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训练(2) 本试题卷共10页,18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 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 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 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 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 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 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 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 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完全相反的意义。这 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 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 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 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 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 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 指与所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 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反 讽”是文学特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特性的重要手段之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 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特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 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 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 i ronic poetics)。关于“反 讽”,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 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既然“反 讽”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宇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 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反讽”分 为“克制叙述”“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疑问式反讽”“复义反讽”“悖 论反讽”“浪漫反讽”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宏观反讽”等多种类型。无 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 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鲁克斯认为,反讽会对一个陈述语进行明显的歪曲。 B.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可以不同,但不能完全冲突。 C.“反讽”实际上违背了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约定俗成的关系
湖北省荆州市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训练(2) 语 文 本试题卷共 10 页,18 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 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 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 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 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 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 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 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 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完全相反的意义。这 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 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 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 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 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 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 指与所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 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反 讽”是文学特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 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特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 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 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ironic poetics)。关于“反 讽”,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 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既然“反 讽”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 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反讽”分 为“克制叙述”“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疑问式反讽”“复义反讽”“悖 论反讽”“浪漫反讽”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宏观反讽”等多种类型。无 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 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布鲁克斯认为,反讽会对一个陈述语进行明显的歪曲。 B.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可以不同,但不能完全冲突。 C.“反讽”实际上违背了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约定俗成的关系
D.新批评认为,反讽并不只是语言技艺,而是“文学性”特点和手段的统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符号所指的与其能指的不一致的情况,使语义变得丰富和复杂 B.科学文本的语言必须遵循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因为科学文本的意义必须是明 确和单一的。 C.新批评认为反讽是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它的地位高于语言的表达技巧 D.文本的语义层次和语言的可感性,都来源于反讽呈现出语义结构上的不同 形态和不同的反讽类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四个例子中不属于典型反讽现象的一项是(3分) A.《范进中举》中,中举本是一件令范进无比荣耀的事,但他发疯了 B.电影《举起手来》用一种轻松诙谐的手法来表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 民的反抗精神 C.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中“我”在参加一次竞选活动中所遭受到的种种 骇人听闻的诬蔑和打击。 D.面对别人的挑衅:‘我从不给傻子让路。”萧伯纳却很绅士地说:“我正好相反。”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 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 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毎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 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 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 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 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 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 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 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裒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 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 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 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 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莤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自太后临 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 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 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 B.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 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
D.新批评认为,反讽并不只是语言技艺,而是“文学性”特点和手段的统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符号所指的与其能指的不一致的情况,使语义变得丰富和复杂。 B.科学文本的语言必须遵循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因为科学文本的意义必须是明 确和单一的。 C.新批评认为反讽是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它的地位高于语言的表达技巧。 D.文本的语义层次和语言的可感性,都来源于反讽 呈现出语义结构上的不同 形态和不同的反讽类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四个例子中不属于典型反讽现象的一项是(3 分) A.《范进中举》中,中举本是一件令范进无比荣耀的事,但他发疯了。 B.电影《举起手来》用一种轻松诙谐的手法来表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 民的反抗精神。 C.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中“我”在参加一次竞选活动中所遭受到的种种 骇人听闻的诬蔑和打击。 D.面对别人的挑衅:“我从不给傻子让路。”萧伯纳却很绅士地说:“我正好相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 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 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 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 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 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 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 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 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 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 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 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 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 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 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 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 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B.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 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C.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 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 D.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 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 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 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 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 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不娇宠。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她对皇上特许 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绝。 C.邓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有一次宫里丢了大珠,她不想严刑逼问导致伤 害无辜,而是通过察言观色把罪犯找了出来。 D.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 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太平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5 分) (2)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 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来源:学科网] 8.请对“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5分) 9.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 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 (3)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 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C.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 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D.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 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 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 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 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 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 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不娇宠。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她对皇上特许 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绝。 C.邓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有一次宫里丢了大珠,她不想严刑逼问导致伤 害无辜,而是通过察言观色把罪犯找了出来。 D.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 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太平。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5 分) (2)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生 查 子 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来源:学科网] 8.请对“关山 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5 分) 9.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 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 。”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 , 。” (3)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 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 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 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 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 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 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 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 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 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櫞。人家买 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 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 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来源:Z8Xx&k.Com]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 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 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 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 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阿谀谄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 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髙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 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鉴 赏 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 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 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 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 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 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 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 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 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 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 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 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来源:Z&xx&k.Com]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 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 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 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 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 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阿谀谄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 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 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 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 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 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 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 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 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 了 (1982年2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 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 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 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 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 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的脾气。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 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 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 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 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 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 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 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 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 了。 ( 1982 年 2 月 28 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 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 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 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 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 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的脾气。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 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