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度报告 (3)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项目 报告期内,该项目提前完成了北矿体920万吨的剥离工作,并与巴方山达克金属有限公司签 署了《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项目租赁合同》,山达克项目将进入第三个租赁期。 2017年生产粗铜10,052吨,同比下降28.89%,实现销售收入69,983.76万元 (4)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项目 项目仍处于修改采矿合同谈判的过程中,目前正在等待阿富汗矿业石油部对本公司提交的修 改采矿合同详细议题的反馈意见 (5)阿根廷希拉格兰德铁矿项目 2017年销售铁精矿库存41,424吨,同比下降78.20%,实现销售收入2,676.61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资产发生重大变化情况的说明 口适用√不适用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口不适用 冶金工程是工程建设领域综合性最强、专业最为齐全的工程门类。作为新中国冶金工业的奠 基者,中国中冶经过近70年的技术积淀,形成了能够支撑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 现为:在技术方面具有不断提高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在管理方面具有持续提升的管 理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企业文化方面具有深入人心的企业精神和企业发展愿景。 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 四、科技创新情况 2017年,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战略新定位,积极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研与工程一体化的创新优势,持续释放技术创新的动力倍增效应,实现 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成为促进公司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动能。 (一)用科技创新战略引领全面创新发展 2017年,公司在总结“冶金建设国家队”顶层设计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冶金建设国 家队“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的新要求,积极对标国际先进,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差 距,明确了公司将继续牢牢占领技术制高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自身的创新提升,引领带动 钢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承担起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变强的国家责任 为更好地支撑公司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公司在已有六大技术研究 院的基础上,以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为依托,筹建中国中冶装配式建筑(北京)技术硏究 院;以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筹建中国中冶装配式建筑(河北)技术研究院 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筹建中国中冶装配式建筑(上海)技术研究院,继续加大对新兴领 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支撑新兴市场开发,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可持续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重点突破一批共性关键 技术,继续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大力支撑公司主业可持续发展 1.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2017年,公司所属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17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公司所 属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西安 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获批第二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公司所属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 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截至2017年底,公司共有国家科技部与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批准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 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个,继续位居中央企业前列: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58个,子公司级科技 21/262
2017 年年度报告 21 / 262 (3)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项目 报告期内,该项目提前完成了北矿体 920 万吨的剥离工作,并与巴方山达克金属有限公司签 署了《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项目租赁合同》,山达克项目将进入第三个租赁期。 2017 年生产粗铜 10,052 吨,同比下降 28.89%,实现销售收入 69,983.76 万元。 (4)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项目 项目仍处于修改采矿合同谈判的过程中,目前正在等待阿富汗矿业石油部对本公司提交的修 改采矿合同详细议题的反馈意见。 (5)阿根廷希拉格兰德铁矿项目 2017 年销售铁精矿库存 41,424 吨,同比下降 78.20%,实现销售收入 2,676.61 万元。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要资产发生重大变化情况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冶金工程是工程建设领域综合性最强、专业最为齐全的工程门类。作为新中国冶金工业的奠 基者,中国中冶经过近 70 年的技术积淀,形成了能够支撑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 现为:在技术方面具有不断提高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在管理方面具有持续提升的管 理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企业文化方面具有深入人心的企业精神和企业发展愿景。 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 四、科技创新情况 2017 年,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战略新定位,积极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研与工程一体化的创新优势,持续释放技术创新的动力倍增效应,实现 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成为促进公司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动能。 (一)用科技创新战略引领全面创新发展 2017 年,公司在总结“冶金建设国家队”顶层设计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冶金建设国 家队“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的新要求,积极对标国际先进,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差 距,明确了公司将继续牢牢占领技术制高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自身的创新提升,引领带动 钢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承担起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变强的国家责任。 为更好地支撑公司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公司在已有六大技术研究 院的基础上,以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为依托,筹建中国中冶装配式建筑(北京)技术研究 院;以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筹建中国中冶装配式建筑(河北)技术研究院;以上 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筹建中国中冶装配式建筑(上海)技术研究院,继续加大对新兴领 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支撑新兴市场开发,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可持续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重点突破一批共性关键 技术,继续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大力支撑公司主业可持续发展。 1.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2017 年,公司所属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 2017 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公司所 属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西安 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获批第二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公司所属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 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截至 2017 年底,公司共有国家科技部与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批准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20 个, 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4 个,继续位居中央企业前列;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58 个,子公司级科技
2017年年度报告 创新平台50个。公司“国家级一集团及省部级一子公司级”两层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完 善,公司创新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为公司实现战略新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根据公司国家级科技平台布局方案,并结合市场开拓需求和地方政府政策情况,积极引导和 支持子公司优化国家级科技平台布局,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平台的作用。2017年5月6日,公司 所属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揭牌成立南方硏发中心,该中心是将国家工业建筑诊 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业环境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搬迁至深圳市并通过重新建设予以 提升,并联合深圳市前海公共安全科学研究院为基础组建起来的,有利于公司强化科硏区域布局, 深入产业聚集地,实现公司战略新定位 2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取得新突破 根据科技发展战略,公司集中优势,占据高端,不断推进核心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在 冶金建设方面,以实现钢铁及有色工业流程绿色化、智能化为目标,努力开发并实施了一批重大 共性关键技术,包括高效节能环保烧结技术及装备的硏发与应用、超大规模微细粒复杂难选红磁 混合铁矿选矿技术开发及工业化应用、超大容积顶装焦炉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超大型转炉 炼钢工程建造新技术、13MN冷剪的硏发与应用等技术;在基本建设领域,公司开发应用了消能- 承载双功能金属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大型桥式起重机安装技术及应用、现代工业管道数字 化预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等设计施工新技术;在新兴产业领域,公司在主题公园新型材料及主题公 园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城镇污水处理管网建设与运营、“健康管家”应用系统、智慧康养社区信 息集成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关键技术在工程实施中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得了高度 评价 3知识产权体系日臻完善 2017年,公司继续推进实施“质量并举、质为先”的专利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发明专利占比, 加强专利总体布局,并围绕“冶金建设、基本建设及新兴产业”三大领域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 专利技术网,建立支撑主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体系。以公司有效专利为主体的中国五矿继续位居中 央企业第4名,居所有市场竞争类中央企业第1名,有效专利已达到21,004件,其中发明专利为 5,650件。在此基础上,公司4家子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子企业获得国家级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至此,公司共有7家子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5家子企 业获得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 报告期内,公司再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数量再创新高。2017年12月, 公司所属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申请的专利“生产多晶硅的方法”荣获第十九届 中国专利金奖,成为建筑类与冶金类中央企业中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公司成为2015-2017 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的唯一一家企业(每年全国仅评选20项金奖):同时,中国中冶 还获得19项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总数位居所有央企第一名,也位居全国所有企业第一名 4.国际标准支撑“走出去”战略 2017年,公司大力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国际标准编制工作,为公司参与全 球市场竞争提供技术支撑。公司联合主导编制的国际标准立项5项,发布主导编制的国际标准1 项,参编国际标准1项。在加强国际标准编制的同时,公司继续巩固在冶金领域的标准编制优势, 2017年,共计发布主编的国家标准28项,进一步确保了公司在冶金行业的技术主导权和话语权 公司所属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固体回 收燃料技术委员会(IS0/TC300)国内技术对口单位 (三)用持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发展新动力 公司通过不断优化科研机构建设、充分整合全产业链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多专业人才协同的 科技优势,持续稳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形成持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 对公司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 1.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加强 一是继续发挥中冶技术研究院的引领优势,筹建中国中冶装配式建筑技术硏究院。 公司着眼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依托60多年的技术积淀,把在冶金工业领 域“水电气”等专业技术优势延展到民用市政领域,通过在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 22/262
