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知觉因果性,并阐明知觉结构的不可逆性和运算的可逆性。第 三章论述信号性(或称象征性)功能,这指前运算阶段的心理发展 水平。这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语言功能的出现,标志着婴儿期的结 束。儿童将满二周岁时,开始用语言作为信号来描述外部世界,在 广度和速度上大大地扩展了儿童智慧活动的能力。信号性功能除 了语言之外,还有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初期的绘画、心理表象和 记忆等。儿童开始模仿先前发生的动作,这种内化的模仿标志着 儿童具有表象能力,出现了“表象的思维”,也称“表象的智慧”2儿童 的表象世界比直接动作的世界要广阔得多。不过,这时期的儿童依 赖于表象的心理活动还是处于萌芽阶段。两岁多儿童能从自己家 里走到托儿所(相隔一定距离),但在思想上能说出从家里走到托 儿所的途径(要通过心理表象)要到这阶段后期才会出现。这阶段 儿童还不能进行可逆性运算,还没有守恒概念。对量的判断缺乏 系统的传递性。比如,儿童可理解A=B,B=C,但不能传递,还不 能得出A=C的判断。这时期儿童的自我中心比较突出,认为外部 世界环绕着他转动(以自我为中心),月亮是跟着他走的。他不考 虑别人的意见,认为自己的意见总是对的。他只知道有个哥哥,但 不知道他自己就是他哥哥的弟弟。第四章论述具体运算阶段的心 理水平。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这个术语,作为区分思维 水平的标志,这是逻辑思维(或称运算思维)的核心概念。运算是指 什么呢?须先从动作谈起。动作是在实物上进行的,比如推动或 分开物体,用物体比较大小或轻重等。儿童的思维水平过渡到具 体运算阶段时,动作发生了内化(或称内部化)。也就是说动作内 化为运算,这运算可在头脑里进行思维而不失去动作原有的特征。 比如,最初用笔算,逐步内化为心算(口算);最初根据实物进行直 观形象思维,逐步内化过渡到头脑里的抽象逻辑思维。运算不仅 是内化的动作,而且是可逆性的,以区别那些不可逆的动作。因此, 有
当动作上升为运算时,人的思维水平便逐渐深化了。可逆性可分 为两类:(1)逆向性,比如+A的逆向是一A,向东走5步回过来向 西走5步,结果仍返回原处。杯子中的液体可倒入另一个形状不 同的杯子中,事后又可倒回原来的杯子中。(2)互反性,比如A<B 是B<A的互反。但是,可逆性变换并非指在同一时间内改变所有 的因素,如果这样的话,它就成为不可逆的了。因此,一个运算的 变换经常使整个体系中的某些因素保持不变。这不变的恒量称为 守恒。守恒概念的形成是具体运算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从具体 运算阶段开始的逻辑思维是整个思维活动过程中的一次飞跃。这 阶段的思维比前阶段逐渐深化了,各种概念如守恒、分类、序列、数 量、空间、时间和速度、因果性和偶然性等逐步形成。本章还论 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儿童的情感活动和社会性活 动的发展是与认识活动的发展遵循着类似的过程。行为的认识方 面与行为的情感和社会性方面事实上不能截然分开。·行为的结构 相当于认识方面,而行为的动力相当于情感和社会性活动方面。 结构与动力是相辅相成的。这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只能把逻辑运 算(或称逻辑数理运算)应用到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还不能 把逻辑运算结合为各种可能的变换形式。第五章论述形式运算阶 段的心理水平,相当于前青年期(或称少年期)。这阶段的思维能 力达到了成人的准备阶段。所谓形式运算,即是“使形式从内容解 放出来”。思维超出了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实,而朝着非直 接感知或未来的事物的方向发展。皮亚杰所采用的逻辑运算有两 种符号:命题符号(如p、q、工、8、t.)和运算符号,如:一(表示非、 否定),·(表示与、结合),V(表示或),一(表示如果,那么)。比如, 这阶段儿童遇到下述实验情境:物体的停止(q)似乎随着电灯泡的 发亮(p)而定,P命题与q命题之间的关系可用p一q表示,这称为包 含运算(即一q)。为了解答这问题,通过命题运算来分析这些现
象,p与q之间可有四种组合:p·qV厄·qVp·qV厄·q。通过实 验,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阶段的思维特点能从理论出发,而不必从 具体到理论,能考虑假设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具体运算阶段的判断 和论证的逻辑构成是与事物的具体内容分不开的,而形式运算阶 段则不受具体事物的内容所局限,能脱离当前具体事物的观察,通 过假设进行推理,解答问题。这阶段运算的特点是把逻辑运算组 合为“群”和“运算系统”,依据可能的变换形式凭借推理引出必要 的结论,从而解决有关命题;或是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因素分析 和科学实验,从而发现规律。这阶段儿童能有科学创见和理论创 新。第六章是本书结论,阐述心理发展的因素。首先概括了他的 发展阶段的理论:(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每一阶段都是一 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每一阶段有 其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该阶段的行为特征。阶段与阶段之间 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2)前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 (或称融合》于后阶段中,前后阶段不能互换。每一行为模式渊源 于前阶段的结构,由前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前者是后 者的准备,并为后者所取代。(3)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 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4)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各人智慧程 度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差异,可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 次序则保持不变。 关于心理发展的因素,他提出四个基本因素:(1)成熟。指机 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他认为,成熟主 要在于揭开新的可能性,它只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如 何使可能性成为现实性,有赖于通过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才能发挥 成熟的作用。(2)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 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的作用。他区分为物理经 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前者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
性。(如体积大小,物体重量等)。后者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 互协调的结果。比如,具体运算阶段儿章获得了逻辑思维能力,能 从经验中发现一组物体的总和与这组物体中各个成分的空间排列 的位置无关,与计数的先后次序也无关。前者是物理的经验(或称 物理的知识),后者是逻辑数理的经验(或称逻辑数理的知识)。前 者由物体特性中得来,而后者不存在于物体的本身,是由主体作用 于客体的动作以及动作间的相互协调结果所引起。因此,皮亚杰 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在这种思维过程中的运 算,皮亚杰称它为逻辑数理运算。对儿童来说,由此获得的知识是 一种新的知识,是新的构造的结果。(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 境中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4)具有自我调节 作用的平衡过程。它调节心理发展的上述三种基本因素,具有 定向性的特点(即指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不能把它归结为单独 由遗传和成熟而来,也非预先制定的先验的东西。他反对经验论, 也反对先验论,提出构造论(constructivism)。他认为新结构或新 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构造的过程。 vii
目 录 前言.】 序言.2 第一章感知一运动的水平.5 第一节感知一运动的智慧 一、刺激-反应和同化作用 6 二、第一阶段.7 三、第二阶段.8 四、第三阶段.9 五、第四和第五阶段.I0 六、第六阶段.11 第二节现实的构成.12 一、永久的客体. .12 二、空间和时间.14 三、因果性.l5 第三节感知一运动反应的认识方面.17 第四节感知一运动反应的情感方面 18 一、最初的“非二元论”19 二、中间状态的反应. 20 三、“客体”间的关系.21 第二章知觉的发展.24 第一节知觉的常性和知觉的因果性.25 一、形状的常性.26 二、大小的常性.26