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政策过程模式,以及制定社会政策基本框架和标志,理解社会政策决策的影响因素和不同决策模式。本章要求阅读相关书目,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本章课时分配4个课时第一节社会政策形成理论一、政策过程模式政策过程理论根据公共政策的发展逻辑,划分为如下7个阶段(Lasswell,1956):情报(intelligence)提议(promotion)规定(prescription)祈求(invocation)应用(application)终止(termination)评估(appraisal)二、政策倡导联盟理论政治次系统,如果再扩展开来,把更多的政策研究者、媒体和利益相关者包括进来,就形成了所谓的政策倡导联盟(Sabatier,Jenkins-Smith,1993)。几个大的联盟会形成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政治策略,达到操纵和控制政策演变的目的,从而使得民主政治演变成精英政治三、政策变迁的多源流分析理论金通认为政策决策过程是处在系统理性和渐进爬行主义的中间的一种状态,受到政策系统多种源流的影响:首先是问题源流,其次是政策源流,第三是政治源流。只有当这三种源流汇聚到一起时,才产生政策窗口,从而产生具体的决策。四、政策变迁的间断一平衡理论间断一平衡理论致力于解释一个简单的现象:政治过程通常由一种稳定和渐进主义逻辑所驱动,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不同于过去的重大变动。所以稳定性和变迁性都是政策过程的因素。第二节政策制定的过程模式一、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影响社会问题选择和建构的因素有:客观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主观的感受程度和定义方式(FullerandMyers,1941)20
社会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 第五章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政策过程模式,以及制定社会政策基本 框架和标志,理解社会政策决策的影响因素和不同决策模式。本章要求阅读相关书目,并积极参与 课堂讨论。 本章课时分配 4 个课时 第一节 社会政策形成理论 一、政策过程模式 政策过程理论根据公共政策的发展逻辑,划分为如下 7 个阶段(Lasswell, 1956): 情报(intelligence) 提议(promotion) 规定(prescription) 祈求(invocation) 应用(application) 终止(termination) 评估(appraisal) 二、政策倡导联盟理论 政治次系统,如果再扩展开来,把更多的政策研究者、媒体和利益相关者包括进来,就形成了 所谓的政策倡导联盟(Sabatier, Jenkins-Smith,1993)。几个大的联盟会形成相互竞争、又相互合 作的政治策略,达到操纵和控制政策演变的目的,从而使得民主政治演变成精英政治 三、政策变迁的多源流分析理论 金通认为政策决策过程是处在系统理性和渐进爬行主义的中间的一种状态,受到政策系统多种 源流的影响:首先是问题源流,其次是政策源流,第三是政治源流。只有当这三种源流汇聚到一起 时,才产生政策窗口,从而产生具体的决策。 四、政策变迁的间断—平衡理论 间断—平衡理论致力于解释一个简单的现象:政治过程通常由一种稳定和渐进主义逻辑所驱 动,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不同于过去的重大变动。所以稳定性和变迁性都是政策过程的因素。 第二节 政策制定的过程模式 一、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 影响社会问题选择和建构的因素有: 客观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 主观的感受程度和定义方式(Fuller and Myers, 1941)
社会政策分析社会问题的可影响或干预的程度社会问题定义的传递机制和过程二、政策议程的设置1.自下而上的倡导过程(公众议程):体制内的倡导过程(指通过法定机构和程序进行政策倡导);体制外的倡导过程(指通过社会行动来施加压力,引发政策关注)。2.自上而下的选择过程(政府议程):行政部门和官僚发起的议程:资政部门发起的议程。3.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混合过程:自下而上的动员,政府积极反应;自上而下的动员,公众积极响应。三、政策决定的文本内容总体框架设想,包括:和以往政策的关系和配套政策的关系基本原则、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总体对象规模预测总体预算测算四、政策文本的分析价值分析:是否符合特定的政策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比如平等、公正、人权、自由等(参加后面的专题讲座)。成本一收益分析:社会政策一般比较不太容易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通常会转化为成本节约分析,或者增值服务等(参加郭伟和,2001)。可行性分析:包括经济负担、技术难度、人员素质、实施条件等方面可行与否的分析五、政策决定的影响因素第三节政策制定中的公共决策理论一、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模式是假定决策者是一个理性的主体,并且是在充分掌握各类信息的条件下,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正确决策。二、有限理性模式西蒙(HerbertSimon)提出,现实中的决策符合如下有限理性原则:并不考虑全部方案,而只是考虑有限数量的方案并不能同时比较所有方案,而是两两比较,二选一的过程并不按照最优原则,而是按照满意原则决策21
