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11月) 命题人审题人:罗晓柳 周守国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 文精神的体现,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给 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这种 认同感是文化亲和力、国家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 比悠久的历史、光彩夺目的创造、绚丽多姿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与伦比 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的服饰可溯源到旧石器时代的用树叶、兽皮遮体,“上古穴居而野处, 衣毛而冒皮”。后世的人们用丝麻的织品来替代兽皮,将丝麻织品染成五色,制 成服饰,这便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①, 故上表玄,下裳黄”。上衣下裳样式的确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 了中华民族将宇宙天地、乾坤阴阳等形而上的道理寓于形而下的服饰之中的“天 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的服饰从一开始,便被视为一种文化 现象和民族精神的表征。 殷周以后,服饰“以五采章②施于五色作服”,五色的不同颜色服饰表示不同等 级,衣服上不同的纹饰亦体现不同等级,把服饰当作礼仪的内容之一。服饰作为 社会政治典章制度、等级名分、贵贱之别的表征,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 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以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汉以后,历代冕服制度都有所改革 到隋唐而历宋元明清,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灿烂美观,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占鳌头,凸显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无限的魅力,为人们所赞扬敬服。隋唐服饰沿袭汉魏,有所改革,但无论男女都 分礼服与便服两种。隋文帝扬坚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服饰有衮冕、通天冠、 白纱帽等,后又有所增加,皇太子、百官的服饰也各有规定。唐初高祖李渊制定 《衣服令》,对皇帝、皇太子、皇后、妃嫔等都做了规定;官员的常服服色基本 按品级分为紫绯、绿、青等。宋代的服饰崇尚素雅,天子、后妃、诸臣、士庶之 服都有一定之规。历代士大夫、思想家对服饰非常重视,他们或参与制定,或进 行改革,作为其制礼工作的一部分。假如不按规定穿着,便被视为是逾僭和非礼 的行为。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 发展,它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民 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变化产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的 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其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 所适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显著特点。尽管这些特点中, 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但都是创造新的 服饰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闪光的方面,在当下古今中西服饰文化的 融突和取舍中可转生为既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又能体现现代中国人精神面 貌和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摘编自张立文《国服与民族人文精神》 【注】①文:色彩交错。②章:花纹
湖北省荆州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11 月) 命题人 审题人:罗晓柳 周守国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 文精神的体现,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给 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这种 认同感是文化亲和力、国家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 比悠久的历史、光彩夺目的创造、绚丽多姿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与伦比, 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的服饰可溯源到旧石器时代的用树叶、兽皮遮体,“上古穴居而野处, 衣毛而冒皮”。后世的人们用丝麻的织品来替代兽皮,将丝麻织品染成五色,制 成服饰,这便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①, 故上表玄,下裳黄”。上衣下裳样式的确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 了中华民族将宇宙天地、乾坤阴阳等形而上的道理寓于形而下的服饰之中的“天 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的服饰从一开始,便被视为一种文化 现象和民族精神的表征。 殷周以后,服饰“以五采章②施于五色作服”,五色的不同颜色服饰表示不同等 级,衣服上不同的纹饰亦体现不同等级,把服饰当作礼仪的内容之一。服饰作为 社会政治典章制度、等级名分、贵贱之别的表征,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 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以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汉以后,历代冕服制度都有所改革, 到隋唐而历宋元明清,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灿烂美观,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占鳌头,凸显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无限的魅力,为人们所赞扬敬服。隋唐服饰沿袭汉魏,有所改革,但无论男女都 分礼服与便服两种。隋文帝扬坚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服饰有衮冕、通天冠、 白纱帽等,后又有所增加,皇太子、百官的服饰也各有规定。唐初高祖李渊制定 《衣服令》,对皇帝、皇太子、皇后、妃嫔等都做了规定;官员的常服服色基本 按品级分为紫绯、绿、青等。宋代的服饰崇尚素雅,天子、后妃、诸臣、士庶之 服都有一定之规。历代士大夫、思想家对服饰非常重视,他们或参与制定,或进 行改革,作为其制礼工作的一部分。假如不按规定穿着,便被视为是逾僭和非礼 的行为。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 发展,它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民 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变化产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的 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其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 所适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显著特点。尽管这些特点中, 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但都是创造新的 服饰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闪光的方面,在当下古今中西服饰文化的 融突和取舍中可转生为既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又能体现现代中国人精神面 貌和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摘编自张立文《国服与民族人文精神》) 【注】①文:色彩交错。②章:花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蕴涵着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 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气质。 B.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技艺的提升,人们逐渐用丝麻等织品取代一些天 然物品,并将这些丝麻织品染色后缝制成衣服 C.上古时期,人们在野外的洞穴里居住,用树叶、兽皮等遮蔽身体、抵御寒气 这些树叶、兽皮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衣着服饰。 D.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可以强化人们对国家、民族、文化以及宗教的认同 感,同时服饰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今的“衣服”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古人将上衣称为“衣”、下衣 称为“裳”,还根据“天玄而地黄”的理念来确定上衣和下裳的颜色。 B.殷周以后,传统服饰在体现实用价值的同时,还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绚丽 纹饰精美的衣服表明穿着者具有很高的身份地位。 C.上衣下裳的服饰样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这些传统 服饰可以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特征 D.尽管中华服饰文化意蕴深厚,特点鲜明,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但我们也应 该以理性的眼光,对民族服饰文化传统进行合理扬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周以后的中国古代服饰大都具有礼仪的功能,体现出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这也是历代统治者重视制定服饰典章制度和相关法令的主要原因。 B.在隋唐以前,传统服饰没有礼服与便服的区分;隋唐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同 时对汉魏以来的服饰进行了改革,明确规定了礼服与便服的样式。 C.在珍视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服饰文化之间 的交流借鉴,这样中华服饰文化才能进一步繁荣发展 D.服饰是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可以 结合现实的需要形成符合现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 有些夸大,因为,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 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 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 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 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 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 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 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 噗哧一声,会淹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 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饰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蕴涵着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 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气质。 B.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技艺的提升,人们逐渐用丝麻等织品取代一些天 然物品,并将这些丝麻织品染色后缝制成衣服。 C. 上古时期,人们在野外的洞穴里居住,用树叶、兽皮等遮蔽身体、抵御寒气, 这些树叶、兽皮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衣着服饰。 D. 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可以强化人们对国家、民族、文化以及宗教的认同 感,同时服饰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当今的“衣服”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古人将上衣称为“衣”、下衣 称为“裳”,还根据“天玄而地黄”的理念来确定上衣和下裳的颜色。 B. 殷周以后,传统服饰在体现实用价值的同时,还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绚丽、 纹饰精美的衣服表明穿着者具有很高的身份地位。 C. 上衣下裳的服饰样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这些传统 服饰可以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特征。 D. 尽管中华服饰文化意蕴深厚,特点鲜明,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但我们也应 该以理性的眼光,对民族服饰文化传统进行合理扬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周以后的中国古代服饰大都具有礼仪的功能,体现出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这也是历代统治者重视制定服饰典章制度和相关法令的主要原因。 B. 在隋唐以前,传统服饰没有礼服与便服的区分;隋唐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同 时对汉魏以来的服饰进行了改革,明确规定了礼服与便服的样式。 C. 在珍视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服饰文化之间 的交流借鉴,这样中华服饰文化才能进一步繁荣发展。 D. 服饰是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可以 结合现实的需要形成符合现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沼 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 有些夸大,因为,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 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 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 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 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 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 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 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 噗哧一声,会淹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 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
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 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 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 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 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 杰作。” “杰作一一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 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 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 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 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 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 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 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 点倒是可取的。”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髙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 艺术家一一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 “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 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 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 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注】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日本小说家。芥川 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 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 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 的缩影,35岁在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药自杀,枕边搁置有圣经、遗书与遗稿 4.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则是已去世而未出场的画家 作者通过记者的口讲述了这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 术观与人生观,作家对人生深重的怀疑以及最后自杀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已露 端倪
