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70003 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 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 时: 48学时 学 分: 3学分 适用对象:社会学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乡村社会的个人、组织与 会关系的学科,以乡村中的宗族、神明、经济、乡村精英、土地和户籍等为主线,介 绍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透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农村的社会发展 脉络,理解促成农村社会形成的国家政策、市场体系、权力架构和文化网络等因素,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今国家、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Rural soci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of sociology.The main research of the rural socie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discipline,to the rural clan,the gods,the economy,the rural elite, land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s the main line,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of rural sociology.Through the teaching,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rural Chinese,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social formation of national policy,market system,power structure and cultural network and other factors,and then guid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count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rural societ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面向社会学专业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于通过教与学,让学生理解中国乡村基本面貌,掌握古今对比的研究方法:了解传 统中国乡村与当代乡村的发展联系:理解乡村与都市的差异与连续性,掌握普同性、 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难点在于要求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掌握“同情之理 解”尝试了解乡村的文化。难点在于在短时间内通过讲授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 1
1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70003 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 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 时: 48 学时 学 分: 3 学分 适用对象: 社会学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乡村社会的个人、组织与社 会关系的学科,以乡村中的宗族、神明、经济、乡村精英、土地和户籍等为主线,介 绍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透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农村的社会发展 脉络,理解促成农村社会形成的国家政策、市场体系、权力架构和文化网络等因素,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今国家、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Rural soci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of sociology. The main research of the rural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discipline, to the rural clan, the gods, the economy, the rural elite, land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s the main line,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of rural sociology. Through the teaching,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rural Chinese, 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social formation of national policy, market system, power structure and cultural network and other factors, and then guid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coun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rural societ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面向社会学专业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于通过教与学,让学生理解中国乡村基本面貌,掌握古今对比的研究方法;了解传 统中国乡村与当代乡村的发展联系;理解乡村与都市的差异与连续性,掌握普同性、 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难点在于要求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掌握“同情之理 解”尝试了解乡村的文化。难点在于在短时间内通过讲授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
乡村田野调查方法,尝试做出基本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撰写乡村田野调查报告。由 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可以很好地结合课程思政的思 想,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中国农村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从城乡一体到城乡分离发现的是和背景 2、熟悉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研究视野 3、了解20世纪乡村研究代表性作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城乡连续一体与近代以来的城乡分野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城乡连续一体理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近代以来的城乡分野 第二节 1、主要内容:20世纪华南乡村社会研究概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经典与传统:20世纪上半叶的华南农村社会研 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社会经济史:区域取向与探索:历史人类 学:视野、方法与制度 (三)思考与实践 多阅读有关著作,谈谈你对乡村社会的理解并解释为何形成相应的乡村 形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二章宗族研究与弗里德曼宗族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草握不同时期宗族研究的视角 2、熟悉熟悉弗里德曼宗族模型 3、了解不同宗族类型形成的原因 2
2 乡村田野调查方法,尝试做出基本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撰写乡村田野调查报告。