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四县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命题人:公安县教研室杨必君审题人:肖爱国魏永雅张碧叶 本科目考试时间:2017年1月20日9:00—-11:30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岩画上寻觅“人类童年” 巴西北部小城圣雷蒙托有座卡皮瓦拉山,在山中的巨大砂岩岩壁上,古人留下了 数千幅大小不一的岩画。1970年,巴西考古学家涅德·吉东找到了它们,并据此 推测十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史前人类。科学鉴定证实了吉东的猜测。根据碳14检 测,这些岩画的创作时间最早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考古人员在950处地点发现 了岩画作品,这些地方岩壁拔地而起,形成一个天然的穹顶。经历上万年的时间 淘洗,它们中的一些仍然清晰得让人难以置信。岩画中蕴藏的那些尚未被破解的 密码,很可能改写美洲人类的历史。 在文字尚未出现的时代,岩画是人类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他们试图 通过一幅幅画作记录日常生活—一捕猎、战斗、与子女嬉戏、举行某项仪式等等 在许多画面中,人们手持长矛,追逐着前方的猎物。可见,此时的人类借助工具 已经居于食物链的顶端 岩画大多为红色,颜料来自红色赭石,这是“画家们”最易获得的材料。虽然颜 色相同,表现手法却各不相同。有些画会将身体部位涂满颜色,有些却在身体区 域点上圆点,或横竖画上几条线,其含义目前尚不得知。那些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创作时间亦相差数千年的作品却往往出现在同一片岩壁。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 不仅在卡皮瓦拉,在中国的宁夏、法国的拉斯科、西班牙的乔万特,人们也开始 在岩壁上作画。与这些地方的作品相比,卡皮瓦拉山的“画家们”更像初拿画笔 的幼童,笔法稚嫩、设色简单,使这些画作平添朴拙之美。破译岩画的过程有趣 又困难。对于叙事性岩画,研究人员比较容易做出猜测。例如一幅众人绕树起舞 的岩画,被认为是在举行某种仪式。但更多时候,研究人员在前人留下的谜题面 前束手无策,比如一排短短粗粗的线代表了什么? 与岩画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其他人类曾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在不同的挖掘点,考 古学家们发现了150个炊具和7000多个工具,还有距今3.2万年前的火坑。挖 掘得愈深,他们所触摸到的年代愈久远,人类在这里的居住历史被回推至5.8 万年前。距此更为久远的样本则因有机物的放射性完全消散,碳14无法鉴定, 而引入热释光进行分析,从而将人类历史回推至距今约10万年前。 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克罗维斯湖中发现一只独特的古代 矛尖和一具猛犸象的骨架,分析显示猛犸象大约在距今1.15万年前死于这支矛 尖之下。这是当时人们能够在美洲找到的历史最久远的早期人类活动痕迹,考古 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克罗维斯人是美洲人的祖先。另外,与出土矛尖类似的器 具此前曾在西伯利亚发现过,因而认为克罗维斯人在冰河世纪末期从西伯利亚经 白令海峡大陆桥抵达北美阿拉斯加,随后在整个美洲大陆扩散开来 但根据吉东等人的发现,早在克罗维斯人出现在北美洲前,南美洲已经有了人类 活动的痕迹。在卡皮瓦拉山发现的距今7230年的粪便化石也为这一推测提供了
湖北省荆州市四县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命题人:公安县教研室 杨必君 审题人:肖爱国 魏永雅 张碧叶 本科目考试时间:2017 年 1 月 20 日 9:00——11:30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岩画上寻觅“人类童年” 巴西北部小城圣雷蒙托有座卡皮瓦拉山,在山中的巨大砂岩岩壁上,古人留下了 数千幅大小不一的岩画。1970 年,巴西考古学家涅德•吉东找到了它们,并据此 推测十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史前人类。科学鉴定证实了吉东的猜测。根据碳 14 检 测,这些岩画的创作时间最早可追溯到约 3 万年前。考古人员在 950 处地点发现 了岩画作品,这些地方岩壁拔地而起,形成一个天然的穹顶。经历上万年的时间 淘洗,它们中的一些仍然清晰得让人难以置信。岩画中蕴藏的那些尚未被破解的 密码,很可能改写美洲人类的历史。 在文字尚未出现的时代,岩画是人类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他们试图 通过一幅幅画作记录日常生活——捕猎、战斗、与子女嬉戏、举行某项仪式等等。 在许多画面中,人们手持长矛,追逐着前方的猎物。可见,此时的人类借助工具 已经居于食物链的顶端。 岩画大多为红色,颜料来自红色赭石,这是“画家们”最易获得的材料。虽然颜 色相同,表现手法却各不相同。有些画会将身体部位涂满颜色,有些却在身体区 域点上圆点,或横竖画上几条线,其含义目前尚不得知。那些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创作时间亦相差数千年的作品却往往出现在同一片岩壁。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 不仅在卡皮瓦拉,在中国的宁夏、法国的拉斯科、西班牙的乔万特,人们也开始 在岩壁上作画。与这些地方的作品相比,卡皮瓦拉山的“画家们”更像初拿画笔 的幼童,笔法稚嫩、设色简单,使这些画作平添朴拙之美。破译岩画的过程有趣 又困难。对于叙事性岩画,研究人员比较容易做出猜测。例如一幅众人绕树起舞 的岩画,被认为是在举行某种仪式。但更多时候,研究人员在前人留下的谜题面 前束手无策,比如一排短短粗粗的线代表了什么? 与岩画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其他人类曾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在不同的挖掘点,考 古学家们发现了 150 个炊具和 7000 多个工具,还有距今 3.2 万年前的火坑。挖 掘得愈深,他们所触摸到的年代愈久远,人类在这里的居住历史被回推至 5.8 万年前。距此更为久远的样本则因有机物的放射性完全消散,碳 14 无法鉴定, 而引入热释光进行分析,从而将人类历史回推至距今约 10 万年前。 上世纪 30 年代,考古学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克罗维斯湖中发现一只独特的古代 矛尖和一具猛犸象的骨架,分析显示猛犸象大约在距今 1.15 万年前死于这支矛 尖之下。这是当时人们能够在美洲找到的历史最久远的早期人类活动痕迹,考古 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克罗维斯人是美洲人的祖先。另外,与出土矛尖类似的器 具此前曾在西伯利亚发现过,因而认为克罗维斯人在冰河世纪末期从西伯利亚经 白令海峡大陆桥抵达北美阿拉斯加,随后在整个美洲大陆扩散开来。 但根据吉东等人的发现,早在克罗维斯人出现在北美洲前,南美洲已经有了人类 活动的痕迹。在卡皮瓦拉山发现的距今 7230 年的粪便化石也为这一推测提供了
有力支撑。里约热内卢的科学家们发现在这个化石中含有十二指肠钩虫的幼虫化 石,这种可能导致严重贫血症的寄生虫来自非洲,只能在炎热的气候中存活,这 说明粪便的主人显然不是经由寒冷的白令海峡从北美洲而来。因此吉东认为,美 洲人类的祖先来自包括亚洲、非洲、澳大利亚的世界各地。“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但还需要更多证据去证明它。”曾在卡皮瓦拉山主持挖掘工作的法国考古学家埃 里克·伯埃达表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旧石器时代,在岩石上作画不是卡皮瓦拉“画家们”的独创,但是卡皮瓦 拉的岩画与中国的宁夏、法国的拉斯科、西班牙的乔万特的岩画相比,更显笔法 稚嫩,更显朴拙。 B.破译岩画的具体含义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叙事性岩画,研究人员比较容易做 出猜测,但有些画却在身体的某些地方点上圆点,或横竖画上几条线,其含义目 前尚无法破译。 C.卡皮瓦拉的先人们在砂岩岩石上作画,主要目的是沟通交流、传递信息。他 们的画作大多为红色,是因为这种砂岩岩石中富含作为颜料的红色赭石,好就地 取材。 D.巴西考古学家涅德·吉东根据卡皮瓦拉山几千幅岩画,推测美洲生活着史前人 类,并且他的推测得到了科学鉴定的证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认为克罗维斯人在冰河世纪末从西伯利亚经冰封的白 令海峡大陆桥抵达北美阿拉斯加。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在西伯利亚也曾发现与克罗 维斯湖中出土的长矛构造相类似的器具 B.岩画中蕴藏了一些尚未被破解的密码,研究人员很多时候在那些谜题面前束 手无策,如果能破译那些密码,美洲的人类历史很可能改写。 C.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北美克罗维斯湖中发现了一具距今大约1.15万 前死于古代矛尖之下的猛犸象骨架,这是当时人们能够找到的历史最久远的美洲 人祖先活动的痕迹。 D.在卡皮瓦拉山,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岩画、火坑、炊具和其他工具等遗存物, 从中可以触摸到远古美洲人类在此狩猎、耕作、繁衍、祭祀的生动日常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卡皮瓦拉山发现的距今7230年前的粪便化石中含有十二指肠钩虫的幼虫 化石,这种寄生虫来自非洲,只能在炎热的气候中存活,这说明粪便的主人来自 热带地区。 B.根据吉东等人的发现,南美洲出现的人类活动要比北美洲早,美洲人类的祖 先来自包括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各地,但法国考古学埃里克·伯埃 达不赞同吉东的看法。 C.皮瓦拉的岩画,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淘洗,其中的一些仍然清晰得让人难以 置信,这也许与山体的形状有关,某些山体的形状抵御了大自然长时间的侵蚀 D.距今5.8万年前的更为久远的样本无法用碳14鉴定样本年代,而考古学家借 助热释光进行分析,从而将人类历史回推到距今约10万年前。这说明科学技术 对考古研究极有帮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有力支撑。里约热内卢的科学家们发现在这个化石中含有十二指肠钩虫的幼虫化 石,这种可能导致严重贫血症的寄生虫来自非洲,只能在炎热的气候中存活,这 说明粪便的主人显然不是经由寒冷的白令海峡从北美洲而来。