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 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 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 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 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 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 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 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 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 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 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 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 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 点倒是可取的。”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 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 “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 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 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 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注】芥川龙之介(1892 年 3 月 1 日-1927 年 7 月 24 日),日本小说家。芥川 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 150 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 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 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 的缩影,35 岁在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药自杀,枕边搁置有圣经、遗书与遗稿。 4. 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则是已去世而未出场的画家。 作者通过记者的口讲述了这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 术观与人生观,作家对人生深重的怀疑以及最后自杀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已露 端倪
B.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 不屑一顾。 C.“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仅指“画家老早就疯了”和画家生前 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这两层意思。 D.《沼泽地》流露岀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恶的情 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5.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并分析 6.“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谈 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什么特点,试联系其他艺术家的艺 术创作加以印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 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 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 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 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 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 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 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 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 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 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 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 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 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 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 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 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 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 洗礼一一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 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 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 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 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
B. 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 不屑一顾。 C. “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仅指“画家老早就疯了”和画家生前 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这两层意思。 D. 《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恶的情 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5. 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并分析。 6. “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谈 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什么特点,试联系其他艺术家的艺 术创作加以印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 年 1 月 15 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 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 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 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 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 1918 年夏拜在 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 年 8 月 14 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 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 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 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 学生的气节。 1919 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 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 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 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 1920 年 9 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 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 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 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 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 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 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 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 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 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 年 10 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 团,一个是 1921 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 7 月在东京成立、 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
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 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 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 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 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 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 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 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 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 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 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 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 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 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 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 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受裨益。 C.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 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 “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 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 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D.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 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E.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 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9.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 1923 年徐志摩首倡成 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 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 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 年 11 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 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 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 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 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 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 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 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 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 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 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7.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 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 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受裨益。 C.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 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 “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8.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 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 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C.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 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D. 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 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E.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 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9. 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