由 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可以很好地结合课程思政的思 想,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中国农村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从城乡一体到城乡分离发现的是和背景 2、熟悉 20 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研究视野 3、了解 20 世纪乡村研究代表性作品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城乡连续一体与近代以来的城乡分野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城乡连续一体理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近代以来的城乡分野 第二节 1、主要内容:20 世纪华南乡村社会研究概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经典与传统:20 世纪上半叶的华南农村社会研 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社会经济史:区域取向与探索;历史人类 学:视野、方法与制度 (三) 思考与实践 多阅读有关著作,谈谈你对乡村社会的理解并解释为何形成相应的乡村 形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二章 宗族研究与弗里德曼宗族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不同时期宗族研究的视角 2、熟悉熟悉弗里德曼宗族模型 3、了解不同宗族类型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不同时期的宗族研究视角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严复与《社会通铨 3、问题与应用(能力):毛泽东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弗里德曼的宗族理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宗族、宗族结构模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中国宗族如何产生和结构如何 (三)思考与实践 弗里德曼宗族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三章入住权理论与国家意识 (一)目的与要求 1、学握入住权理论 2、熟悉国家意识与商业发展对宗族的影响 3、了解作为文化资源的宗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宗族相关理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祀产”、“入住权” 3、问题与应用(能力):“意识模型”和“国家力量”的关系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宗族研究近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文化资源、控产机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宗族组织在解放后如何变迁 (三)思考与实践 入住权理论和意识形态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
3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不同时期的宗族研究视角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严复与《社会通铨》 3、问题与应用(能力):毛泽东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弗里德曼的宗族理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宗族、宗族结构模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中国宗族如何产生和结构如何 (三)思考与实践 弗里德曼宗族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三章 入住权理论与国家意识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入住权理论 2、熟悉国家意识与商业发展对宗族的影响 3、了解作为文化资源的宗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 宗族相关理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 “祀产”、“入住权” 3、问题与应用(能力):“意识模型”和“国家力量”的关系 第二节 1、主要内容:宗族研究近况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文化资源、控产机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宗族组织在解放后如何变迁 (三)思考与实践 入住权理论和意识形态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四章明清以来广东乡村社会发展史(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里甲制度与赋役制度 2、熟悉甲赋役对宗族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3、了解里明代以前与明清以来广东乡村社会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明代以前的广东地方社会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秦代至宋代以前的奇珍异宝之地 3、问题与应用(能力)北宋的新变化和南宋的开发 第二节 1、主要内容:里甲与入籍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里甲制度、赋役制度 3、问题与应用(能力):里甲制度对于广东地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里甲制度与赋役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宗族形成的影响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五章明清以来广东乡村社会发展史(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清代以后宗族的转变 2、熟悉黄萧养之乱对广东乡村社会造成的影响 3、了解近代以后宗族被边缘化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黄萧养之乱后的变革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里甲制已经从登记户口转变为针对田产的赋税 登记 3、问题与应用(能力):礼仪改革 4
4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四章 明清以来广东乡村社会发展史(一)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里甲制度与赋役制度 2、熟悉甲赋役对宗族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3、了解里明代以前与明清以来广东乡村社会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明代以前的广东地方社会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秦代至宋代以前的奇珍异宝之地 3、问题与应用(能力)北宋的新变化和南宋的开发 第二节 1、主要内容:里甲与入籍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里甲制度、赋役制度 3、问题与应用(能力):里甲制度对于广东地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里甲制度与赋役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宗族形成的影响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五章 明清以来广东乡村社会发展史(二)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清代以后宗族的转变 2、熟悉黄萧养之乱对广东乡村社会造成的影响 3、了解近代以后宗族被边缘化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黄萧养之乱后的变革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里甲制已经从登记户口转变为针对田产的赋税 登记 3、问题与应用(能力):礼仪改革
第二节 1、主要内容:清代后宗族的转变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合族祠 3、问题与应用(能力):沙田开发与商业发展 (三)思考与实践 黄萧养之乱后广东乡村社会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六章当代乡村宗族的复兴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宗族复兴的表现 2、熟悉族复兴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 3、了解网络发展对于宗族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宗族重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宗族衰落及复兴的表现 3、问题与应用(能力):案例:鹭江车氏与莫氏宗族 第二节 1、主要内容:网上织网:当代亲属关系的建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网上编谱 3、问题与应用(能力):网络如何改变人们表述亲属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当代乡村的宗族为什么会复兴?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七章乡村民间信仰的研究视角 (一)目的与要求 5
5 第二节 1、主要内容:清代后宗族的转变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合族祠 3、问题与应用(能力):沙田开发与商业发展 (三)思考与实践 黄萧养之乱后广东乡村社会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六章 当代乡村宗族的复兴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宗族复兴的表现 2、熟悉族复兴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 3、了解网络发展对于宗族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宗族重建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宗族衰落及复兴的表现 3、问题与应用(能力):案例:鹭江车氏与莫氏宗族 第二节 1、主要内容:网上织网:当代亲属关系的建构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网上编谱 3、问题与应用(能力):网络如何改变人们表述亲属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当代乡村的宗族为什么会复兴?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第七章 乡村民间信仰的研究视角 (一)目的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