2017 年年度报告 22 / 262 创新平台 50 个。公司“国家级—集团及省部级—子公司级”两层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完 善,公司创新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为公司实现战略新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根据公司国家级科技平台布局方案,并结合市场开拓需求和地方政府政策情况,积极引导和 支持子公司优化国家级科技平台布局,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平台的作用。2017 年 5 月 6 日,公司 所属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揭牌成立南方研发中心,该中心是将国家工业建筑诊 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业环境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搬迁至深圳市并通过重新建设予以 提升,并联合深圳市前海公共安全科学研究院为基础组建起来的,有利于公司强化科研区域布局, 深入产业聚集地,实现公司战略新定位。 2.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取得新突破 根据科技发展战略,公司集中优势,占据高端,不断推进核心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在 冶金建设方面,以实现钢铁及有色工业流程绿色化、智能化为目标,努力开发并实施了一批重大 共性关键技术,包括高效节能环保烧结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超大规模微细粒复杂难选红磁 混合铁矿选矿技术开发及工业化应用、超大容积顶装焦炉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超大型转炉 炼钢工程建造新技术、13MN 冷剪的研发与应用等技术;在基本建设领域,公司开发应用了消能- 承载双功能金属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大型桥式起重机安装技术及应用、现代工业管道数字 化预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等设计施工新技术;在新兴产业领域,公司在主题公园新型材料及主题公 园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城镇污水处理管网建设与运营、“健康管家”应用系统、智慧康养社区信 息集成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关键技术在工程实施中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得了高度 评价。 3.知识产权体系日臻完善 2017 年,公司继续推进实施“质量并举、质为先”的专利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发明专利占比, 加强专利总体布局,并围绕“冶金建设、基本建设及新兴产业”三大领域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 专利技术网,建立支撑主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体系。以公司有效专利为主体的中国五矿继续位居中 央企业第 4 名,居所有市场竞争类中央企业第 1 名,有效专利已达到 21,004 件,其中发明专利为 5,650 件。在此基础上,公司 4 家子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 家子企业获得国家级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至此,公司共有 7 家子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5 家子企 业获得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 报告期内,公司再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数量再创新高。2017 年 12 月, 公司所属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申请的专利“生产多晶硅的方法”荣获第十九届 中国专利金奖,成为建筑类与冶金类中央企业中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公司成为 2015-2017 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的唯一一家企业(每年全国仅评选 20 项金奖);同时,中国中冶 还获得 19 项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总数位居所有央企第一名,也位居全国所有企业第一名。 4.国际标准支撑“走出去”战略 2017 年,公司大力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国际标准编制工作,为公司参与全 球市场竞争提供技术支撑。公司联合主导编制的国际标准立项 5 项,发布主导编制的国际标准 1 项,参编国际标准 1 项。在加强国际标准编制的同时,公司继续巩固在冶金领域的标准编制优势, 2017 年,共计发布主编的国家标准 28 项,进一步确保了公司在冶金行业的技术主导权和话语权。 公司所属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固体回 收燃料技术委员会(ISO/TC300)国内技术对口单位。 (三)用持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发展新动力 公司通过不断优化科研机构建设、充分整合全产业链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多专业人才协同的 科技优势,持续稳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形成持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 对公司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 1.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加强 一是继续发挥中冶技术研究院的引领优势,筹建中国中冶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院。 公司着眼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依托 60 多年的技术积淀,把在冶金工业领 域“水电气”等专业技术优势延展到民用市政领域,通过在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