因此吉东认为,美 洲人类的祖先来自包括亚洲、非洲、澳大利亚的世界各地。“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但还需要更多证据去证明它。”曾在卡皮瓦拉山主持挖掘工作的法国考古学家埃 里克•伯埃达表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旧石器时代,在岩石上作画不是卡皮瓦拉“画家们”的独创,但是卡皮瓦 拉的岩画与中国的宁夏、法国的拉斯科、西班牙的乔万特的岩画相比,更显笔法 稚嫩,更显朴拙。 B. 破译岩画的具体含义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叙事性岩画,研究人员比较容易做 出猜测,但有些画却在身体的某些地方点上圆点,或横竖画上几条线,其含义目 前尚无法破译。 C. 卡皮瓦拉的先人们在砂岩岩石上作画,主要目的是沟通交流、传递信息。他 们的画作大多为红色,是因为这种砂岩岩石中富含作为颜料的红色赭石,好就地 取材。 D. 巴西考古学家涅德•吉东根据卡皮瓦拉山几千幅岩画,推测美洲生活着史前人 类,并且他的推测得到了科学鉴定的证实。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上世纪 30 年代考古学认为克罗维斯人在冰河世纪末从西伯利亚经冰封的白 令海峡大陆桥抵达北美阿拉斯加。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在西伯利亚也曾发现与克罗 维斯湖中出土的长矛构造相类似的器具。 B. 岩画中蕴藏了一些尚未被破解的密码,研究人员很多时候在那些谜题面前束 手无策,如果能破译那些密码,美洲的人类历史很可能改写。 C. 上世纪 30 年代,考古学家在北美克罗维斯湖中发现了一具距今大约 1.15 万 前死于古代矛尖之下的猛犸象骨架,这是当时人们能够找到的历史最久远的美洲 人祖先活动的痕迹。 D. 在卡皮瓦拉山,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岩画、火坑、炊具和其他工具等遗存物, 从中可以触摸到远古美洲人类在此狩猎、耕作、繁衍、祭祀的生动日常生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卡皮瓦拉山发现的距今 7230 年前的粪便化石中含有十二指肠钩虫的幼虫 化石,这种寄生虫来自非洲,只能在炎热的气候中存活,这说明粪便的主人来自 热带地区。 B. 根据吉东等人的发现,南美洲出现的人类活动要比北美洲早,美洲人类的祖 先来自包括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各地,但法国考古学埃里克•伯埃 达不赞同吉东的看法。 C. 皮瓦拉的岩画,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淘洗,其中的一些仍然清晰得让人难以 置信,这也许与山体的形状有关,某些山体的形状抵御了大自然长时间的侵蚀。 D. 距今 5.8 万年前的更为久远的样本无法用碳 14 鉴定样本年代,而考古学家借 助热释光进行分析,从而将人类历史回推到距今约 10 万年前。这说明科学技术 对考古研究极有帮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 的领域内卓然成家。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 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 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劝。哈佛和耶 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 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1979 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 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 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 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 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 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 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 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 标准,决不稍有假借。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 字。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他从 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 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他平常表现 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 研究中产生。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 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不过他 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全面考 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 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 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耕望的著作 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 观点,他的论断己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 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 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 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 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 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 自用其才的了。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 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一一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 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余英时 1973—1975 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 的领域内卓然成家。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 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1979 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 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劝。哈佛和耶 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 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1979 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 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 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 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 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 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 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 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 标准,决不稍有假借。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 字。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他从 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 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他平常表现 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 研究中产生。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 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不过他 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全面考 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 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 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耕望的著作 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 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 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 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 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 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 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 自用其才的了。