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川》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5820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Ⅲ 英文名称:Selected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IⅢ 课程类别:专业课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 老核方式:老试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I、Ⅱ:中国古代文学史I、Ⅱ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它是中文专业基础 性的课程之一,在提高中文专业学生古代文学与文化修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选取宋元两代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按照不同文体归类,作为学生鉴赏、分析与模仿 写作的对象,能使学生领略到宋元文学艺术的形式与时代精神,并通过通读与模仿写 作将作品的艺术与文化品格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学和文化素养。 Selected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Works IlI is a prescribed course for chinese speciality.As a elementary course,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Chinese to improve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And it elects classic literature works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classif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yles,as the objects for students to appreciate,analyze and imitate to write,can make the students enjoy the art forms of literature and the times spirit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And the students can transform the art of works and cultural character into their literary attainment and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by reading and writin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设置,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本课 程,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宋元时代最为发达的诗、词、曲、话本小说、杂剧和南戏等文 学样式的基本特征,了解若干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具体的内容,通过背诵 解说、赏析、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熟悉宋元文学的艺术形式与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不同文体的改写、模写乃至自由创作,让学生更深刻领会不同文体在表达上的 差异,以及在题材内容选择上的微妙之处,从而在文学方面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1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Ⅲ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5820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Ⅲ 英文名称:Selected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Ⅲ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 32 学 分: 2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Ⅰ、Ⅱ;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Ⅲ》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它是中文专业基础 性的课程之一,在提高中文专业学生古代文学与文化修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选取宋元两代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按照不同文体归类,作为学生鉴赏、分析与模仿 写作的对象,能使学生领略到宋元文学艺术的形式与时代精神,并通过诵读与模仿写 作将作品的艺术与文化品格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学和文化素养。 Selected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Works Ⅲ is a prescribed course for chinese speciality.As a elementary course,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Chinese to improve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And it elects classic literature works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yles,as the objects for students to appreciate,analyze and imitate to write,can make the students enjoy the art forms of literature and the times spirit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And the students can transform the art of works and cultural character into their literary attainment and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by reading and writin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设置,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本课 程,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宋元时代最为发达的诗、词、曲、话本小说、杂剧和南戏等文 学样式的基本特征,了解若干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具体的内容,通过背诵、 解说、赏析、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熟悉宋元文学的艺术形式与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不同文体的改写、模写乃至自由创作,让学生更深刻领会不同文体在表达上的 差异,以及在题材内容选择上的微妙之处,从而在文学方面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宋元格律诗选讲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宋元格律诗创作的概况 2.掌握格律诗的声韵要求 3.学会品读几首格律诗 (一)数学内容 一、品读两首宋元格律诗 1.北宋王禹偶《村行》 2.元王冕《白梅》 二、讲解格律诗的声韵特点 1.格律诗的章法结构 2.格律诗的押韵 3.格律诗的声调 4.格律诗的基本句式 5.格律诗的“对”与“粘” 三、诵读几首格律诗并标出其声调 1.北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2.北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南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南宋洪咨夔《促织》(其一) 5.元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十咏》(其三) 6.元杨载《扇上竹》 四、律诗与绝句的不同风味 1.用典 2.语体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泊船瓜洲》、《江上》、《钟山绝句》、《北陂杏 花》、《书湖阴先生壁》,品味绝句的风味:阅读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 由》、《登快阁》、《寄黄几复》、《题落星寺》,品味律诗的风味。 2.阅读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与《登快阁》,体味律诗与绝句 的不同风味 3.为贯云石《芦花被并序》写一篇赏析文