2017年年度报告 市、水环境治理、康养产业、主题公园、装配式建筑等领域重点开展产业规划、核心技术研发、 标准编制、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科技工作,推动公司抢占新的科技制高点,加速新兴产业的技 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引领公司转型升级。 二是冶金“国家队”研发确定新方向,强化第一梯队建设,充分发挥全产业链整合优势。 根据公司冶金建设国家队建设“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的新要求,积极对标国际先进 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差距,初步提出了“国家队”今后研发重点工作,凝练出八大部位、 十九个业务单元重点研发课题,组织了电炉炼钢、冷轧领域等领域的专题硏讨会,聚焦凝练重点 研发方向、研发课题,并完成了相关领域创新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着力解决技术瓶颈。 2.持续稳定的科技投入 2017年,公司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年科技研发投入共计人民币75.6亿元,占全年营 业收入比重为3.10%。公司在确保持续稳定的科技投入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到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满足了公司科技研发的基本需要 3科技创新屡获殊荣 17年,公司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技术发明奖1项,公司成为2016-2017年连续两年每年推荐并牵头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企 业,推荐获奖率达100%;获得冶金科技奖18项,其中特等奖1项,是公司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 获得,一等奖3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进步奖10项,其中一等奖4项;中国建筑业协会 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奖7项,获得第二届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 6项,三等奖10项。 这些荣誉的取得,进一步扩大了业内影响力,提升了行业话语权 4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进步贡献水平显著提高 2017年,公司组织了焊接箍筋及钢筋墩锚技术成果推介会,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焊 接箍筋技术”与“钢筋敦锚”技术;公司还将进一步遴选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好的成果,与外部 企业对接合作,予以重点推广。 此外,公司分别在北京和长沙举办二期专利培训,主要就知识产权战略、如何利用知识产权 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专利运营进行培训。通过专利运营培训提高子公司相关部门对专利运营的正确 认识,将专利运营抓实抓好。 在新兴技术领域,公司还发布了《装配式钢制管廊工程技术标准》等4项企业标准,并督促 其他技术研究院加强企业标准的编制,不断提升企业新兴产业领域相关标准的示范效应。 中冶建筑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既是公司成果推广应用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施工企业申报鲁 班奖的必要条件之一。2017年,公司继续加强示范工程建设,共计批准立项中冶建筑新技术应用 示范工程42项;组织验收中冶建筑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25项。 5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持续强化 报告期内,公司以“服务发展、以用为本、高端引领、创新机制”的原则,打造行业领军的 专家型科研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精湛的工人队伍,其中,岳清瑞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显海 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王立军获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维清等15人成为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专家,裴庆祝等6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五、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详见本报告第29页“(5)主要销售客户及主要供应商情况” 六、储备及可分配储备 报告期内,本公司储备变动情况分别详载于本报告第102页至第103页的合并股东权益变动 表和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七4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在扣除法定盈余公积后,未 分配利润可当作股息分配。于2017年12月31日,本公司未分配利润为3,580,082千元 23/262
2017 年年度报告 23 / 262 市、水环境治理、康养产业、主题公园、装配式建筑等领域重点开展产业规划、核心技术研发、 标准编制、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科技工作,推动公司抢占新的科技制高点,加速新兴产业的技 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引领公司转型升级。 二是冶金“国家队”研发确定新方向,强化第一梯队建设,充分发挥全产业链整合优势。 根据公司冶金建设国家队建设“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的新要求,积极对标国际先进, 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差距,初步提出了“国家队”今后研发重点工作,凝练出八大部位、 十九个业务单元重点研发课题,组织了电炉炼钢、冷轧领域等领域的专题研讨会,聚焦凝练重点 研发方向、研发课题,并完成了相关领域创新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着力解决技术瓶颈。 2.持续稳定的科技投入 2017 年,公司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年科技研发投入共计人民币 75.6 亿元,占全年营 业收入比重为 3.10%。公司在确保持续稳定的科技投入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到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满足了公司科技研发的基本需要。 3.科技创新屡获殊荣 2017 年,公司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 技术发明奖 1 项,公司成为 2016-2017 年连续两年每年推荐并牵头获得 2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企 业,推荐获奖率达 100%;获得冶金科技奖 18 项,其中特等奖 1 项,是公司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 获得,一等奖 3 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进步奖 10 项,其中一等奖 4 项;中国建筑业协会 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奖 7 项,获得第二届中国建设工程 BIM 大赛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10 项。 这些荣誉的取得,进一步扩大了业内影响力,提升了行业话语权。 4.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进步贡献水平显著提高 2017 年,公司组织了焊接箍筋及钢筋墩锚技术成果推介会,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焊 接箍筋技术”与“钢筋敦锚”技术;公司还将进一步遴选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好的成果,与外部 企业对接合作,予以重点推广。 此外,公司分别在北京和长沙举办二期专利培训,主要就知识产权战略、如何利用知识产权 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专利运营进行培训。通过专利运营培训提高子公司相关部门对专利运营的正确 认识,将专利运营抓实抓好。 在新兴技术领域,公司还发布了《装配式钢制管廊工程技术标准》等 4 项企业标准,并督促 其他技术研究院加强企业标准的编制,不断提升企业新兴产业领域相关标准的示范效应。 