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 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 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 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C.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 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D.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 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5.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4分) 6.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流放地①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 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 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 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 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 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 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 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 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 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 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 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 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 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 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一一所有这 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 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B.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 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C.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 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D.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 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5.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4 分) 6.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在流放地①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 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 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 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 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 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 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 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 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 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 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 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 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 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 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 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 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 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 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 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 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 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 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 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一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 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但对于现实却不 适用。契诃夫反托尔斯泰哲学而写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②鞑靼: 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 对比,作者肯定了后者,否定了前者。 B.流放地满天星星,周围也是一片黑暗,这与年轻鞑靼人的家乡一样,可他总 觉得缺少了什么,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 C.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 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谢苗知道要适应流放地的生活,多次对年轻鞑靼人好言相劝,年轻鞑靼人虽 然憎恨他,但对他的帮助还是非常感谢。 E.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 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8.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 图。(6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 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 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 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 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 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 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 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 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但对于现实却不 适用。契诃夫反托尔斯泰哲学而写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②鞑靼: 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 对比,作者肯定了后者,否定了前者。 B.流放地满天星星,周围也是一片黑暗,这与年轻鞑靼人的家乡一样,可他总 觉得缺少了什么,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 C.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 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谢苗知道要适应流放地的生活,多次对年轻鞑靼人好言相劝,年轻鞑靼人虽 然憎恨他,但对他的帮助还是非常感谢。 E.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 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8.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 图。(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