2 文化。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宋元格律诗选讲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宋元格律诗创作的概况 2.掌握格律诗的声韵要求 3.学会品读几首格律诗 (二)教学内容 一、品读两首宋元格律诗 1.北宋王禹偁《村行》 2.元王冕《白梅》 二、讲解格律诗的声韵特点 1.格律诗的章法结构 2.格律诗的押韵 3. 格律诗的声调 4. 格律诗的基本句式 5. 格律诗的“对”与“粘” 三、诵读几首格律诗并标出其声调 1. 北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2. 北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 南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 南宋洪咨夔《促织》(其一) 5. 元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十咏》(其三) 6. 元杨载《扇上竹》 四、律诗与绝句的不同风味 1.用典 2.语体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泊船瓜洲》、《江上》、《钟山绝句》、《北陂杏 花》、《书湖阴先生壁》,品味绝句的风味;阅读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 由》、《登快阁》、《寄黄几复》、《题落星寺》,品味律诗的风味。 2.阅读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与《登快阁》,体味律诗与绝句 的不同风味。 3.为贯云石《芦花被并序》写一篇赏析文
4.按范成大《晚潮》韵写一首和韵诗 第二讲宋元古体诗选讲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宋元古体诗创作的概况 2.掌握古体诗的基本类型 3.学会品读几首古体诗 (二)教学内容 一、宋元古体诗的基本类型 1.五古 2.七古 3.乐府诗 4.柏梁体诗 5.歌行体诗 6.新乐府诗 二、判断五首古体诗的类型 1.南宋范成大《崔租行》 2.金元好问《雁门道中书所见》 3.北宋王安石《明妃曲》 4.北宋苏轼《游金山寺》 5.元苹都刺《鹭女谣》 三、品读苏轼《荔枝叹》 1.结构特点 2.关心政治的情感内容 3.修辞用典 4,对比议论 四、律诗与绝句的不同风味 1.用典 2.语体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讨论: 1,古绝与古律 2.格律诗与古体诗的风味 3
3 4.按范成大《晚潮》韵写一首和韵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利用幻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二讲 宋元古体诗选讲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宋元古体诗创作的概况 2.掌握古体诗的基本类型 3.学会品读几首古体诗 (二)教学内容 一、宋元古体诗的基本类型 1.五古 2.七古 3. 乐府诗 4. 柏梁体诗 5. 歌行体诗 6. 新乐府诗 二、判断五首古体诗的类型 1.南宋范成大《催租行》 2.金元好问《雁门道中书所见》 3. 北宋王安石《明妃曲》 4. 北宋苏轼《游金山寺》 5. 元萨都剌《鬻女谣》 三、品读苏轼《荔枝叹》 1. 结构特点 2. 关心政治的情感内容 3. 修辞用典 4. 对比议论 四、律诗与绝句的不同风味 1.用典 2.语体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讨论: 1.古绝与古律 2.格律诗与古体诗的风味
3.背诵《明妃曲》、《游金山寺》、《催租行》、《庐山瀑布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利用幻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三讲宋元小令词选讲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小令词的发展历程 2.掌握小令词的基本特征 3.学会品读小令词 (二)教学内容 、小令词的发展历程 1.小令词与初盛唐绝句 2.小令词与艳情 3.小令词诗化 二、品读二首小令词 1.北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 2.南宋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三、小令词的特征 1.字数 2.深与细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标出《卖花声》、《西江月》和《菩萨蛮》的格律 2.比较刘克庄《池上对月》诗与《清平乐》小令词的风味 3.背诵课堂所及词篇 4.试填一首《西江月》或《菩萨蛮》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利用幻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四讲宋元慢词选讲 (·)目的与要求 1.了解慢词的发展概况 2.掌握慢词的基本特征 3.学会品读几首慢词 (二)教学内容 一、慢词的发展概况 1.柳永慢词与赋法 2.馆阁文人慢词与雅正 A
4 3.背诵《明妃曲》、《游金山寺》、《催租行》、《庐山瀑布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利用幻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三讲 宋元小令词选讲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小令词的发展历程 2.掌握小令词的基本特征 3.学会品读小令词 (二)教学内容 一、小令词的发展历程 1.小令词与初盛唐绝句 2.小令词与艳情 3. 小令词诗化 二、品读二首小令词 1.北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 2.南宋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三、小令词的特征 1. 字数 2. 深与细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标出《卖花声》、《西江月》和《菩萨蛮》的格律 2.比较刘克庄《池上对月》诗与《清平乐》小令词的风味 3.背诵课堂所及词篇 4.试填一首《西江月》或《菩萨蛮》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法;讨论法;利用幻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四讲 宋元慢词选讲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慢词的发展概况 2.掌握慢词的基本特征 3.学会品读几首慢词 (二)教学内容 一、慢词的发展概况 1.柳永慢词与赋法 2.馆阁文人慢词与雅正
3.周邦彦慢词的艳情与雅言 4.辛弃疾的慢词与以文为词 二、品读两首慢词 1.北宋柳永《夜半乐》 2.北宋苏轼《贺新郎·夏景》 三、慢词的基本特征 1,篇幅较长 2.句式用领宁 3.结构两片与三叠四叠 4.语言散化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吟诵周邦彦《六丑》 辛弃疾《丑奴儿近》、姜夔《暗香》 2.标出吴文英《莺啼序》和虞集《风入松》声调 3.背诵辛弃疾《青玉案》、《菩萨蛮》、《清平乐》、《清平乐》、《破阵子》 《鹧鸪天》、《西江月》 4.按王安石《桂枝香》作一首和韵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利用幻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五讲宋代散记文选讲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宋代散记文发达的背景 2.熟悉若干篇宋代散记文的写法 3.体味宋代散记文传达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 一、宋代散记文发达的背景 1.统治者崇尚儒学 2.文人待遇高 3.经济文化繁荣 4.政权更迭 二、品读两篇宋代散记文 1.北宋欧阳修《泷冈阡表》 2.北宋苏辙《黄州快战亭记》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阅读苏轼《石钟山记》,总结全文大意 2.阅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进行口头翻译 5
5 3. 周邦彦慢词的艳情与雅言 4. 辛弃疾的慢词与以文为词 二、品读两首慢词 1.北宋柳永《夜半乐》 2.北宋苏轼《贺新郎·夏景》 三、慢词的基本特征 1. 篇幅较长 2. 句式用领字 3. 结构两片与三叠四叠 4. 语言散化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吟诵周邦彦《六丑》、辛弃疾《丑奴儿近》、姜夔《暗香》 2.标出吴文英《莺啼序》和虞集《风入松》声调 3.背诵辛弃疾《青玉案》、《菩萨蛮》、《清平乐》、《清平乐》、《破阵子》、 《鹧鸪天》、《西江月》 4.按王安石《桂枝香》作一首和韵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利用幻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五讲 宋代散记文选讲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宋代散记文发达的背景 2.熟悉若干篇宋代散记文的写法 3.体味宋代散记文传达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 一、宋代散记文发达的背景 1.统治者崇尚儒学 2.文人待遇高 3. 经济文化繁荣 4. 政权更迭 二、品读两篇宋代散记文 1.北宋欧阳修《泷冈阡表》 2.北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阅读苏轼《石钟山记》,总结全文大意 2.阅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进行口头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