中冶建筑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既是公司成果推广应用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施工企业申报鲁 班奖的必要条件之一。2017 年,公司继续加强示范工程建设,共计批准立项中冶建筑新技术应用 示范工程 42 项;组织验收中冶建筑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25 项。 5.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持续强化 报告期内,公司以“服务发展、以用为本、高端引领、创新机制”的原则,打造行业领军的 专家型科研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精湛的工人队伍,其中,岳清瑞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显海 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王立军获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维清等 15 人成为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专家,裴庆祝等 6 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五、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详见本报告第 29 页“(5)主要销售客户及主要供应商情况”。 六、储备及可分配储备 报告期内,本公司储备变动情况分别详载于本报告第 102 页至第 103 页的合并股东权益变动 表和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七 4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在扣除法定盈余公积后,未 分配利润可当作股息分配。于 2017 年 12 月 31 日,本公司未分配利润为 3,580,082 千元
2017年年度报告 、捐赠 报告期内,本公司无慈善及其他捐赠扶贫情况详见本报告第51页“上市公司扶贫工作情况” 八、股息 本公司报告期内现金分红预案的有关情况详见本报告第39页“普通股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 转增预案 九、持作发展或出售的物业 现时 本公司所 地点 土地 占地面积楼面面积项目完工预期完占开发项 用途(平方米)(平方米)状态进度工日期目权益比 江苏省南京市滨江地块「商住」323,04812890,929.83在建52.96%2020年98 新加坡 商住16,149.4062,175.30在建72.34%2018年51.00% [天津市河西区 商住86,835.205000000在建76.41%2018年10000%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住宅59,102.00236,868.00在建79.01%2018年93.33% 重庆市江北区 商住678,259.00218,634.00在建59.5%2020年10.00% 十、风险因素 有关本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详见本报告第五节“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中的“二(四)可 能面临的风险及公司采取的应对措施”部分。 十一、履行环境保护相关社会责任方面的情况 中国中冶始终坚持“服务环保靠技术,节能减排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绿色施 工、清洁生产”的施工生产理念,持续推动公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为长远目标, 完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强化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风险防范管理。本公司制定了《节能减排监督 管理暂行办法》、《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管理办法》、《MC节能减排工作手册》和《中国中冶 绿色施工示范图集》等文件,积极推动公司节能减排,推进绿色施工等相关工作。 中国中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冶金工程和新能源环保产业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积极投身环境 治理和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在土壤修复、大气治理、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及淸洁能源 等方面,具有一大批国内、国际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为我国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 极贡献 在污水处理方面,形成了以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 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代表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在市政供排水 中水回用、工业废水处理、湖泊与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海水淡化、城市直饮水等方面形成一大 批核心技术,百余项授权专利;多项污水处理科技成果达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是“国家鼓励发 展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依托单位,拥有水环境技术研究院等多个国家和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其中,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国内首创的市政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协同去除新工艺,改写了教科书中 除磷和加药除磷的传统思路;国内首创的高色度工业污水处理还原脱稳脱色新工艺成功运用于实 践,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公司先后在内蒙古、北京、河北、安徽、湖北、山东、江苏、浙江 甘肃等地设立14家水务公司及10多个水环境工程项目部,承揽了300多项工业废水治理工程 日处理污水及黑臭水体总规模达500万吨左右,水环境治理业务已从点、线式转为面式发展阶段。 在垃圾焚烧发电方面,下属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已投资建设无锡、襄阳、哈尔 滨和赣州4个垃圾焚烧发电B0T项目,垃圾处理能力累计近42.51万吨,已节约土地44.66亩 年度发电量达11,55万度,相当于节约5.95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83万吨,有效 杜绝了“垃圾围城”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市区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目前,襄 阳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4/262