社会政策分析 21 社会问题的可影响或干预的程度 社会问题定义的传递机制和过程 二、政策议程的设置 1.自下而上的倡导过程(公众议程): 体制内的倡导过程(指通过法定机构和程序进行政策倡导); 体制外的倡导过程(指通过社会行动来施加压力,引发政策关注)。 2.自上而下的选择过程(政府议程): 行政部门和官僚发起的议程; 资政部门发起的议程。 3.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混合过程: 自下而上的动员,政府积极反应; 自上而下的动员,公众积极响应。 三、政策决定的文本内容 总体框架设想,包括: 和以往政策的关系 和配套政策的关系 基本原则、指导方针、总体目标 总体对象规模预测 总体预算测算 四、政策文本的分析 价值分析:是否符合特定的政策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比如平等、公正、人权、自由等(参加 后面的专题讲座)。 成本—收益分析:社会政策一般比较不太容易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通常会转化为成本节约分析, 或者增值服务等(参加郭伟和,2001)。 可行性分析:包括经济负担、技术难度、人员素质、实施条件等方面可行与否的分析。 五、政策决定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政策制定中的公共决策理论 一、理性主义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是假定决策者是一个理性的主体,并且是在充分掌握各类信息的条件下,按照利 益最大化原则做出正确决策。 二、有限理性模式 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现实中的决策符合如下有限理性原则: 并不考虑全部方案,而只是考虑有限数量的方案 并不能同时比较所有方案,而是两两比较,二选一的过程 并不按照最优原则,而是按照满意原则决策
社会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三、渐进主义的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是指,政治决策过程有赖于过去决策的经验,新的政策仅仅是对原有政策所做的边际性的调整:。四、混合扫描理论这个模式是由社会学家艾齐奥尼(AmitaiEtzioni)提出的决策模式,他认为决策分为长远而宏观的重大决策,以及日常而具体的细微决策。两种决策需要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来决策。五、最优决策模式最优决策模式由政治学家德罗尔(YehezkelDror)提出的,认为决策过程需要融合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决策的最优化。一般来说,对于常规决策实行理性决策,对于非常规决策,则要考虑非理性因素。本章复习思考题:1.社会政策制定的标准有哪些?2.社会政策方案包括哪些内容?3.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哪些?4.政策制定的过程模式包括哪些步骤?5.政策制定的决策模式有哪些?本章扩展阅读书目:D.Chambers.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Programs:a Method for the Practical Policy Analyst.NewYork:Macmillan,1993NeilGilbert,Paul Terrell著,《社会福利政策导论》,黄晨熹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朱国斌译,华夏出版社,(1980)1988: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谢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
社会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2 三、渐进主义的决策模式 渐进决策是指,政治决策过程有赖于过去决策的经验,新的政策仅仅是对原有政策所做的边际 性的调整 。 四、混合扫描理论 这个模式是由社会学家艾齐奥尼(Amitai Etzioni)提出的决策模式,他认为决策分为长远而宏 观的重大决策,以及日常而具体的细微决策。两种决策需要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来决策。 五、最优决策模式 最优决策模式由政治学家德罗尔(Yehezkel Dror)提出的,认为决策过程需要融合理性因素和 非理性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决策的最优化。一般来说,对于常规决策实行理性决策,对于非常规 决策,则要考虑非理性因素。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社会政策制定的标准有哪些? 2.社会政策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3.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4.政策制定的过程模式包括哪些步骤? 5.政策制定的决策模式有哪些? 本章扩展阅读书目: D. Chambers.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Programs: a Method for the Practical Policy Analyst. New York: Macmillan,1993. Neil Gilbert,Paul Terrell 著,《社会福利政策导论》,黄晨熹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朱国斌译,华夏出版社,(1980)1988; 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托马斯.R. 戴伊,《理解公共政策》,谢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社会政策分析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分析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政策执行过程的组织因素和行动模式,进而对理性主义科层结构和行动模式产生的问题有深入理解和分析,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本章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本章课时分配4个课时第一节社会政策实施的基本概念一、科层理性主义的行政不同的官僚行为模型组织体系之间的变量关系二、行政失效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何谓行政失效:是指因为官僚的个人动机和行为,以及行政组织和程序等原因,导致行政目标不能有效执行,或效率低下。传统解决行政失效的方法包括:1)增加控制力度和监督机制比如:各种程序化规章制度各种检查制度2)调整部门结构和组织关系比如:正在酿的大部委制基层综合办公大厅的设置以上都是沿着韦伯(MaxWeb)的思路,走非人格化组织理性思路,但是却会导致更大的组织僵化和低效率三、授权和控制的两难困境给予自由裁量权过多,容易导致组织目标失控;收回自由裁量权,则又容易导致管理过死问题。中国行政管理中的“收-放”循环。四、专业主义的治理架构专业治理架构是指对于那些需要较多的自由裁量权限的事务领域,社会授权交给专业人员来进行判断、决策和干预的治理模式。五、专业主义的治理失效专业治理的失效是指专业人员出现的职业道德沦丧、专业技术滥用、专业组织失控等现象。六、服务对象的参与和消费者权利运动新公共管理主义下的公众参与方式:知情权与政务公开参与权与政策咨询23
