”的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 不同。 D.“工匠精神”在一些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缺失,但 只要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不破灭,它就不会消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扎西的菜园子 邢庆杰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 到老马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 好意思推辞了。扎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 园子的方法。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 响了。他接起来,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马顾问!马顾问!你快回来吧!出 大事了 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他定了定神,说:“扎西,别着急,慢慢说,哪 里出事了?”“是、是菜园子,菜、菜出事了!”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因为文化属 性和发展形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又有差异。 B.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取法 于自然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既讲究实用,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 C.西方的工匠精神比较重视影响产品质量的刚性要素,其产品在设计、用材、生 产流程、质量检测等各方面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 D.在当下重提“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吸纳我国古代工匠“天工开物,随物赋 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工匠追求精准的精神,如此才能成就中国制 造业的独特风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诗经》中的“切”“磋”“琢”“磨”四字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等的精细 加工,而《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则高度评价了我国古代 工匠们创造的作品。 B.东西方在区域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追求工艺设计和制造上的精 美、卓越和典雅,因为这样做是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 C.改革开放以来,“工匠精神”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功利化的社会 风气和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层面的消费理念等有一定的关系。 D.对我国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要想让巧妙设计和科技创新转化为具有现实 价值的优质产品,还必须依赖工匠的锤炼琢磨和精工细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工匠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常常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虽说是慢工出 细活,但也可能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这与现代工业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是不太 一致的。 B.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产品质量能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一致认可,所以,在这些国家,“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C.“哈氏 4 号”航海钟以精准度高而著称,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则以巧夺天工、精 美绝伦著称,两者的差异体现了西方和东方“工匠精神”的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 不同。 D.“工匠精神”在一些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缺失,但 只要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不破灭,它就不会消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扎西的菜园子 邢庆杰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 到老马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 好意思推辞了。扎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 园子的方法。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 响了。他接起来,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马顾问!马顾问!你快回来吧!出 大事了!” 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他定了定神,说:“扎西,别着急,慢慢说,哪 里出事了?”“是、是菜园子,菜、菜出事了!”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
“毒药,全是毒药,您快来吧!吓死人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毒药,全是红的, 您还是快点来吧!我们一家都不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马一听,这个问题严重了,现在,他们这个援藏点上的技术人员都回家过节了, 只有自己跑一趟了 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那 里,就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马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 生气。但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以 前除了萝卜土豆,根本就没有别的蔬菜,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 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 内地司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 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马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 个递给扎西,说:“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 口!顿时,扎西瞪圆了眼睛,说:“好甜!这是糖菜呀!”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扎西!帮你种莱,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 以后,这就是你的一项家庭收入。” 扎西惊讶地说 ?怎么卖?卖东西多丢人!” 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 来交易。老马就耐心地对扎西说:“扎西,这些东西都是你花力气种出来的,还 有大棚、种子等成本,别人拿去吃,给你报酬是应该的,就像你拿牦牛皮去换青 稞一样。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 柿、茄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你不带秤吗?”扎西一愣,问:“秤?秤是什么东 西?”老马笑道:“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扎西摇摇头说 “这个你不用管,我们藏民,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离这里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集市。 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 不知道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 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 身姿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说着,他 从怀里掏出了一把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 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 老马迟疑地问:“这都是今天卖的钱?这么多?”扎西拍拍胸脯说:“是的,都 是今天卖的!”老马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 呀
“毒药,全是毒药,您快来吧!吓死人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毒药,全是红的, 您还是快点来吧!我们一家都不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马一听,这个问题严重了,现在,他们这个援藏点上的技术人员都回家过节了, 只有自己跑一趟了。 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那 里,就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马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 生气。但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以 前除了萝卜土豆,根本就没有别的蔬菜,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 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 内地司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 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马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 个递给扎西,说:“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 口!顿时,扎西瞪圆了眼睛,说:“好甜!这是糖菜呀!”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扎西!帮你种莱,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 以后,这就是你的一项家庭收入。” 扎西惊讶地说:“卖?怎么卖?卖东西多丢人!” 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 来交易。老马就耐心地对扎西说:“扎西,这些东西都是你花力气种出来的,还 有大棚、种子等成本,别人拿去吃,给你报酬是应该的,就像你拿牦牛皮去换青 稞一样。”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 柿、茄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你不带秤吗?”扎西一愣,问:“秤?秤是什么东 西?”老马笑道:“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扎西摇摇头说: “这个你不用管,我们藏民,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离这里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集市。 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 不知道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 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 身姿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说着,他 从怀里掏出了一把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 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 老马迟疑地问:“这都是今天卖的钱?这么多?”扎西拍拍胸脯说:“是的,都 是今天卖的!”老马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 呀?
扎西说:“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 给多少随心…”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 良心秤?”扎西重重地点了点头! 老马的眼睛湿润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 身份,并暗示了小说的主旨。 B.文章第二段在描写老马为扎西建造菜园子时使用了“翻地、施牛粪、扎棚、 育苗”等动词,一方面描写建菜园子需要的各种步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马对 种菜的熟练。 C.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马的语言描写推动 故事情节发展,如小说先写扎西不喜欢种菜到卖力气种菜,再写菜园子的菜成熟 和扎西卖菜。 D.扎西卖菜的钱款从老马预算的百八十块到最终的三百多块,说明藏区百姓为 能吃到新鲜蔬菜不怕花钱,同时也说明藏区现在还十分落后,还需要更多的老马 和扎西的菜园子。 E.文章用“老马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内涵十分丰富,表现了老马看到扎 西的变化以及扎西有一项家庭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 淳朴、善良的品格 5.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6.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 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 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 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 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燸①中,门东出,不便,错 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墕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 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 非庙垣,乃墦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 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 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 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 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 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
扎西说:“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 给多少随心……”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 良心秤?”扎西重重地点了点头! 老马的眼睛湿润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 身份,并暗示了小说的主旨。 B.文章第二段在描写老马为扎西建造菜园子时使用了“翻地、施牛粪、扎棚、 育苗”等动词,一方面描写建菜园子需要的各种步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马对 种菜的熟练。 C.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马的语言描写推动 故事情节发展,如小说先写扎西不喜欢种菜到卖力气种菜,再写菜园子的菜成熟 和扎西卖菜。 D.扎西卖菜的钱款从老马预算的百八十块到最终的三百多块,说明藏区百姓为 能吃到新鲜蔬菜不怕花钱,同时也说明藏区现在还十分落后,还需要更多的老马 和扎西的菜园子。 E.文章用“老马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内涵十分丰富,表现了老马看到扎 西的变化以及扎西有一项家庭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 淳朴、善良的品格。 5.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6.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 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 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 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 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 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 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 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 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 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 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 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 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
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 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 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 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墕(ma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② 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善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开凿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难:反对。 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道:取道,从 8.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3分)() A、具为上言之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B、以其辩得幸太子 大王亦幸赦臣 C、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事如此,此必及我 D、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今君乃亡赵走燕 9.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10.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 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 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 节 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 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 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4分) (2)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 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 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 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壖(mà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② 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子善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开凿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难:反对。 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道:取道,从 8.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3 分)( ) A、具为上言之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B、以其辩得幸太子 大王亦幸赦臣 C、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事如此,此必及我 D、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今君乃亡赵走燕 9.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10. 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 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 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 节。 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 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 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4 分) (2)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