2017 年年度报告 24 / 262 七、捐赠 报告期内,本公司无慈善及其他捐赠。扶贫情况详见本报告第 51 页“上市公司扶贫工作情况”。 八、股息 本公司报告期内现金分红预案的有关情况详见本报告第 39 页“普通股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 转增预案”。 九、持作发展或出售的物业 地点 现时 土地 用途 占地面积 (平方米) 楼面面积 (平方米) 项目 状态 完工 进度 预期完 工日期 本公司所 占开发项 目权益比 率 江苏省南京市滨江地块 商住 323,048.12 890,929.83 在建 52.96% 2020 年 98.52% 新加坡 商住 16,149.40 62,175.30 在建 72.34% 2018 年 51.00% 天津市河西区 商住 86,835.20 500,000.00 在建 76.41% 2018 年 100.00%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住宅 59,102.00 236,868.00 在建 79.01% 2018 年 93.33% 重庆市江北区 商住 678,259.00 218,634.00 在建 59.55% 2020 年 100.00% 十、风险因素 有关本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详见本报告第五节“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中的 “二(四)可 能面临的风险及公司采取的应对措施”部分。 十一、履行环境保护相关社会责任方面的情况 中国中冶始终坚持“服务环保靠技术,节能减排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绿色施 工、清洁生产”的施工生产理念,持续推动公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为长远目标, 完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强化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风险防范管理。本公司制定了《节能减排监督 管理暂行办法》、《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管理办法》、《MCC 节能减排工作手册》和《中国中冶 绿色施工示范图集》等文件,积极推动公司节能减排,推进绿色施工等相关工作。 中国中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冶金工程和新能源环保产业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积极投身环境 治理和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在土壤修复、大气治理、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及清洁能源 等方面,具有一大批国内、国际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为我国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 极贡献。 在污水处理方面,形成了以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 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代表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在市政供排水、 中水回用、工业废水处理、湖泊与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海水淡化、城市直饮水等方面形成一大 批核心技术,百余项授权专利;多项污水处理科技成果达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是“国家鼓励发 展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依托单位,拥有水环境技术研究院等多个国家和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其中,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国内首创的市政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协同去除新工艺,改写了教科书中 除磷和加药除磷的传统思路;国内首创的高色度工业污水处理还原脱稳脱色新工艺成功运用于实 践,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公司先后在内蒙古、北京、河北、安徽、湖北、山东、江苏、浙江、 甘肃等地设立 14 家水务公司及 10 多个水环境工程项目部,承揽了 300 多项工业废水治理工程。 日处理污水及黑臭水体总规模达 500 万吨左右,水环境治理业务已从点、线式转为面式发展阶段。 在垃圾焚烧发电方面,下属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已投资建设无锡、襄阳、哈尔 滨和赣州 4 个垃圾焚烧发电 BOT 项目,垃圾处理能力累计近 42.51 万吨,已节约土地 44.66 亩; 年度发电量达 11,555 万度,相当于节约 5.95 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4.83 万吨,有效 杜绝了“垃圾围城”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市区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目前,襄 阳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
2017年年度报告 中国中冶凭借在工程开发、设计和建设中的技术优势和项目经验,广泛应用绿色低碳技术 建成一大批绿色建筑,获得多项国际国内荣誉。公司积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 济原则,在施工现场落实“四节一环保”,大力推进绿色施工示范工地的建设。2017年度,中国 中冶共荣获“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项目19项。其中,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 广西国门楼项目过程检査获得全国观摩工地荣誉 公司环境政策及表现的进一步情况详见本报告“重要事项”一节中“十七、积极履行社会责 任的工作情况”下“(三)环境信息情况”。本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情况详见本公司另行编 制并披露的《2017年社会责任报告》 十二、员工 有关公司员工情况详见本报告第八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中的“六、 母公司和主要子公司的员工情况”部分。 十三、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法律责任方面的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并无因违反对本公司业务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而受到司法机关立案 调查或相关政府部门行政处罚的情形。公司质量控制体系、遵守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生 产制度运行的有关情况详见本报告第五节“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中的“一(四)7公司质量控 制体系及安全生产制度运行情况”部分。 十四、董事名单 报告期内及截至本报告日期的董事名单详见本报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 25/262
2017 年年度报告 25 / 262 中国中冶凭借在工程开发、设计和建设中的技术优势和项目经验,广泛应用绿色低碳技术, 建成一大批绿色建筑,获得多项国际国内荣誉。公司积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 济原则,在施工现场落实“四节一环保”,大力推进绿色施工示范工地的建设。2017 年度,中国 中冶共荣获“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项目 19 项。其中,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 广西国门楼项目过程检查获得全国观摩工地荣誉。 公司环境政策及表现的进一步情况详见本报告“重要事项”一节中“十七、积极履行社会责 任的工作情况”下“(三)环境信息情况”。本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情况详见本公司另行编 制并披露的《2017 年社会责任报告》。 十二、员工 有关公司员工情况详见本报告第八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中的“六、 母公司和主要子公司的员工情况”部分。 十三、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法律责任方面的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并无因违反对本公司业务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而受到司法机关立案 调查或相关政府部门行政处罚的情形。公司质量控制体系、遵守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生 产制度运行的有关情况详见本报告第五节“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中的“一(四)7 公司质量控 制体系及安全生产制度运行情况”部分。 十四、董事名单 报告期内及截至本报告日期的董事名单详见本报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