社会政策分析 23 第六章 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分析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政策执行过程的组织因素和行动模式, 进而对理性主义科层结构和行动模式产生的问题有深入理解和分析,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的不同思 路。本章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本章课时分配 4 个课时 第一节 社会政策实施的基本概念 一、科层理性主义的行政 不同的官僚行为模型 组织体系之间的变量关系 二、行政失效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何谓行政失效:是指因为官僚的个人动机和行为,以及行政组织和程序等原因,导致行政目标 不能有效执行,或效率低下。 传统解决行政失效的方法包括: 1)增加控制力度和监督机制 比如:各种程序化规章制度 各种检查制度 2)调整部门结构和组织关系 比如:正在酝酿的大部委制 基层综合办公大厅的设置 以上都是沿着韦伯(Max Web)的思路,走非人格化组织理性思路,但是却会导致更大的组织 僵化和低效率 三、授权和控制的两难困境 给予自由裁量权过多,容易导致组织目标失控;收回自由裁量权,则又容易导致管理过死问题。 中国行政管理中的“收-放”循环。 四、专业主义的治理架构 专业治理架构是指对于那些需要较多的自由裁量权限的事务领域,社会授权交给专业人员来进 行判断、决策和干预的治理模式。 五、专业主义的治理失效 专业治理的失效是指专业人员出现的职业道德沦丧、专业技术滥用、专业组织失控等现象。 六、服务对象的参与和消费者权利运动 新公共管理主义下的公众参与方式: 知情权与政务公开 参与权与政策咨询
社会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自治权与社区自治监督权与舆论监督Arnstein(1969)曾经区分了社区参与的三个阶段和八个阶梯:第一阶段,没有参与,包括操纵和治疗两个阶梯:第二阶段是象征性参与,包括告知、咨询和安抚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市民权力,包括合作伙伴、授权和市民控制三个阶梯。七、新公共管理主义的出现新公共管理运动(ClarkandNewman,1997)是为了回应20世纪80年代保守主义的消减政府的冲击所提出了政府改革措施,它强调通过提高政府职责授权给社区、注重使命和效果、引入市场竞争性和大众参与、把公众当成顾客而不是行政对象实行问责制等方法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政府要由划桨者成为掌舵者、由行政执行者成为一个企业家精神的创造者(奥斯本,盖布勒,2005)第二节社会政策实施的互动系统论视角一、由一般系统论到互动系统论根据系统理论,政策实施过程主要是取决于对系统的反馈和调节作用,以图达到期望的产出和效果。而反馈和调节是主要的行政管理的措施。它假定行政人员都是一个非人格化的机械执行者,通过上级领导的指挥和协调,就能够准确地、或者动态第趋近政策的目标,最后达至政策效果二、互动系统论下的互动模型社会政策实施过程的结构要素:设计者的意图决策者的意图执行者的意图制度环境资源环境三、有意行为的意外后果基予政策行动者各自的立场和动机,以及政治结构的影响,政策后果是一种不能确定的耦合性既然是耦合性,所以可能出现政策目标偏离问题。主要表现为:政策变通(执行人员善意的有意为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人员恶意的有意为之)意外后果(非执行人员有意产生的偏离)四、政策目标偏离的解释框架政策变通:是指下级利用上级政策的空间和模糊性,从而根据自己的需求而作出的地方化的非正式执行(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1997)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指下级对上级政策的各种改变行为(丁煌,2004)本章复习思考题:1.社会政策实施的系统模型是什么?2.有关官像行为模型有哪些?24
社会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4 自治权与社区自治 监督权与舆论监督 Arnstein(1969)曾经区分了社区参与的三个阶段和八个阶梯: 第一阶段,没有参与,包括操纵和治疗两个阶梯; 第二阶段是象征性参与,包括告知、咨询和安抚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市民权力,包括合作伙伴、授权和市民控制三个阶梯 。 七、新公共管理主义的出现 新公共管理运动(Clark and Newman, 1997)是为了回应 20 世纪 80 年代保守主义的消减政 府的冲击所提出了政府改革措施,它强调通过提高政府职责授权给社区、注重使命和效果、引入市 场竞争性和大众参与、把公众当成顾客而不是行政对象实行问责制等方法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 政府要由划桨者成为掌舵者、由行政执行者成为一个企业家精神的创造者(奥斯本,盖布勒,2005) 第二节 社会政策实施的互动系统论视角 一、由一般系统论到互动系统论 根据系统理论,政策实施过程主要是取决于对系统的反馈和调节作用,以图达到期望的产出和 效果。而反馈和调节是主要的行政管理的措施。它假定行政人员都是一个非人格化的机械执行者, 通过上级领导的指挥和协调,就能够准确地、或者动态第趋近政策的目标,最后达至政策效果 二、互动系统论下的互动模型 社会政策实施过程的结构要素: 设计者的意图 决策者的意图 执行者的意图 制度环境 资源环境 三、有意行为的意外后果 基予政策行动者各自的立场和动机,以及政治结构的影响,政策后果是一种不能确定的耦合性。 既然是耦合性,所以可能出现政策目标偏离问题。主要表现为: 政策变通(执行人员善意的有意为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人员恶意的有意为之) 意外后果(非执行人员有意产生的偏离) 四、政策目标偏离的解释框架 政策变通:是指下级利用上级政策的空间和模糊性,从而根据自己的需求而作出的地方化的非 正式执行(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1997)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指下级对上级政策的各种改变行为(丁煌,2004)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社会政策实施的系统模型是什么? 2.有关官僚行为模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